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腐干“变脸”的奥秘

80酷酷网    80kuku.com

  

  今年55岁的“津津”董事长堵百桢,是标准的老“津津“了,老三届高中,昆山插队“抗战8年”,1977年返城,年方而立的他就一脚踏进了当时还叫做苏州食品厂的“津津”。堵百桢从金工干起,读书深造,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的食品工艺设备工程师,1984年起走上厂长岗位,个人不断“进步”,而这一时期,工厂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大”,进入市场经济后面对几十家竞争对手的“围攻”,日渐老态龙钟,利润始终徘徊在几万元之间,堵百桢形容当时的感觉是“有劲无处使”,老体制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捆住了老字号企业的手脚。

  1999年下半年,企业进行了第一次改制,国家股占30%,职工股占70%,成立津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老字号开始有了伸展拳脚的空间。去年,企业进行第二次改制,国家股退出,企业经营骨干持股达80%。在企业经营机制大变脸的推动下,企业的经营也开始出现了全新的变化:1998年,企业销售为1300万元,利润5万元,至去年,企业销售一举突破2450万元,利润达到12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以平均每年递增20%的幅度增长,仅去年一年上缴税金200多万元,职工收入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新机制“新面孔”老产品爆出新芽

  对老字号企业的前后变化,堵百桢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机制转换后,原来捆住企业手脚的绳索没了,而另一根神奇的绳索,却将经营者、企业、个人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经营者,只有从原来的对上负责,转变为看市场“脸色”,通过发展壮大企业,才能使老字号企业真正走上成功的顶峰。

  “津津”原来是一家以生产姑苏土特产、旅游产品为主的老企业,改制后,企业将眼光紧紧锁定市场,走上改革传统产品生产机制、销售机制的探索之路,开始进行传统豆腐干“大变脸”的进程。先后投入40余万元,进行技术更新,主打产品卤汁豆腐干改进口味、包装,从原来的局限于苏州市区扩展到上海、南京、无锡等地,先后进入了上海华联、农工商、南京苏果等大超市。在此基础上,“津津”一改以往以豆腐干为主的“单打一”主业,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礼品、休闲食品纷纷出现,其中,东坡肉、叫化鸡、野鸭等真空包装系列新品达到50余种,上市后备受欢迎,成为节日市场的热点,专门用于生孩子后礼尚往来的“津津”喜蛋,因其口味道地,深受青睐,年销售超过100万只。此外,“津津”还开发糖藕、桂花芡实等姑苏特产,并通过增加技术含量,改变了传统产品90%以上为散装鲜货、不易保存的缺陷,目前,90%以上产品都采用了保鲜真空包装,从而走出了传统产品仅靠旅游旺季带动销售的局限。“津津”改制后,通过兼并传统老字号叶受和,增加虾子鲞鱼、特色糕点等100余个品种,形成蔚为壮观的苏式食品系列。

  在扩大“津津”品牌内涵,发展壮大“津津”家族的同时,“津津”含金量不断增加,近年先后获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商品、中国名牌商业企业称号,成为姑苏传统食品行业发展最快、销售量最大的“第一品牌”。

  对此,堵百桢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企业的发展,最终也是为了国家、企业、股东、职工的根本利益。其中,职工在企业几十年,作为经营者,改制后有责任通过企业发展,保住职工的“饭碗”,并让职工得到真正的实惠。因而,“津津”在近几年的改制中,不仅为本企业98%以上的职工找到了合适的岗位,还先后兼并了糖果冷饮厂、叶受和、羊城食品厂等亏损企业,为这些企业的职工提供了岗位。其中,原来叶受和的员工被整体吸收进入“津津”观前街门市部后,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门市部从原来的一天销售2000余元上升为现在的2万余元,职工收入也比以往增加了1倍左右。“豆腐干”要做大津津厂还要大变

  堵百桢谈起一桩往事:1999年初次改制,他作为当时的厂长,必须投入二十几万元股金,是咬着牙“牵牛下井”的,而改制后,堵百桢和经营管理层股东则将每年的分红,全部自觉留在企业,作为再投入“滚动”进入企业资本金。对此,堵百桢认为:改制后,经营者走上了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长期行为,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要发展。

  为了提高“津津”的发展后劲,在此次改制中,“津津”以资产为纽带,参股长发,使津津食品和长发食品实现优势互补,比翼双飞。通过管理、设施、窗口的“资源共享”,形成年产值达7000多万元的食品生产经营联合体。

  同时,“津津”作出了“退城进区”的发展规划,目前已在相城区购置了70亩土地,准备将厂区搬迁至此,同时通过扩展生产场地、更新技术设备,为企业的持久发展奠定基础。并将进一步加快产品开发步伐,发展冷冻、休闲食品等大类,将“津津”做大做强。而在堵百桢的任期目标中,“津津”走出华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重振姑苏老字号名牌产品的雄风,也已进入“规划”。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