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服饰(从“例外”到“無用”)

80酷酷网    80kuku.com

无用服饰(从“例外”到“無用”)

从1996~2006的十年“例外”,到2006至今12年的“無用”的这26年,是马可设计理念的转变和升华,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中国创造”的时代变革。“人们追逐时尚,却对美浑然不知”,在马可看来,中国人经历了对西方奢侈品大牌的热烈追捧阶段,如今,属于中国人的美和时尚该被重新定义了。

从“例外”到“無用”

服装设计师马可

口述/马可 采访、整理/宋彦

1992年,我大学毕业,一毕业就去了当时的中国时尚之都广州。上学时,老师的一段话让我做了这个决定,他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至今都没有能享誉全球的顶级服装品牌。那一刻,我就有了个当时看来异想天开的理想:做中国原创的世界顶级品牌。90年代的珠三角,纺织服装业发达,那里离香港、澳门很近,总能接收到最新的潮流资讯。当时的服装业以批发为主,个体户们都到广州火车站附近的白马服装市场批发服装,一麻袋一麻袋地发往全国各地。那时,很多港澳台、东南亚商人已经来珠三角建厂,高端些的,接的是给国际大品牌做贴牌加工的生意,差一点的就做这类本土订货、批发,整个中国服装市场对品牌几乎没有概念。

我毕业那年,中国服装史上发生了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年,香港品牌佐丹奴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开了一家专卖店。刚开业那几天,全城的人像是都涌进了那家店,几十块一件的T恤被抢购一空。北京路上那家佐丹奴是全国第一家服装专卖店,在当时是个大新闻。那之前,国内没有品牌店的概念,买东西都去百货大楼,商场里不强调品牌,男装、女装、鞋子、袜子……一切都按品类划分。佐丹奴打破了这个局面,从那之后,专卖店的形式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随着各大国外、港台品牌的入驻,中国人也渐渐有了品牌观念。

我是抱着做原创品牌的理想去广州的,当时的规划是,找到一位也想做中国原创服装品牌的企业家,一起合作。所以,每份工作前,我都会谈起这个梦想。经历了3年的时间,进入过几个不同的企业,但最后让我特别失望的是,我发现所有的企业,当它们获得很大利润的时候,就会放弃当时对我的承诺——就是共同去创建一个中国的原创品牌,并且把它推向世界。那3年的职业生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一次又一次地被中国企业在利益面前放弃初心的这种残酷的现实所打击,一次又一次地分道扬镳。然后经历了一年的待业,在待业期间,也有很多企业家找到我,想邀请我去做设计总监、主设计师等等,因为我当时已经获得了第二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奖赛的金奖,所以有了一点知名度。我见了十几个企业家,当时不过24岁,已有企业家给我开出了年薪一百万元这样一个价码,但是当我发现这位企业家给我的高薪后面掩盖不住的对利益的企求而全无理想和信念支撑的时候,我当场就回绝了这位企业家的邀请。

所以,自己最后走创业这条路是非常无奈的,因为实在找不到跟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企业家——不为了金钱,不为了名利,真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梦想,为了能够让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能够屹立于世界品牌的巅峰之林。

1996年夏天,我知道,不能再等了。除了自己出钱创业,我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那年,我拿出了全部积蓄,和合伙人用三十万的启动资金,开创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例外”。

1996~2006年,经历了10年创业艰辛,“例外”终于成为了在中国服装行业里面非常独树一帜的设计师品牌,我在“例外”也实现了作为设计师的一些想法,包括创立一种独有的中国原创设计风格的初步探索。但是因为“例外”有两个创始人,经历了10年的发展,对品牌理念定位上的分歧也日益加大。我还是一直坚持创业的初衷,我大学时代的世界顶级中国品牌梦时时刻刻都不会忘记,我不想为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而改变,我无法容忍品牌急速扩张后带来的利润增长,这在我看来就是在透支企业未来,是对品牌巨大的伤害,最后我选择了退出。因为一个企业不能有两种方向,一个企业它只能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那时,我已经开始反思时尚业,以及它所制定的那一整套规则。

2006年,我来到珠海创立了新品牌“無用”。我一直在想中国品牌要走向世界,我们能够给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其实一个品牌的背后一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精神体系的支持,而不仅仅是一个好产品、好服务这么显而易见的东西。后来我琢磨这个事情,我在想中国改革开放从7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40年的时间,西方给了中国什么?到了现在,我们成为世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我们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那么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品牌要提供给世界的又是什么?

我们的根源不一样,我们的文化不同,我们的祖先交给我们的东西是跟西方完全不一样的。西方的奢侈品它带来的是什么?它是一种标榜、凸显贵族身份以区别于平民百姓的一种东西,但是中国的文化思想从来没有突出自我,它讲究的是包容、和谐和共存,是缩小这种差异化,我们的本源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我觉得中国的品牌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价值,一定不是仅仅停留在西方追求的独特的设计、精良的做工、优质的面料、和谐的色彩、高贵的气质这样的东西,它应该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分享的一种品牌,它带给世界的应该是如何帮助大家从物质里解脱出来,实现精神层面的独立与自由,而不是对物质越来越多的贪婪与占有,掉入到物质的无底洞里难以自拔。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对中国民间手工艺的调研。广西、云南、四川,然后是新疆、西藏、青海……我跑过很多中国西部地区的村庄,与很多手工艺人交流,并建立了合作关系。手工制作的东西是有情感的,你知道它从哪里来,经过怎样的工序,穿在身上是温暖的。

我在中国偏远山乡走了那么多的地方,我一直为一个事情感到不公。我觉得中国的手工艺人太卑微、太没落、太不被人尊重了。我们不说少数个别很成功的工艺专家,或者是民艺大师之类的,我们说的是绝大多数,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绝大多数都是比较穷困潦倒的。我一直觉得中国特别需要一个地标式的手工艺人的空间,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存在,它应该是一面旗帜,它相当于在北京城市中心这么核心的地方插上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所要传播的就是中国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它让人们能够通过手工艺——手工艺只是一个媒介,是一个外在的表象——最终探究中国的价值观,进而捍卫中国本民族的好的传统。

2014年,無用生活空间在北京开幕,4年的时间里,真的是有很多来找我们的人。从南到北,从老到少,它呈现出的是一个无国界的、跨年龄段的、跨地域的这么一个特点。很多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都会找到我们。我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看展、参观、购买原创手作的空间了,而是真正变成了一个全国手工艺人聚集的地方。

如今,“無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服装品牌,它是为整个生活而设计的。我希望通过無用,能为中国民间手工艺及手艺人的传承提供一份支持,也为大家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寻找一种人与自然沟通、和解的途径,这是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丢失掉的东西。

我说过,人们追逐时尚,却对美浑然不知。时尚与美是两个概念,90年代以来,中国人都在企图通过LOGO和品牌分辨美。某种程度上,品牌崇拜是个过渡阶段,那些国外的奢侈品牌给中国人上了一堂审美的基础课。但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似乎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不再需要通过品牌和LOGO去辨识,美应该成为一种内在修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时尚品牌还处于萌芽阶段,我们要带着朝拜的心态去巴黎、去纽约、去米兰,要去时装周上证明自己。但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往中国跑,我只要在家门口扎扎实实地把东西做好,外国人就会慕名而来。20多年前,我要做中国原创品牌,并把它推向世界的梦想依然没有改变,只是时代改变了,策略需要调整。今天,在北京、在上海,我们一样能聚焦世界的目光。

从“例外”到“無用”

2012年,马可在贵州黎平探访老手工艺人

手 记

在采访马可之前,工作人员提醒我,一定要先参观“無用生活空间”,那是马可和她当下的生活理念最集中的体现。

这个位于北京77文创园的生活空间很低调,推门进去,别有洞天。马可和她的团队把民间收集来的老器物与“無用”的原创设计品搭在一起,构建了这个空间。刻着岁月痕迹的老木门是空间的入口,“無用”设计的桌椅取材自回收再造的旧船木,员工们收集了很多珠海台风过后的树木残枝,用细绳串连在一起,做成了餐垫。所有“無用”的设计出品都遵从最原始的手工制作流程,一件简单的麻布衣服,从纺纱、织布、制衣、染色到最后完成,都要经过一个月甚至数月的打磨。

这是马可当下的设计理念和生活观,在眼前这位粗布麻衣的设计师身上,看不到印象中的时尚圈气场,也很难想象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巴黎高定名单中的中国设计师,带着40多位舞者缓缓步入巴黎小皇宫的林荫道,伴随着来自中国的老织布机发出强烈的节奏声,透露出中国传统人文的风骨与精神,打破了高级定制历史上的戒备森严和讲究座次排位的惯例,成为第一场露天高级定制发布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的倡导者,马可在自我探索的路上已经走了20多年了。上世纪90年代,那是广州服装生产业最繁荣的年代,每年,各个大大小小的服装厂从世界各地接到大量订单,中国制造、加工的服装,贴上国际大牌的标签正销往世界各地。而在广州当地,时尚的概念刚刚萌芽,年轻人追逐着港台歌星的穿着打扮改造自己,却对“品牌”“原创设计”没有概念。马可的同学们要么进了国有企业,要么改行,“原创设计”是几乎没有人触碰的领域。

1996年,一心想做原创品牌的马可与合伙人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设计师品牌——例外。那家开在广州农林下路的“例外”品牌店生意火爆,这给所有渴望做原创品牌的中国设计师带来了信心:中国人不仅有了品牌意识,还有了通过服装、品牌表达自我追求,而“例外”刚好呼应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从没有品牌意识,到外国奢侈品牌入驻后的盲目追捧,再到后来的设计师品牌进一步细分市场,过去20多年,中国人或多或少地都灌输了来自市场和商品社会的品牌意识。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服装设计师之一,马可是走在世界时尚最前端的人,她曾把“無用”带上过巴黎国际时装周和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T台。经历过设计师们梦寐以求的时尚最高舞台,马可却转身,将目光重新投向了中国的土地和传统手工艺,并开始反思时尚的意义。

很多中国人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审美和时尚观念上的变革。在初识品牌至今的这二十多年里,服装是工具,是铠甲,更是身份的象征,这是中国人现阶段对服装的认识,而马可希望通过“無用”引发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低物欲生活,转而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富足。

如今,马可已经在开拓设计师的外延,她的设计几乎不再出现在时装周上,而是更多地出现在美术馆、展览馆里,出现在各种跨界艺术现场,甚至慈善公益行动中。“無用”当然有它的物质属性,但这背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其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智慧和精神内涵,助人们从物质的此岸渡过到精神的彼岸。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