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人士创业进行时

80酷酷网    80kuku.com

  

2000年以来,已有560多位“海归”人士在我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60余家。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目光——

1

8月初,留美博士杨用武带着光电检测专利技术来到武汉留学生创业园,投资50万美元注册成立蓝谱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回国创业历程。

创业园主任冯立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企业几乎每月都要诞生几个。今年1月至7月,已有40多家留学生企业入园孵化。

成立于1998年的这家创业园,是我省首个专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服务的机构。近年来,累计已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余名留学人员前来创办企业260多家。

位于汤逊湖畔的湖北省留学人员创业园里,创业热潮同样高涨。去年9月揭牌以来,这里已吸引25位“海归”博士、硕士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5家。

东湖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强大优势,成就着一大批优秀留学人员的光荣与梦想。从美国归来的白俊才博士出任武汉维沃泰生物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顺利完成六大主打产品和近30种氨基酸产品的研发和试生产。从加拿大回国的张南平博士组建武汉菲旺软件公司,如今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斯坦福大学博士彭文来鄂开发水电管理软件,短短一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

据调查,来我省创业的留学人员中,70%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他们带来的360多个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制造等高科技领域,大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还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武汉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科教实力、较低的创业成本以及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学子的目光。”省外侨办国外侨务处张三民处长说。

事实上,除了创办企业,更多的“海归”选择了高校、科研单位或咨询机构发展。他们在带回前沿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一支重要力量。

2

据调查,在我国65万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特指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中,我省约有6万人。他们普遍具有年纪轻、学历高、专业技术过硬的特点。“这些新华侨是一支库存在国外的人才大军,是我省借智海外的重要资源。”省外侨办主任唐振雄说。

他介绍,为了吸引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鄂创业,我省制定出台了《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鄂工作和为鄂服务的意见》;成立了省及武汉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先后举办了五届海外新移民恳亲团活动。特别是已连续举办三届的“华创会”,共邀请800多位专业人士来鄂交流和洽谈,促成合作项目257个。另有150多人被聘为企事业单位科技顾问、兼职教授或海外经贸代理人。

记者在武汉留学生创业园了解到,这里除了已建成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两个高标准综合园区外,还有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农业园等专业园区为其配套,形成“一园为主、多园发展”的开放式办园模式,孵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资金和人才是大多“海归派”创业的“瓶颈”。武汉市相继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创业园建设和设立创业投资资金。东湖开发区还设立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开通创业服务网站,提供多种形式的孵化服务。据统计,近年来开发区内的“海归”企业已获得各项政府资助近4000万元、风险投资近亿元。

留美博士李建勋在开发区的支持下,创办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人类抗体主导产品两年来已获得数百万美元订单,在美国及欧洲生物界享有声誉。徐榭博士从美国带回的生物医学技术、周宗仪博士从加拿大带回的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等也相继开花结果。

据统计,去年东湖开发区内的“海归”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0多家。冯立乐观地估计,今年还将有10家至12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千万元。

3

有关部门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去年,这个数字首次突破2万人。国内留学生企业也超过8000家。

毋庸讳言,创业也意味着风险。2001年11月在汉注册成立的科地光通信公司,就因经营管理不善,两年间亏损800万元,不得不于去年8月宣布解散。有资料显示,全国各大城市留学生创业园中,“三三现象”(1/3企业蒸蒸日上,1/3企业勉强维持,1/3企业宣告倒闭)并不少见。

从学者到企业家,“海归”们要接受的挑战实在太多。从新加坡归来的湖北光通光电公司总经理陈义红博士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搞科研泡在实验室里就行了,而作为企业家,不仅要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品,还要率领一个团队,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判断。他认为,留学生回国创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海归”与“本土”各有所长,关键是互相学习,做到1+1>2。

在江城“海归派”中,孙小蓉博士无疑是一位名人。5年前,她毅然放弃加拿大bc肿瘤研究所的优厚待遇,来汉开设国内首家肿瘤检测中心。几年来已先后申报6项专利,为1.8万名育龄妇女进行了检测。谈起创业体会,孙小蓉说,一是要自己多想办法,少埋怨客观环境;二是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她说,创业要有热情,更要有耐心,做好吃苦和打“持久战”的准备。

留美归国博士、省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周怀北教授认为,随着留学人员大批回国,创业途径的多元化显得尤为重要。他说,就“海归派”而言,他们的优势在于技术和观念,特别是后者,要通过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将自己较先进的理念融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作为众多留学人员来鄂创业的见证者,冯立则将自己对“海归”们的建议概括为20个字:把握机遇,坚持理想,发挥专长,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她说,只有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才能最终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她同时认为,社会各界对留学人员创业要持包容态度,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