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者难以摆脱融资窘境

80酷酷网    80kuku.com

    “现在公司的处境就像水牛掉在井里,淹不死,也爬不上来。”海归博士翁春晓说,他的公司正为融资伤神。
   
    这位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中心回来的医学博士,2000年在北京注册了一家医疗技术公司。如今,公司进入了从小规模经营到产业化生产的时期,需要大量资金。公司已经接到大堆订单,但生产规模满足不了需求。为了融资,翁博士急得到处飞,“看得到的钱,却挣不到,急!”
   
    和翁春晓相比,2002年在北京中关村创建海纳维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几位海归应该是幸运的。今年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威泰尔公司以1800万美元并购了海纳维盛,创下了中关村内的高增长纪录。
   
    几位海归研制了一套三维扫描的人体器官检查软件,能利用仿真回放和通讯传输进行远程诊断。业界称,这一技术在全世界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
   
    项目研究初期,海纳维盛也曾想在国内寻找一些合作伙伴或吸引一些融资,但总是四处碰壁。最艰难的时候,公司的主要创业人员好几个月没有开工资。
   
    但有意思的是,美国公司收购了海纳维盛后,将海归们的产品卖回中国时,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海纳维盛的创业人之一叫胡晖,所以中关村把这个案例叫做“胡晖现象”。“胡晖现象”引起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的关注,将“海归国内融资问题”列为今年的调研课题。
   
    一些参加调研的委员发现,尽管政府已经为中小企业融资做了很多努力,但很多企业仍感到发展资金属于极度饥渴的状态。在间接融资方面表现为银行贷款难,直接融资表现为寻找投资者难。
   
    1999年至今,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2200户留学人员企业中只有82家通过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获得了银行贷款,总金额6185万元,平均每户只有75.4万元。
   
    2003年年初,北京市商业银行专门拿出30亿元用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放,设专门机构为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服务,但一年时间里,只放出去两笔贷款。
   
    翁春晓说:“从银行贷款太难。我手头有两个专利证书,可以卖1000万元,但不能作为贷款担保,因为银行只认可固定资产。”
   
    而在美国,只要你有一个idea(创意),有一项专利,就马上会有银行资本和民间风险资本找上门来。
   
    在风险投资业干了好多年的元志中先生说,在创新和风险投资活跃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家“见到兔子影子就敢撒鹰”。在这方面,我们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说是“见到兔子也不敢撒鹰”。
   
    据说,在中关村,海归企业成功拿到的大额融资,大多来自海外。
   
    专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国内缺乏成熟的风险投资商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专家说,虽然“胡晖案例”表面看是国内投资人失去了一次赚钱的机会,但折射出的却是国内投资者向中小企业投资时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对高新技术的正确评估;过于急功近利,希望能在短期内得到较高回报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目前知识产权在国内还很难作为质押物获得贷款。
   
    事实上,大部分回国创业的海归最大的优势和最主要的财产就是知识产权,最缺的就是银行认可的抵押物。
   
    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规定,专利权可以作为担保用于银行质押贷款,一些银行也开设了相关的金融产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但是《担保法》实施多年来,单纯利用知识产权质押得到贷款的企业寥寥无几。
   
    元志中认为,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物兴趣不高,是因为目前中国缺乏专业、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和规范、有序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一旦借款人出现还款危机,银行无法将手中的知识产权质押物流通。
   
    但抵押知识产权的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出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创立了一种服务模式:如果借款人以知识产权作为抵押,就由律师事务所和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做前期借款人资质评价和价值评估,之后,由专业的财务管理公司做借款人信用和财务状况的贷前审查。银行放款后,财务管理公司进行贷后跟踪,对借款人使用资金进行协议监督管理。贷款的风险由银行、律师事务所、评估中心共同分担。
   
    据介绍,这种模式已经在青岛的一些企业运转。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