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里是多少米(30万步是多少米)

80酷酷网    80kuku.com

《山海经》中名山的记述都以“里”为单位,要破译《山海图》就必须搞清楚一里等于现在的多少米。

我们现在的一里等于500米。但在上古,一里也等于500米吗?按《春秋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53(李学勤主编 《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P204)就是说,古时以三百步为一里,方圆一里为九百亩,每一百亩划分为井字形状的九块田,称之为井田。从中可以看出,一里等于三百步。

然而一步又等于多少米呢?

请看汉儒的《礼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54(清 孙希旦撰《礼记集解》 中华书局 1989年 P393)《礼记》指出了周以前是以周尺八尺为一步的。周时采用的是八进制,如高度一仞等于八尺,一尺等于八寸;《大戴礼记.主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引蔡邕《独断》说“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又引《周礼注》云:“八尺曰寻。”一寻,就是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周代等于八尺,也就是一步的长度。到了西汉,采用的则是十进制。

据周代考古实证,周代的一尺等于0.231米。这是无疑义的。由此可知,周代一步等于0.231*8=1.848米。周代一里也就是:300*8*0.231米=554.4米;汉代一步等于周代的六尺四寸,则汉时一步等于0.231*6 0.0231*4米,即等于1.4784米,一里等于443.52米。

有的人可能会问,以我们现在人的正常步伐,一步充其量能走0.5米吧,古时的人一步怎么会有1.848米?其实我们现在的一步,古时叫跬,《大戴礼记.劝学》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57(方向东撰《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 2008年 P782)这里的跬和步是两个概念。《大戴礼记江校集解》引《小尔雅》云:“跬,一举足也。”58(方向东撰《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 P784)并且这个跬、步只是相对于行走时的步伐而言,是不用于测距工作的。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古人不会笨到一步一步地用脚步这一概念来测量的。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帝命竖亥步”,这里的步,为推步的意思,指根据天文推算,以步晷日影的长短测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并非行走步测两地距离。

至少在大禹时代,中国的长度单位就有统一规范,即以人体的一定比例为度量。如《大戴礼记》说:“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亹亹weiwei穆穆,为纲为纪。’”59(方向东撰《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 P62)这里的“声为律,身为度”就是说大禹以他的话为律法,以他的身高为尺度标准。这里的律其实是律法,并不是前人说的音律。以言代法,可谓大禹开其先河。不要以为法律是战国以后才有的事,须知,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两河流域乌尔纳姆就制订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就颁布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史记》说:“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过,怙终贼刑。” 东汉经学家郑玄解“律”为音律。60(司马迁 简体字本《二十四史.史记》中华书局 1999年 P18)而《尚书.舜典》有同样记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东汉经学家马融则说:“律,法也。”61( 陈襄民等注译《尚书》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P301)东汉郑玄解“律”为音律,这是错的。文章后面出现了五刑,五刑为咎繇所制,早在尧舜禹时代就存在了。尧舜禹时代是有刑律的,大禹以言代法,并非无稽之谈。

即便周代,其尺度也是有统一规范的。《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引《说文解字》说:“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这种规范是由国家统一确定的,都源于人体。周代一步为1.848米,等同人的身高。这是周王的身高,也是法定的步的长度,至于是哪一个周王,不可考。周王比我们现在常人要高多了!

知道了步和寻等长,周制等同人的身高,周代一步等于八尺,那么《五藏山经》是以一步等于1.848米,一里等于554.4米计算呢?还是以汉代的一里等于443.52米来计算呢?

都不能。

事实上《五藏山经》已经给后人留下了破译密码,只是后人没有留意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说:

“峚(mì)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

请注意,此段经文前面说“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经文峚(mì)山后面叙述钟山时又说“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比较二者,可知《五藏山经》至少存在二种尺度,有前贤对经文距离作了修订,后面的420里和前面的460里是相等的。这一后一前的“里”,尺度是不同的,其比例关系为: 1.0952倍(460/420)。“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这是大尺;“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这是小尺。

那么这大尺、小尺到底是多长呢?

因为《山海经》形成于禹、益之前,其历史时代和陶寺遗址相当。据考古结果,陶寺遗址发现一中期墓葬的尺,其长为0.25米;另外,陶寺早期墓葬中还发现一木杆,长2米左右,学者们研究认为,陶寺尺的长度是25厘米。

我们知道,商尺为0.1695米,周、秦尺为0.231米,汉尺为0.232至0.236米。在这些尺度中,满足1.0952倍关系的只有陶寺尺和周尺。陶寺尺/周尺=0.25/0.231=1.08225倍。1.08225倍关系与1.0952倍关系大体接近,均为1.1倍。陶寺尺正当尧舜禹时期,正是传说中的禹命伯益著《山海经》时,其对应的大尺基本接近陶寺尺,小尺应是周尺。

“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这一句应是周人或者是周人祖族补注的,用的是0.231米的小尺,一步等于1.848米。

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一里等于300步,周步为1.848米,则峚山至于钟山共255024米。255024米等于尧舜禹时期的420里,则尧舜禹时期一里等于607米。因为一里为300步,则尧舜禹时期一步等于2.024米。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结合《五藏山经》的里程,丈量天下了。

至于尧舜禹时期尺的大小,我们其实可以忽视之,因为《五藏山经》是以“里”为单位计算距离的,只有二处涉及到步长,我们无需用到尺。实际上尧舜禹时期的尺度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测出来。因为尧舜禹时期的步长为2.024米,如果尧舜禹其时以十尺为步,则尧舜禹时一尺等于20.24厘米;如果其时以八尺为步,则其时一尺等于25.3厘米,也就是说尧舜禹时期可能有二种尺,一种是20厘米的尺,另一种是25厘米的尺,前者以十尺为步,后者以八尺为步。巧的是,陶寺遗址恰恰出土了早期的表,木杆长2米,恰恰等同步长,也出土了时代为中期的25厘米的尺。由此我们发现,陶寺遗址早期是以十尺为步,中期则是以八尺为步的,早期的尺约为20厘米,中期的尺是25厘米,步长均是2.024米,取整为2米。

事实上以陶寺遗址的步长为准,最接近于历史!其原因,一是因为帝尧、帝舜和大禹时期,曾经统一过度量衡。《尚书》说:“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63 陈襄民等注译《尚书》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P301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法律、度、量、衡四者是统一的,尧舜禹时代之步和里是有统一规范的;另外《大戴礼记》也说大禹“以身为度”。这里的度为尺度的意思,可见大禹时期尺度也是有统一的标准的,。二是陶寺遗址考古测年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尧舜禹就在此一时期内。帝尧、帝舜及大禹曾统一过度量衡,陶寺遗址是否帝尧都城无关紧要,只要陶寺遗址之步长在尧舜禹度量衡统一规范之内就行了。三是西汉刘歆《山海经表》说:“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64(郭璞注《山海经》 尾阳书肆 日本早稻田大学影印 1934年 P22) 无神论者东汉王充《论衡》卷十三也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65(王充原著 袁华忠等译注《论衡全译》中卷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P97)《山海经》成书于禹和伯益,是前贤公认的,中国史传的禹、益历史时期与陶寺遗址历史年代接近。

问题是,在大约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人,他们是如何量得上古图书中的尺寸,并予以修正的呢?

这个问题,晋代王嘉《拾遗记》提到的资料可以解释。《拾遗记》说:“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天地造化之始。”66(王嘉撰 齐治平校注《拾遗记》中华书局 1981年 P22)的记载表明,帝尧之时,在河、洛一带发现玉版,上面铭刻了天、地的形状,又发现金色玉璧,上面有文字,记载了天地形成时的情况。天地的形状是什么?就是天官图和山海图。天官图就是天象图或星象图,山海图就是地图资料。“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说白了就是刻有文字的玉璧。这是帝尧发现的尧以前的天文、地理、历史的珍贵记录。与刻画天地形状的玉版同时发现的,还有方尺,这就是尧破解远古地图的重要工具!有了地图历史资料,又有方尺,尧破译远古地图也就完全可能。关于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所以上古前贤一定也是像尧一样,有前代的玉版、方尺,有天地之图,有的甚至有图书(不一定仅是地图),所以他们就能图画天下,整理山海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