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古今中外十位自杀的大诗人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萨福(约前612~约前560)


1、 萨福(约前612~约前560),自杀方式:投海

    萨福,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之所以被冠以“抒情诗人”之名,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诗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萨福在技术和体裁上改进了抒情诗,成就了希腊抒情诗的转向:从以诸神和缪斯的名义写诗转向以个人的声音吟唱。她是第一人描述个人的爱情和失恋的诗人。

    传说中的萨福美貌无比,有一次法官要判她死刑,萨福当庭脱下上衣服,露出丰美的乳房。片刻,旁听席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不要处死!这样美丽的女人!因为美丽,萨福重新获得了自由.

    从19 世纪末开始,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萨福开始被追认为女同性恋的远祖。美女、诗人、男诗人的情人、第一个失恋投海自杀女诗人、女同性恋者、现代女权主义的先祖……在萨福这个名上,似乎可以加上任何一个在现代文学流行着的词汇。若是萨福本人,大概情愿用自己的诗形容自己吧:“周围的群星黯淡无光而她的光华,铺满了咸的海洋和开着繁花的田野”。

no.2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2、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自杀方式:投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楚国诗人、政治家。前299年,他远离故土,仍心系国事,当闻讯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火烧夷陵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于 5月5日怀石自沉汩罗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留下《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诗篇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no.3 叶赛宁(1895~1925)


3、叶赛宁(1895~1925),自杀方式:自缢

   “最后一个俄罗斯乡村诗人”叶赛宁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

no.4 玛雅可夫斯基(1893—1930)


4、玛雅可夫斯基(1893—1930),自杀方式:手枪

    1930年4月19日10时15分,在请求一个叫维罗尼卡的有夫之妇嫁给他但遭到解决之后,前苏联的天才诗人玛雅可夫斯基用一把勃朗宁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37岁。他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小姑娘,你自己走吧……不必为我担心。”然而,他并没有做到。玛雅可夫斯基终身未娶,尽管他从未停止过恋爱,最后不行了,自己就一厢情愿的在绝命书里,把两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女人列为自己的亲属。玛雅可夫斯基在诗歌创作中,从不掩饰自己对女人的爱,这些爱带给他无限的幸福和欢乐,激励他产生了耀眼的诗歌火花,同时也使他陷入了无尽的苦恼与悲哀中,最后留给他的,也只是胸口前那个黑黑的枪口和一滩鲜血,以及鲜血上飘浮着的一团淡淡的蓝烟。

no.5 朱湘(1904~1933)


5、朱湘(1904~1933),自杀方式:投江

    朱湘,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一生致力于探索新诗创作,才华横溢,不拘一格,被鲁迅称作“中国的济慈”。1929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教于安徽大学。朱湘为人外冷内热,性情孤傲、倔强,难以合群。离开安大以后,四处求职未果,一直过着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 1933年12月5日,这位心灰意冷的诗人乘长江轮船至离南京不远的采石矶,在大诗人李白舍身捉月的地方,突然纵身一跃跳入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让灵魂追随诗仙而去。

no.6 茨维塔耶娃(1892-1941)


6、茨维塔耶娃(1892-1941),自杀方式:自缢

    茨维塔耶娃是现在公认的俄国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之一。茨维塔耶娃6岁习诗,18岁发表了第一本诗集《傍晚的纪念册》,紧接着又出版了两本诗集《魔灯》和《选自两本书》。20年代出版了两本同名书《里程碑》,其中收录了1914-1921年间的抒情诗。1922年移居布拉格,三年后转赴巴黎。1939年回国,在斯大林集权统治下家破人亡,生活无靠,在极悲惨的情况下1941年上吊自杀。

no.7 普拉斯(1932~1963)


7、普拉斯(1932~1963),自杀方式:煤气

    美国自白派的主要诗人。生于波士顿,自杀于伦敦。她自幼聪慧,17岁开始发表作品。后因生活与工作紧张过度而精神崩溃,几次自杀未遂。1955年麻省史密斯女子学院毕业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同年与英国诗人泰德·休斯相识并结婚。毕业后回美国并执教于母校,1959年与丈夫回英国定居。1960 年第一部诗集《巨物》发表,诗中大量描写死亡的感受,称自己为“死者的传声筒”。后因在婚姻破裂、家庭压力(独力抚养两个儿女)和创作欲望之间的冲突的折磨下用煤气自杀。她在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钟形玻璃容器》中详细描写了自己的经历。她的诗歌直率、尖锐、充满力度,多以痛苦、死亡和巨大的精神不安与冲突等为中心内容。

no.8 策兰(1920-1970)


8、策兰(1920-1970),自杀方式:投河

    策兰,1920年生于奥地利一个讲德语的犹太血统家庭,全家在纳粹统治时期被关进集中营,仅他自己脱难,并于战后定居巴黎。他以《死亡赋格曲》一诗成名,震动诗坛。1970年在巴黎流亡间投河自尽。

no.9 闻捷 (1923~1971)


9、闻捷 (1923~1971),自杀方式:煤气

    闻捷,原名赵文节,1940年赴延安,在陕北文工团工作,后入陕北公学学习,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9年随军到新疆后任新华社西北分社采访部主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1955年发表了《吐鲁番情歌》等诗作,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抒情诗集。1957年调中国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58年任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1959年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反映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斗争。1965年调上海作协工作并与作家戴厚英订婚。后来,闻捷因为历史问题接受“文革领导小组”的“ 第四把手”戴厚英的审查。正因为这样的“跨阶级”恋爱,闻捷不久就自杀了。闻捷的死对于戴厚英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人啊,人!》和《诗人之死》因此成文。

no.10 海子(1964——1989)


10、海子(1964——1989),自杀方式:卧轨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人,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