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是哪里(高邑县历史)

80酷酷网    80kuku.com

高邑村名来历

高邑村名来历

地名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留下的文化遗产。每个地名的产生决非偶然,它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它的产生,变革,沿续和保护,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高邑境内大多地方的地名、村名都与历史事件有关,每个地名、村名产生的故事都饱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许多村名的来历,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和见证。高邑古称“鄗”(hao)。据北渎(高邑县村名)凤凰山出土文物石斧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高邑境域已有人类在此生活。高邑县境,春秋初属鲜虞国,称郎;晋灭鲜虞后,属晋国;战国初,韩、赵、魏三卿分晋,归为赵有。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的主人公魏国公子信陵君,就曾被赵王把“鄗”作为“汤沐邑”(以其税赋供给其生活所需的领地)相赠(源于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公元前211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三十六郡,部属巨鹿郡;西汉初,置房子县、郎县,属恒山郡。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恒山郡为恒山国。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此后至西汉末,或为郡,或为国,均辖房子县、郎县。王莽称帝后,改郎为禾成亭。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即帝位于郎南千秋亭、五成陌,改部县为高邑县,并废柏乡侯国入高邑。

【1】与刘秀传说有关的村庄

花园、大夫庄约2000年前(公元25年),传说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在高邑城南刘秀公园的千秋台登基称帝,开创其千秋霸业。刘秀公园后侧是皇家后花园,即今花园村。刘秀公园右侧则是皇家大夫级官员居住之地,即今大夫庄。

前、后哨营:传说就是当年刘秀两支前哨人马的左右警戒处,而此时他们所对应的正是从柏乡、宁晋而虎视眈眈的王朗军队。

西良庄、王良庄、石良庄、东良庄、谷兴庄:王莽赶刘秀时,刘秀托枪而形成了泥河,当听不见追兵喊杀的声音时,已到西良庄、榆林一带了,刘秀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于是把长枪往地下一戳,就地躺下休息了一会儿,当他要走时,拔出了枪后,插枪的那个窟窿突突地冒出泉水来,水越冒越大,泉涌一尺多高,形成了“榆林突泉”,泉水增加了泥河水的流量,浇灌了这一带村庄的田地,使本地区粮食年年大丰收,这一带人口也就越集越多,形成了产粮食的基地,出现了西粮庄(西良庄)、王良庄、石良庄、东良庄、谷兴庄等村庄的名子。

(明代正德年间,高邑县五百村的岳凌霜,曾任陕西甘州副使、苑马寺卿。他告老还乡后,在泥河两岸购置了一些荒田,让五百村岳氏佃农去开垦种地,初建村庄,定名岳粱家庄,到清末民初,由城照村迁入岳梁家庄的李氏家族,除种地外,还经商,开钱庄,逐步富强起来。后来,又两次更改村名,由岳粱家庄改为西粱家庄又改为西良庄。)

榆林:刘秀驻扎军队的那个村庄,以后就以刘秀的御林军为名,叫“御林”,慢慢演变成了“榆林”。

【2】“房子”古城衍生的村庄

古城村:是房子的一个城池,本村座落在这个古都城的遗趾上,因而得名。

仓房:房子郡设治后在此修建仓库而锝名。

营儿、东北营、西北营、武城:是军营驻地而得名。

贾村:房子郡的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后有人居住,渐成村落,即贾村。

西富村、东富村:富村原名西监村,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梁氏最先奉诏由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此地系战国时期房子郡设立监狱的地方,该村占据西边,故借此按方位取名为西监村。“监”“菅”同音,后演变为西菅村。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县长杨及龙改西菅村为西富村。东富村与之相对。

焦村:(中焦,北焦,南焦)房子郡的焦炭供应中心,当时还沒有煤炭,是以木材为主要的引火材料,木材引火有烟,不便贵族们使用,后发现木材燃烧正旺时,烟几乎没了。一开始,贵族用木材燃烧正旺时的火,后来人们专门制造相当于木材燃烧正旺时的‘焦’,供贵族们使用。这个制造‘焦’的中心叫‘焦村’。直至现在,距高邑县较远的人们,只知高邑县有‘焦村’而不知高邑县有南焦、北焦村也。

东、西、寺马闲:是兵营养马的地方,供战时军队骑兵所用, 因而得名。

【3】因军事行为派生的村名

唐时,朝廷的军队与以安禄山为首的叛军决战于河北一带,衍生出像巨鹿(抗拒安禄山)、涿鹿(追逐安禄山)、获鹿(捕获安禄山。今石家庄鹿泉区)、束鹿(束缚安禄山。今辛集市),这样的地名。

东大营,中大营,西大营:均为当时唐军所驻营地。又说,相传,战国时期,这一带为燕、赵交兵之地。燕国在这里连扎三座大营寨。明永乐初,朱、王、刘等氏自洪洞县迁此建庄。

前、后哨营:则为军队哨所之地。

战争结束以后,这些地方的住所被人占用,逐步成为村落,并以其在战争中的军事用途,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为区别,各自命名。

【4】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村名

南岩、北岩:位于槐河南、北两沙石岩岸而得名,东南岩、西南岩是槐河南岩分化之村庄。北岩则位于槐河的北岩岸,属元氏县。

岗头:东、西南岩之东有一长三里多的大沙岗,因村落在沙‘岗’的尽‘头’而得名。

河村、小河村:因槐河流至村边而头向南折而得名河头村---河村。又因转折处形如牛扣套而得名河套村。因河村人口太多,在1970年代,于河村西南5里处另建新村,命名小河村。

前、后怀安:因傍临槐河岸边,所以,原来叫前槐岸和后槐岸,而后演变为前怀安和后怀安。

东、西、南丘村:该村曾是一片菅草丛生的荒芜沙地,古泥河从村边流过,水草丰茂,地广人稀,宜于开拓。先民们沙丘上拓荒造田,建村立庄。因地处沙丘之侧,顾称丘村。后为避忌秽晦之气,改为邱村。

东、西、南塔冢:皇家西林寺院的塔林里,每个寺塔下,都是一个高僧的坟墓。每一个塔都称做一座塔冢(zhong)。塔下藏墓,是古代高僧的一种墓葬形式。这三个村落正是傍临塔冢而得名,后改名为东、西、南塔影。当地百姓口语中塔冢、塔影通用。

又传说,城内西南隅(见下图),古代有一座大寺庙乾明寺(俗称南寺)。先有南寺后有高邑城,寺内有一大砖塔。相传,清晨塔影可以映到城西东、南、西三个塔影村的位置,塔影即因此而得名。还有传说,因在这三个村可以望见大塔而得名。

关于这座塔,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到了清代中期,塔身出现了裂缝,且裂缝逐年加大,有天傍晚,在丁字街有个工匠高喊:“锔大家伙喽!”有人拿出盆、碗让他锔,匠人说:“盆、碗太小,我只会锔大家伙。”又有人扛来了大瓮,匠人还是说太小。于是有人说:“南寺的塔裂了,你能锔吗?”匠人很高兴地说:“好我看看。”第二天,人们果然发现在塔的裂缝上钉有三个大铁锔子。这座砖塔毁于清朝末年,砖座一直保存到1938年才拆除。链接:高邑城

高邑村名来历

东林、西林、榆林:这些村落都是因西林寺院的松柏林,杨树林,榆树林,相对这些树林以东的叫东林,以西的叫西林,在榆树林之中的叫榆林村等。

东、西驿头:旧时宋代设铺,为“急递铺”,元、明时代设“站赤”、“驿站”,从而演变成了村落。驿站是官府向地方州县传递公文,信件的中转站,专供信使官在此休息、食宿及信使官换乘马匹,即所谓“歇人不歇马”的处所。“东驿头”就是驿站的东头,“西驿头”就是驿站的西头。

破塔村:古时此村旁曾建有古塔一座,因年代久远,塔损破旧,所以此村以破塔为名。

古寺:村北傍一古寺而得名。

辛庄:傍临‘古城’ 新建时间不长的村庄,相对于‘古城 ’, 原叫新庄,后改为音同义不同的‘辛庄’。

万城: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郭氏奉诏由洪洞县迁此居住建村。因该村地势低洼,面积较大,犹如大壕坑,故借此取村名为万坑村。清末,将万坑村改为万城村。

中韩:明“燕王扫北”之后,韩氏最早奉诏自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西有西韩,东有东韩(遗址在马村村东,赵村村北),该村居中,故冠以姓氏取名“中韩”。

北渎:因地势低,多沟而取名。渎,本意水沟。该村南边有西渎、东渎,属临城县。

东、南、北关:因分别位于城东、南、北门外。

西关:也称西街,位于城内西大街。

北街:位于城内北大街。解放初期无北街村,当时北街村的西半部属西关,东半部属北关。

【5】与姓氏有关的村名

此类村名在高邑县为最多,除几个留村外,其他村落大多为明永乐年间迁移而来的,都是以自己的姓氏为定居处起名:

东丶西王村:都与李标为‘王相’之后有关,东、西王村是由前、后王村改名而来,前、后王村又是一个‘王村’的延续,是明末内阁首辅、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标从李家庄移居于此而得名,村前与李家庄村东相衔接的占地一百多亩地的李家庄李家祖坟,称之为‘阁老’坟(第二部,十章附)。这两个村庄居住的都是李标的直系后代,村户人家男丁都姓李。

里村,马村,张家庄,侯家庄,李家庄,董家庄,田家庄,牛家庄,赵村,马留村,秦留村,中韩、西韩、韩庄等都反映了以家族,宗教为单位的聚居特点。

【6】与农事有关的村名

小庄(贮丝庄):相传明朝时,由江浙地方姓常、姓秦的二户人家,因逃灾荒来此居住。他们将南方的种桑,养蚕,缫丝技术,传授给周边的村民,并收集村民们所生产的蚕茧,统一加工缫丝,然后卖出。该产业日渐红火、兴隆,贮丝庄也就因此得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为小庄村。

【7】其它

留村:据传,“燕王扫北”时,把河北一带村庄的人杀得鸡犬不留,村庄被毁。燕王的大军回师到高邑以后,留村的几个村里长,乡绅,老人苦苦哀求军爷,这几个村落才免遭烧杀,被留下来,后称留村,王留村、马留村、秦留村、连留村、曹留村、小留村。这几个村的人都不长猴指甲,便是与山西洪洞移来的高邑大部分移民的区别。

五百村:“燕王扫北”时,把河北一带村庄的人杀得鸡犬不留,当时该村剩下不足100人。明永乐年间移民使该村人口增至500,故名五百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