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名牌”职业经理人

80酷酷网    80kuku.com

  

       林正大,美商硕鼎企管顾问公司总裁,国际知名战略管理专家,资深培训师,北大EMBA客座教授,亚太地区企业家协会高级顾问。其著作《高层经理人的八项修炼》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现在许多MBA学员,都把成为职业经理人当作事业的最高目标,但是他们却很少去想,当上了之后又该如何?这些学员乃至许多职业经理人都缺乏这样的意识:职业经理人,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

见到林先生已是下午6:00。从北京到苏州,林先生在上海有几个小时的中转,就在这几个小时里,还插进了我们的专访。林先生倒是依然精神奕奕,看不出一点旅途劳顿的样子,在我们访问中,他的观点始终是那样的独到而一针见血……

  当职位分析运用于职业经理人

  我们的话题首先从如何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开始。目前对职业经理人的论述如火如荼,然而就在这热闹背后,难掩的却是人们深深的困惑:在纷繁芜杂的说法间,究竟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纸上谈兵?

  林先生没有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他笑道:“先让我们来看看职业经理人是如何在国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吧”。

  为什么职业经理人在国外很早就已经出现,而中国大陆的企业在近几年来才逐步开始强调这方面的要求呢?这里不仅涉及到时代的背景,还和企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有关:在改革开放之前,企业都是国家经营的,并没有职业经理人的概念;而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在其初创阶段都是由创业者(老板)直接领导,因此也没有职业经理人存在的空间。随着国企改革的进行,私企迅速发展壮大,中国的企业纷纷开始走向股份制,成为股份公司。这个阶段的企业,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会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的所有人已经很难也没有必要再事必躬亲地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了。这就好像一个球队的拥有者,他本人不一定是好的教练,但他同样可以通过聘请一流的教练来获得胜利,企业也是如此。正由于企业的拥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企业所有者开始寻找其他人来代他进行企业的经营活动——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就此诞生。

  “从这个角度,我们能很容易地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职位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就能更准确地对职业经理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定位,也很容易理解哪些因素对职业经理人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哪些则并不那么紧要”。多年的职业经验让林先生在进行职位分析时显得分外驾轻就熟。“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所有者之间实际就是一种经营的代理关系。老板通过董事会进行授权,而经理人在董事会给予的权力下,行使责任,进行经营活动。一名高级职业经理人被托付的使命正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大计。作为总经理,他必须能有效地制定经营战略,调配资源,让资源有效地运做,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职业经理人必然和外部大环境产生互动,他必须能掌握方向,具备一流的趋势判断能力、资源调配能力、战略制定能力;他还必须能调配资源,能集中力量,搭建管理平台,系统地贯彻自己所做的决策”。

  见记者有些意犹未尽,林先生又举起了具体的例子。“比如趋势判断能力吧。我们认为这是高级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为企业高层领导者,必须能像一名舵手一样,让企业走到正确的方向,正如管理大师彼德·得鲁克所说的:Do the right thing(做对的事)。曾经有企业在广告中高呼:“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也不能少”,话音未落,呼机就基本被手机所取代,而商务通本身的定位更是变的尴尬。这个广告在战术上是很成功的,但企业在战略上的方向把握便出了问题。

  “同样的,我们还能发现其它一些对于高层职业经理人来说至关重要的能力:他必须能创造企业的愿景,也就是说,他必须能编织一个伟大的梦,但同时,这个梦必须是可实现的。然后,他还需要能制定经营战略,通过价值观的融合,企业文化的建立,让企业的每个人都认同这个企业的愿景,并把经营渠道、人力、财力、物资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最后,所有的这些都需要人来实现,因此,他必须能够很好地设计组织架构、流程,进行人员的搭配……这其中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执行结果,“一句话,职业经理人的所有能力和素质都必须因应环境和工作的需要!”

  共性:职业经理人之必备素质

  那么,我们能否对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必备要素进行一番整理和归纳呢?面对记者的追问,林先生笑答道:其实国外早就有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了。问题在于,职业经理人所需能力还和其具体的职位有关。不同的职业经理人中间,可能只有70%的能力和素质是共通的,而其它30%则因具体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要求完全统一的经理人标准,意义不大。

  “不过对于这70%的共性,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下梳理的。那让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国际级的大师是如何论述的吧”,林先生道。吉姆·克林斯在他的著作《从优秀到卓越》中写道: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动。所谓训练有素的人,也就是经理人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具备宽大胸怀、极强耐挫力、坚决的决心,功劳给部属,责任自己担,愿意让部属出头,不计较个人利害,大公无私,擅长运用团队等;训练有素的思想,则是指领导者必须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极富冷静和理性,任何时候都不存幻想,同时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又极为明确;至于训练有素的行为,则是指:要通过企业文化和流程的建立,让所有行动都集中在同一个焦点上。

  目前在美国还有一套很畅销的管理书籍:《4+2》。所谓4+2,也就是说一个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需要上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战略、企业文化、组织力和执行力,选修课程则是在人才、创新、领导力、技术的运用中4选其2。这实际上就给出了职业经理人能力的一个4+2模式。

  从这些顶级学者的学说来看,我们能找出其中的共同点:职业经理人必须精通战略、企业文化、执行力、组织架构统筹、资源调配等,同时又能带领团队,处理人际关系,进行变动中的危机管理,沟通等。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职业经理人的整个工作的流程,再和这些能力进行一番对应,可以发现,这些能力正分别是每个环节的要点所在。

  也有一些学者把职业经理人的全方位的能力分三大块:经营/管理能力、人际技能、专业技能。其中对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正是职业经理人和公司其它人员最大的区别所在(高层主管尤其应具备经营能力,而中层主管则尤其应具备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包括:战略、企业文化、组织能力等,管理能力则包括:计划、协调、控制、组织等。从这个角度,也能对职业经理人核心能力要素进行很好的梳理……

  个性:每个职业经理人就是一个品牌

  “正如林先生提到的,不同的职业经理人起码还有30%的不同之处,那么这30%是否就无法把握了呢?”面对我们的问题,林先生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这30%发展得当,正可以是建立自己品牌和优势的基础,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意味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再加上对那七分的深入修炼,你完全可能成就自己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品牌!

  “虽然我们无法规定职业经理人的30%如何发展,但是我们却可以了解,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大致会对职业经理人产生哪些不同的要求,还是那句话:职业经理人的所有能力和素质都必须因应环境和工作的需要!”

  企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好像人生命的不同阶段一样。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也就不同。比如在企业的草创时期,经理人的角色是“贯彻力,抓执行”,这是一个“自己做”的阶段,很多事情都不得不由经理人来亲自落实并求得最终的效果;而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理人往往是“找机会,筹资源”,这时候经理人要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他必须找到市场机会,发掘和把握资源,使公司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再经过一段时候的发展,经理人就必须“建系统,理流程”,也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这时最重要的是建立系统化的管理体系,然后让公司逐步迈入正规化;最后,经理人必须强调“整合力,总体观”,这时,经理人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各事业部、各地分支机构、不同时期建立与合并的公司进行整合,使其发挥综合效能。林先生举了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的例子。王永庆对职业经理人的使用极有讲究,对于创业型经理人,他始终让其开拓新的业务,等公司站稳脚跟,便让擅于建流程的经理人对企业进行正规化的改革,等企业建立起完整制度后,则让擅于“守江山”的经理人领导企业平稳地发展——当然,对于老化的企业,则由擅于解决危机的经理人来力挽狂澜……虽然这里体现的是王永庆的知人善任,但对经理人来说带来的却是另一种启示:你是哪种类型的经理人?你的特质、你的强项在哪里?

  同样,经理人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也要用不同方式来经营。一般一个人从20—24岁踏上职场,经过几年的摸索调适,最终必须在27-28岁找到方向并积极发展专业,确立自身的优势,到“三十而立”时,要争取成为企业的中层骨干或能独立运作的专业人士(例如顾问、律师、设计师等),这时,冲劲+专业将是他最主要的优势所在。35岁以后,经过历练开始进入成熟期,这时,经理人要善用领导力带领团队创造绩效。而到40岁时,经理人要运用经验建立系统与架构来取代日益减少的精力。45岁时,经理人要开始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来创造新的台阶,这时靠的就是他多年沉淀的智慧与判断力。而50岁以后,老谋深算的经理人需要运用关系来经营自己与企业,善用画龙点睛之道。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规律,但是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却是其经营自身职业生涯,选择岗位的一个标尺。

  此外,职业经理人在一家企业内的任职生涯,也可分为不同的阶段——这里自然也就有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入主企业之前,他必须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要求,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每个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理性的选择与思考将会避免不必要的痛苦与再度抉择的难题;在任职期间,职业经理人必须注意与上司、同事的沟通,在创造业绩的同时必须注意发挥自己的人际能力,处理好“管人”与“被人管”的角色转换;在任职结束后,职业经理人必须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应对媒体。“当你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为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在卸职之后,不说之前企业的坏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你的下一份工作,影响用人企业对你的印象,而这方面,正是目前大陆的职业经理人经常忽视的”。

  综上,经营个人品牌,最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几个要点:其一,明确品牌定位,从人生愿景、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劣势之间找到明确的焦点;其二,打开品牌知名度,运用写作、发表文章、创造业绩、接受采访、参加各种活动与协会等让更多人认识你;其三,创造品牌美誉度,工作积极认真、创造卓越绩效、注重个人信誉、不说以前公司的坏话、遵守职业道德与纪律、与上司保持良好关系……,当然人格、实力与绩效是品牌的最终保证。

  MBA离职业经理人还有多远?

  要铸造“名牌”职业经理人,就不能不提到被称为“经理人摇篮”的MBA。现在的MBA热潮,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仅在国内某门户网站的首页面,各类MBA招生广告就曾达到20多个。那么,是不是读了MBA,就能自然地能成为职业经理人呢?这当中还有多长的一段距离要走?

  作为北大EMBA的客座教授,林先生显然对此颇有感触:一个全面的职业经理人,应该包括有知识、技能、特质(态度)这三个方面。目前大陆的MBA课程,较多地还是侧重于知识的学习,技能方面,虽然MBA中会有一些案例分析,但在人员较多的情况下,其效果究竟如何,还是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至于特质方面的塑造,如忠诚度、全局观、执行力、创新、团队精神、进取心、领导力、决断力、面对压力的能力等,就更是处于空白了。

  那么,未来的MBA课程,或者说理想的MBA课程,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呢?林先生说道:MBA不但要加强技能和特质的训练,更应在这些训练中体现实战性。现在的MBA教学已经日渐着重案例分析,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导师如何来协助学员将从案例中领悟到的原则转化到各自不相同的企业现状中去灵活应用。因此,未来的MBA课程,如何解决量产与“个性化”的双重需求,将是重要的挑战。此外,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个人特质与胜任力的训练也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造就职业经理心理素质的重要关键。

  “除了MBA课程本身的问题之外,学员的心态也很重要。现在的MBA学员,心态还是太浮躁了,很多人还只是把它作为晋升的阶梯,作为镀金的证书。他们把‘职业经理人’的头衔当作事业的最高目标,却很少去想,当上了之后又该如何?很多人都不明白,MBA只是职业经理人生涯的一种准备,它不是目的,而仅仅是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真正漫长的,是经理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作为为企业提供管理服务的‘服务商’,职业经理人不能仅以赚钱或谋求某个职位为满足,而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品牌来用心打造!”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