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之民俗风情介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湘潭民俗送灶神、过小年
送灶神   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系古老习俗,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有“民三、官四”之说,到三十日晚再迎接回来。灶神又称“司命”,一男一女,形象风流,故忌女人敬灶。传说灶神从二月三十日晚起到玉帝那里汇报主人一年的好歹,所以在司命画像的左右写上“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也有写成“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的。人们怕他们上玉皇那里“打小报告”,常在这天沐浴斋戒,以斋粑、甜酒、甜果饯行。平日灶忌甚多:女人烧火时不能正对灶门,更不能以脚采灶;牛肉、狗肉、蛇肉不能放灶上烹煮;女裤不能放灶上烘烤。在灶神离开期间,主人免去对灶的许多禁忌,并趁机扫潮末(扬尘),搞厨房清洁卫生,拆灶修灶。
  
    过小年 腊月廿四为“过小年”,过年猪多在这一天宰杀,除宜吃不留的东西在这一天享用外,要割腿肉送给岳家辞年。请有雇工的人家,如若明年辞退,便在这天请他坐首席,俗云“二十四日坐上头,(即首席)背起被褥回家走。”

no.2 湘潭民俗之供奉行业祖师
各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会组织,定期供奉祖师。现将1949年前湘乡部份行业会的祖师、会期、会址列表于下:

    行业 祖师 会期   会址    成立时期  

    染布业(梅葛会)  梅葛    九月初九日  北门梅葛堂    明末 
    木泥瓦业(鲁迅会)    鲁班    六月初六日   昆仑桥鲁班庙    1664年

    绸布业(财神会)  赵公名   三月十五日  经苇堂(店员)
    经纶堂(店主)
    南贷业(雷祖会) 雷祖大帝 六月二四日  

    码头业(箩业会) 扬泗将军 三月十五日  镇湘楼    明清之际   六月初六日
      
    国药业(药王会)  孙思邈  三月二十八日    北正街药王庙    同治

    缝纫业(轩辕会)  轩辕     九月十五日 四牌楼轩辕殿

    理发业(罗祖会)  罗祖     七月十三日 南门罗祖殿    乾隆

    铜铁业(太上老君会)  李耳     二月二十五日  清初

    酿酒业(杜康会)  杜康     九月初九   
    烟丝业  湘闽堂

    豆腐业(淮南会)     十初四日  清初
    茶业     陆羽   
    笔墨业(蒙恬会)   蒙恬     二月初八 

    书纸业(蔡伦会)   蔡伦 明朝前

    瓷业     桐望堂
    旅店业    宾兴堂

    屠宰业(张飞会)   张飞  南正街务门前两处 

    学子会   孔丘   八月二十八日   学宫(孔庙)   乾隆

    戏班    李隆基 六月二十四日

no.3 湘潭湘乡民俗之比灯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传说有个猎人将玉皇大帝派来凡间的神鹅射死了,玉帝下旨派天兵天将于这天晚到人间放火,有个仙女偷偷将消息告诉人间,大家商量在这晚大点灯花,以迷惑玉帝收回原旨,玉帝果然中计。以后每年都大点灯火,旧社会常有宵禁,独这夜不禁,叫做“放夜”。逐步演变成比灯,往往首先是孩子与孩子比,看谁的灯笼有趣,卷入的人慢慢增多,形成“庙”与“庙”比,村与村比, ?与 ? 比,河这边与河那边比,比谁的灯多亮大,最后比谁烧的火大,时间长。有的人甚至把整堆的柴火献出来烧,也不认为可惜。比不赢就“搬兵”,搞小武斗。1986年潭市镇岸的比灯,充分利用电气化,灯光映得红了半边天。

no.4 湘潭民俗之接忙客
 1、接忙客   七月初七止十五日俗称“过半年”是旧时祭祀祖先品尝新收获的节日。自初七或初十接新亡客,初十以后接老亡客。每日三餐饭茶,礼仪相敬,至十四日晚便焚化“金银纸包”、“衣冠箱”,当夜或翌晨送客。解放后,这种习惯曾几度消亡,继又复俗。不过,今年的中元祭祖,迷信成份大减,一般只接新亡客和五代以下的先人。

    2、月下偷南瓜  八月十五中秋节,吃着月饼人团圆,孩子们唱着《月家歌》:“初一不见,初二一线,初三初四蛾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是夜,月山、棋梓、壶田等地流行偷南瓜在桥下煮吃的习惯。说能防腰痛。主人发觉也不骂贼,说是越骂效果越灵验。光偷南瓜还不行,还有从自家偷出铁锅以及油盐碗筷。解放后此俗渐衰。县城、谷水镇等地曾盛行在中秋夜烧宝塔,用丁块柴、棍棒、油篓子和碎瓦搭成之塔被烧时,倒向哪边,哪边的铺子便生意兴隆;虞唐等地则有给未生育孩子的夫妇送冬瓜的习惯:由一儿童抱着一个冬瓜送到女主人床上用被盖住,陪送者放着鞭炮,预祝来年生个胖娃娃,主家盛情款待并赠与送瓜儿童以“红包”。

no.5 湘潭湘乡民俗之赛龙舟
“端午节”,涟水两岸有塞龙舟的传统习俗,多以宗族社团为单位组织船队,船首扎龙头,也有扎公鸡、鲤鱼及兽头的。民国年代的赛期间是:初一谷水,初二溪口,初三羊古? 、初四薛家渡和潭市,初五杏子铺和县城(有段时间县城因涨端午水之故,议定改在六月初六)。届时居民云集,常常出现街空巷净的局面。溪口羊古等地“斗舟”,开始时两船坐首席的“头牛”互相挽臂,也有挽“龙颈”的,进入中流快道,开始抢水,此时头牛斗头牛,二牛斗二牛,鼓手斗鼓手,舵手 斗舵手,龙舟一会斗成“人字,一会斗成“1”字,观众欢声雷动,有钱人解囊挂彩。每结束一局“斗舟”,龙舟仍在游戈,充分表现出胜败之后各自的情绪,鸡头行舟胜了,象鸡一样的仰脖动翼,鱼头行船胜了,像鱼一样摇头晃尾跳跃龙门,观众喝彩不绝。在岸上踩旱船,以桥头河、扬家滩一带叫盛行。清末民国时期道士于夏季抬彩轿,内置龙舟模型,敲锣打鼓,沿家唱说道词,主家置水盆,让其禳灾,覆水“开船”,将灾劫载去扬州,谓之“划旱龙船”。

no.6 湘潭民俗
1、 出天行    农村于元旦凌晨在大门内设香供天地,祈求好年成,先放“千响”,谁家“响”的最早就愈吉利此俗正在消亡中。
  
    2、拜年   “出天行”后给祖宗拜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叫“拜家堂”。早年,拜家堂后,大门及紧闭一天,不接受外来人拜年,叫做“关财门”。拜年的老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团坊”,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便“洗嘎锅子浪嘎 ”,莫怪主人缺乏招待了;第一次离开本屋堂去拜年,要选吉日和方位,为的是“出门大吉”,叫作“出行”。现今拜年,身着新装,先拜团坊,见人就打躬作揖,或说声“新年好”。
   
    3、 放开门炮仗    “子时至,炮仗响”,春节一到,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把夜空映的五彩缤纷。县城有个专业户,1986年用于“开门仗”的开支在500元以上。

no.7 湘潭民俗之请年饭
 1、请年饭   农历正月初四日,老板请伙计吃饭,称“请年饭”。初五日,祭五路财神,大拉关系,打打牙祭,称“店铺开张”。
  
    2、送恭喜   初四五日开始,“龙”、“狮”、采船、高跷沿户流动,不分昼夜,叫“送恭喜”,或称“团拜”。耍到哪家,哪家便电灯鸣爆迎接,饭时管饭或送红包。
  
    3、游春  新春期内,少数外出人利用人们的发财心理捞取赏钱,或“赞土地词”,或“送财神贴”,叫“游春”,也叫“打抽丰”。 

no.8 湘潭民俗之湘乡旧歌谣
旧歌谣是传统民间文学的一个品牌。湘乡历来文盛,旧歌谣亦盛,曾广泛流传。有些我小时候就熟听,现在回味,仍颇有滋味。不仅语言通俗优美,也反映了过去社会的情景,充满乡土文学味。兹举较熟悉的几例如下:

    小姑歌:大栗树,树叶多,哥哥嫌我姐妹多。哥莫骂,嫂莫嫌,在家只有三五年。堂屋里洗面哥也骂,灶屋里洗面嫂也嫌。打开爷仓吃爷饭,打开娘箱穿娘衣。?呷你哥哥的作田饭,?穿你嫂嫂的嫁奁衣。

    娘女歌:红鸟哜,跳跳飞,?娘女,受孤凄。前娘杀鸡留鸡腿,后娘杀鸡留鸡肠。鸡肠挂在槐树上,抱着槐树哭亲娘。

    嫁女歌:天也平,地也平,只有爷娘心不平。一姐嫁,金满箱;二姐嫁,银满箱;三姐嫁,烂皮箱。一姐回,坐轿回;二姐回,骑马回;三姐回,行路回。行一里,哭一里,扯起罗裙揩眼泪。

    洗茼蒿:情姐下河洗茼蒿,洗起茼蒿满河漂。下河莫吃茼蒿水,上河莫吃水茼蒿。茼蒿水,水茼蒿,不成相思也成痨。

    打铁歌:张打铁,李打铁,张家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铁……

    这些歌谣的内容很丰富,有的反映旧社会女性的悲哀和社会的不平等,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令人深思。乡土文学的艺术美和精神的内涵竟如此多姿多彩,昔日灿烂的湘乡歌谣,是我市民间文化的一颗宝珠,让我们去瑕存珍,呈现于世人面前吧。

no.9 湘潭民俗之三尺子护身符
 1、“三尺子”护身符   做上门工夫的木匠,朝出暮归,随身有携带木尺(长三尺,叫“三尺子”)作为“护身符”,“避凶避邪”。如主家招待不周,匠师量尺码故意定在不吉利的尺寸上,据说能使门响屋摇床发颤,人们很害怕这种“木匠作孽”。堂屋门框的高度尺寸要落在吉利的字上,有的以“生、老、病、死、苦”五字轮回数,有的用“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十二字轮回数,最后一字落在“生”字或“道”字上最好,“生”代表“长生不老”,“道”代表“发财”。此称“落道公式”,此俗边远农村尚有遗留,厂矿单位木工早已革除
   
    2、 水上航行禁忌    涟水上游多急流险滩,“过了山枣(今山镇)才放心”,“行船不敬神,路上冒得魂”。开船前要在船头插香摆酒敬龙王,祈求一路平安,途中有庙就敲锣晋拜,甚至要鸣炮斩雄鸡。戴起帽子敲响锣,水府庙(今水府庙电站附近)里宰雄鸡,以成旧时定俗。船夫的口风禁忌更多:龙、虎、鬼、梦、翻、滚、倒、沉、岸、浸十个字忌说出口,一般都用反义词或吉利词代替,如龙称曲蚁子或溜子,虎称猫,鬼称田麂子,梦称南柯子,翻过叫斛边,姓陈(与沉谐音)称姓鲍。另外还有一些字也不能说,如“打”、“浅”、“漏”、“撞”等。除了口风以外,还忌上船走船头、吃鱼时翻边、进餐时调羹匐放等等。 

no.10 湘潭民俗之扫墓葺坟
 为追念先烈、先师、先租及其他已故亲属戚友,机关、学校、厂矿或个人扫墓葺坟。选定春社日挂扫新坟(亡故未满3年),清明节挂扫老坟。外地怀乡者,如港澳台胞及侨胞,则不拘节日,随归随扫。清明节或大寒至立春半月内修葺坟场,刨草,修复内外水沟,堆新土为镘头状。扫墓仪礼,除香烛酒果外,最普通的是挂山纸。挂山纸是一种变自招魂幡、凿有13个古钱兔案的长纸条,新坟用彩色纸的,老坟用素色的。团体挂扫多用花篮、花圈,80年代以来群众亦渐仿效。

no.11 湘潭民俗之立秧树
1、立秧树,开秧门 “会作田的作一丘,不会作的作一洲,”“一丘指秧田而言。过去谷种下泥要敬秧田菩萨(稷神,又称幡神),在一小竹杆上端夹一叠纸钱、三根线香,外套”和裟“红纸,竖于秧田中,以求育秧顺志,叫做“立秧树。”撒种时,须默默无言,忌孩童围观喧哗,违则恐遭鸟啄;忌妇女撒种,违则恐出苗不齐;撒完不得拍箩筐,必须绕秧田一周以示闭门,违则恐遭鼠啮。开插前以纸钱牲饭酬过稷神,始得拔秧,叫做’开秧门。”合作化后,社员作秧田,渐除禁忌。
 
    2、插直佾子、唱踩田歌 “插天师傅扮禾客,踩田叫化惹不得。”插秧技术性强,讲究速度快,出秧匀,佾子直。田岸燃香计时,插田手根据田丘大小、宽窄,或插“挨塍过”、“挨青过”,或“枪弯插”、“直佾插”,令初学者“插补眼”。“直佾子”也称“直一字”,即一佾(四行)秧苗插得笔直均匀。“挨青过”是插直佾的一种,插时两插手在大丘田的对边分别各放一只秧,定“准线”,同时下田背向退插,在田中相会时,佾位不偏不倚,四行恰皆对上。路上停足赞赏;插者意志昂扬;主人特别敬重,尊坐上位,敬米酒、麸子肉、盐鸭蛋。踩田的可不请自来,人人手拄木棒或竹棒支身助力,“一脚踩到底,担谷可办八斗米。”踩田时,通常要赛山歌,“踩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音高亢,拖腔婉转,内容多为抒情,如“四蔸禾门大打开,姐问禾花几时开、、、、、、、。”

no.12 湘潭民俗之插艾蒿尝新
 插艾蒿   端午节,县人要在门前挂葛藤,插艾蒿菖蒲吃大蒜肉,给小孩画朱砂符,给小孩挂小香包,还有写“五月五日午,天时骑艾虎,手持龙虎剑,邪魔归地府”字样张贴的。近些年民间在端午日更偏重于采中草药保存,以便暑天备用。“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来到都是药”。采的草药有久明光、天泡草、苦瓜叶、马齿苋、蒲公英、苦秣菜、金银花等。前三种是洗药,能防疮疖及痱子;后三种是吃药,能防痢、消炎、清肺热。

    尝新    在双季稻未推广前,县内一季中稻多在农历七月开始收割,农村多在这时“吃新”,除用刚收获的新米煮饭外,煮鱼定要用鲢鱼,去连年丰收的意思,因此,鲢鱼也叫“新鱼子”。旧时饭菜先敬祖宗牌位,然后合家共尝,最忌忽然来客同吃。 

no.13 湘潭民俗之打山歌
 农民唱山歌,出工收工路上唱,劳动中唱,在家中则小唱。歌词靠剽学,唱多了就能自编自唱;多为七言五句,短小精悍,内容广泛。有独唱、对唱、多人轮回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歌手以声音嘹亮,吐字清晰,音调优美者为上。抒情山歌音调多由高亢变柔和,对唱时则因受好胜心驱使,情绪激昂。对唱大多是即兴编歌,多属于盘歌。盘歌是人们最爱听的一种山歌艺术,如:甲问:“三根丝线两根白,打只盘歌给你盘一盘,你晓得什么过河抬头望,什么过河三个浪?什么过河伴泥擦?什么过河打哈哈?”乙答:“三根丝线两根青,你打盘歌我知音,水蛇子过河抬头望,游鱼子过河三个浪,蚌壳子过河三个浪,蚌壳子过河伴泥擦,鸭婆子过河打哈哈”。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