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辉煌的MBA今日何以会走向衰落?2

80酷酷网    80kuku.com

  

  相关:

     

  对于这些问题,商学院又一次做出了反应。在过去几年里,提供与大学其他系科合办的联合MBA课程的商学院数量急剧上升,这些系科包括了医学系或法律系。同样,为响应对具备更深度技能人员的招聘需求,商学院还提供许多特殊的MBA课程,从财务工程到供应链管理,应有尽有。

  “造就通才的商学院总会有个利基市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大学人才计划总监玛格丽特•阿什达(Margaret Ashida)说,“但我们永远无法得到足够的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商业技能的人。”

  问题在于,大多数寻找通才的公司犹如在同一口小池塘里钓鱼:其中包括10至20所顶尖商学院。这个名单包括哈佛、斯坦福、沃顿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虽然麦肯锡已开始拜访更多商学院以搜寻最聪明的MBA毕业生,但它仍会集中在全球不超过30所学院中寻找。

  从著名商学院毕业的MBA学生保持了那些学校的威望和市场价值。《金融时报》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10大商学院2001届毕业生在毕业3年后平均收入达14.492万美元。在1999至2004年期间,尽管经济下滑,他们的工资仍上涨了138%。

  但对二线商学院来说,前景就不太明朗了。在《金融时报》商学院排行榜中排名50至100位的美国商学院,其MBA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已跌破9万美元。显然,三线和四线商学院MBA学位的附加值还要低,从而支持了一些学术研究的结论。这些研究对MBA学历为其持有者带来的长期价值产生怀疑。

  在200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普费弗教授和他当时指导的一名博士生克里斯蒂娜•方(Christina Fong)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拥有MBA学位与职业成功之间存在关联。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由于MBA课程泛滥,已导致MBA学历丧失了作为特殊成就标志的价值。

  对于一些排名较低的商学院来说,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加剧了它们的困境。商学院已在欧洲(甚至亚洲)发展起来,这意味着美国的商学院再也不能指望有稳定的海外生源不断流入了。

  事实上,为了寻求国际经验,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正选择到欧洲去学习管理学。例如在伦敦商学院,前来学习管理学的美国学生比其它任何国家(包括英国)的学生都要多。

  对邦斯尔女士来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卖点是,虽然一届学生仅有86人,但他们来自38个不同的国家,而且课程十分实用。“我觉得它增进了我的商业教育。感觉上不像是回到了大学。”

  5年前,北美各商学院对中国源源不断的入学申请应接不暇。而今,中国学生的申请数字一落千丈,部分原因是,人们感到获得签证很困难;还有部分原因是,中国国内提供的MBA课程也越来越多。

  中国各商学院的数字显示,在职MBA与“高管人员”MBA(EMBA)课程市场有显著增长,修读这些MBA课程无须出国或辞去一份好工作。其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政府采取行动,通过对商学院下达最低配额来建立一个土生土长的产业。2004年,政府授权中国排名前十位的商学院分别每年至少培养出300名EMBA毕业生,而排名接后的20家商学院则分别每年至少培养出100名EMBA毕业生,也就是说这些商学院每年共有5000名EMBA毕业生。

  如果美国人希望不离开美国也能获得商业教育,他们会有很多选择。远程教育课程可提供一种学习基本商业技能的低成本方式,例如由上市公司凤凰城在线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 Online)提供的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只是最近才出现。

  大型雇主也通过建立“企业大学”而加入了商业教育市场,这些企业大学提供各种产品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营销、融资方面的技巧等培训。这些内部管理培训课程往往可为商学院带来可观的收入。因此,SAS 研究所刚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凯南-弗拉格勒(Kenan-Flagler)商学院合作推出了一个领导才能发展课程。不过也有其它的情况。

  总部在芝加哥的制药公司雅培(Abbott Labs)偶尔会让管理人员就读在职MBA课程。但是在管理培训的预算中,更大的比例是花在公司自行设计的课程上。

  “迈尔斯(首席执行官迈尔斯•怀特,Miles White)希望由雅培的高管来教导雅培本身的高管如何成为雅培高管,”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汤姆•瓦斯科(Tom Wascoe)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商学院都在考虑何去何从。一些商学院正以创新手段迎接挑战,例如开发专业性的MBA课程以及与雇主建立合作关系。也有一些商学院正在师资与设施上大力投资,以期成为通才式的精英院校。

  但是人们无需哈佛MBA学位也可以看出,并非所有这些尝试都会成功。长期来看,需求下降以及竞争加剧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商学院数量减少。正如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爱德华•斯奈德(Edward Snyder)今年早些时候对《金融时报》说:“已经有一种优胜劣汰的感觉了。”

  相关: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