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的毕业生就业率

80酷酷网    80kuku.com

      2002年7月4日,肖恩赴美留学签证被拒,这个月也正是肖恩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的时候,从这天起,肖恩开始了从毕业到就业之间必须要经过的一段无业的日子。

  对肖恩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02年7月,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是85%-90%。

  这个从小学到研究生一路保送的高材生在这段无业日子里所经历的磨难,令他终身难忘。

  在收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全奖通知后,肖恩清楚地告诫自己,即便捧着清华的金字招牌,也没有哪个单位愿意为一个将要出国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毕业临近,学校开始催促肖恩赶紧找工作单位签协议,因为学校要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负责就业工作的人不喜欢那些出国留学、自谋职业或者根本就不想找工作的学生,管你有什么想法,学校需要组成就业率分子的人越多越好。

  因为和别的学校相比,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低,自然脸上无光,而且还会对以后的入学率造成不好的影响。从2003年4月开始,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公布200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行。

  但是肖恩的工作仍然迟迟未能落实,既然没有签三方协议,按照当时教育部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清华大学没有给他发报到证。

  2002年6月1日肖恩的户口被打回了原籍。但是当肖恩返回家乡办理落户手续的时候,却发觉自己陷入了“黑户”的境地。当地公安部门告诉肖恩,因为学校没有给他发报到证,所以他的户口不能落回家。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法律意义上“蒸发”了。

  户口落不下来意味着肖恩在北京所办的护照没有了效力,回到家乡也不能重新申请护照,他以后就根本出不了国。最终肖恩请来朋友帮忙托关系把户口落回家里。“做‘黑户’的那一个礼拜时间里我心里确实很着急,因为不论我走到哪里都有可能被当作盲流抓起来。”

  事实上,肖恩并不是唯一一个被这些三方协议、报到证、户口、护照等困扰的人,据了解当年跟肖恩有相同经历的硕士毕业生在清华还有几十个。这些人当中只有20多人在2003年3月份才从学校补领了报到证。

  无业无奈的日子

  经过了好一番周折,肖恩最后留在清华附近的一家公司打工,虽然拿着每月8000元的薪水,但在高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人眼里他还是没有就业。

  事实上,肖恩的求职经历还算是顺利,至少较高的收入仍然会令不少同年毕业的同学羡慕不已。

  “我们这一届的整个就业形势都不太好,北京市首次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2002年毕业生章晓蒙说,“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

  的确,北航计算机系的学生从未像现在这样为工作发愁,以往的毕业生即便去国企也会是待遇非常好的单位,并且那些好单位似乎永远会对他们敞开大门,基本上只要他们投简历去就会按单照收。

  2002年12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2003年应届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最后那天下午参展单位纷纷在收拾东西准备撤退,许多前来应聘的学生却仍然不舍离去。

  有个别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了减轻负担,从堆积如山的应聘简历中挑出几份,然后把其他简历全都扔在地上。一些学生走上前来蹲在地上在那成堆的简历中寻找自己的,然后捡起来黯然走开。

  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批评人士指出,这完全是这两年高校非理性扩招所导致的。但高校方面对此严词反驳,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文书锋处长向《经济》杂志表示:“我对这非常反感,不是扩招而是供需关系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才导致了就业形势严峻。”

  汉普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鲁灵敏认为:“更确切地说是因为企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的花样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些IT企业不再跟应聘者签长期固定的劳动合同,更愿意按照项目签协议,完成一个项目可能只需要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时间。

  质疑高校就业率排行

  根据2003年4月4日教育部学生司的统计,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0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中,北京大学等24所高校排第一梯队,中国人民大学等28所高校居第二梯队,清华大学等11所高校名列第三梯队。

  教育部的统计把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等项列入就业统计口径。把读研、出国出境学习的毕业生也计入就业总量。除了实在是没事可干的人,其余的在教育部们眼里都是已经就业了。

  “这个统计口径有问题,”鲁灵敏说。留学和读研这两种人是去接受继续教育,没有道理被列在就业率里头。“绝大多数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70%到100%之间是绝对不可能的。”

  即便学生跟学校、企业签下了三方协议,学生最后也未必真的去那家单位工作,鲁灵敏建议应该依据最后到底有多少份档案被正式调转来统计就业率。

  不少近几年毕业的人一直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处于自由打工的状态,有活干的时候被企业找去做一段时间,事情做完了, “工作”也就结束了,这也算不上是就业。

  清华大学学生就业中心主任陈基和承认,该校2002年本科毕业生统计就业率为88.7%,但是单从目前的数字统计上看,并不能完全反映该校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文书锋相信,并不是第一梯队的所有学校都会比人大好。他解释说,每个梯队排名的先后顺序是按照各高校在教育部的代号排列的,不是排名靠前的就一定比排在后面的学校强。之所以教育部这样排,也是不想刻意强调排名,因为这个指标确实有它的重大弊端,尤其是不同专业之间。“如果我们把专业的就业率再进行排名,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就业落实率不具有太大的价值。”

  比如说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落实率排在该校前十名,但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却比较靠后。再如市场营销这个专业,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非常火爆,但却排在了几十名。即便招生异常火爆的法学院就业率排行也未进入前十名。

  现在学校与学生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自己符合市场的口味。学校的通常做法是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不过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并不满意。“就业辅导员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北航自动控制系姓李的学生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就业求职经验,给我们讲的东西多是间接听说的,比起专业的就业咨询人员差了很多。”

  至于学生自己也必须要积极地准备。如果在毕业之前学生已经开始从事某种工作,等到毕业之后他已经成为一个在该领域比较有资历的人,那么对这样学生谁会拒绝呢?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