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价值观是怎么样的(美国人口中的价值观,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80酷酷网    80kuku.com

美国人的价值观是怎么样的(美国人口中的价值观,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美国人口中的价值观,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文 | 付一夫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级研究员

莫雷的不当言论事件还在继续发酵。

面对着中国民众铺天盖地的谴责与合作伙伴的接连退出,NBA官方居然依旧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看到经济方面确实受到了不少的影响。而NBA总裁亚当·肖华更是直言称:

“作为一家基于价值观的组织,我要明确表示,支持莫雷的方面是,让他能够行使他的言论自由。”

失望之余,或许不少人都会心生疑惑:为什么与中国市场渊源颇深的莫雷却要明目张胆地冒犯中国人?为什么火箭队老板和NBA总裁都没有像国人期待的那样解雇或是公开批评他?难道真的如肖华所说,这是个“价值观”问题?

这倒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

那么,美国人的价值观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妨做个详细分析。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是指身处于特定文化中的人们,对是非、美丑、好坏和爱憎的评判标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彼此之间之所以存在种种分歧或矛盾,价值观的差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即相信个人价值与个人成就的实现,并高度重视个人的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曾这样描述:

“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因此,当每个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

在美国,个人至上是其最为显著的文化特点。有人统计过,英文词典里以self为前缀的词语数量超过100个,如self-esteem(自尊)、self-control(自制)、self-dependence(自力更生)、self-discipline(自律),等等。而在英文的书面表达中,“我”字无论如何都是要大写的,而“我们”、“你们”、“他们”、“你”、“他”则可以不用大写。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到,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承里,“我”的色彩是何等重要。

与此同时,由于格外强调个人至上,美国人在很多时候为了取得个人成就,不惜以牺牲别人甚至家人和朋友为代价。国外有学者曾经对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主义倾向程度做过详细调查与比较,结果表明,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色彩最为强烈,高居榜首。

反观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的是群体意识而非个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礼记》中,就有关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详细描述,即为“礼运大同”。而在集体主义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群体有着极强的归属感,提倡凡事都应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的荣辱和成功是与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无不作为一种美德而流芳百世。

基于上述分析也就不难理解,莫雷不当言论为何在中美两国的反应差别迥异。

客观地讲,虽然价值观的本质是判定好坏,但价值观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诚如领导人所说:

“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然而,许是高高在上太久了,很多美国人已做不到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而他们一直所标榜的“个人自由与民主”也开始逐渐脱离价值观的层面,转而变成了一种文化武器:他们不仅要在经济和军事上称霸,还妄想通过向输出自己的“普世价值”来扰乱或干预其他国家的稳定发展,但在美国人“自由民主”的口号背后,却是丑陋的种族歧视与社会动乱,着实是讽刺无比。

另一方面,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及理念,而我们的和平发展却让美国人感受到了“危机”。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美国总是有人屡屡以各种借口攻击中国,原因实乃他们害怕中国一旦树立起友善、负责、进步的国际形象,会直接威胁到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而自己一直倡导的价值观念也将受到挑战。

正是这种“畸形”心理作祟,使得两国分歧与摩擦频现。

总而言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增进交流与创新发展才是大势所趋,而这也是我们这个绚烂多姿的世界原本具有的样貌。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