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滋养心灵的人物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毛泽东。
  毛泽东。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是背毛主席语录长大的,毛泽东是我们心中的上帝。记得曾经和小朋友非常认真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咱们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办?毛主席能知道吗?后来我们一致认为,毛主席肯定知道!毛泽东的斗争精神、睥睨一切的气概以及犀利辛辣的文风,都深深浸入我们这一代人的骨髓。前采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他也持此观点,他说,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毛泽东造就的,所幸毛泽东的文风非常华彩,我们的创新能力全是从这儿来的。

no.2  鲁迅
 鲁迅。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风是最有力道的,还记得第一次读到“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样的文字时,惊讶的半天喘不过气来。他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文曲星,他的文字就是金科玉律,直到今天我仍然无法以一个对待作家的平常心阅读鲁迅的文字

no.3 李白
  李白。小时候有一个笔记本,把喜欢的古诗词抄录下来,有的还要抄好几遍。李白是最有青春气息的浪漫诗人,抄录的最多。记得第一次尝试喝酒,醉了,跑到大院的楼顶去背诗,从此得了“呆子”的绰号,现在还有老同学这样叫我。

no.4  柳公权
  柳公权。从小就临摹他的楷书。在这一点上我对马未都的观点深有同感,文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不费力地读懂古人,每一个不同口音的人都能够读懂对方,这就是汉字的伟大,更可贵的是,只有汉字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我深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这样优美的文字而幸福!也因此,我是繁体字的捍卫者,在不涉及传播,我自己使用的文字时,比如记笔记、写日记,我都使用繁体字。

no.5  傅雷
     傅雷。他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是我们那片文化沙漠里的绿洲。记得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重新出版了一批外国文学作品,用的是那种很粗糙,颜色发黑发暗的纸,排队买书的情形完全不亚于今天抢购热门的演唱会门票,在这批书里,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傅雷翻译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成为我们这帮大学生热议的话题往往是外国文学、哲学和社会学作品,尤其的当代的,或现代派的。这些,绝大多数是翻译作品。

no.6  王心刚
 王心刚。战争電影是每一个孩子的最爱,投入革命战争成为英雄是每一个男孩的梦想。那年头难得有一部新片上映,老片子的台词我们大多能背下来。有一次突然上映了一部新片《侦察兵》,王心刚主演,把我们兴奋得彻夜难眠,第二天就到班里给所有同学讲述。我到现在还记得听我讲述的同学那既羡且妒的眼光。

no.7  邓丽君
  邓丽君。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第一次听邓丽君也是在一次同学家里的聚会,一帮孩子围着砖头录音机,里面传来如此绵软慵懒的声音,让我们这种听惯了口号语录歌的耳朵一时找不到北。从此,流行文化开始挤入我们的精神世界,世界从此有了色彩。

no.8  叶文福
    叶文福。一个现在很少有人提及的诗人,当年,他的《将军,你不能这样做》也许是最早的反腐作品。那年他到北师大演讲,他的激情和对社会的责任点燃了我们在场所有青年的热血。那年头差不多人人都写诗,大家自己刻蜡板,印刷自己的诗集,跟印《挺进报》似的。我记得我们这个小圈子的诗集叫《诤友》,系里半官方的刊物叫《双桅船》,你在上面可以找到苏童最早的小说。

no.9  齐白石
   齐白石。他是教会你什么叫写意的人,中国文人的趣味,中国水墨的表达,建立了我们基本的审美观。

no.10  南怀瑾
   南怀瑾。我曾经有相当一段时间失去工作以后就没再应聘,而是呆在家读书,读的最多的就是南怀瑾老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经历了一些生活的经验,回过头来,惊讶地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太伟大、太精深了,而以前对这些著作竟没有读懂甚或根本没有涉猎,跟着南怀瑾老师的讲述,读《老子》、《庄子》、《大学》、《易经》、《金刚经》等等,重新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重新找到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