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强人”成职业女性梦魇

80酷酷网    80kuku.com

  

  在外企工作的林怡是个不折不扣的“两栖女人”。最近,又一次得到提升的她,发现随着事业的发展,一些生活细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第一,同事们开始用“强势”、“精英”来形容她;第二,老公也不再把她当做小鸟依人的姑娘,百般疼爱了。

  仔细审视一下,林怡发现自己确实比以前更果断厉害,也更能干了,这是她一直所追求的。但在戴上“女强人”帽子的同时,她也经历了其中的阵痛,同事的敬畏、老公的疏远,这让她备感压抑,甚至开始犹疑:“该不该继续这样强势下去?”

  与成就绝缘源于人们的偏见

  据说不少职业女性有类似的“成就恐惧”,她们害怕自己在工作中太出色了会带来麻烦。因此,她们回避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认为这样就可以和“成就”绝缘。其实,这种心态的形成更多地源于人们的偏见。

  首先,人们常常将女性事业上的成功归于“性别优势”。男人得到提升,可以是因为他的业绩,他的才干,而女人小有成就,那就是“女人在工作中具有天然优势”,或者干脆说“领导就喜欢女人,女人好办事”。

  在一家广告公司供职的方焕然就有这样的烦恼:由于上司是个中年男性,对她又有意无意表示过好感,所以她的每一次提升都被诽谤为“与领导关系特殊”。尽管她平时业绩也很突出,但同事以及下属的眼光似乎都盯在她漂亮的外表上。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存在这样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女人一旦在事业上取得不凡业绩,必然以牺牲家庭为代价:“女强人”就是缺乏女性特质的中性人,她们颐指气使,专横霸道,不会做家务,缺乏情调;男人们不相信一个女教授也可以做一手好菜,一位女经理也可以是一位慈爱的妈妈,一位女科学家也不乏生活的情趣……

  另外,事实上媒体的导向也更加重了这种偏见。尤其是在那些女性杂志上,总是充满着“我让男人害怕”这样的主题。女性显然被妖魔化了,她们的确美丽聪慧、光彩照人,但却是单身。甚至有男人公然说,“智慧的妻子应该适当示弱,而不要在事业上超过丈夫。”男人们似乎都不肯承认,如同妻子可以支援丈夫后方一样,他们也可以放下担子支援妻子的事业。

  于是,就诞生了虽毕业于名牌大学,却甘于退居幕后的“家庭模范”;出现了为了避免被人诋毁和诽谤,而把晋升机会让给男同事的“伟大女性”;更造就了为刻意保持女人味儿,而甘愿事业平庸的“牺牲先锋”……

  为避免成为人们眼中的“第三性”,不少女人宁愿远离成功,或者仅仅愿意获取有限的成功,以不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底线。“成就恐惧”怪论就这样产生了。

  更加乐意顺从的家庭角色

  29岁的刘静目前最大的苦恼就是,尽快在“操持家务”和“职场拼杀”二者之间做个决断。而就在一年前,她还十分不屑“家庭妇女”这个称谓。“母亲角色”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及生活,她必须停下来做调整。否则后果只有两种:把家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或者相反。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她想要的。

  丈夫作为一家大公司的高层,更极力游说她辞职,给出的理由非常充分:家中有人操持家务,男人的职业状态才更佳;孩子有妈妈关心,更能健康成长;作为女人,多多逛街购物做美容,也更年轻靓丽。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他自己薪水足以支撑这一切。“想想,这是很多女性梦想的生活呢!”刘静动心了。

  无独有偶。王旭也刚刚拒绝了一家新锐杂志社的高薪聘请。35岁的她去年才做母亲,她说,“从个人发展来看,在时尚前卫的杂志做过瘾一些,也更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生活中的变化短期内不宜过多。在家里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亲力亲为的情况下,在事业上又来个天翻地覆,我怕自己承受不了。”

  王旭说自己身体一直不太好,总感觉萎靡不振。目前她在一家机关报社做编辑,时间充裕,能够好好休息,同时照顾一下家里。而一旦去了杂志社,那种节奏与压力可能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胜任。当然,强打精神也可以支撑着去,但从现在就开始透支身体,持续的压力会使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是我最担心的。孩子4岁以前处于依恋敏感期,需要从妈妈这儿汲取力量。”她郑重地说,孩子拥有一个不健康的妈妈比拥有一个有钱的、事业有成的妈妈更不幸。

  王旭还说,“成功的标签是谁设定的?难道高地位、高物质享受就是成功,而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妈妈就不算成功?”她补充道,这次跳槽对她而言确实是个很好的机遇,但是不是要抓住它则要看这个机遇出现的时间是否合适。如果担心以后没有这样的机会而强求去抓住它,搞得劳心劳力,她觉得未必妥当。

  “如何选择与放弃要看那段时期在你眼中什么最重要。现阶段对我而言,孩子和健康是重要的生活事件,为他们而失去一些机会,是无法避免,也无法抵抗的。”

  纯粹的家庭和纯粹的事业都是极端

  据鲁普尔斯塔奇世界研究所包括美国、中国、法国、英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万多个家庭的调查显示,在已婚妇女中有近30%的人感觉每天都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压力,而男性有此感觉的只有19%。

  现代社会中,事业型女人正变得越来越多。很多女性渴望在“事业”这个公共空间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蜗居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私人空间中。事业的成就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迫使她们要选择在职场中生存,就难以承担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很多人困惑:两者究竟该如何抉择?

  青春热线总督导陆小娅建议,“女性生活应该是多元的,纯粹的事业和纯粹的家庭都是极端。”她提出,在这两个维度中间可以有好多种形态,比如SOHO一族、自由撰稿人、网上开店等等,都能把家庭和事业结合起来。她不赞成女性完全与职场脱节,把精力完全用在家庭上。她说,“一个女性千万不要只有一根支柱,这样太没有安全感。”她举例,大学里一个要好的朋友,做了一辈子全职太太,可以说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女儿大学毕业后不久她就生病去世了。其实她的一辈子有很多自己的东西没有得到满足。

  “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很忙碌充实,但生活在变化,孩子大了或是老公出了问题,想要回归职场了。但由于脱离太久,重新进入会非常非常难。”陆小娅强调。

  关于那些为了支持丈夫事业而甘愿辞职回家做全职妇女的女性,研究者也给予了这样一些回应:

  对500名城市已婚,并有孩子的女性进行的研究发现,工作一年以上的女性比没有工作的女性身体更健康,其生病的总次数也更少。

  有人将母亲在外工作与母亲无工作的小学儿童的学业成绩、人格特点进行了比较,没有发现两组儿童有任何差异。对青少年而言,其母亲是否外出工作对其影响也没有明显差别。

  研究还表明,母亲外出工作对女儿具有积极的影响。通常女儿会更崇敬在外工作的母亲,对女性持有更为积极的看法;而职业女性也会鼓励其女儿的自主意识,这一点是没有工作的母亲无法做到的。

  事业成功未必是“恶”之源头

  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师杨开认为,“其实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是可以分离开来的。女性事业上成功并不一定导致生活上的失败。一切所谓成功所带来的生活压力以及人际压力,其实并不一定是成功本身带来的,女性的生活态度本身决定了你怎样工作以及怎样生活。”

  青春热线总督导陆小娅就是一个对工作和生活安排十分有序的人。她说自己总是习惯“挖坑”,揽了一大堆事情,搞得自己每天“行事历”上都记得满满的,她的生物钟是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十一二点睡觉。尽管诸多事情等待着她,但她有自己的原则——工作不带到家里来。她说,对于做咨询的人来讲,如果把工作带到家里来,恐怕天天都在接电话了,家庭成了第二个“工作阵地”了。同事都说,工作状态的她严谨而独立,但聊起天来却热情而八卦。如果有同事生活中有了突发事件,情绪需要释放和处理,她办公室总是最好的去处。

  很多成功女性还说起这样的烦恼:在她们事业强劲的压力下,丈夫的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开始借各种名义攻击妻子在事业上的进取。杨开发现,那些表面上因为事业太强而婚姻出现问题的女性,很可能是沟通中出现了问题,比如把工作中的强势带到了家庭中,使对方觉得你不可爱、不温柔。其实男性很希望有“被需要”、“被依靠”的感觉,而不是女性处处都独立。

  杨开举例,有一个女性朋友,很年轻就在一家知名大公司小有成就。同事评价她是一个中性、严厉的人,很难打交道。可结婚后,她在事业上的形象大有改观:亲和度更强,也更能有效地沟通了。她说,是婚姻生活中的角色以及行为方式改变了她。丈夫让她找到了另外一种生活角色,她开始明白发号施令对别人情绪上的伤害。

  “所以,很多强势所带来的问题不是成功本身的产物,女性的生活阅历和角色的改变都能使问题有所改观,而生活中不是还有那么多改变的契机吗?”杨开补充说,事业与家庭的矛盾还涉及两性关系的认知。当事业成功的确影响了家庭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考虑:如果女性觉得事业成功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快乐,比家庭幸福更重要,那么她完全可以选择事业,这是遵循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果家庭的幸福、老公的看法在她心里更重要,那她可能需要做一些改观,争取二者之间的平衡,实在不能平衡再做取舍。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