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高管“面具”:企业家为何纷纷落马?

80酷酷网    80kuku.com

  

  发生在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身上的风波在给行业带来震荡的同时,也使消费者及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产生了信任连锁危机,而这一连串事件也引发了对整个企业界背后潜在症结的反思。

  近日一幕悲剧在媒体间传开:因企业资金链断裂难负重压,山西亿万富豪赵恩龙跳楼自杀。赵恩龙的悲情谢幕将岁末年初中国企业高管纷纷落马的表演推向了极至。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仿佛是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一个个声名显赫的企业竞相成为不光彩的主角,一个个光环无数的明星企业家们纷纷败下阵来:创维的黄宏生、伊利的郑俊怀、健力宝的张海、TCL的万明坚、三元的郭维健,或大有隐衷地辞职,或被调查,或被拘捕至今在押。这不禁让人疑问:中国的企业怎么了?下一个又会轮到谁?这些叱咤商界的企业及其领军人物在岁末年初引发的震荡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围绕着他们未来命运的迷雾还远没有消散。

  黄宏生:“中国索尼”梦想的折翼

  黄宏生,海南临高人,中国赫赫有名的“彩电大王”,去年以2.7亿美元身价排名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第31位。除了坚持,黄宏生的创业之路没有任何传奇色彩。1982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他进入华南进出口公司工作。三年后,被破格提拔为常务副总经理,那年他28岁。但黄宏生一直有一个梦想———“创建一家像索尼一样的企业”,连他的大学毕业设计也是“黑白电视机设计”。1988年,揣着这个梦想和10万元积蓄,黄宏生只身去了香港,注册成立创维。与其他创业者一样,他历经了一次次的失败,甚至一度陷入绝境,但他相信“胜利往往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中”。1991年,黄宏生的创业生涯出现了转机,一批彩电开发的技术骨干被他揽在了旗下,创维开发的国际领先的第三代彩电在欧洲市场一炮打响。凭着踏实与韧性,黄宏生和他的创维集团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2000年,创维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10亿元;2001年,创维彩电销售额突破70亿元大关,进入中国彩电业前三名,成为行业内上升速度最迅猛的企业之一。

  据说黄宏生有自己的一套“快乐的痛苦”哲学:做一个痛苦的人,先痛苦后快乐。痛苦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准备,而人是要追求痛苦之后的快乐。这番理论如今对黄宏生而言似乎有些讽刺意味了。2004年11月30日这一天,在香港廉政公署采取的代号“虎山行”的行动中,目标黄宏生被击中了。这一天,黄宏生在那条正步步接近梦想的道路上调了头。

  拘捕行动发生在黄宏生欲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业绩之际,一同遭到拘捕的还有集团其他9名高层。香港廉政公署指出,黄宏生涉嫌行贿一名前会计师,以伪造财务记录,从而助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同时还涉嫌行贿其财务总监,以达到挪用公司巨额资金的目的。此后黄宏生及其兄弟、也是该公司的执行董事黄培升获准保释外出候审,但不准离开香港。创维数码也一直停牌。2004年12月1日,创维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王殿甫临危受命。与此同时,黄宏生辞去执行主席一职,改任非执行主席。其弟、妻子及母亲等也都终止了相应职务,至此,黄氏家族开始淡出创维管理层。

  不利消息传出后,尽管王殿甫率领创维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风险、恢复运转,尽管国美、苏宁、大中、永乐四大电器商业巨头挺身而出表示“力鼎创维”,但是,创维能否依然保持那面民族制造业的大旗不倒,挺过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仍让人为之捏一把汗。至于黄宏生,那个曾立志要使创维成为国际一流数码产品供应商的彩电大王,在47岁这个仍有无限想像空间的人生当口遭遇的重创却是巨大的。他能否有惊无险地度过这场劫数,重返创维,再掌大权,这要到今年3月20日香港法庭做出裁决之时才能初见分晓了。那个“中国索尼”梦想能否再插上翅膀如今已经充满了变数。

  郑俊怀:如何“再为伊利干十年”?

  郑俊怀,55岁。1983年,他开始担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厂长,虽说那只是个资产四十几万、员工80来人的小厂,但伊利的“郑俊怀时代”可说是由此拉开了序幕。10年后的1993年,该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今日中国最大的奶业集团之一“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此诞生。郑俊怀担任伊利董事长、党委书记兼CEO.自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以后,伊利就一直是投资者眼中的爱股。2003年伊利销售额高达63亿元。在很多人眼里,伊利是内蒙古的一面旗帜,而郑俊怀就是伊利的一面旗帜。据说伊利员工对于郑俊怀是怀着对教父一样的崇拜和尊敬的。郑俊怀本人也荣誉无数:2001年度当选为全国乳品行业优秀企业家;2002年度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2003年度当选为中国创业企业家。

  伊利忙碌有序的氛围在去年12月17日这一天被打破。当日,郑俊怀等7名伊利高层被检察院从会议上带走。最终,因涉嫌挪用公款及其他经济犯罪问题,郑俊怀等5人被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刑事拘留。据伊利内部人士透露,2000年至2001年,郑俊怀等人未经董事会同意,先后挪用1590万元和1400万元,给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和启元有限责任公司用于经营。

  郑俊怀的东窗事发让人立刻联想到数月前那场沸沸扬扬的“独董风波”。去年6月,俞伯伟等3人发表独立董事声明,要求聘请独立审计机构对公司的巨额国债投资进行全面审计。次日,俞伯伟便遭罢免,另两名独董也随之离职。很快,伊利爆出了在债券交易中亏损940万元的消息。中国证监会随后进驻伊利调查。调查结束3个月后,郑俊怀被拘。

  尽管换血后的伊利高层再三向外界表示公司内生产运转有序良好,但各种传闻仍然铺天盖地的向伊利袭来:有人传伊利被政府接管,有人说伊利面临着资金链断流,还有人透露,乱做一团的伊利在真空运行。而伊利最大的对手——蒙牛总裁牛根生意味深长的一句“伊利和蒙牛迟早会走到一起”更让人觉得,伊利风波还没有到终结的时刻。伊利未来的命运充满了暧昧的味道。虽然从市场上来看伊利产品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但这场风波对品牌的潜在伤害却是无法抹去的。有业内专家指出,伊利未来的销售计划可能会受到波及。伊利行业龙头的地位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冲击。郑俊怀曾说过,“还想为伊利再干十年”。但如今,纵然他有再多豪情恐怕也难以挥洒了。

  神秘张海:对健力宝施了什么法

  30岁的张海被称为是资本运营的高手。早先他为香港康达在内地的分公司工作。1997年,退出康达的张海进入内地。通过资本运作,他开始构建他的投资王国“凯地系”,先后染指中国高科、方正科技、香港中联系统等10余家上市公司。2002年,借浙江国投之手,张海以3.38亿元收购中国饮料名牌健力宝75%的股权,个人持股50%,正式执掌健力宝。28岁的张海开始从幕后走上了前台。

  最擅长资金运营的张海最终却在资金链上栽了跟头。2004年8月传出了一个令业界震惊的消息:健力宝易帅,张海下台。下台原因是张海没有勤劳务实地搞产品,而是带着健力宝大玩资本游戏,最终将健力宝带上了一条资金断裂的道路。

  与黄宏生、郑俊怀这样的老企业家相比,年纪轻轻的张海似乎更为神秘。张海出局后,当关注起这个年轻亿万富翁的年轻历史时,一则令人难以置信的传闻爆出:在进入资本市场、掀起一场场波澜以前,张海是自称可以“把树叶变小”的“特异”之人。据报道,到1992年,18岁的张海已顶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藏密瑜伽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头衔,经常往来于印度等国传授“藏密气功”。他甚至还在湖北创办了一个“藏密瑜伽健身中心”,广收弟子、“治病疗人”,并由此发家致富。至于少年的张海是否真的“把树叶变小”已无从考证,但有着20年历史的健力宝在张海手里变得面目全非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在张海的带领下,健力宝开始热衷走多元化之路,从西北化工、宝丰酒业,到涉足体育产业,逐渐走上了疯狂扩张、资金断裂的道路。而健力宝传统的饮料产品虽推广费花了无数,却卖得惨淡。一直以来,健力宝都是在以一种高负债的方式运营,到去年7月份,其账面上的负债已经达到80%以上,远远超过了安全警戒线。据其内部人士透露,健力宝虽号称47亿元总资产,但实际负债近30亿元,且资产水分很大。除去应付账款,健力宝集团甚至已经资不抵债。很多人说,是张海掏空了健力宝。

  随着张海的出局,健力宝的“张海时代”无疑已经终结了。与黄宏生、郑俊怀不同的是,张海在愈演愈烈的健力宝风波中依然异常活跃,频频高调露面透露一点难辨真伪的“内幕”,令事件走向复杂化。而比创维和伊利更为不幸的是,健力宝在漩涡中不断沉陷:被北京汇中天恒和北方亨泰闪电收购、三水强行接管、中央级调查……民族品牌的健力宝能否恢复元气已经被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万明坚:无奈的“下课”

  万明坚,36岁,博士研究生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1991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电子系统专业。1999年他开始主导TCL涉水手机业,此后TCL在万明坚的带领下逐渐成长为国内手机业的巨头。但在去年12月下旬,身为TCL移动通信领军人物的万明坚突然传出因患“肺病”需要休养而离职的消息。这无疑在业界投下了一枚“炸弹”,激起了对TCL人事调整和行业格局的广泛猜疑。

  而TCL内部很多人却对此不觉意外。越是有能力的人往往越是有争议的人,万明坚就是一个典型。他的离职被普遍归结为两点:业绩滑坡和张扬作风。在为TCL缔造了手机帝国的神话以后,万明坚渐渐交不出理想的业绩单,TCL手机甚至最后到了“高台跳水”的境地。据统计,去年11月TCL手机销量竟同比暴跌58.15%。除了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外,万明坚“粗放和感性化的管理方式”的确难辞其咎。而自恃立下汗马功劳的万明坚的张狂个性和强硬工作作风恐怕更是早就让董事长李东生失去了等待其“做出调整”的耐心。万明坚在TCL移动分拆上市之争中落败被看成是他下课结局的前奏。尽管TCL出面表态万明坚仍在集团内,但业内人士认为万明坚的离开是迟早的。

  相比万明坚,同是2002年上任的三元牛奶总经理郭维健的辞职却平静得有些出乎意料,似乎除了“三元在上市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外别无隐情。对自己的业绩负责,这是无可厚非的。

  发生在这些行业龙头企业身上的风波在给行业带来震荡的同时,也使消费者及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产生了信任连锁危机,重塑信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当务之急。而这一连串事件也引发了对整个企业界背后潜在症结的反思。

  首先,企业对于上市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不是想要通过上市改变其运作机制做大做强,而只是一味“圈钱”,一旦遇到严格的监管,迟早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人能否认郑俊怀、黄宏生对于伊利、创维功不可没的影响力。但是,那种权力过于集中、一言堂式的家族式企业治理结构已经阻碍了企业的良性运行,为企业及其“绝对家长”埋下了祸根。很多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经营决策管理机制。在伊利事件中颇富戏剧性的一幕是,在郑俊怀等高管被检察院带走的同时,《董事会》杂志和中国董事会研究中心评出的“2004年十差董事会”也出炉,伊利首当其冲。该评选会认为,与伊利经营有序、业绩扎实的形象相比,伊利董事会之乱、管理之差却令人大跌眼镜。“独董风波”便是最好的证明。

  资金违规运营酿苦果。中国企业家越来越多的因资金链的问题吃够了苦头,以往的春都、轻骑、猴王如此,跳楼身亡的赵恩龙的鑫龙集团也是如此。该集团自称是一个“跨行业、跨区域、多品种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但也正是这种盲目多元化、跨行业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葬送了赵恩龙的性命。

  此外,内地监管机构也应该从这些事件中吸取教训,真正严格把关,实施好监管职能。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