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吃什么药(慢性前列腺炎用什么西药)

80酷酷网    80kuku.com

#长江健康计划#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尿急等排尿异常;会阴、小腹、腹股沟、阴囊等骨盆区域疼痛不适;有的还会出现情绪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据此我们可以看到,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繁多,而不同的患者还表现各异,而且,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没有特效药,导致临床治疗药物种类繁多。那么,面对如此繁多的药物,慢性前列腺炎应该如何合理选择药物呢?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最常用的药物有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植物制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中药或中成药等。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1)抗生素:我曾在“慢性前列腺炎的用药误区”一文中说过,慢性前列腺炎最大的用药误区就是滥用抗生素。因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90%以上都是慢性非细菌性的前列腺炎。相关研究显示,只有约5%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所以,对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只要没有明确的感染证据,不建议使用抗生素。而有明确感染证据者(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尿道痒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足疗程使用抗生素。

(2)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能松弛前列腺和膀胱等部位的平滑肌而改善下尿路症状和疼痛,因而,是临床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基本药物。研究结果显示这类药物对患者的排尿症状、疼痛及生活质量指数等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等待、尿不尽、尿道疼痛等,可优先考虑使用这类药物。推荐使用的α-受体阻滞剂主要有:多沙唑嗪、坦索罗辛和特拉唑嗪等。

(3)植物制剂:植物制剂主要指花粉类制剂与植物提取物,其药理作用有非特异性抗炎、抗水肿、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与尿道平滑肌松弛等。这类药物适用于所有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而且副作用比较小。推荐使用的植物制剂有:普适泰、沙巴棕及其浸膏等。

(4)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性用药,其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症状。对于慢性前列腺炎反复的会阴、小腹、阴囊等部位的慢性疼痛,可以考虑使用。临床常用的药物主要是塞来昔布。

(5) M-受体阻滞剂:M-受体阻滞剂用于缓解膀胱过度活动所致的尿频、 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症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虽然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但是其膀胱功能是正常的,并不存在不稳定性膀胱导致的膀胱过度活动症,因此并不适合用这类药物。而对于老年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会有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这类药物有增加尿潴留的风险,老年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也应该慎重选择。所以,慢性前列腺炎表现为尿频尿急等排尿症状时,应该慎重选择此类药物。临床常用药物有托特罗定等。

(6)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近年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者越来越普遍,那么,对合并抑郁、焦虑等心境障碍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治疗前列腺炎的同时,可选择使用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治疗。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这些药物既可以改善患者情绪障碍症状,还可缓解排尿异常与疼痛等躯体症状。所以,对于慢性前列腺炎伴有明显焦虑、抑郁的患者,推荐使用此类药物。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主要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和苯二氮类等药物,如盐酸舍曲林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

(7)中药或中成药: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属于中医“淋证”“精浊”的范畴。大量的临床实践及相关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前列腺炎临床效果比较理想。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排尿异常及疼痛类症状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盆腔区域的疼痛症状表现,效果显著,优势明显。慢性前列腺炎在不同疾病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病机特点,早期多为湿热下注,中期多为湿热瘀阻,而后期多伴脾肾亏虚。湿、热、瘀、滞、虚贯穿在慢性前列腺炎不同阶段,而随着我们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久坐、熬夜越发普遍,气滞血瘀病机在慢性前列腺炎中开始逐步突出。

对于尿频症状,一般认为肾虚湿热是主要病机,可选择补肾清热的中成药,如萆薢分清丸;对于尿道疼痛或者尿道痒等症状表现一般认为湿热下注是其主要病机,可选择清热通淋的中成药,如热淋清颗粒等;对于盆腔区域疼痛不适,一般认为气滞血瘀是主要病机,可选择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前列欣胶囊、前列疏通胶囊、茴香橘核丸等;对于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者,可选择疏肝解郁中成药,如柴胡疏肝散、乌灵胶囊等;但是,临床选用中药或者中成药,需要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兼顾病机特点,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α-受体阻滞剂、植物制剂、中药或中成药是目前临床使用比较多且临床效果相对比较理想的药物,这些药物各有自己的治疗优势,α-受体阻滞剂和植物制剂对排尿异常类症状有一定的优势;中药中成药类对排尿异常和盆腔区域疼痛类症状都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疼痛类症状优势明显;但是,具体应该根据临床症状表现,针对性选择药物,而且临床一般需要综合的药物治疗。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