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婚AA制 赡养父母AA制?

80酷酷网    80kuku.com

  

 

   拼婚AA制 赡养父母AA制
  “80后”养家,到底养的是哪个家?

  2009年8月10日,一位自称“82剩女”的成都网友在大成网上发帖拼婚,引来无数网友的关注。而“82剩女”解释的“拼婚”概念更让人大跌眼镜,所谓“拼婚”就是,夫妻之间一切实行AA制,就连赡养父母也采取AA制。
  此话一出,立即引来一片哗然,有人口诛笔伐,也有人表示赞同,见过拼房、拼车、拼饭的,但从没有见过为了结婚而拼在一起过日子的。独生子女AA制赡养父母?“80后”到底还要整出些什么样的鬼名堂?

    
  一张引发口水仗的征婚帖子——
  “我,1982年出生,标准剩女,老妈天天催结婚,又没看得上的,现在很烦,但还是希望有个家的感觉,如果有人愿意结婚,我们可以拼。具体事项联系我再详谈(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做法荒唐不)。”
  楼主解释——
  拼婚要求:年龄不低于26岁,个子不低于1.75米,没工作,父母还靠你养的不要来。
  既然是拼婚,什么都是AA制,当然也是我的父母我照顾,这就是游戏规则。
  我的意思是父母没工作,还要靠子女养的别来!请看清楚,不要说我现实,也不要说我不赡养老人,是现在这个社会如果父母没得保障的话,女子活得很累!
  
  交锋一:
  AA制符合传统道德伦理么?
  正方:AA制只是形式与传统伦理道德无关
  AA制的核心是各自料理各自的生活,不会因为婚姻就给对方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很正常,这是理财或者花钱的一种形式而已,又没有说从此以后就不孝顺,不赡养父母了,只是分开赡养的问题而已,不用以婚姻的名义将父母也捆绑销售,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就不会投入100%的感情,何况这只是形式而已,哪里有那么严重,怎么会和伦理道德扯上关系?
  
  反方:AA制让亲情无处安放
  AA制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子女自私的表现,你的父母对你有养育之恩,人家的父母就不是父母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儒家思想的精华都被所谓的AA制掩盖了,还能有什么样的理由来解释?经济上的公平能够代表情感上的公平么?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应该是两家人的事,与其各自赡养自己的父母,倒不如不结婚,没人和你一起分担,也没有感情纠葛,一了百了的结局不是更好么?如此重要的亲情难道还抵不过一元钱两元钱的彼此分摊么,这样的婚姻维系着还有什么意义?
  
  
  交锋二:
  斤斤计较的婚姻会幸福么?
  正方:互不相欠就没有无谓的争吵
  谁敢说自己没有因为经济问题和对方吵过架?90%的夫妻吵架都是因为一些根本小到不足挂齿的经济纠纷,有问题就要有解决的办法,不得不承认,AA制就是最好的办法,互不相欠,各管各的生活,公平就是婚姻生活中最好的良药,无谓到莫名其妙的争吵最终会导致这段婚姻分崩离析,这是你想要的结果么?
  
  反方:爱情中没有绝对的AA制
  在情感上寻找AA制,在生活上AA制,请问你们成为彼此爱人的原因在哪里呢?对不离不弃的婚姻实行AA制,就等于给你们的爱情宣判死刑,两个人决定结婚就是一家人了,还谈什么AA制,简直太伤感情了。如果什么都能用天平来衡量清楚,这个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的牵绊和不舍么?爱情中根本不会有绝对的AA制,除非你们之间根本没有爱。
  
  交锋三:
  “80后”夫妻养家,养小家还是养大家?
  正方:养好小家才能照顾好大家
  “80后”大多数才参加工作没多久,就算是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也是欠了一屁股的债,要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啃老族”诞生呢?不是“80后”愿意啃老,而是无奈之举。养家糊口的关键在于能够把小家庭中的一家三口拖着向前,不给父母增加太多的麻烦和负担,自己能养活自己还能有部分结余孝敬父母,这样的生活可能才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果吧,
  况且现在的“80后”参加工作后,基本上都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了,有的在不同的城市相隔很远,至于结婚后,和对方的父母接触得更加少,可能也就是在婚礼的时候见见对方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见到父母的机会更少,而且“80后”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养老金,父母的生活基本上儿女不用操心,反而是父母在儿女身上花的财力和人力更多一些。如果硬要拿开奔驰坐宝马的财富积累作为标准,那无数多的“80后”不如一头撞死得了。
  
  反方:回报父母是你天经地义的责任
  父母从生养你的那一刻开始,就从来没有放弃过,此后的人生全心全意为你着想,摸着良心问一问自己,你能健康地成长到现在,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除了感恩,你再没有别的办法,因为自己事业起步困难就置之不理了么?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连态度也不重要了么?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连小学生也明白的道理,很显然,在这一点上,你的责任无可回避。                                                                                                                                  
文/本刊记者 廖廖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