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三大质疑:证书、顾问和名企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人才市场如同当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才市场必定活跃;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则人才市场大多如死水一潭。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才市场理所当然地热闹非凡。但是,有时候过分“喧闹”的市场难免出现一些“浮躁”现象。美国一些人力资源专家就曾指出:过分活跃的职业市场往往并非找工作比较容易的地方,因为“机会越多意味着吸引到的人才也越多”,此时极易形成“千军万马过小桥”现象。或许正是缘于这个原因,我们活跃的人才市场在令求职者们欢欣鼓舞的同时,通过市场实现有效配置的机率事实上有所下降。这也正是各类人才为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谋得一席之地而不得不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十八般武艺”的原因之一。“人往高处走”的欲望催生了人才的流动,人才流动激发了市场的活跃。而活跃的市场必然出现诸多令人由不解而深思的现象。
  
  质疑之一:证书真的有用吗?

  
  在现如今“崇尚知识”的社会,证书似乎约定俗成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由此在才市形成一个“规律”:人才的层级越低,对于证书的依赖程度越高。可以佐证的一个事实是:越是职场的“新生代”,手中持有的证书就越多。以至有人说,随着职场“新生代”的不断增加,现在的人才市场成了“证书的世界,文凭的海洋”。
  
  综观林林总总的各类证书,能够证明一个求职者的能力和水平的,大体可归纳成下列五类:一是学历和学位证书;二是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技能等级证书;四是各类上岗证书;五是各类结业证书。如此分类虽说颇“欠科学”,也可能挂一漏万,但大体上已足见当今证书之多寡。
  
  作为职场敲门砖,这些证书有的已得到广泛认可,如律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等;也有一些似乎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如打字速度证书、电脑软件操作证书等,因为这类证书属于实务型,终须由证书持有者“亮出手底活见真章”方得让用人单位认可。
  
  人才市场上最易引起争议的证书是各类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那些“国际公认”的资格证书。尤其是一些学位、学历证书,经常被引发争议的焦点便是其身份究竟“正宗”还是“大兴”。
  
  有一个令人颇觉尴尬的真实案例最近在课堂上广为流传:一位持有某名牌大学文凭的求职者经用人单位层层考核而终获录用,此人在工作中的表现也极为出色。但是,用人单位却偶然发现此人的文凭属于“假货”。是“继续留用”还是“清退假货”?留,似有“鼓励假冒”之嫌;弃,又着实难舍人才———实在令人尴尬的“假冒案例”。
  
  据说,此案最终由单位老总拍板:没有能力,有文凭也算不了什么;没有文凭,只要有才能,也不见得就不能够使用。
  
  从这句话还可引申出这样一种意思:有文凭的人,只不过更易得到单位的认可。换言之,经过专门训练的文凭持有者中固然有很多是优秀人才,而未经专门训练的不持有文凭人群中也可能有优秀人才。
  
  这一案例说明了一个事实:文凭并非评判人才优劣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它还佐证了一条职场“真理”:无论持有哪种文凭,对应聘者才能的认可权在用人单位!只要用人单位认可,即使被贬为“野鸡”学校的毕业生也可当作顶尖人才来使用;反之,再“牛”的名牌学校毕业生也可弃如敝屣。
  
  市场上还有些“速成证书”,短短几月培训就能拿到“总监资格”,其含金量可想而知,却也有不少人在“自欺欺人”地拼命学习考证。作为掌握知识的一种途径,虽说这一过程对自身提高多少有所裨益,但如指望以此跻身高层次人才行列恐怕难免失望。
  
  至于目前流行的某些所谓“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场的敲门砖还是可行的,但想籍此谋得高薪必将落空!
  
  说到底,人才的价值更多地是指其使用价值。就此而言,有些证书只是一张废纸而已!
  
  质疑之二:职业顾问的话都能相信吗?
  
  近年来国内出现的职业顾问,由于适应市场需求,受到广大求职者和职场人士的欢迎。然而,也有一些自诩为“职业顾问”、“职业咨询专家”的人物,他们频频亮相于媒体或大庭广众之前,或撰文著书“循循善诱”,或指手划脚“圈点评判”,或举办讲座“指点迷津”……一时间,“首席”漫天飞,“第一”到处是,更有甚者,有人还在自己大名前冠以“中国首席职业指导顾问”!真不知这种名号是谁封的?
  
  姑且不论其名号之真伪,仅就某些所谓专家提出的某些观点,我们不妨做些评判以助各位略知分晓。让我们还是以事实来说话吧。
  
  观点一:长假后易裁员。某位“专家”振振有词地告诫职场人士:根据一般规律,长假后是裁员高峰。
  
  评判:裁员高峰为何要放在长假之后?难道老板们大发慈悲,非得等员工过完长假后才进行裁员,以便让员工们高高兴兴过个长假吗?果真如此,大概“天下乌鸦未必一般黑”了!
  
  事实恰恰相反———职场裁员的一般规律是企业要裁员什么时候都可以。依据笔者十余年的从业经验和阅历,如果适逢长假,许多老板和人力资源经理往往是在长假之前就开始裁员的行动。道理很简单,绝大多数的职员遭遇裁员都会比较激动,甚至做出某些过激行为,而长假恰恰有助于被裁者渐趋冷静。因此,长假前是裁员的最佳时机!
  
  当然,那位“专家”可能遇到过一两家在长假之后裁员的企业,但这决非“绝大多数”,当然更不具有代表性,那么,以何为据就可断言“长假之后是裁员高峰”为职场的一般规律呢?莫非该“专家”要让所有的职场人士在长假期间寝食不安、人人自危、提心吊胆吗?!
  
  观点二:职场人士拒绝认真工作的三大理由是———职业发展空间不大、职业兴趣不浓、行业或企业发展趋势不强。
  
  评判:这三大“理由”确是每个职场人士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随着个人在行业或企业内工作时间的推延,产生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日渐增大——这也是人们常常提及的“干一行厌一行”之原因所在。然而,这决不能成为职场人士“拒绝认真工作的理由”!
  
  我们承认,确有某些人为生计所迫出于无奈而投身某一行业或从事某一职业,但作为一名职场专业人士必须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要对得起所获得的薪酬,所发挥作用的价值必须对等于职场对他的认可。否则,又如何称得上“职业化人士”,至少是“职业化程度不高”。如果哪家企业真遇到这样的职场人士,理应趁早将其赶出大门!而对于那位“职业指导专家”来说,这种有悖职业操守的行为竟然能使其津津乐道成“拒绝认真工作的理由”,那也太欠“职业化”了!
  
  众所周知,职业指导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它关系到被指导者一生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分层。从目前的社会状况分析,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职业收入,因而职业分层也决定了人们的收入分层,进而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准。笔者曾经戏言“职业的好坏决定三代人的命运”,如果某人的职业选择发生偏差,那将“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抚养子女,自己则成为社会的包袱与累赘”。因此,对于职业的抉择,必须慎之又慎。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始终面临取舍。取舍的结果便是有所得和有所失,这种所失就成为机会成本。一旦失多得少,就将给自己乃至家人造成终生遗憾和痛苦。在国外,职业指导专家多为白发苍苍学富五车的智慧型人物,因为他必须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乃至宗教、文化艺术等各门学科的综合知识方能审时度势,对未来的职业趋势、走向等等作出合乎市场的分析与判断。而这一切,决非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或黄毛丫头所能为。鉴于此,当某些“职业指导专家”信口开河“指点”“告诫”时,被指导者切勿轻信盲从,而应“三思而后行”。
  
  当然,职业指导专家的某些观点对于大家还是颇有启发的,诸如“每个人都将面临危机,都要不断提升竞争力”云云。那就让我们把《国际歌》中的一段歌词与那些“职业指导专家”或“职业咨询顾问”们共勉吧——要创造人间的奇迹,全靠我们自己!
  
  质疑之三:名企业就一定有先进理念吗?

  
  名牌等于质量的保证,因而人们往往崇尚名牌产品。
  
  对于人才市场里的名牌企业,人们同样趋之若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知名企业在人才市场里的招聘摊位前人头攒动,有时甚至队伍排得很长,大家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呈上履历,每个在“围墙”外的求职者都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跻身“墙”内,能享受到知名企业的先进理念、先进管理,当然还要更为重要的,那便是知名企业先进的薪酬支付模式和先进支付价位。
  
  从“理论”上说,知名企业被冠以如此多的“先进”光环,其管理手段也必然属于先进之列,进而言之,其获取员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也必然更为先进,因为任何企业都摆脱不了追求利润的本质。虽然某些企业已把利润诠释为“价值”,然而,就其本质而言,此“价值”之含义的绝大部分还应定义为利润。
  
  我们仍以事实来讲话。沃尔玛,堪称世界500强之最,其管理模式理所当然被公认为“先进”。然而,就是这家经营业绩名震全球的先进企业,近年来官司缠身:先是被企业内160万名女性员工以“性别歧视”告上法庭,从而面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指控私人雇主违反民事权利的集体诉讼案”;继之,沃尔玛的众多供应商被指责严重违反SA8000,但这些供应商声称,正是因为沃尔玛的采购费用压得太低,致使他们不得已而如此为之。
  
  其实,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有着太多的渠道了解更多知名企业不光彩的那一面。至少,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名牌企业的一切都是先进的吗?
  
  既然“强中之强”、“先进中之先进”的沃尔玛也如此问题多多,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知名企业并不如人们所想像的在各方面都那么“先进”。比如沃尔玛的薪酬支付模式就引发了女工的强烈不满。只不过,知名企业所拥有“先进”的比重可能更高一些。而对于人才市场上众多的求职者而言,根本不必抬首仰望这些企业——只要你是真正的人才,虚席以待的企业就是你的理想归宿。至于那些知名企业,往往你希望越多,失望也越大!
  
  总之,市场是多变的,人才市场更是丰富多彩,随之而来的是某些假象,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研究、甄别判断,切勿人云亦云轻易相信。只有学会质疑,才会不断提高。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