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哪里(桃花源桃花山)

80酷酷网    80kuku.com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刘裕杀晋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权全归刘裕。为了笼络人心,任陶渊明为著作佐郎,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厌倦了官场上尔虞我诈的生活,无心恋政,说自己有病而不赴任,于是有了“陶征士”之称。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改元永初,废晋恭帝,晋朝灭亡。第二年,恭帝被刘裕杀死。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渊明写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得。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300多字的《桃花源记》,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可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也寻她不到。“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是东方的乌托邦,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呢?它的原型又在哪里呢?

湖南的桃源县被大多数人称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景色绮丽,松竹垂阴,千百年来,吸引无数骚人墨客前去寻访、探幽,留下千古佳话以及墨宝遗迹。目前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个景区近百个景点。桃源地域东汉时置县,名沅南县,属武陵郡。隋开始直到唐和五代,撤县而成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朝廷发出了分拆武陵县的政令,转运使张咏根在实地考察后,建议置桃源县。历史悠久的“桃花源”,是中国古代四大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它以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而举世闻名。当地的人们用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在此修建了观、祠、亭、洲,比如桃花观、集贤祠、蹑风亭、缆船洲等。不少学者认为陶渊明描绘的那幅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他的臆想和虚构,而是桃源县实在的生活。

也有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生活的写真,那时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已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剩余产品也比较少,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所以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除了陶渊明对此有记载外,另一个东晋文人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个“世外桃源”。此外,武陵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有客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等,这些都能说明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就是指湖南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

桃花源究竟在何处

图为湖南桃源县传说中的“桃花源”遗址。

在今天的连云港市区也有两个武陵的地名:一个是《魏书》中记载的武陵郡,遗迹犹存,在赣榆县的沙河城子村;另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西山麓,至今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北云台山东南侧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山川秀丽,景物清幽,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宿城区山雄水秀、风光旖旎,春生奇花瑞草,秋染五色层林,左映清流激湍,右带茂林修竹,还有悟正庵的千年银杏、保驾山的苍松掩映、滴水崖的漱玉喷珠、枫树湾的飞金流丹等人间奇景,四时好花常开,八节鲜果不绝。陶渊明确实曾经到过这个地方,他在著名的《饮酒诗》中写道:“在昔曾远游,直道东海隅”。根据地理志的记载,陶渊明所说的“远游”,正是指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而且,宿城山的地理方位与入口,与《桃花源记》中的记载相吻合。南唐诗人李中早就在他写的“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诗句里发出了与陶渊明同样的感慨——看到秀丽的渔村,鲜美的芳草,一径通幽的石峡小口,只想忘记世间烦恼,常住于此。苏东坡知道陶渊明是游过宿城山的,他也曾模仿陶渊明写过这样的诗篇:“我昔登远山,出日观苍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陶渊明的后裔陶澍向道光帝讲述高公岛、宿城一带的太平景象时,把它们说成是与桃花源无异的人间仙境。后来,他还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还仿照陶渊明故居的特点,在门前植柳栽桃。于是昔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宿城山水,如今已出入通达,一片繁华景象。

桃花源究竟只是陶渊明失望于现实中的理想,一个激起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丽的梦幻,还是真的曾经有一个那样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现在还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