57年都做第一的全球伞材王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一把雨伞,8个事业版图!
  ――福太关系企业
  ● 福太工厂:电镀伞骨、 成品
  ● 福泉钢业:伞骨材料 →弹簧/链条材料
  ● 福正金属:伞用钉 →电子业钉、电容器铝壳、自动保险丝铜壳
  ● 福记钢业:裁剪钢材 →汽车业代工裁剪钢板
  ● 福昶金属:中棒→电热管、家具管

  ● 福岛工业:伞柄(伞头)→木制杯盘、环保塑料
  ● 福盛:木头材料
  ● 福威:负责大陆内销市场业务
  注1:→表示延伸拓展领域
  注2:福太还有3间非制伞关系企业:
  1.福荣:电镀电子零件
  2.福弘电子:电容器铝壳
  3.福越:复合材料,木屑和塑料材料混合
  资料来源:福太企业

  当年,当陈查某正大卖香蕉赚外汇,他反手进口原料成立台湾第一家制伞厂,当年,当雨伞王国由兴盛到没落,他却在伞材供应链上称霸至今。

  当年,香蕉大王陈查某曾笑他,明明卖香蕉就可以赚大钱,哪里有人笨到赚了钱,还要花外汇投资做雨伞。也就是这点与众不同,五十七年后的今天,福太企业董事长陈添福创立的企业,不但是台湾第一家制伞工厂,即使在台湾雨伞王国没落后,它,依然在伞材供应链上称霸全球。

  你可能不知道,目前全球一年有七千三百万支雨伞的伞材来自福太,换句话说,平均全球五把伞中,就有三把伞含有福太生产的伞材。不论是从一支一百元的廉价伞,到一支上万元的burberry、chanel……等名牌伞,都是陈添福的心血。福太一年光是生产中棒就高达六千吨,相当于一艘巡洋舰的重量;如果拿去做成高铁轨道,可以铺设三条高铁还有剩。

  看到陈添福,如同看到台湾的经济发展史。八十三岁的他,在制伞这个行业已有五十七年的历史,他不但是台湾雨伞工业的第一人,翻开经历,更可从香蕉王国,一路说到雨伞王国。

  从卖香蕉到台湾制伞第一,

  陈添福究竟有何能耐,撑出这一片天?

  民国四十年,距离台湾光复不过六年,福太从台北孔庙旁的兰州街起家,当时的陈添福是贸易行的经理,卖过菠萝罐头,也卖香蕉。但是他心里想,难道台湾只能卖廉价的农产品赚钱吗?台湾不能有工业吗?也就是这样的念头,当年二十六岁的他,决定创业。但是资金哪里里来?他一手卖香蕉,一手又把赚来的钱再去进口雨伞零件。

  就是这样从九人工厂开始,陈添福的坚持,不但率先做出全台湾第一家雨伞厂,而且保持了五十七年的第一,即使到现在,他仍然是全球伞材的霸主,营收更是从当年的一百零八万元,做到一年营收七十四亿元,拥有十家关系企业。台湾区制伞公会总干事刁世勋说:「它(福太)的地位没有人能够撼动,是整个产业的头头,包含大陆。」

  陈添福的地位,堪称台湾的「伞父」,但是他自己却笑称自己是「伞夫」,不论晴雨,一直在为台湾制伞这个行业在撑伞。

  不赚出口财,他比别人多想一步,

  预见出口香蕉市场饱和,转向制伞业

  陈添福的思考,永远早一步。

  时间回到民国四十年,当时台湾号称「香蕉王国」,政府为了累积外汇,因此鼓励出口农产品。陈添福,是贸易公司负责出口的年轻经理,业务前景看好,他却决定成立福太行,从日本进口伞材零件,在台湾利用廉价劳力缝制、组装后,做成雨伞成品出售。

  这个决定,跌破众人眼镜。当时外销农产品可以享有许多优惠政策,但政府对消耗外汇存底的进口事业,却课以高额关税抑制。雨伞零件进口,面对的是六五%关税,而且兑换外汇时,还有抵押保证金等种种限制。

  「陈查某(香蕉大王)笑我:「大家为的是赚香蕉钱,所以可以买雨伞赔钱(编按:日本为平衡逆差,因此要求台湾必须购买工业品,伞材也是选项之一),那你要来做雨伞工厂?」」陈添福笑著回忆。

  「董事长对决策很坚持,往往事隔几年以后,才看到他是对的,」进公司三十几年的老臣、福太洋伞总经理林如村观察。

  受日式教育的陈添福,做事一板一眼,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严肃,很少人看过他笑,不过谈起生意,他的眼光神准。当时所有人看到是香蕉钱好赚,但是陈添福看的却是市场逐渐饱和的危机,对他来说,香蕉再赚也没有几年,洋伞才刚起步,虽然辛苦,但是只要做出来就可以赚个几十年。

  把目标放在长久财,而非机会财,宁可牺牲眼前暴利的生意算盘,让陈添福选择当新兴产业的先驱,比别人永远早一步培植实力。

  福太行成立时,当时台湾根本没有制伞工厂,更遑论制伞工业,加上当时进口关税比率高达六五%,如果再加上成本,压得陈添福根本喘不过气来。不过擅于逆向思考的陈添福,反而从压力中找到另一个商机。他发现若是进口未完全加工的铁管,关税一降就降到二○%,因此福太行成立两年后,他又成立福太洋伞工厂,把福太的版图扩及原料加工。

  福太练兵四年后,台湾始有第二家洋伞工厂,「雨伞王国」之势也逐渐成形,大小规模的制伞工厂纷纷成立,陈添福回忆:「当时招一个会,就可以开一间雨伞工厂了。」民间甚至喊出「客厅即工厂」的口号,农闲时的家庭也成为雨伞组装的下游「生产基地」。

  虽然竞争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福太因为比别人早至少四年起跑,在技术、市场上都已经站稳脚步,加上充分掌握关键伞材,让他可以在雨伞王国起落中,始终保持第一。

  同业争食,他把竞争者变客户,

  别人赚机会财,他赚长久财

  台湾雨伞王国极盛期,一年可赚一百二十亿元外汇,全台大大小小至少有三百家工厂。

  不过此时,陈添福却做了第二个跌破众人眼镜的决策。面对前来抢市场、劳工的同业,他不以技术或规模优势加以排挤,反而把福太自制的伞材卖给他们,让他们也能站在福太的工业技术上,生产和福太质量一样的雨伞。

  「那时台湾是雨伞的供应王国,我想,那如果雨伞的材料是我在供应的时候,这个生意就能做,」陈添福得意的解释:「人家说这是铺桥造路给人走,其实我只是卖材料而已。」

  谨守「赚长久财」的原则,陈添福和同业分享技术成果,虽然在雨伞市场上面临更多竞争,却也开拓出新的伞材市场。把竞争者变成客户,反而掐住对方喉咙,稳赚制伞的利润。

  如果一直停留在终端产品上竞争,市场总是两、三年就换人当第一,最后势必落入价格战。福太舍弃竞逐市占率的零和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