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看中国式的知识管理

80酷酷网    80kuku.com

  

  善讲故事的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叫做庖丁解牛,说明了工作的三个境界。其中一段内容是「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其中,三个工作的境界,可以分述如下:

  第一层:一般人做事情的态度,可能是把工作当工作时,相当于最原始的第一个境界。所以眼中所看到的就是一只全牛,则宰牛的人可能就是拿刀锯直接切牛,分解各部位即可,结果是以硬碰硬族庖月月折断换刀。
  
  第二层:但如果注意到了依不同部位特性程度、而且善用刀割东西力学点时,则可以进入第二个层次,所谓良庖一年换一次刀即可。只是,这个层次还停留在物理层次。
  
  第三层:最后,如果对一只牛所看到的细节,能分辨不同温度的差异,而且能看穿筯、骨、节支和肉之间的空隙,而以实的刀刃精确地分解虚的空隙时,那么刀子即使用了十九年都和新刀一样。这个层次不但达到了物理层次的极点外,还在下刀时能到达精神层次,才能精准地游走在正确的空隙上。这样的层次,可以说也到达了道的层次了。或者说,所有的工作如果要做到尽善尽美,都需要在物理上或精神上都达到最高的境界。
  
  而这种道的最高境界,又几乎放诸四海皆准,例如我唱歌时,可能只是想尽量唱出接近原唱的音阶和节奏,能抒发感情就已经不错了。但是有人则呼吸时注意到“胸腹联合呼吸法”来增加肺活量、依不同旋律都掌握正确换气点、依不同音阶适当的“三腔共鸣”利用胸腔、口腔、颅腔弹性共鸣产生最佳的音箱扩大效果、随着唱歌吐音时还会适当的借用麦克风的位置来隐藏换气的声音和弱音补气、甚至掌握听者最适传声状态、和而精神状态则处于塑造感动听者情绪的情境。
  
  庄子所做的是讲了一个故事,但不同人听了都会有不同的用处,而且各行各业无一不受用。为什么呢?这就是中国式知识管理里所谓的抽象意涵。表面上述的是一个故事,骨子里抽述的是做事的“道”,这个“道”说明了必须先要肯做(第一层次),再来就是有符合原理(第二层次),最后,还必须心性修为上到达很高的精神状态(第三个层次)。既然此“道”指做事(注意:并没有限定做那种事)的方法,那么做什么事不可用这个道理呢?近代对象导向的编程人员也有这种体会,这就是它们叫做抽象类别的概念。如果共同抽象的层次越高时,适用的范围就越多,所有在这个范围下的子类别都可继承这些母系的能力。所以同样的程序,不须要写第二遍,把前面的写过的母系拿来用,再针对不同的做适当的处理就好了。如此一来,若程序有修正时,不管被用过多少次,只要改一次母类就可以通用了。如果回到这个故事里,只要是三段的抽象里有任何一段抽象抽述有问题,就改那一段即可,那么又同样可以用到各行各业的做事者作为。
  
  在近代的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即与竹内弘高在The Knowledge-Createing Company中将这种内隐知识外化的技术叫做隐喻(metaphor)或模拟(analog)。是知识传承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试想如果你不能外化成表达或是文字而只有自已能了解时,如何传承给其它人呢?
  
  在中国的知识管理里,如果有一个故事,触发了你(或某人)一些有意义的想法,这个触发就是道(意指故事背后”抽象”出来的智能,在易经里叫不易,在禅宗里叫做”顿悟”,在西方叫abstract),而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就是要够懒,为什么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样的,如果聪明且够懒的人,就可以把这个触发用在很多地方(三隅反),这不就是知识管理的基本要义之一,要”站在历史巨人的身上成长”吗?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