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十万乞丐揭秘

80酷酷网    80kuku.com

    她手下有四个“徒弟”,每天在她的指使下“上班”;当天完不成“任务”的,轻则遭呵斥,重则遭毒打——   “神秘乞丐”邀约记者   本月上旬的一天,记者接到一个用手机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一名“职业乞丐” ,想给记者提供一个“丐帮内幕”的新闻线索。但为了不暴露自己,他表示不想见记者,要记者按照他提供的线索,自己去暗访,采访中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他提供咨询和“指导”。   他说,在武昌武泰闸井岗村居住着一个靠卖唱行乞的“丐帮部落”,共有20多人,他是其中一员。他们每天早上6时到7时在井岗村公交站乘车,开始在公汽里“上班”,下午5时左右“下班”。一般都是两人一组外出行乞,平均每人一天可以讨到100多元。   他特别叮嘱,一个绰号叫“洪七婆”的中年妇女是个小“帮主”,非常刻薄凶狠,常常打骂手下的人。要想了解“洪七婆”的内幕,可跟踪一个30多岁双手残疾的男子和一个13岁的小女孩,他们是一对“搭档”,在公交车上唱歌乞讨,给“洪七婆”“打工”。   次日一早,记者来到武泰闸井岗村公交站街道对面,等待乞丐出现。   冬日的清晨,寒气袭人,公交站前,开始聚集上班的人群。6时30分左右,记者还没有发现他们的踪影,便给“神秘乞丐”打电话。   “你莫急,我已看见你了,今天天气冷,他们可能出来得晚一些。等一会儿他们出来,我就给你打电话。”   7时15分,记者的手机响了起来,“神秘乞丐”说:“现在出来了两个乞丐,他们是一对‘搭档’。”   记者远远看见一个双腿从膝盖截肢的男子背着电子琴,和一个扎着两个翘翘辫的女孩向公交站走去。“你要跟踪的不是他俩,他们是最吃苦的一对,每天最早出去,最晚回来。他俩有个目标,一天不讨到400元不回来。”不多时,记者看见他俩上了556路公交车,向武昌火车站方向去了。   10分钟后,从井岗村方向走来两对打扮相似的乞丐。途中,一个身体略有残疾的中年男子拿着报纸跟他们寒暄了几句后,又走向了路边围墙一角。几秒钟后,记者的手机响了:“你要暗访的就是走在后面的那一对,男的双手残疾,背电子琴的女孩叫‘蓉儿’,跟在后面的中年妇女就是‘洪七婆’,你就跟踪他们吧。”  通话完毕,中年男子又出现在记者的视线里。记者判断那男子就是“神秘乞丐”。   7时40分,“洪七婆”向另两个小女孩交代了几句,小女孩不停地点头。然后,“洪七婆”随着记者要跟踪的那一对“搭档”上了开往阅马场方向的556路公交车。记者也跟着上了车。   开车不久,“神秘乞丐”来电说,他坐在后面一趟公交车上,记者有什么需要帮助,可以给他打电话。但他不会马上接听,随后会给记者回电话。他解释道,乞丐“工作”时接手机“影响不好”。   “乞丐”月讨三千   此时正值上班高峰,车厢里挤满了乘客,公交车一路颠簸,他们三人拥在一起,没有唱歌乞讨的打算。   车到大东门,“洪七婆”拿出一红色翻盖手机打电话:“你们可以上车了……”大约是吩咐另外一组注意些什么。十多分钟后,车到阅马场,残疾男子和“蓉儿”下了车。“洪七婆”没下来,随车向汉口方向去了。   8时10分,“蓉儿”和她的“搭档”上了一辆790路空调车,记者紧跟其后。这辆车不算拥挤。上车约莫1分钟,“蓉儿”走到车厢前面开始演戏。   “蓉儿”用可怜巴巴的语调说:“各位大叔大婶,我妈是残疾人,我爸早就死了,我们兄妹俩生活很惨,你们可怜可怜我们吧,现在我们就开始唱歌。”说完,残疾男子放音乐,“蓉儿”唱歌。其间,男子伸出残疾双手,逐个讨要,乘客中有掏1元的,有给5角的。这一趟,大约讨了十几元。   车到汉阳古琴台,他们换乘536路空调车,记者跟着上车。同样的一幕开始——   “蓉儿”带着哭腔说:“各位大叔大婶,我们家里穷,兄妹俩生活很惨,请发发慈悲,给点零钱,我们给大伙唱歌。”许多乘客出于无奈掏钱。这一场,他俩又有十几元的进账。   几经换乘,他们到了利济北路,两人下车后来到街边一角,东张西望后,一起数钱,将纸币分成一扎一扎用橡皮筋扎好,硬币则用报纸包起来。收拾完毕,二人进入巷子里面过早去了。   记者跟踪发现,整个上午,他们专门换乘高档公交车,每次讨得钱后就下车。到上午11时许,这对“搭档”的收入已过百元。   中午时分,他俩来到马场角,在一路边花坛处,记者发现“洪七婆”正在那里等候。“蓉儿”和残疾男子走过去,将小黑包里面的钱交给了“洪七婆”。不多时,早上和他们一起出来的另外一对“搭档”也来了,同样是来给“洪七婆”交钱。“洪七婆”接过来快速点了点,表情突然严肃起来,随后对他们数落了一番。“蓉儿”躲在一边做鬼脸。   然后,五人一起去了一家简陋的街边快餐店,点了一荤三素,花了约20元钱。   下午,两组人马再度分头出动。记者观察发现,他们挑选讨要的对象时多有“讲究”,重点对象是中年妇女、中学生和老年人;尤其在看上去像是一对恋人的面前,不给钱绝不离开,碰到有些乘客只给一两角钱时,他们则一律拒收,对这些“寒酸”的施舍者,有时还要挖苦两句。   下午4时15分,记者跟踪的这一组“满载”而归。一天下来,已有200多元的“进账”。“神秘乞丐”给记者粗略地算了算,他们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益。而“洪七婆”手下有4名乞丐,保守地说来,一年她有十万元的收入!   记者混入“丐帮”   几天的跟踪,记者没有更多的新发现,于是,再打电话给“神秘乞丐”,要求他“指导”。电话那头传来埋怨声:“我天天买你们的报纸,怎么没有看见你写的报道?”   记者强调,目前采访到的“猛料”不够多,并趁势“引导”道:“如果不进一步深 入采访,这个报道就无法做下去了。”   “神秘乞丐”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妥协了。但他强调,不要在报道中刊登他的姓名和照片,记者满口答应。他说下午5时是他的“下班”时间,到时候,请记者去武泰闸粮油市场门口与他见面。  当日下午5时,记者身着脏衣、蓬头垢面,按时来到约定地点。果然,“神秘乞丐”就是第一天记者看见的那个中年男子。   拐过井岗村一条长长的小巷,从一片屋檐下走过,再穿过一户民宅,“神秘乞丐”带记者来到他家。   他说这是他一家三口租住的房子,儿子上学还没有回家。记者看到,室外走廊被当作“厨房”,他的妻子正在做饭。不大的室内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张床,床头还有一部电话,整个屋内尽管拥挤,但还算整洁。   屋内还坐着另一个残疾人,“神秘乞丐”风趣地说:“他是我的‘同事’,来武汉唱歌乞讨已有5年了,是个老江湖。”   两人告诉记者,这里的乞丐大都是监利人,靠卖艺行乞,都是“规矩人”,从来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但这两年,有人破坏“帮规”,他们有些看不惯。他说,这就是他打电话给记者报料的原因。   他们介绍道,两年前,这里来了个“洪七婆”,40多岁,湖南人。她从湖南带来的四个手下,据说都是花钱买来的。那两个小女孩五六岁就出来乞讨,现在都不满14岁,她们被要求喊“洪七婆”为“妈妈”。小女孩出去乞讨都有任务,每天不得少于100元,否则就要挨打。“这是虐待儿童!利用未成年人行乞,属于违法行为。”——看来,他们还比较留意与乞讨有关的法律规定。   他们说,有一次,“洪七婆”追打“蓉儿”时,邻居实在看不惯,打110电话报警。民警来了,“洪七婆”谎称是在管教自己的女儿。   为了让记者进一步了解内幕,他们决定带记者去其他几个乞丐家串门。   来到小巷深处,两人带记者来到一被称为“李帮主”的家。他们说,其实这只是他们相互的戏称而已,并不像电视里面的“丐帮”那样等级森严。在井岗村,他们从来不跟附近居民来往,只是乞丐之间相互交流,在这个乞讨行业中,自然形成了一些“行规”。   进了“李帮主”家,记者看到,不大的一间屋内,潮湿阴暗,房屋一角架着一个煤气灶,一妇女正在煤气灶旁边清洗鲫鱼。一般情况下,“帮主”都有一个女人在家洗衣做饭看家。   屋内有两张床,中间用一块旧床单隔开。一老年男子翘着一条腿躺在靠外边的床上,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李帮主”。床边,一个腿部有残疾的男孩用手支撑在地上,正在抽烟。   “李帮主”忙拿出一包“长城”牌香烟,给客人一一递上。   “神秘乞丐”笑着问他们今天收入如何。   “李帮主”说:“唉,不行啦,今天脚疼还没有好,新来的这个徒弟还没有入行,我们3点钟就回来了,一共才搞到6块钱。”   这是“行话”,“6块钱”就是60元。   “你那两个丫头还没回来?”   “应该快回了。”“李帮主”也带了三个手下。   他们交谈说,现在“老江湖”们年龄大了,跟不上形势,流行歌曲唱不过小丫头,乘客不大愿意掏钱。“李帮主”说,他已练了好几天,到现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歌词还背不下来。他说,下午在车上看见一个打扮入时的嫂子,嘴里正嚼着口香糖,等他讨到这嫂子面前时,她却闭上眼睛装睡着了,刚一离开,她又开始嚼口香糖。“李帮主”表示,打算多带几个小徒弟来养老。   谈到“洪七婆”,“李帮主”也说她太刻薄,做人不厚道,坏了他们的“行规”。   谈话间,两个十多岁的小姑娘进了门,一个姑娘将随身携带的录音机放好,另一个姑娘将皮包交给了李。李数着数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喃喃道:“不错,比我们强多了。”   “神秘乞丐”伸过头去,忙问搞了多少钱。   李帮主回答说:“有20多块(200多元)呢。”  乞讨队伍壮大的隐忧   隔着“李帮主”家十几米,是“刘帮主”的租住屋。这里居住条件较为简陋。别在“刘帮主”腰上的手机和饭桌上的“高档”酒菜,与他的居住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时下,老“帮主”们也感到了危机,一些小乞丐往往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同情,乞讨收入普遍比中老年乞丐强,一旦“出师”,纷纷拉杆扯旗独立单干,“帮主”日益年轻化。由于乞讨渐渐成为“收入不菲”的行业,偏僻农村的小女孩和残疾人成了“抢手货”,纷纷被当作“摇钱树”带进城里。   职业乞讨队伍的壮大,装模作样变相行骗现象的增多,让人忧虑:一旦信任感消失了,同情心崩溃了,还有多少善心可以重来?   有学者指出,乞讨者中的未成年人,不少是被骗来的。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公安部门一旦发现,就应追究监护人和幕后组织者的责任,如此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乞讨行为。   社会学家则指出,综合整治“乞讨”现象,除了积极引导贫困人口生产和就业,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外,还必须严格执法,杜绝“乞讨行骗”现象的蔓延。否则,只要直接施舍的善举存在,以获利甚至行骗为目的的“乞讨”活动就永远都有存在的空间。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