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张学良平叛郭松龄)

80酷酷网    80kuku.com

文|逆北

东北王张作霖一生中,曾遭遇过无数次危机,如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兵败如山倒,对方吴佩孚部攻势凌厉,险些让他连东三省的老巢都没保住。不过,吴佩孚再能打,对于张作霖来说也是“明枪”。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尤其还是从自己内部阵营射出的暗箭,和明枪相比,这是最难防范,也是最为致命的。而张作霖在1925年的冬天,便遭遇了这样一支冷箭。

“射箭者”不是别人,正是他家“小六子”最亲密的战友加下属——郭松龄。

01郭松龄反奉,兵抵巨流河畔

据张作霖回忆,郭松龄因为自己能够受到老张家重用,当上东北讲武堂的教官等事感恩戴德,甚至连把自己娘给张作霖当老婆都愿意。当然了,这种比喻不过是玩笑话,不足为信,听听即可,可是郭松龄能够在陆大学堂毕业后,从一个普通的军校生一跃而成为奉系新军的掌舵者,的确离不开张家父子,尤其是张学良本人的支持。

过不去的巨流河:郭松龄手握重兵,为何仍然反奉失败?

(郭松龄)

但是,人的欲望深浅,有时候恰是最难预测的,对于郭松龄来说同样如此。他看到张作霖屡屡兴兵关内,逐鹿中原,劳民伤财,损兵折将,关外民间颇有怨言。而他自己由于和张作霖身边红人杨宇霆不和,虽手握重兵,却没有分到一块地盘,所以难免心里不痛快,认为“寄人篱下,终究壮志难酬”。于是,在这样一种复杂心理交织作用下,郭松龄开始生出另立门户的野心。

巧的是,此时张作霖的对手——国民军司令冯玉祥、以及奉系另一员猛将李景林,都想利用郭松龄的这种野心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就在奉军前锋从长江流域北撤,收缩防线时候,郭松龄在关内滦州地界集结部队,公然打出要张作霖下野,由张学良继承其父位置的反叛大旗。郭松龄此举一举两得,不但暂时糊弄住手下,让他们以为自己的倒戈得到了张学良的认可,还使得张作霖父子间关系异常紧张。

于是,就在人们还半信半疑的时候,郭松龄率领奉系最精锐的新军,以及几乎全部炮兵,返身杀出关外,先击溃了山海关的阻击部队,后又强渡大凌河,占领锦州。一周后,郭松龄的前锋直插距离奉天城十多里处的辽河。辽河在当地又被称作巨流河。就在这河畔,郭松龄与奉天城内的张作霖形成对峙之势。

过不去的巨流河:郭松龄手握重兵,为何仍然反奉失败?

02郭松龄的败亡

兵临奉天城下的郭松龄,运气可不是一般的好,当时,奉天城内防务空虚,其中,仅有的两个旅被拉出城阻击郭军。剩余的北大营一百多名军官,也在张作霖的恩威并施下,武装起来,开抵一线。军官不分大小,全部赤膊上阵,可也就是这样,也仅能勉强防守,主动进攻无从谈起。

奉天城内人心惶惶,张作霖大惊失色,连忙从黑龙江与吉林调集部队来助战,可是,黑龙江的吴俊升部刚走到半路上,郭松龄的炮兵就开始进攻,远水不解近渴。到最后,张作霖走投无路,只得派杨宇霆到大连去和日本人求援,素来跟东洋人貌合神离的东北王张作霖窘迫到了这种程度,足可看出郭松龄给他造成的压力之大。按理说,郭松龄距离反奉成功,仅有咫尺之遥。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郭松龄却突然扔下大部队,和妻子化装改扮,乘车逃走。结果,郭松龄夫妇跑出去还不到四十里,就被奉军王永清的骑兵撵上,尽数俘获。郭松龄和妻子被就地处决,抛尸街头,下场凄惨。

这样的结局,未免让人有些困惑,为何郭松龄失败的如此突然?

03郭松龄反奉为何失败的很突然?

其实,郭松龄之所以失败的如此之快,离不开三个因素。

第一,郭松龄反奉,其实是用奉军来打奉军,当郭松龄的大军抵近巨流河后,无论是城里的守军,还是城外的围困部队,都已经自动形成了一种“不硬拼”的默契。

“隔河跟自己对峙的就是自己的亲兄弟”、“老婆孩子都还在城里,城破了乱起来谁能负责他们的安危”、“大帅对咱不赖,可不能恩将仇报”,如此种种想法,都让郭松龄的兵宁愿在河边干耗着,也不肯继续卖命进攻。这样一种情绪迅速由下层蔓延,很快就影响到了郭松龄身边的军长们。郭松龄眼看战事僵持起来,担心拖久了生变,打算自己亲自率领高级军官上阵指挥,好尽快结束战斗。

过不去的巨流河:郭松龄手握重兵,为何仍然反奉失败?

结果,面对郭松龄的施压,本就首鼠两端的军长们无动于衷,事情到了这步田地,这仗继续打下去,只会变成张作霖的城内守军等来援军,然后前后夹击郭松龄的围城主力,郭松龄自己必输无疑,于是,郭选择半路撂挑子,和妻子夺路出逃也就可以解释了。

第二,郭松龄的手下既然能在打到奉天城下时不服从他的命令,为什么这些人不能行动再早点,在刚出山海关时候就抵制郭松龄的命令呢?这里面又牵涉到两个原因。

其一,这些人一开始误以为郭松龄的“兵谏”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可是战争打了一半,他们才从奉军飞机撒下的传单里得知,张学良根本不认可郭松龄的行动,郭松龄的死对头杨宇霆也没有叛变老帅,不仅如此,张学良本人还在父亲张作霖的默许下收集人马,在奉天城外的兴隆里设下指挥所,亲自指挥对郭松龄部的反击。

事情到了这步已经相当明显了,那就是郭松龄的反叛,只代表了他个人的意志。郭松龄自己后来也意识到了真相败露,所以干脆宣布自己就任总司令,这便更让他陷入孤立,奉天城下的“静坐战争”会发生,是迟早的事情。

其二,郭松龄之所以敢反叛,是因为他觉得李景林跟冯玉祥能帮自己,自己有外援,就算打不过张家父子,退一步还能跟冯玉祥等合兵一处,另谋大事。可是,当他真正反叛后,冯玉祥和李景林不但坐视他的成败,二人相互之间还围绕地盘争夺大打出手,更顾不上孤军深入的郭松龄了。当张作霖得知冯玉祥等并未直接援助郭松龄后,连忙集中兵力对郭军实施反包围,郭松龄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时间问题。

第三,张作霖方面的战略战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张作霖听从张作相、吴俊升等元老的建议,派张学良来指挥部队反击,让郭松龄对外宣传的“拥戴张学良上位”言论不攻自破。

过不去的巨流河:郭松龄手握重兵,为何仍然反奉失败?

其次,郭松龄手下的军官们,大多与张学良关系密切,从内心深处不愿意跟张学良反目成仇,张学良呢?他自己也认为应当尽可能保全这批军官,所以同他们信件不断,其中内容大多是封官许愿、如能保持中立既往不咎等主题。张学良这样一种保证,和郭松龄急于破城、威胁身边将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越发相信跟着郭松龄只会自讨苦吃,陷自己于不义的境地,所以除了魏益三等少数人外,都自动跟郭松龄保持距离。因此,郭松龄的反叛大军虽然到达奉天城下,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盘散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张作霖父子等来了黑龙江督军吴俊升的骑兵主力。这些骑兵移动迅速,且熟悉地形。身为前线总指挥的张学良大喜过望,他一面将自己手中掌握的骑兵都集中起来,由亲信何柱国统筹调度,和援军一起从两翼包抄郭军阵地,一面则用炮火威胁吸引住郭军注意力,给骑兵迂回突击赢得时间。就这样,郭松龄部防线迅速瓦解,剩余人马或火线反正,或束手就擒,攻打奉天对于郭来说也变得无从谈起。

郭松龄反奉失败了,张作霖的权力宝座摇了摇,晃了晃,暂时又稳住了。可是,经此事件冲击,张作霖愈发排斥富有战斗力的新军,也更加依赖杨宇霆等少数亲信。奉军的整体战斗力不但没有因为郭松龄失败有所改善,反而在下坡路上越走越快。

接下来等待张作霖和他的奉系集团的,只有退场,再无“中兴”。对于以反奉为志业的郭松龄来说,或许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参考文献: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何柱国回忆录》、《我所知道的张学良》,中国文史出版社

唐德刚整理《张学良回忆录》,山西人民出版社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商务印书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