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对战争进程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历时六十四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一个剿总总部、一个警备司令部、三个兵团部、十三个军部、五十个师(旅),连同正规军,共52.1万余人。其中毙伤3万余人,俘虏23.2万余人,接受投诚700余人,和平改编25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5537门,轻重机枪30271挺,长短枪155944支,坦克158辆,装甲车52辆,汽车2390辆,飞机46架,炮弹98820发,子弹1207.2万发。 解放军阵亡7030人,伤31478人,失踪936人,共39444人。敌我伤亡对比为1:13.2,武器损耗为火炮140门,轻重机枪577挺,长短枪1947支,掷弹筒88具,手榴弹104872枚,炮弹152680发,子弹499.5万发,炸药33760斤。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的人民为平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直接支援前线的民工有30万,二线民工有150余万,出动担架2万副,大车40万辆,小车2万辆,牲畜100万头,运送到前线的粮食达3.1亿斤。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除太原、新乡、安阳等几个孤立据点外,均获解放,并与东北、西北、华东、中原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强大巩固的后方,为进一步向全国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像北平、天津这样的大城市的解放,不仅为解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工业基础与物质基础,也进一步扩大了中共的政治影响,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定都北平准备了条件。 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成为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的基本方式。对于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一)决策果断,当获得傅作义集团有战略总撤退的企图时,果断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结束休整,立即入关,会同华北野战军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提前发起平津战役。(二)采取各种手段,首先撤围归绥,缓攻太原,停攻保定,以麻痹傅作义;其次从平绥路开始作战,以抓住傅系,拖住蒋系;再次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后即切断平、津、塘、唐之间联系,以断绝其从海路撤退的通道;加上“围而不攻”、“隔而不围”,并利用谈判保持接触,以稳住傅作义,使其定不下撤退的决心;最后还组织淮海战役进行战略配合等一系列措施,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地区,同时完成了对其的战略包围与战役分割,为尔后各个歼敌创造了条件。(三)以“先打两头,再取中间”的方法,一举打下了新保安和天津,既完全堵塞了傅作义集团西撤南退的道路,又打掉了傅作义与解放军谈判讨价还价的筹码,为和平解放北平创造条件。(四)以军事打击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军事打击的声势,充分发挥政治斗争与争取,通过和平谈判,促使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减少了对北平的破坏与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五)充分发挥各兵种战术协同的作用,这一点在天津之战中表现最为明显。

no.2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no.3 淮海战役
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no.4 滇缅会战
滇缅会战(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缅边境、即缅北进行反攻,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日军两个师。同年春月,为打通中印公路,以中国驻印军指挥官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黄伯韬、邱清泉率新一军、新六军反攻缅北,越崇山峻岭,进击新平洋,与日军战于太白家。三月五日,克孟关,后又克孟拱,密支那,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同时,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五个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叠克日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至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国滇西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协同盟军收复了缅北。)

no.5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八路军彭德怀部发动的祖国万岁部队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行动,又称“正太线破袭战”,参战部队多达105个团,几乎占了八路军总兵力的80 %,共发动了上百次大小战斗和袭击,共歼灭、俘虏日伪军3万余人,彭德怀因此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成为祖国万岁部队中名副其实的抗战第一名将)

no.6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先后两个阶段,中日双方参战部队高达100万人次,日军纠集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架分四路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则调集陆海空三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10个师总兵力约120万人。中方主帅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并亲自到广播电台发表了悲壮的讲话:“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抗战爆发以来,已经作战的经历,足以证明在阵地战上我军力量之坚强,将士作战之勇敢无畏。”同时,蒋介石在保卫武汉各部官长会议上,一再要求各高级将领务“抱必死的决心……与士兵共患难同生死……虽天崩地裂,此志不移”。并制定了“此次保卫武汉,当取韧性,无论攻取进退,皆可立于主动之地位,而决不能陷于被动形势” 的战略决策……详见蒋介石日记)

no.7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先后两次,中日双方参战部队累计高达100万人次,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号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方几乎出动了国民革命军的所有精锐部队,蒋介石亲自指挥全局作战。由于双方均是大兵团作战,武器以重装备为主,故双方均伤亡惨重,故战场被称为人血磨房和绞肉机)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标志抗日战争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发动紧急集结令,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紧急动员18万之众投入战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华北紧邻东北,东北又紧邻朝鲜,而一海之隔就是日本本土了。所以相当于前线和大本营已联成一线,在如此的补给支援之下,任凭国军如何不怕死,不要命也难以抵御日本的节节推进。为了扭转这样的困境,蒋中正在遥远的南方-上海开辟了第二战场。
  这一战略构想后来据蒋纬国分析说:"当时我国东北华北已落入敌手,但是这对于以后的作战是不起一个战略上的影响的。可以暂时忍耐,用这段时间扩军备战。但是如果让日军由北向南一路打下来,主力顺着平汉路,支部顺着津浦路这样打下来,国军就被逼到了东南沿海,就会三面被敌军围歼,且背对大海没有退路。仗也就打完了。因此委员长的战略构想就是要让日军的主战线从由北向南打,变成由东向西打。我们背对着自己的基地,边打边退,用空间换取时间。粉碎日军3月灭华的野心。所以我们主动在淞沪地区另起了一个战场。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00,1936年上升为150,1937年达169。8年平均每年递增6.8%,但日本工业生产的递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国内生产来考察的。1930、1931年是处于经济危机时期,那么在1932年开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递增率发展,以1937年与1936 年相比,上升了12.7%,后几年的大幅度上升,无疑是从侵略中国得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这样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
  日本的产业结构,1930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为38:62,1931年、32年的侵华战争开始,军工工业又有了极大的发展,到1932年,以军工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改变为58:42。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战争。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1936年2月20日,国会选举中自由派的民政党在选举中刚取得多数,2月26日就发生法西斯军事政变,“皇道派”军官率领1500余名官兵,袭击了冈田启介首相,杀死了几名内阁官员,包括1932.5-1934.7月担任首相的斋藤实子爵和藏相(财政大臣)高桥是清等,提出了8项要求,鼓吹建立“皇道派”武力独裁和战争体制。政变后,由广田弘毅任内阁首相,组成了军人主政的内阁;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大力推进军工生产为主的重工业。“二二六”政变后的广田内阁,开始了日本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尽管内阁调动频繁,而法西斯统治日益加紧。1937年11月设立帝国大本营,将战争指挥权集中在天皇直接权势下行动的陆海军将领手中;有自由主义或激进主义倾向的嫌疑人物均被捕,到1937年12月,逮捕了371人。日本完全实行军事法西斯主义。
  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召开了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的五相会议,决定了一个《国策大纲》,把“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大纲》规定:对外应“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备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体系”,“向南方海洋,特别是南洋方面(印度尼西亚方面)求日本民族的、经济的发展”;对内“必须采取指导统一国内舆论的措施……,和‘国民思想健全化’的措施”,以加强法西斯统治。按照这个计划,陆军制定了大规模扩充空军和在中国东北的兵力为中心的五年扩军计划;海军也制定了宏大的造舰计划,1937年,日本的军事预算,占全國家预算的60%以上。
  1937年6月,近卫文麿任日本首相,采取了关东军参谋长、侵华狂热分子东条英机的主张:鉴于西安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形成,应立即扩大侵华战争。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吹侵略中国是为了解决“日本人口过剩”、“天然资源缺乏”、“捍卫主权线、生命线”的圣战,是“惩罚”中国军民的抗日与“扩战”的“不得已的行动”,甚至是为了“帮助开发中国的光荣”之举,等等。
  另一方面,对外又不断制造“和平”的阴谋,鼓吹所谓“日中友好提携”。1937年3月,日本外相佐藤提出对华的“新认识”、“新政策”,诡称要“改变”日本对华关系,“协助中国的统一与复兴”;今后日中外交谈判,要以“促膝谈心态度”,“将过去一切付诸东流,而重新以平等地位精神谈判。”
  在这种“和平外交”的烟幕下,日本大量增加其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在北宁路屯驻重兵,并侵占丰台这个重要军事据点,大批日舰开到青岛、上海,并进入长江各埠。37年6月以后,驻丰台的日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在外交上,日本在1933年5月发出退出国际联盟的通知,两年后生效。此后也就抛开了1922年在华盛顿签订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的《九国公约》,这是日本与美、英、法、意、比、荷、葡为了共同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完全机会均等”,“中国之门户开放”的条约,现在要独占中国了,不能再受九国公约的限制。又宣布废除与英国等签订的限制海军发展的海军协定。1936年11月,同希特勒纳粹德国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和第三国际的协定,即《反共产国际公约》,以后又同意大利签订了同样的条约。在国际上与德意结成联盟,与英美法等国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对一切表面上还有一层反侵略、非战外衣的国际组织、限制其独占中国的条约,统统抛开,与正在进行侵略殖民地的意大利、德国组成联盟。
  进入1937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已经全面进行了侵略战争的部署,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要开始了。
驻沪日军挑起战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扩大战争的同时,又积极策划侵占上海。8月9日,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斋藤要藏驱车闯入虹桥军用机场挑衅,被中国士兵击毙。驻沪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日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拒绝后,即动员驻上海4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及舰艇登陆人员和 “日侨义勇团”共万余人紧急备战。
  11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87、第88师到上海杨树浦及虹口以北布防,中国空军主力也开始由华北向上海方向集结。13日,日海军陆战队首先由虹口向天通庵车站至横浜路段开枪挑衅,再以一部向宝山路、八字桥、天通庵路进攻,被第88师击退。
  第9集团军作战和中日空军激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3日下令将张治中部改编为第9集团军,从14日拂晓开始发起反击,同时命令空军协同地面作战。空军当天就轰炸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第3舰队,炸伤旗舰“出云”号。第4驱逐机大队击落袭击杭州笕桥机场的日机3架,击伤1架。15日,日军统帅部下令组建上海派遣军,任命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立即从国内增派第3、第11师团到上海。15、16日,中日空军发生激战,中国空军在京沪杭上空共击落日机40余架。17日,中国海军鱼雷快艇在上海外滩再次击伤“出云”号。
  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从15日起,向日军发起多次围攻。第87师攻占日本海军俱乐部,第88师冲入日本坟山阵地。19日,从西安调来的第36师投入战斗,于21日攻入汇山码头,严重威胁日本海军陆战队。22日,日上海派遣军先头部队开始在杨树浦附近登陆。第9集团军侧翼受到威胁,反击作战遂告中止。
  中日继续增兵上海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续向上海附近增兵,成立第三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陈诚任前敌总指挥。以第9集团军组成淞沪围攻区围攻驻沪日军,第8集团军(张发奎部)组成杭州湾北岸守备区,第10集团军(刘建绪部)组成浙东守备区,第54军组成长江南岸守备区,第111师组成长江北岸守备区,以上4个守备区负责封锁压制日军登陆部队。23日,日军第3、第11师团在长江南岸的吴淞、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第三战区临时将长江南岸守备区扩编为第15集团军,由陈诚兼总司令,又抽调3个军予以加强。
  日军第3师第一梯队在张华浜附近登陆时,遭到张治中部警察总队顽强抵抗。第3师主力登陆后,警察总队不支,撤至南泗塘河西岸据守。张治中组织第87、第36师增援,挫败日军进攻,双方于25日隔河对峙。日军第11师团第一梯队23日在川沙口和石洞口地段登陆,由于第15集团军部队未到指定位置,日军迅即攻占狮子林炮台、月浦和罗店,然后分别向浏河、宝山进攻。下午陈诚所部先后赶到,第18军协同第54军实施反击,当晚收复罗店,次日收复宝山、狮子林和月浦。25日,双方于狮子林、月浦、新镇、罗店至浏河口一线形成对峙。
  日军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的登陆场,9月1日从狮子林和吴淞两面夹击宝山。守备宝山的第18军姚子青营击退日军多次进攻,顽强坚守至7日,日军以战车堵击城门,集中海陆空火力轰击,全城燃起烈火,该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战至10日,日军将两块登陆场连成一片。第15集团军予敌重大杀伤后,部队严重减员,13日奉命撤出月浦、杨行、新镇等阵地;第9集团军则奉命放弃宁沪铁路(南京-上海)以东的大部地区。至9月17日,中国军队撤至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一线,与日军对峙。
  
  第三战区的纵深防御作战

  9月,蒋介石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21日再次调整部署:以第9集团军为中央军,朱绍良任总司令,位于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以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军,张发奎任总司令,位于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以第15、第19集团军为左翼军,陈诚任总司令,位于蕴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9月中下旬,日军新增调第9、第13、第101师及重藤支队(台湾旅)到上海,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
  10月1日,日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新的攻击。北路以第11师指向广福、陈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师强渡蕴藻浜,向大场、南翔进攻,守军顽强抗击。15日,日军突破蕴藻浜,蒋介石急调第21集团军10个师加入中央军序列,以其3个师从大场附近向南路日军反击,另以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均未突破日军阵地。22日,日军集中第3、第13、第101师进攻第21集团军,在庙行和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26日攻占庙行和大场。苏州河北岸的中央军腹背受敌,于27日放弃北站、江湾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转移。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第1营官兵继续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打退日军多次进攻,被称为八百壮士。后于31日奉命退入公共租界。
  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上海失守
  日军大本营10月初决定将侵华战争主要进攻方向从华北转向上海方面,急从华北、东北、国内抽调部队,于20日组建第10集团军援沪。11月5日,由集团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6、第18、第114师团及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突然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策应上海派遣军实施迂回包围。当时杭州湾北岸的守军,大部已调去支援上海市区作战,只有第63师的少数部队守备,猝不及防。日军占领沿海地段后,迅以第6师团进攻松江和闵行,以第18师团进攻金山和广陈。第三战区急调第62、第79师分别阻击日军第6、第18师团,均被击退。日军6日占金山。7日上海派遣军和第10集团军奉命合编为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企图对上海守军迅速达成合围。战局急转直下,8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12日上海失守,战役结束。

no.8 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1937年12月,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后,第13师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侵略华北的日军第2集团军从山东青城、济阳间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日本大本营为打通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先后调集8个师另3个旅、2个支队(相当于旅)约24万人,分别由华中派遣军(1938年2月18日由华中方面军改编)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然后沿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西取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北京-汉口)南夺武汉。中国军队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先后调集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
徐州以南地区作战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守军第11集团军第31军在池河西岸地区逐次抵抗后,向定远、凤阳以西撤退。至2月3日,日军先后攻占临淮关、蚌埠。9~10日,日军第13师主力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第51军与日军展开激战,伤亡甚重,12日向澥河、浍河方向撤退。第五战区以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同时,在淮河南岸,以第21集团军第48军固守炉桥地区,第7军协同第31军迂回攻击定远日军侧后,迫日军第13师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军乘势反攻,至3月初恢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第21集团军和第31军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双方隔河对峙。
  徐州以北地区作战
  2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东路第5师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第59军奉命驰援,3月12日到达临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协同第40军实施反击,激战5昼夜,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西路日军第10师长濑支队(相当于旅)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濑谷支队(相当于旅)沿津浦铁路南进,3月14日由邹县(今邹城)以南的两下店进攻滕县(今滕州)。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滕县失守。
  台儿庄地区作战
  3月20日,日军第10师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后,不顾第5师和第10师长濑支队在其两侧进攻受阻,孤军深入,向台儿庄突进,企图一举攻占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第五战区以第20军团主力向台儿庄机动,拊敌侧背,与第2集团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并令第3集团军进至临城、枣庄以北,断敌后路。日军为解台儿庄正面之危,速以第5师坂本支队(相当于团)从临沂驰援,进至兰陵北面的秋湖地区,即被第20军团第52军卷击包围。4月3日,第五战区发起全线反攻,激战四天,歼灭日军濑谷支队大部、坂本支队一部共万余人。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
  徐州附近地区作战
  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准备再次聚歼日军。日军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对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第五战区主力。4月18日,日军第10、第5师分别从山东峄城(今属枣庄)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对守军第2集团军和第20、第3军团及第27军团第59军实施牵制性进攻。守军顽强抗击,至月底,将日军阻止在韩庄、邳县(今邳州)和郯城一线。5月5日,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在南面,第9、第13师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属河南)后,向江苏萧县、砀山(今均属安徽)进攻;第3师由蚌埠进入大营集地区,向宿县(今宿州)进攻。在北面,第16师由山东济宁渡运河,至14日,连陷郓城、单县、金乡、鱼台后,向江苏丰县、砀山推进;第14师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陷山东菏泽、曹县后,直插河南兰封(今兰考);同时,第10师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114师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属江苏)进攻。由于日军已形成对徐州的四面合围态势,5月15日,中国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19日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6月6日占领开封。为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9日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会战结束。
  此役,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因而使会战在后期陷于被动。尽管如此,这次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no.9 安新战役

    1949年3月,河南省大部地区已经解放,仅安阳、新乡分别由国民党军冀豫边区"清剿"指挥部所属的第134师及地方武装共1.4万余人和第40军约2万人占据,新乡守军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所属第70军包围。4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由北平、天津地区向中南进军。为扫除前进障碍,打通平汉铁路,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指挥第42、第47军,会同华北军区所属第70军及太行军区一部兵力共约13万人发起安新战役。4月16日,第42军由河北省磁县向南奔袭,17日包围安阳守军,至27日攻占全部外围据点50余处。5月5日黄昏从护城河及外壕炸开通路。6日凌晨在第47军及太行军区各一部兵力配合下发起总攻,经连续爆破,炸开城墙,攻入城内,全歼守军。第47军主力于5月1日逼近新乡,协同第70军严密包围守军,并展开政治攻势。5日,新乡守军第40军宣布投诚,部队开出城外,接受和平改编。此役,毙伤俘国民党军1.6万余人,和平改编1.7万人。


 

no.10 察绥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主力为配合辽沈决战,在察哈尔、绥远两省境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1948年秋,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即将发起辽沈战役之际,中共中央军委为牵制华北国民党军,使其不得增援东北,并夺取绥远(今属内蒙古),决心以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发起察绥战役。9月5日,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率所属3个纵队和北岳军区部队由河北省易县、涞源地区向山西省朔县、代县地区开进;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指挥所属3个纵队积极活动于北平(今北京)以北地区,并以一部兵力攻克三河县城,将国民党军10个师的机动兵力牵制在北平周围,至24日歼其3000余人。23~27日,第3兵团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所属第8纵队的配合下,向绥远省东部地区进攻,连克集宁、丰镇、凉城、和林格尔、卓资山等城镇,歼灭国民党军5000余人,解放了绥东、察(即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河北)南广大地区,并包围了归绥城(今呼和浩特)。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鉴于第3兵团的行动严重威胁其后方,为确保后方基地,急调第35军、暂编第4军等部共10个师组成西进兵团,由北平、张家口地区西援,于28日进至台基庙、玫瑰营子地区。第3兵团以一部兵力牵制归绥国民党守军,主力向东转移到丰镇西北、卓资山以东地区阻击国民党军援军。第2兵团为牵制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配合第3兵团作战,于9月27日向北平东北和西北地区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至10月15日,攻克崇礼、尚义等城和通县以东燕郊、白庙及北平至张家口段铁路沿线八达岭、土木、沙城等国民党军据点多处,切断了北平至张家口和北平至古北口间铁路。华北“剿总”被迫将西援部队东调张家口地区。第3兵团乘机于10月12日向绥西、绥北进攻,至13日,攻占武川、包头等城镇。11月5日,再次包围归绥城。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举行的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华北军区第3兵团奉命于15日撤围归绥。战役结束。
    此役,共歼国民党军2.1万余人,解放了绥东和察北大部地区,牵制了华北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辽沈战役的顺利进行。

no.11 长春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至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人民解放军对吉林省会长春国民党守军的围困战。
    东北人民解放军的1947年冬季攻势,将东北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枕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参见东北冬季攻势)。3月,解放军先以5个独立师对长春形成初步包围;4月增加兵力,并组成围长指挥所;5月,集中两个纵队及3个独立师攻击长春,未克,遂实行长围久困,展开政治攻势和经济封锁。至9月,解放军多次粉碎长春守军突围和抢粮的企图,共歼其4000余人,并争取1.8万余人投降。10月14日,解放军攻克锦州,东北战局发生急剧变化,困守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于17日率部起义。解放军控制长春东城。19日,西城防区内的新编第7军官兵也纷纷投诚。随后,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至此,长春和平解放。
    点评:此战,解放军争取国民党守军1个军起义,1个军投诚,创造了长围久困、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典型范例。

no.12 大同、集宁战役

  1946年1月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后,国民党军仍加紧向解放区进攻。为改变华北张家口地区的不利局面,晋察冀军区和晋绥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决心歼灭集结于大同的国民党军,遂联合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7月31日开始外围作战。8月14日,解放军部队开始攻城,至9月4日,攻占北关、西关车站和部分城关街区。此时国民党军共3万余人自归绥(今呼和浩特)分三路向集宁进犯,企图夺取集宁,南援大同。据此,大同前线指挥部决定以部分兵力围困和监视大同国民党军,集中25个团4万余人的兵力打援。9月10日,国民党援军在空军配合下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集宁。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晋绥野战军实施反击,迫其就地转入固守。11日下午向退守卧龙山、脑包山之敌发起攻击,歼灭暂编第11师大部、第17师一部共5000余人。12日,国民党军第101师来援。大同前线指挥部令主力西进阻援。国民党军新编第32师、新编骑兵第4师等部尾随第101师续援,并于13日拂晓全力进攻集宁城。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晋绥野战军鉴于战役形势对己不利,遂于当晚撤出集宁,16日撤围大同。此役,歼国民党军1.2万余人,未能达到攻城、打援的预期目的。

no.13 定陶战役


    1946年6月底,蒋介石在完成其全面军事部署后,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6年8月上旬,陇海路开封、徐州之间及其南北广大地区,国民党军兵力薄弱,守备空虚。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为支援中原军区并与华东解放区战场相配合,乘胜出击豫东,于8月10日发起陇海战役,共歼敌1.6万余人,解放了砀山、虞城、兰封、杞县、通许等城,打乱了国民党军南线进攻的战略计划,减轻了中原军区的负担,配合了华东军区的作战,为尔后南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陇海战役后,国民党军迅速在郑州、徐州地区集结了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30万人的兵力,准备对冀鲁豫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以优势兵力逼迫晋冀鲁豫野战军连续作战,歼灭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陇海路以北之定陶、曹县地区。为实现上述作战企图,国民党军以郑州“绥靖”公署刘峙所属的整编第3师、整编第41师、整编第47师以及整编第55师、整编第68师各一部共10个旅,自封丘、开封、商丘之线向向东明、定陶、曹县等地进攻。另以徐州“绥靖”薛岳公署所属的第5军、整编第11师、整编第88师共5个多旅(师),自徐州、砀山、虞城之线向成武、单县、丰县等地进攻。从两个方向对晋冀鲁豫野战军实行钳形攻击国民党军,共计有15个旅10万余人的兵力。
    面对郑州、徐州两个方向国民党军的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认为,徐州“绥靖” 薛岳公署所属之部队均为蒋介石嫡系,其第5军和整编第11师,被称为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不宜作为首战选择的目标;郑州“绥靖”公署刘峙所属的部队虽然兵力较多,但派系复杂,战斗力不强,而且该部担任主攻任务,如果粉碎该方向之敌的进攻,则国民党军此次的钳形攻势将被打破。于是,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决定:集中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2、第3、第6、第7纵队及冀南、冀鲁豫两军区之武装共5万人,首先歼灭整编第3师,打开局面,尔后再歼整编第47师一部或大部,以粉碎郑州各路敌军的进攻。
    9月3日,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被诱至定陶以西晋冀鲁豫野战军预设战场大黄集地区,当即将其包围,激战至6日,整编第3师全部被歼灭。此时,西路之敌因害怕被歼,纷纷撤退。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抓住有利时机,乘胜追击,又歼灭整编第47师全部(2个旅)。8日上午,郑州之敌退守兰封铁路一线,徐州之敌也被阻于成武地区,至此定陶战役胜利结束。
    定陶战役历时5天,共歼灭国民军1个整编师师部、4个旅,共1.7万余人,其中俘敌1.2万人,缴获坦克6辆及大批军用物资。这次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歼计划,该战役与苏中战役的胜利再次证明了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极为成功,这对整个解放区南线作战确立正确的作战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no.14 东北冬季攻势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人民解放军对四平至大石桥、锦州至沈阳段铁路沿线国民党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作战。
  1947年,东北国民党军连遭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1日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夏季、秋季攻势的打击,被迫退守于长春、永吉(今吉林)及四平至大石桥、山海关至沈阳段铁路沿线及其两侧的28座城市,陷入严重困境。此时,东北国民党军经过扩编增补,共有正规军13个军(含相当于军的青年军第 207师)计44个师(旅),连同特种部队及地方保安团队,总兵力为58万余人。东北行辕主任陈诚为保障“辽西走廊”与沈阳的安全,相机恢复沈阳与长春的交通联系,采取集中兵力固守要点的方针,在永吉、长春、四平各部署3~5个师,进行独立防守;在锦州至沈阳段铁路沿线及其两侧要点,各以1~2个师驻守,并相互支援;新编第6军及新编第1军一部于沈阳、铁岭地区实施机动。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73万人,其中野战军有 9个纵队计40个师34万余人。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副政治委员罗荣桓,决心利用严冬江河结冰便于大部队行动的季节,集中全部主力,在广大地方武装配合下发动冬季攻势,再歼灭国民党军七八个师,截断沈阳至锦州段的铁路线,肃清辽宁南部地区的国民党军,孤立沈阳,使东北战局进一步改观。
  冬季攻势发起前,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令第8、第9纵队由朝阳地区东进,其他方向的各纵队相继向沈阳以西、以北地区穿插。1947年12月15日,冬季攻势开始,第2纵队及第10纵队一部突然包围法库,第1、第3、第6、第7纵队分别插入法库、新民、铁岭、沈阳间,第10纵队主力进抵昌图、开原地区,第 4纵队主力直逼沈阳。18日,第2、第7纵队在铁岭西南截歼西援法库的新编第6军第22师 1个团,在法库以南地区再歼暂编第59师 1个团。陈诚为解除人民解放军对沈阳的威胁,急将驻长春之第50师和暂编第53师,四平之第87、第91师,锦州之第43、第54师,辽南之第 195师,于20日前后调至铁岭、新民、沈阳地区。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为调动分散国民党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法库,以第2、第7纵队西取彰武,并于28日全歼守军第49军第79师;29日,第6纵队于沈阳西北万金台歼灭第207师一部。陈诚惧怕主力被歼,仍按兵不动。为诱使国民党军出援,扩大战果,第1纵队进至辽中地区活动,第4纵队进至沈阳、辽阳间破路,第8、第9纵队等部奔袭孤立据点,相继攻克北票、黑山、台安等县城及重镇大虎山。陈诚误认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已分散,又了解到第2、第7纵队于彰武战斗后原地未动,乃集中沈阳、新民、铁岭间的5个军,从1948年元旦起,分兵3路,以新编第5军位左,新编第3军和新编第6军位右,第71军和新编第1军居中,向沈阳以西齐头并进,企图乘隙寻歼当面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第 6、第10纵队,进而解法库之围。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决心集中 7个纵队歼灭其较弱之左路新编第5军,遂以第6纵队一部节节阻击,诱其深入至公主屯地区,以第2、第3、第7纵队向新编第5军侧后迂回,断其退路。以第1、第4、第10纵队进至沈阳以北和西北地区,阻止其右、中两路向新编第5军增援。1月5日,第2、第3、第6、第7纵队对新编第5军展开围攻,激战至7日,全歼新编第5军军部及第43、第195师,俘其军长及2个师长。右、中两路国民党军于5日西援,遭到第1、第4、第10纵队的顽强阻击,同时又获悉新编第 5军被歼,当即退回铁岭、沈阳。第1、第8纵队乘胜西进,攻克新立屯,追歼突围的第49军第26师。第9纵队进占沟邦子,追歼第60军第184师一部,并占领盘山。由于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频频失利,蒋介石于 1月10日由南京飞抵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范汉杰及其兵团所属的整编第54师由山东战场调往锦州,委任卫立煌为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将陈诚调离东北。卫立煌上任后,一面加紧整肃军政,严令各地国民党军坚城固守,一面准备不得已时放弃永吉、长春,收缩兵力,确保沈阳。
  东北人民解放军为继续贯彻战役决心,乘卫立煌接任之际,除留第 3、第10纵队于沈阳西北地区,钳制沈阳、围困法库之国民党军外,集中主力于 1月29日转兵沈阳以南地区作战。以第 4、第6纵队合围辽阳,以第1、第2、第7、第8、第9纵队分别进至沈阳和辽阳间、锦州和义县间及盘山、大虎山地区,准备阻击由沈阳、锦州出援之国民党军。2月6日,第4、第6纵队等部夺占辽阳,歼灭暂编第54师,19日攻克鞍山,全歼第25师。24日,第4纵队轻装南下,奔袭营口。25日晚,营口第52军暂编第58师师长王家善率部起义。东北人民解放军全部收复辽宁南部地区。在此期间,困守于法库之新编第 6军暂编第62师待援无望,夺路逃跑,被第 3、第10纵队追歼于开原以西通江口地区。27日,第10纵队攻克开原。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为彻底切断沈阳与长春国民党军之联系,决心夺取四平。29日,以第 1、第3、第7纵队由辽南地区回师北上,直扑四平;以第 2、第6、第8、第10纵队于昌图、开原地区准备阻击由沈阳北出之援军;其余各部分别在沈阳、锦州间和永吉、长春地区钳制国民党军,迫其不能向四平大举增援。3月9日,被围于永吉之第60军,弃城逃入长春。合围四平之第1、第3、第7纵队,于12日分路实施突击,激战一昼夜,攻克四平,全歼守军第71军之第88师及其他残部。冬季攻势于3月15日结束。
  此役历时3个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8个师,并争取1个师起义,共计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7座,切断了北宁、中长铁路,将东北国民党军压缩于锦州、沈阳、长春3个孤立地区,为尔后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no.15 滇南战役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指挥所部第13军和第四野战军第38军主力,对云南省南部地区国民党军的追击作战。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率部起义后,驻云南国民党军第8、第26军反对起义。国民党总裁蒋介石随即任命由四川逃到云南的陆军总部参谋长汤尧为陆军副总司令,指挥该两军及陆军总部残部共3.3万余人进攻昆明。在遭到由黔入滇的人民解放军第17军和桂滇黔边纵队各一部及起义部队的打击后,负创南撤,12月底退至开远、建水、蒙自一带,后按蒋介石命令编为第8兵团,汤尧兼任司令官,企图在滇南建立“反共基地”。
  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率领下,协同第四野战军完成广东、广西作战任务后,于12月中旬奉命归建,并指挥第38军2个师进军云南,追歼汤尧集团。12月27日,第38军2个师由广西百色出发,1950年1月11日进占南溪、河口,至16日,在桂滇黔边纵队一部配合下攻占曼耗、屏边等地,封锁了中越边境主要通道。第13军主力于1950年1月1日由南宁出发,16日袭占蒙自机场,切断了敌之空运枢纽,27日占领蒙自、个旧,歼灭第26军大部,与第38军一部会师。汤尧见南逃无望,率部向开远、建水方向撤逃,企图过元江经中缅边境逃往国外。第38军一部逆元江西进,至19日将由蒙自逃窜的第26军残部全歼于蛮板、宜得地区。第13军主力在桂滇黔边纵队等部配合下直指元江,20日攻占建水、石屏,迫第8军部投降,22日控制元江铁索桥,经连日追击作战,25日于元江城东全歼第8兵团部及第8军大部,俘汤尧及兵团副司令官兼第8军军长曹天戈。随后第13军组织轻装部队在桂滇黔边纵队配合下继续追击,至2月25日,攻占镇沅、思茅、车里(今景洪)、南峤(今属勐海)及边镇打洛等地,基本歼灭了第8军残部。
  此役,第4兵团等部连续追击作战50天,歼灭国民党军2.7万人,解放了云南省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在滇南建立“反共基地”的企图。

no.16 渡江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 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分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 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
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自西向东横贯大陆中部,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
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其具体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团指挥第55、第68、第96军防守湖口至铜陵段;以第7"绥靖"区指挥第 20、第66、第88军防守铜陵至马鞍山段,第17兵团所属第106军位于泾县、宁国、太平地区为预备队;以第6兵团及首都卫戍总司令部指挥第28、第45、第99军防守南京及其东西地区;以第1"绥靖"区所属第4、第21、第51、第123军防守镇江至江阴段,第54军位于丹阳、武进地区为预备队;以淞沪警备司令部指挥第37、第52、第75军防守苏州至上海间。另以第9编练司令部指挥第73、第74、第85军和第 18、第67、第87军共20余个师位于浙赣铁路沿线及浙东地区,担任第二线防御。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团,以27个师担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团位于武汉及其以东至九江地区;以13个师位于长沙、南昌之间地区。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总前委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于1949年3月31日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在江苏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 23、第28、第29、第31军和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粟裕、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指挥。其中第34、第35军位于江北全椒、仪征、扬州等地并攻占瓜洲、浦口、浦镇,吸引和牵制南京、镇江地区国民党军;主力6个军由三江营(扬中以北)至张黄港(靖江以东)段实施渡江,成功后向宁沪铁路(南京-上海)挺进,控制该路一段,阻击南京、镇江的国民党军东逃和上海方向的国民党军西援,并向长兴、吴兴方向发展,会同中突击集团切断宁杭公路,封闭南京、镇江地区守军南逃的通路,完成战役合围,尔后协力歼灭被围之敌。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 兵团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芜湖以北)至枞阳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沿江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会同东突击集团完成对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尔后各个歼灭被围之敌。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为求得中、东两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南京、镇江地区守军,中突击集团过江后统归粟裕、张震指挥。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指挥第10、第11、第12军,第 4兵团指挥第13、第14、第15军,第5兵团指挥第16、第17、第18军及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和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由枞阳至望江段实施渡江,成功后以1个兵团挺进浙赣铁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控制该路一段,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主力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歼灭芜湖守军的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作战。4月3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上述计划。为了便于部队就粮和避免过分拥挤,4月17日总前委又决定西突击集团过江后,第3、第5 兵团直出浙赣铁路沿线,第4兵团执行东进任务。邓小平、陈毅位于合肥以南的瑶岗,代表总前委统一指挥渡江作战。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了数千名部队选调的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军突破江防,占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 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 20日夜发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 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 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
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 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国民党军芜湖以西地段的长江防御被人民解放军突破后,汤恩伯于21日到芜湖亲自布置堵击,但已无济于事。当晚,人民解放军东、西两突击集团发起强大的渡江作战。东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 23、第28、第29军展开于龙稍港(泰兴西南)至张黄港段,在天生港 (泰兴以南)等地突破守军防御后,击退其第45、第21、第123军的多次反击,于22日进抵南闸(江阴以南)、百丈镇(申港以西)之线,建立了东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滩头阵地。同时,争取了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守军7000余人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第 20军由泰兴西北龙窝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扬中。西突击集团也于21日晚在预定地段突破守军江防阵地,控制了宽100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于22日占领彭泽、东流等地,并解放安庆。中突击集团则继续发展攻势,占领南陵,歼国民党军第88军大部。
  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英国军舰4艘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后4艘军舰相继逃往上海。为此,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声明,严正申斥了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径,并要求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一切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海、领土、领空,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卫主权的决心。   国民党集团鉴于江防已全线被突破,部队有在沿江一线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围歼的危险,于22日下午仓促部署总退却,芜湖以西的部队向浙赣铁路沿线撤退,芜湖以东、常州以西的部队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东的部队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图在浙赣铁路沿线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人民解放军除组织第二梯队军继续渡江外,主力向国民党军防御纵深发展攻势。23日,东突击集团主力相继解放丹阳、常州、无锡等城,切断了宁沪铁路,争取了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舰艇25艘在南京以东江面和另一部舰艇23艘在镇江江面起义。第34军进占镇江,第35军于23日晚进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中突击集团一部占领芜湖,主力渡过青弋江,并在湾沧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0军大部和第99军一部。西突击集团占领贵池、青阳等地,歼国民党军第8兵团一部。
  在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同时,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武汉以东以西的黄梅、浠水、汉川等地,有力地牵制了白崇禧集团,保障了第二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翼侧安全。
  在郎溪、广德地区围歼南逃的国民党军,占领浙赣铁路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后,4月22~23日,总前委依据沿江国民党军全线南撤的情况,迅速调整进攻部署,令第三野战军除以第8兵团部率第 34、第35军担任镇江、南京地区的警备任务,以第10兵团第29军东进占领苏州并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统一指挥下分别沿丹阳、金坛、溧阳及太湖西侧和南陵、宣城、广德之线向长兴、吴兴 (今湖州)地区疾进,完成战役合围,歼灭由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同时解除第二野战军第 4兵团沿江东进的任务,改为与第3、第5兵团并肩向浙赣铁路沿线挺进,追歼逃敌,控制浙赣铁路,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保障第三野战军作战的翼侧安全,另以第10军担任安庆、芜湖地区的警备任务。
  各部队接到命令后,不顾疲劳,不待重火器和辎重到达,克服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等困难,向指定地区疾进。4月26日,第9兵团主力通过广德;第10兵团进抵天王寺、宜兴一线,并在溧阳以西、以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第28、第51军各一部。国民党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多路追击下,不敢再沿宁杭公路南逃,改由宜兴以西山区直下郎溪、广德,企图由此突出重围,直趋杭州。27日,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第三野战军主力会师吴兴,将国民党军第4、第 28、第45、第51、第66军等5个军包围于郎溪、广德之间地区,经两天激战,将其8万余人全部歼灭。5月3日,第7兵团占领杭州。第二野战军在皖南游击队的策应下,经屯溪、婺源、乐平等地,于5月4 ~7日相继占领浙赣铁路沿线的贵溪、上饶、衢县、金华等地,并在追击作战中歼国民党军第68、第88、第106、第73军各一部。
  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孝感、黄陂,逼近武汉。
  攻占上海,歼灭汤恩伯集团主力,解放武汉、南昌等地郎广围歼战后,汤恩伯集团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个军25个师共20余万人退守上海,在蒋介石亲自部署下继续顽抗。位于武汉地区的白崇禧集团,除以一部兵力迟滞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渡江外,主力准备南撤湘鄂边、湘中、湘鄂西地区组织新的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西进四川。
  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依据战局的发展,决定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主力向浙江东部和南部进军,解放浙江省;第8兵团一部兵力继续担任南京、镇江地区警备,并肃清溃散于苏浙皖边界地区国民党军的任务;第9、第10兵团并指挥第8兵团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战军位于浙赣铁路金华至东乡段休整,策应第三野战军夺取上海,准备对付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进击,视机进占南昌。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武汉、九江间待机渡江,占领武汉三镇。   为求完整地接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破坏,第三野战军决定以第9兵团指挥第20、第27、第30、第31军,第10 兵团指挥第26、第28、第29、第33军,分别经由浦东、浦西实施钳形突击,直插吴淞,截断敌军海上退路,迫敌投降。如敌继续顽抗,则对市区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全部守敌。5月12日,上海战役开始。至22日,将汤恩伯集团主力压缩到苏州河以北地区。经第三野战军增调第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分别加强第9、第10兵团,该两兵团于23日夜向上海守军发起总攻。各攻击部队采取快速勇猛的动作,多路直插市区和宝山、吴淞。为减轻对市区建筑物的破坏,尽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约5 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
  在此期间,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浙东、浙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阳、建瓯、南平等地;另一部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渡江作战,进至江西省丰城、樟树(今清江)一线,并于22日占领南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于5月14日开始举行汉浔间渡江作战,从武汉至九江间横渡长江。15日,争取了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率2万余人在贺胜桥起义,17日解放华中经济中心武汉。6 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