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网站生存根本的矛盾抉择

80酷酷网    80kuku.com

 先有“乔布斯之死”、现有“苹果收购Twitter事件”,美国科技博客为了实现网站生存的价值追求“第一时间对事件的原创性报道”似乎也成为其遭受非议的根源。

  很多时候,不论是营销策略还是运营管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能简单的用“对”“错”论英雄。就像美国科技博客的尴尬境地一样,用最快的速度传递最新的重大新闻事件,这一核心理念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运营过程中,所有事件是否客观并符合实际。现在对于美国科技博客的争议点,也正集中在营销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对于事件本身的把握。由此,张杭烽联想到了“朱威廉利用榕树下展开的借位营销”“微软CEO的倡导的泼妇营销”,可以说这些营销的本身并没有对错可言,因为从局部来看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但是,张杭烽在这里希望引起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网站生存的根本是什么?营销策略在执行过程中,如何为网站的本质服务而不是与之相左。

新闻链接:纽约时报:科技博客信用缺失 视传闻为生存之道

  导读:《纽约时报》网络版今日撰文称,在闹出“乔布斯之死”的丑闻以后,美国博客网站看来并未汲取教训,他们仍视新闻操守如无物,日前“曝光”的苹果收购Twitter传闻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博客网站的生存之道

  5月5日凌晨2时56分,纽约八卦博客网站Gawker一个帖子的标题令硅谷再次陷入鼓噪当中。标题的用词颇具试探性:“苹果能收购 Twitter吗?”不过,这个帖子随后大胆宣称,“深谙此次交易内幕的消息人士透露双方谈判正在进行之中,此人一直在苹果担任高层管理。”

  数小时后,硅谷著名博客网站TechCrunch也曝料,苹果收购Twitter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这条传闻大大增加了两家博客网站的流量, 很多知名网站随后进行了转载,并在Twitter进行了反复传播。TechCrunch的帖子使读者的评论多达405条,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巨大反响。而 Gawker的帖子也在12小时内点击率达到2.2万次,足以令其获得“橙色火焰”(该网站编辑用这种标示去表明某报道为热门新闻)的待遇。

  然而,这两篇报道都与事实不符。作者在发帖时对所谓苹果收购Twitter一事其实一无所知,他们的怀疑亦无根据。TechCrunch对此的 解释是,“问题是我们向其他消息人士进行求证时,他们宣称对传闻中苹果收购Twitter的谈判一无所知。”尽管如此,两家博客网站依旧将这条未经证实的 消息捅了出去。TechCrunch创始人、这个帖子的作者迈克尔•阿林顿(Michael Arrington)振振有词地说:“我从不希望失去博客的原创性。”

  Gawker网站帖子的作者欧文•托马斯(Owen Thomas)还因此在NBC谋得了一份差事,他不愿对此发表任何评论。这种对新闻的甄别态度在科技博客再寻常不过了。对于一些博客而言,传闻是其生存之 道。例如,去年10月,硅谷便曾曝出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P. Jobs)突发心脏病去世的传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消息最早出现在CNN网站的“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版块。

  视新闻可信性为鸡肋

  这种混淆视听的报道方式令人不禁想起新闻报道初期的混乱,这种丑事曾在好莱坞经典影片《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得到很好的描述。影片主人公以美国报业巨头威廉姆•兰多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为原型,当驻古巴的记者发回消息,说当地没有战争时,赫斯特回答:“你来提供散文诗,我来提供战争。”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曾在一本名为《黄色新闻业》(Yellow Journalism)的书中记录了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新闻战。他说:“那时的新闻报道远远比现在自由。”十多家重要日报曾为赢得纽约市的读者而拼 得你死我活。但报纸逐渐意识到,新闻的可信性才是生存之本。坎贝尔指出:“这或许意味着一些报纸已经失去活力。”

  坎贝尔现为美国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曾对《公民凯恩》一片中经典台词的来源进行过调查,结果他发现赫斯特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但是,寻求可信性 对当今博客网站来说就如同鸡肋。阿林顿本人是律师,针对外界的质疑,他以职业特有的敏感迅速做出回应,以自己未接受过新闻从业培训搪塞。他在解释为何决定 发布未经证实的传言时依旧夸夸其谈,丝毫未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妥。

  但随着读者参与报道过程,阿灵顿以及其他博客作者并不将其视为一种造谣行为。阿灵顿说,其网站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报道一些人们正在讨论的事情,也就是“硅谷的谣言”。他的博客经常向读者表明一点,自己的文章是有消息来源的。

  在刊登有关Twitter和苹果的文章前,阿灵顿也会感到焦虑不安。事实上,他通常会等上5个小时。但最后,他还是决定将文章刊登出来。在他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写这篇文章并不会伤害任何人”。

  只选择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

  TechCrunch每月的访问人数大约在500万左右,在被阿灵顿轻视的与之相竞争的博客网站中间处于统治者地位。(当然了,竞争对手也对 TechCrunch不屑一顾。)阿灵顿并不将类似Gawker或All Things Digital这样的网站视为竞赛对手。目前,他已将目光锁定被自己蔑视的《华尔街日报》以及《纽约时报》上。与主流媒体竞争的动力源自躲藏在阿灵顿策略 背后的东西。他并没有要证实一切的野心,因此只选择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竞争。他说:“把事情做对很难,但第一个去做却很容易。”

  利用类似的策略,布莱恩•拉姆(Brian Lam)将Gizmodo打造成一家优秀的小工具网站。他说:“能够与拥有更多消息来源的新闻机构竞争的唯一方式就是填补缝隙。”有时候,这种方式会得到 回报,虽然从没有一家机构愿意承认这一点。作为Gawker 旗下网站Gizmodo的编辑,拉姆于2008年12月决定,引用一名匿名消息人士提供的信息刊登一篇有关乔布斯的文章。文章称,乔布斯因身患重病并未像 往来一样出席Macworld展。他表示:“这是一次留有余地的报道,让苹果有机会作出解释。事实上,我们都非常惧怕死亡,我们知道这么做很危险。”

  《华尔街日报》老兵级科技产品评论家沃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私下给拉姆上了一堂道德课,几名博客作者也一度让他陷入困境。CNBC一名记者站出来批评Gizmodo的做法是错误的。几天之后,苹 果宣布乔布斯缺席确实由于健康原因,拉姆也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辩护。迄今为止,人们仍不清楚乔布斯的健康状况到底恶化到什么程度才让苹果作出缺席 Macworld展的决定。拉姆的老板、Gawker创始人尼克•邓顿(Nick Denton)表示:“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报道过度的情况。”

  拉姆称,这给他上了宝贵一课。他反问自己:“如果没有谣言和传闻,作为记者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虽然无法与新闻稿相提并论,但人们对于刊登谣言可能也应给予一些尊重。”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