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全球品德最高的93家公司出炉,Google、Oracle击败微软、雅虎

80酷酷网    80kuku.com

最近专推广「企业道德」的新媒体「道德大气层报」(Ethisphere),六月初选出了「2008最有道德的企业」(World’s Most Ethical Companies,简称「WME」),一共93家厂商被选为「2008年最有道德的企业」。而Ethisphere是连续第二年举办此评选,这次和Forbes杂志合作,得到更多的曝光,也修正了第一届被人垢病的问题,同步开放给私人公司及小型企业报名,于是93家企业中有40家是新添加的。重要的是,Ethisphere选出这几93间WME企业后,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察──

愈「道德」,股价成长愈大!

看,从2002年以来的股价成长率来看,这93间WME企业连续五年皆击败了标准普尔500指数。以今年五月来说,WME企业五年来成长幅度高达70%,而S&P 500只成长了30%左右!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还不简单?只要在「选公司」时小心一点,挑出93间股价成长较高的公司入选,就可以吸引大家的目光!这逻辑比「从A到A+」书里所描述的方式还要好「作弊」,毕竟,谁知道所谓「道德观」是怎么评选的呢。不过,Episphere试着在新闻稿里「自圆其说」,包括搬出一列评审委员的名单,并选了几家入选企业解释它们如何达到它所设立的「品德标准」,然后这些品德标准当企业「达到」时,又为何对他们的股价生成快速成长的效果,若各位有空,可以在这里仔细读一下,或购买它出版的评选年鉴。

Ethisphere强调,它的评选标准绝不只是从前那些「环保」、「公益」这类的事,它分为七个面向:

一、企业公民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responsibility),20%:此企业有没有作好当地的环保工作,有没有将所得作好公益、帮助弱势团体?

二、企业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10%:企业有没有完成对投资人的责任,企业经营人士有没有无弊端并高道德的运行股东所赋与的经营责任?关于企业治理可见这里、这里。

三、为大众发明了有用的东西(innovation that contributes to public well being),15%:企业的产品是否让大众直接受益?是否够创新的去走蓝海市场,为人类发明新东西,而不是在一片红海中杀价杀功能取胜?

四、在业界拥有领导声望(industry leadership),5%:在该产业中是否有让同业信服的领导声望,足以以身作则,做为该产业内部做生意的标竿准则?

五、高层人士的领导魅力(executive leadership),15%:企业的高层经营者的领导能力如何?是否以身作则,为整间公司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

六、以往的诉讼记录与品牌名声(integrity track record and reputation),20%:企业以往与其他公司、组织与个人的诉讼纠纷的出发点是否为善?从这些法律上的来往中,透露此企业是否正当的经营自己的核心产品?

七、企业内部的道德相关的系统(internal systems and ethics),15%:这大概是说,企业的内部管理规则是否有效的尽量杜绝有道德疵的流程,并有系统的排除可能道德暇疵的人事决策、商务决策与管理决策?

也来看看,被选入「2008年最有道德」的公司有哪些──

软件方面,唯一入选的三家是Oracle、Salesforce.com、Symantec。(Salesforce.com还特地发了新闻稿)

硬件方面,唯一入选的三家是Cisco、升阳计算机、Xerox。

餐厅方面,唯一入选的两家是麦当劳、星巴克。

互联网方面,唯一入选的是Google。

注意:微软?没有入选,Yahoo!?也没有入选。Amazon、eBay,都没有入选。

文章说得对,企业是这么多人的组织,非常的复杂,每个人的决定,和公司、和个人、和部门、和直属主管、和主管的主管……都有关系,一两个决定不对,企业的道德就毁。这些鸟事可用制度规范,然而最终成事败事还是在于「人」。每个人的道德观虽从小种下,后天仍可型塑,因此我的想法是,一间「道德企业」最终仍由「有道德的人」来经营。

天下杂志办过「诚信」的课,学学文创也在办「诚信」的课,总觉得,开口闭口的「诚信」,好像一颗硬石头,好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口号。其实道德企业,就是一个「有感情」的企业,感情没多到冲昏了头影响商业利益,但感情多得刚刚好足够让人与人之间干干净净的像通畅的大道。一间企业是可以「感染」的,从上到下,若嫌「诚信」太硬,它应该换成「诚意」,以「诚意」来对待所有的同事、合作厂商。

当员工之间「以诚待人」,所有的弊端或不道德就会减少。最近常和表哥或长辈请教管理经验,从一个朋友那边听到,他有次与某厂商谈生意,准备付尾款五万元,没想到付的时候,厂商很老实的说,「不,你给太多了。」

朋友才回去查了一下,发现原来尾款只有三万元。这时候朋友迟疑了。本来就以为这是五万元,结果以为是三万元?

朋友想,是否应该再加个一万元,变成四万元给对方,以作为感谢他的诚意?

后来想想,对方以诚待人,这个诚意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那么,也应该以诚意来回答,金钱归金钱,但赚来的是两方从此更以「诚」来互待。不确定这是不是一个好例子,但那位朋友的思维还蛮有意思的。

现在在企业打滚的人士,其实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人际的人性,一个是利字当头的商业,这两个常常可以互换。譬如我另一个在业界混得很开的朋友,常常奉劝我的一句话就是:「你给他什么,他就会给你什么。」「人都是互相的。」他所鼓励我的所谓「互相」,不是诚意,而是互相有些实际的给送,大的是帮忙关说长官,小的只是一点点小惠,或是小到只请一餐饭,或帮一个小忙,但这些都犯了企业「一个团队」的大忌。

将高高在上的「诚信」,换成可以实际温暖的「诚意」。如果连「诚意」都说不动人,那就要换成「诚恳」,连「态度」都整个卑屈下来,将自己的东西掏空出来给所有人,我不知道这样run企业是否正确,但感受起来,比这篇文章所提到的虚虚缈缈的企业道德逻辑,还要「摸得到、抓得着」,而且可以马上从上到下,今天就动手变成一间更道德的组织。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