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转烦恼为菩提与烦恼即菩提)

80酷酷网    80kuku.com

烦恼即菩提(转烦恼为菩提与烦恼即菩提)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会遭遇很多烦恼,而遇到烦恼之后,是被烦恼所困还是超出烦恼?人们似乎都要超出烦恼,没有一个想要被烦恼困住的。于是,就有了一些转烦恼为菩提的说法,而意境更为深广的一句话就是烦恼即菩提。

转烦恼为菩提与烦恼即菩提

夏承焘提倡转烦恼为菩提,强调为学要变化气质,必须对自己加以约束、克制,要发现现有的窘境、劣势、过失中可为己用之处,转化方法,转换思路,寻得心性之所,自然可以事半功倍。也就是说,与其强调执行力,不如灵活应对。而那些烦恼有时候并非只是去执行就能战胜的。有些社会忧患,人们都身处其中,不能逃避,也不能一时战胜,或者以一个人的一己之力不可能战胜,如果硬着头皮去解决社会忧患,无异于陷入无物之阵,不如将其中的混乱、黑暗、错误作为做事业和学问的基础,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号召大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人的性格不好,或暴躁或柔弱,要是直接改变性格,就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见效了,不如根据个人性格特点,让他们干适合自己干的事,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虽然这种思想有着对社会现实无能为力只能独善其身的意思,但在当时国民党统治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了。其实,转烦恼为菩提关键不在烦恼和菩提上面,而是在“转”字上面,承认烦恼,并把烦恼转化为菩提,其实还是有分别心,相对于书生和教授来说有进步意义,相对于修行之人来说也有进步意义,只不过境界还没到了深广的程度。

境界深广的人会把烦恼视为菩提,也就是烦恼即菩提。烦恼存在,菩提难寻。而所谓的菩提说到底就是心灵自由的理想境界,证得无上正觉,也就成佛作祖了。开始修行的时候,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是有分别的;随着修行境界的提升,就要在烦恼中发现菩提,即对自己修行有利的方面,要转烦恼为菩提,当然也是有分别的;修行到高级层次,就会视烦恼为菩提,因为烦恼中孕育着菩提,或者说烦恼正是修行之人所要面对的,而面对烦恼并解决烦恼,会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如果只是以为关起门来打坐参禅,不接触社会和现实生活,当然会独善其身,但容易被一些烦恼击倒,从而生出无限多的烦恼,而这些对修行之人大大不利,需要不断挑战烦恼,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甚至有些高僧见到烦恼就欢喜,因为又遇到了精神境界提升的契机了。小僧遇到烦恼很苦恼,老僧遇到烦恼很高兴,就是这个道理。

转烦恼为菩提与烦恼即菩提

人生是一场入世的修行,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和别人闹矛盾、贷款还不上、闹了病、为孩子着急等等,如果身处其中,就很难自拔。俗话说:“谁肚子疼谁自己知道。”别人帮不上忙。身处事外的人很难体会处于纷繁世事中人的烦恼,即便劝说也无济于事,而那些身处世事中人想要获得暂时的精神超脱又何其难哉!他们会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的烦恼呢?就好比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庄子说,鱼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劝人的人不是事中之人,怎么会知道事中之人的烦恼呢?

或许解放自己的只能是自己,别人的劝说只是浮于表面,是外因引导,是条件,而不是变化的内因,内因才是做出改变的根本原因。别人的劝说最重要归于自己的改变,不然还是不能达到境界的超脱和自由。也就是说,与其说是外因诱导起了作用,不如说是内因起了根本性的作用。是别人度化了自己还是自己度化了自己?

转烦恼为菩提与烦恼即菩提

或许是自己强烈要求做出改变了,并非只是外界因素起了作用。但人们总是用外求法,认为还是外在因素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在动力。于是,就有求神拜佛的人,要祈求神灵保佑了,要等待人生中的贵人出现了,也就是要等待别人的救赎了。其实,已经跑偏了,人有自己的精神,也会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获得灵魂救赎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什么神佛或贵人。如果说遇到烦恼需要借助外援的话,那么求外援的办事主体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解决烦恼。而随着解决的烦恼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办事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会逐渐看透这个世道,也会变得世故起来。毕竟,经验不断积累,会提升自己的能力。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遇事就办,一办就成,颇具罗汉精神,虽然喝酒吃肉,杀人放火,但从来没有什么烦恼和菩提的概念,只是在人世上走一遭,潇洒快活,或许这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当然只是说精神,而不是说杀人放火。没有烦恼和菩提的概念,无分别似乎才是对的,也是最高境界。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上一篇女人的胸部(女性的胸部,为什么会吸引到男人?)

下一篇多空双方(多空双方对峙)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