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十大外交家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晏婴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二桃杀三士

战国齐景公时,田开疆帅师征服徐国,有拓疆开边强齐之功;古冶子有斩鼋救主之功;由田开疆推荐的公孙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挟功恃勇,逐渐成为國家安定的隐患。

一天,鲁齐结好,齐景公宴请鲁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引园吏摘得六个金桃。依礼,齐鲁二国君、二国相各享一个。盘中尚剩两个,齐景公让诸臣自我荐功,由晏子评功赐桃。 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自荐功劳,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劳,并即刻将两桃分别赐给了这两人。田开疆以开疆拓边有功而自荐。晏子评定田开疆功劳为最大。齐景公说他自荐得迟,已没有桃子来表彰其大功。田开疆自以为这是一种耻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挥剑自杀。古冶子和公孙捷相继因功小食桃而感到耻辱也自杀身亡。晏婴就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齐国隐患。有关晏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下面是他出使楚国的故事。  

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 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大街上人们肩靠肩,很拥挤,怎么说齐国没人呢?”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國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國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正在饮酒的时候,两名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偷了东西。”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都很会做贼吗?”   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有一种埴物,长在齐国就可以结出很好吃的果实,长在楚国,尽管它的枝叶看起来与长在齐国一样,但结出的果子却很难吃。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啊?”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我本来是想取笑你的,反而被你取笑了,我真佩服你。”  

类似上面晏子使楚的故事还很多。晏子凭自己的智慧,挫败了一些國家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子人格的阴谋,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成为著名的外交家。

no.2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no.3 范睢


(?—前255)或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国人,以善辩知名。曾化名张禄,因秦谒者王稽所荐得入秦为客卿。他以远交近攻,伐魏收韩之策说动秦昭王,并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劝说其废掉擅权的宣太后,驱逐太后母弟相国穰侯魏冉等,以加强集权。被任为相国,封应(今河南宝丰西南)侯。他执政期间,曾纵反间计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赵军。但因忌妒白起战功,迫其自杀。后因所善郑安平兵败降赵,王稽也被杀,惧而谢病归相印,不久即死去。

no.4 公孙衍


战国纵横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号犀首。曾入秦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no.5 宫之奇


春秋时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人,生卒年不详。他明于料事,且有远见,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晋国与虞国为邻,早有吞并虞国之心,但因虞国和虢国是很好的盟国,所以始终未敢轻举妄动。对此,宫之奇坚决主张虞虢联盟。晋献公十九年(前658年),晋国将“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送给虞君,请求借道伐虢。宫之奇识破了晋国的阴谋,故极力劝谏虞君,不能借道给晋军。但虞君贪财好利,接受了晋国的名马宝玉,借道与晋。这年夏天,晋派里克、荀息率军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晋国又向虞国假道伐虢,宫之奇对虞君说: “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劝说虞君联虢抗晋。虞君不听,再次借道给晋。宫之奇预料虞国将亡,便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果然,就在这年冬天,晋军灭亡虢国后,凯旋回师,将晋军驻扎在虞国,然后乘其不备,发起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将虞国灭亡,虞君及大夫百里奚被俘。

 

no.6  庞煖

战国最后的合纵家庞煖,大约是庞葱的后人,和庞涓能够拉上点关系(说不定是庞涓的曾孙)。依据庞煖论兵的史料,基本可以确定他的出生时间约在前320 年左右,他可能比后来出现的赵奢、廉颇、蔺相如、乐乘等人都要年长。 沙丘之乱后,鹖冠子、庞煖师徒俩就回到楚国,隐居深山,潜心修学。

前245 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于是有人向悼襄王举荐这位可以算是四代元老的人物。悼襄王随即任命庞煖为统帅。 前242年,好大喜功的燕今王喜以老剧辛为帅,南下攻打赵国。剧辛对庞煖错误的估计断送了燕军二万将士的生命,也断送了他自己的性命。 庞煖对燕国作战的胜利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联军统帅。这次合纵除了一向“谨事秦”的齐国和刚刚被打废的燕国没有参加外,三晋、楚国以及小国卫都参加了。五国联军于前241年收复了秦国从赵国夺去的寿陵(在当时恒山一带)。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今陕西临潼北)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这已经是咸阳的大门口了。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他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此后便迁都于寿春。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卫之军也都回国。庞煖怒齐附秦,同时消除无功而返的结果,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赵国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后回归赵国。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山东各国再没有实际的合纵抗秦军事行动了。(后来赵、燕、楚、越四国曾有形成合纵的态势,但是被秦国姚贾破坏,死于襁褓之中。)这次庞煖率领的联军伐秦失败虽然不全是他的责任,但是也体现出老庞煖开始力不从心了。他的兵法权谋也就止于这种程度了。 悼襄王五年(前240年)秦国的军队也开进了赵国。一路由名将蒙骜统帅,另一路则由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蛟率领,庞煖亲率大军北上打击蒙骜。派兵埋伏于太行山密林深处,乱箭射死蒙骜,秦军大败。这时蒙骜也已经七十岁了。

前236年,庞煖率领赵军主力北上攻打燕国。同时秦国内乱初定,雄姿勃发的秦始皇也派遣老将王翦、杨端和、桓齮三路联合攻打空虚的赵国。身为赵军主帅庞煖的战略决策失误。赵国的力量进一步被削弱,离灭亡只一步之遥。赵悼襄王因此郁闷而终;庞煖也又累又急又气又怨,再加上年已八十五岁,也就这样一命呜呼了。庞煖前后为赵军主帅7年。虽然他是当时全中国数一数二的人杰,但是他却没能给赵国带来复兴,反而使得赵国更加衰弱。这也许就是老庞煖的最终宿命吧。

no.7 剧辛
战国时燕将。原居于赵。与庞煖友善。闻燕昭王下诏求贤,乃由赵赴燕。燕王喜十二年(前243年),见赵屡困于秦,又逼走廉颇,以庞煖代将,以为有机可乘,命他伺机袭赵。他轻敌冒进,被击败俘杀,损兵二万。

no.8 郭隗


战国时燕国人,是头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杰出人物。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具体过程是: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报齐仇,向他问计。他说“请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no.9 邹衍


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而终以儒术为其旨归。“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盐铁论.·论儒第十一》)。“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盐铁论·论邹第五十三》)。可见,学儒术也好,攻阴阳也罢,邹衍的目的是在寻求经世致用之学,充分体现了他匡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此,司马迁 旮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说:“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断行之。……邹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人不察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这不是邹衍的错误。“邹衍以阻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史记·封禅书》) 齐宣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不仅决心像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而且还要“王天下”,即统一中国。对此,孟子看得很清楚,说他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孟子·梁惠王》)。齐闵王即位以后,国力强盛。“当是时,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而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里。”(《史记·乐毅列传》)在这种情况下,齐闵王的野心更大,不仅要称王,还要称帝。“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而邹衍的一套学说,正是为新的统治设计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 “是以邹子重于齐” (《史记·孟荀列传》)。被赐为上大夫。“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了,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不得不接受苏代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然而他的野心却有增无减,竟发展到要“为天子”的地步,变得越来越骄暴。《盐铁论·论儒》中说:“及闵王奋二世之余烈,……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也说:“齐闵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闵王亡在莒,遂死焉。”恰在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为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以此作为尊贤榜样。一时间,各国人才争相趋燕。在这种背景下,邹衍离齐入燕,《说苑·君道》载;“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面。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据载,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怕尘埃落到他身上。刘歆记载此事说:“《方士传》言:邹子在燕,其游诸侯畏之,皆郊迎而拥慧”(《文选》卷四十阮籍《奏记》,卷四十五扬雄《设论》李善注引《七略》)。王充在《论衡·别通》中亦说:“燕昭为郐衍拥慧。”继而拜邹衍为师。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自注中说邹衍为“燕昭王师”。《史记·孟荀列传》记载更详:“(邹衍)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邹衍在燕主要从事的是发展生产的工作。《艺文类聚·水部下·谷》载:“刘向《别录》曰‘《方士传》言: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毂。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觳生,今名黍谷。”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也说:“燕有寒谷,不生五般,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公元前284 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齐是邹衍的家乡,他虽然憎恨迫使他背井离乡的统治者,但他始终不渝地爱恋着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他没有也不能参加这场战争。这很可能构成其后诬他下狱的一个口实。燕昭王死后,由惠王继位。。惠王与昭王不同,对于先朝旧。臣并不那么信任,这时燕齐局势逆转,加之邹衍又是齐人,故听信谗言,把邹衍逮捕下狱。《后汉书·刘瑜传》引《淮南子》说:“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这是一起冤案,后来终于得到昭雪。这时,齐闵王已死,齐襄王早已继位,稷下学宫又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局面。身遭大变故的邹衍,思乡情涌,归心似箭,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其后他曾作为使者在赵国见到平原君,并为其绌善为坚白之辩的公孙龙。《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邹衍晚年似乎仕于燕王喜,在公元前 251年至前250年的燕赵之战后,其活动不见记载。或许在其前后去世了。 

no.10 尉缭


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姓失传,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有人说尉缭是鬼谷子的高足,学成后即过着隐士的生活,后应魏惠王的招聘,曾向其陈述兵法。崔杼(?—前546)春秋时齐国大夫。又称崔子、崔武子,齐丁公之后。齐惠公时为正卿。惠公死,为高氏、国氏所逐,出奔卫国。后返齐,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光,即齐庄公,杀太傅高厚。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怒而杀庄公,立柞臼为君,即齐景公,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他上吊自杀,尸体后为景公戮曝。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中大肆杀戮,造成齐国政局动荡。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