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遭遇人才瓶颈

80酷酷网    80kuku.com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振兴东北”的号角再次吹响,这是党中央继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之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须靠政策扶持、制度创新、项目倾斜、资金支持,但更要靠人才创新。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作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和资源“富区”,东北三省曾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其多年积累下来的体制和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在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则是频亮“红灯”。

  受地域、历史和现有经济实力等因素影响,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东北原有的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闲置。在招览贤才、广开“才”路上也存在着步子慢、胆子小的现象,致使许多本可以在东北择巢而栖的人才亦“孔雀东南飞”。据业内人士粗步统计,2002年前“东北籍”40岁以下具有自然科学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58%的人都在异乡供职,在东北副省级以上城市就业的外籍人才只占约18%。扼制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是振兴东北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一是人才总量泡沫化。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因此许多人才处于下岗、待业状态。最新的统计显示,辽宁技术工人的缺口已经达到50万人。

  二是高素质的人才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有数据称,专业技术人员74.31%在事业单位,只有25.69%在企业;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8.95%在事业单位,只有21.05%在企业;其中正高级职称的人才96.9%在事业单位,仅有3.1%在企业。

  辽宁省科协日前公布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单位负责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4.54%,列在离退休人员和商业及服务人员等之后。

  三是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性较差。文科性质的人才较多,企业家、工程师较少。理科人才中基础性学科人才多,应用型人才较少。

  在日前举行的沈阳春季大型招聘会上,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沈阳中顺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虽高薪揽才,但虚位以待的汽车设计师、汽车总布置设计工程师、产品开发工程师、工程管理工程师等岗位始终乏人问津。

  有人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密切相关的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10大领域,人才将面临紧缺。

  在“特”“活”上做文章

  较之东部沿海,东北在人才的引进上劣势明显:东部沿海开放早,参与国际竞争以及跟国际规则接轨早,利于人才走向世界,而东北仍有一段过程才能赶上;东部沿海人才密集,利于人才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而东北的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不利于人才发挥“聚合效应”;东部沿海有较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而东北由于资源集中开采造成的采煤沉陷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制约了人才的发展。

  “振兴东北”关键在人。只有突破这一“瓶颈”,精心打造人才平台,才能实现“振兴东北”的远大战略。

  为此,首先要在“特”字上下功夫,积极打造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平台。一是利用东北现有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加速培养。东北有一批诸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更有一批建国后前17年培养的大批老大学生的传帮带,人才成长的底蕴比较深厚;二是充分发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既有优势,培养一批能使这些传统产业转产、产品延伸的特色人才。

  其次要在“活”字上做文章,探索立体多元的人才引进路数。东北不仅需要“两院”院长、大批教授、理学工学博士,也需要一大批政工师、经济师、会计师、规划师、咨询师,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大量优秀的中学教师和医生。不能一提到引进人才,就非博士不要,连硕士也勉强。人才引进方法上也要力避单一,大胆引入股权期权、年薪制等激励方式,积极推行星期天工程师等柔性人才机制,不拘一格引人才。

  第三要在“实”字上有突破,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方阵。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构建一支适合东北特色的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首先要有一批顶尖人才做集体领队,其次要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业务尖兵和技术骨干来支撑,让更多实用型人才在振兴东北的事业中大展宏图。

  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

  要打赢这场人才攻坚战,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和培养现有人才的关系。“世非无贤才,遗之在草泽”。不能因为引进了外来人才而冷落了原有人才,“厚婿薄子”现象值得警惕,只有在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的基础上引进人才,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东北还要通过引进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并带动现有人才的后续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做到既要扩大人才的引进、交流与合作,又要加强人才的自主培养和优化,形成具有东北特色的人才引进机制,这样才能使东北的人才队伍整体激活,全面优化。

  正确处理好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关系。一些领导或部门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目光短视,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顾自己本部门、本单位的人才工作,不重视人才规划的长远性和整体性。为构筑东北人才高地,既要抓紧引进和培养急需人才,也要为东北的可持续发展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正确处理好满足高层次人才需求和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关系。东北不同于深圳、广州和上海,其内部仍存在明显的地区和部门差别,普遍存在着既急需高层次人才,又渴求多样化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用型人才必须能把握东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谙熟本地区的突出优势和可利用资源,要使其成为“振兴东北”的“永久牌”。如果忽视了东北的区域特点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一味贪求高层次人才,会延误整个东北的振兴和发展。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