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MBA更有用的

80酷酷网    80kuku.com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一流的高级经理培训是比MBA更迫切更实在的需要

这是7月里上海最热的几天。一大早,30多位光明乳业各事业部的经理们就横穿大半个申城,从浦西赶到浦东金桥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来自荷兰奈耶罗德大学的谢家伦教授在这里主讲一个为期四天的公司财务(非财务经理)课程,当然是专应光明的需求而设计的。为此,光明的董事长王佳芬要向中欧掏上每人2500美元的学费。

几乎就在同时,千公里外的北京,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聘请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已经打开麦克风,对着北京市商业银行近百名中高层讲起了银行风险管理。

这是一个跨越数月总课时达到15天的系列课程,分为5个模块,风险管理不过是其中一课罢了。北京市商业银行的培训中心主任张东宁告诉记者:“平均一人一天的学费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我们觉得可以接受,而且学员反映很有收获。双方已经在研究第二轮培训的事宜。”

请注意,你刚刚看到的并非什么MBA或者EMBA班,而是方兴未艾的非学位高级经理培训(Non-Degree Executive Education)。

一门好生意

MBA教育眼下是国内最热闹的教育生意之一。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对于著名的商学院来说,这其实是一桩赔本赚吆喝的买卖。真正在MBA上赚钱的,是那些土法上马因而低成本的MBA教育。尽管学费不断上涨,而且报名和入学人数都在呈两位数增长,但各大名校的商学院院长们仍然扳着指头在数:MBA项目何时才能盈亏打平?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副校长张国华透露,他们每培养一名MBA,要倒贴10万人民币。

其实,在国外,MBA教育也是不赚钱的,它被定位于商学院的基础项目,通过培养高质量的MBA毕业生,商学院累积名声和地位等无形资本,再让这些无形资本转化为有形的利润。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MBA学生经济承受能力偏低,与EMBA学生不可同日而语。商学院每年接受的捐助和EMBA项目的收益能够弥补在MBA项目上的亏损。除此之外,商学院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非学位高级经理培训( Non-Degree Executive Education)。

除了MBA项目本身不赚钱,国内MBA项目的鱼龙混杂,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更使真正有实力开设MBA的商学院受到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那些饥饿的名牌商学院找不到新的面包和黄油,来砌高管理教育的进入壁垒,恐怕很快MBA要跟.com一样的声名狼藉了。

其实,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迫切需要的恐怕也不是MBA。而且,可行性也成问题。北京市商业银行培训中心主任张东宁承认,现在的竞争激烈,知识更新飞快,但银行根本没有办法放那些中高层经理们出去读个MBA或者EMBA,“工学矛盾太突出了,如果这些骨干都读书去了,谁来干活?”。

张没有说出口的另外一条理由是,根据国外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MBA和EMBA在毕业后都跳槽到一个收入更高的企业。为了挖角,一些企业甚至愿意支付部分甚至全部的MBA学费。

企业需要的,是一个既能让员工进行“即时制”(Just-In-Time)的学习和应用,又能保证不影响工作,避免高素质员工外流的解决方案。

这样看来,“非学位高级经理培训”对企业和学校都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

“在比较成熟的市场上,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大多数学校依赖于高级经理培训和EMBA的巨额收入来补贴其它入不敷出的项目,比如博士生教育甚至MBA。美国排名前20位的商学院都有自己的短期培训项目”,哈佛商学院中国会主席、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总裁刘持金如此评价高级经理培训的重要性。

《商业周刊》的新近报道可以作为例证。由于“9·11”事件的影响和经济萧条,美国企业界正在最大程度地削减开支,当然也包括削减培训预算。这让各大商业院的院长们愁眉不展。因为就连那些声名显赫的商学院每年也有近30%的收益来自于以大公司客户为主的高级经理培训班。现在,商学院高级经理培训课程的收入普遍下降了15~25%。为此,各学院不得不通过裁员减课,和提高MBA学费,来勉强度日。

根据中欧商学院的估计,目前国内高级经理培训的市场价值已经达到2.5亿美元,并在不断增长,到2006年这个市场的价值将达到40亿美元。

整个国内市场还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从国外来看,商学院在高级经理培训中一般能占到1/4以上的市场份额。但目前,在国内正式开设这种高层经理人培训课程的商学院寥寥无几,中欧无疑处在绝对领跑的位置。在精心培育了8年之后,中欧的高级经理培训项目已经进入收割期。在英国《金融时报》最新的全球非学位高层经理教育评选中,中欧排名第45位,也是亚洲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另一方面,一些咨询培训机构也已经做得风生水起,比如北京的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和深圳的麦肯特咨询顾问公司。

尽管中欧和泛太平洋都拒绝透露他们这方面的收入情况。但可以大致估算一下,中欧去年招收了4500名短期培训学员,最低的短期培训课程费用标准是1950美元/人。那么中欧2001年在短期培训方面的收入至少在870万美元(约7000万人民币)以上。而泛太平洋的总裁刘持金微笑着指出:“我们一直是在健康地盈利”。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短期培训的利润率高达30~50%。

培训是一种产品

这是一个明眼人都看得见的金矿。但为什么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院校和培训机构在做呢?

“我想大部分可能有心无力,教MBA是他们的主要产品”,中欧高级经培训部的总监何俊认为。

“短期培训对师资的要求比普通的MBA项目更高,读MBA上一个学期的课程,这里四天就可以讲整个框架。但是越讲得短,越要求老师的水平要能够画龙点睛。这种培训时间短,集中,学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一般老师讲不了,一定要好的老师。但好的老师就一个问题:价钱”。刘持金说。

好的教授是个稀缺资源,“讲中文的好教授全世界加起来不超过50人,泛太平洋一家就签约了其中20位。一个海外教授,便宜的至少3千美元一天,还不算机票和吃住。成本非常高。而我们一门8天人力资源课程,就用了7位教授”,刘持金对此很得意。

培训机构不需要养教授,而中欧作为商学院的策略则是发展长期教授,现在已经达到了27位。这些国外教授的年薪通常都在10万美元以上。

剩下的问题是怎么让客户接受成本如此高昂的教育产品。

但两家最擅长培训的机构还是从各自特点出发,围绕客户需求设计包装自己的课程。

中欧目前提供公开和公司特设两类课程,公开课程有33门,基本上分成5块,国情入门、综合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和生产经营等等。“很多跨国公司的人事部门会把我们当作一个自选市场,如果它的人员需要某个方面的训练培养的话,就像点菜单一样,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何俊说。其中的特色产品如“中国外籍经理课程”很受跨国公司的欢迎。

公司特设课程也分为单模块与多模块式两种。前者与公共课程类似。而后者往往是由跨越数月的一组模块组成,课程期间常常要求研究公司的特定项目。这些课程的每一模块的前后,都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和课程评估。

这是何俊正在全力加强的部分。因为一些国外商学院收入的65~70%来源于此。中欧这块的主要客户目前仍然以跨国公司为主,但在最近两年,国内的一些公司,尤其是盈利情况不错的公司尝试得越来越多,何俊相信再过两年就会超过跨国公司。

这也是泛太平洋瞄准的最大一块奶酪。

刘持金声称他们课程的核心竞争力是“60/40“。即60%的主要内容,40%的行业聚焦。

“泛太平洋做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果你是电信运营商,给你讲的是有一个人力资源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和MBA的框架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会找到韩国的SK,三星,上海贝尔这些电信公司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情况。行业的参考价值对于决策者是有直接意义的。”刘强调。

“做到这一点,第一因为我们有自己内部的研发班底;第二,我们同国际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有战略性的合作,比如在电信领域就是同波士顿咨询公司;第三,我们自己也自己收集一些材料,撰写迷你案例(Mini-Case)。比如Shi界通信发生会计丑闻的第三天,我们马上就在课堂上补充了一个讲座。这些案例是仅仅提供给我们签约的40名教授。”刘持金介绍说。

他的主要客户以国内为主,尤其要紧盯的是那些有迫切改革需要的大型垄断国企。“从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个需求上,国内要比国外大”,刘声称。“我努力去找正确的客户,从目前来讲,我们基本上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今年已经排满了。”

北京商业银行张东宁主任也曾经委托过北京的两家名校做过短期培训,他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是本校毕业,然后赴外进修几年归来,受国内的教育背景影响比较深。而泛太平洋的教师来自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比较多,文化背景不一样。无论是课程的新鲜程度还是系统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都是后者更强一些。”

外包是必需的吗?

一个疑问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建立自己的中心、企业大学等等,迄今为止,全球已有超过1600家企业大学,那么“非学位高级经理培训”的生存空间会不会越来越小?

刘持金和何俊从个人多年企业培训的经验出发,认为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企业内部培训是侧重于与企业内部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体系相关。

但是除此之外,一些管理的知识、行业的动态,是企业培训中心没办法跟踪的。这些新动态,需要一些管理的教授或者研究人员做深入的研究。但国内所有这些跨国公司的管理学院没有养人的。新的趋势是更多的公司和商学院建立长期的学习合作伙伴关系。

刘持金承认,高级经理培训并不能取代MBA或者EMBA。“如果一个职业经理人有时间又有精力去读EMBA,是非常好的。如果受你的工作和经济能力的限制的话,完全可以去读个短期的课程。”他建议。

“企业不用把每个员工都送来,但关键是你要培训的这个人是不是你公司的接班人,如果是,这点钱一点都不贵,将来他会帮助公司成长10倍20倍。每个公司总有几个顶尖的,将来很有潜力的接班人,你要让他接受教育或者培训的话,一定要是最好的。”何俊忠告。MBA是完全脱产的,有哪个公司愿意让一个员工两年之内不上班去念书,还给他出钱。EMBA有选择性,必须要有工作8年以上的经验,然后5年的管理经验。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有选择地挑选几个短期培训模块,让他有系统地读,可以拿个管理的文凭。效果其实是一样的。”有些公司现在采取这样的策略。”何俊称。

师资问题仍然是中欧和泛太平洋扩大规模的瓶颈。“我们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够保证质量的教授还不够。如果我们长期教授足够的话,一旦客户有特殊需求,我们就可以派教授随时深入这个公司,量身定制出符合客户需要的课程。”何俊承认。但他的目标没有改变:“我希望中欧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亚太区最好的高层经理人培训院校。我们要成为那些活跃在这个市场上的跨国公司的首选合作伙伴。”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