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清明上河图(解读《清明上河图》)

80酷酷网    80kuku.com

鉴赏清明上河图(解读《清明上河图》)

摘要:北宋画师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长卷描绘出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汴河与两岸优美风光的景象,用全景式的构图、精湛的笔法,为我们重现了12世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境况与整体社会风貌。

解读《清明上河图》

关键词: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社会风貌 现实主义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长约528.7厘米,宽约24.8厘米,通过长卷的形式,生动地重现了12世纪北宋汴京集市上的车水马龙景象与自然环境。可以说这部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处在巅峰地位,更是我国绘画领域的瑰宝,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一、《清明上河图》创作背景概述

我国绘画领域的“瑰宝”《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一幅经典之作,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早年间在汴京学习绘画,宋徽宗即位后,张择端供职于宫廷翰林图画院内。他创作的作品多数是描绘宫廷的内容,并擅长于描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等景物,并且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一生所作的作品,很多都已经失传了,但是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无缺地保留了下来。这幅作品长约528.7厘米,宽约24.8厘米,画面中详细描绘出北宋汴京清明时期市井繁荣的景象,也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写照。我们能够通过这幅作品深入地了解北宋时期城市发展状况与各阶层民众的生活质量与状态,所以《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艺术概括能力较强,他所作的《清明上河图》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部作品有着丰富的内容,数量繁多的人物,气势磅礴的华美感。画面布局均匀,稀疏有致,能够将宁静的郊区场景与车水马龙的市区繁华景象构成明显对比,让欣赏者发出由衷的赞叹。在北宋之前,中国的传统绘画主要体现于宗教文化与上流社会的多重景象,尽管张择端一直在翰林图画院就职,并为宫廷创作出众多画作,但是他的作品会涉及当时社会的多个阶层,能够将城市景象与农村风俗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读《清明上河图》

二、《清明上河图》内容及艺术手法

我们展开画卷,将欣赏的视线上移,看到一座宏伟壮观的大虹桥纵贯汴京河边的南北方向,宽阔的桥面上车水马龙,人们摩肩接踵。只是围绕这座桥的描绘,就能够充分地展现出张择端高超的绘画能力,能够将桥上桥下的全部景色与老百姓活动进行全盘的描绘。其中最出彩的地方就是桥下水面上有一条木船,因为这条河道较窄,并且水流十分湍急,船上的人害怕有危险,因此都站在了甲板上,伶俐地搬运着东西,喊叫着。在大虹桥上观看的热心群众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准备去跨越桥梁,想要更近地指挥船员摆脱湍急的河水,安全过河。在画面中的人物大小只有一寸左右,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神情,颇为形象。纵观整幅画面,桥上下人们慌乱的场景,好不热闹,进而也就构成了整个长卷第一个吸引人注意的小高潮。而顺着街道看去,周围琳琅满目都是店铺,车水马龙,能够真实地展现出北宋集市热闹的场景,可以说是一种客观的反映,也是一种深度加工的艺术处理。画面中货船基本上挡住了河对岸一角露出的桥墩,不会影响到大桥的整体结构,并且也不会阻碍其展现出纵贯南北的磅礴气势,并且河流与大桥的交叉姿态有着强烈对比,能够让构图的冲突美感凸显艺术魅力,也成为了整幅作品第一个高潮的核心元素。而一辆驴车从桥上飞冲直下,能够与旁边络绎不绝的人群形成鲜明对比;屋顶的层层瓦片也能够让集市上的一排排饭店楼宇凸显出来;逆流而上的船只若隐若现地漂在大树后面,形成了明显的层次,也可以和河流的稀疏有强烈对比。可以说作者将水中的虹桥与岸上的楼台作为整幅画面的核心展开描绘,让画面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将所有景物动静结合、稀疏有致,并且张择端巧妙地安排了“飞桥”上下,“城楼”的内外景色,将画面中的人物进行巧妙安排,对于部分有特点的人物进行了重点刻画,从而让作品不断出现小高潮。就在这些小高潮之后,作品中又延伸出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骑着马、抬着轿子扫墓归来的人群朝荒郊野外走去,放眼望去,开阔的河面让人们感到心旷神怡;安逸的郊外也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在大树遮蔽下的岸边,一个卖粮食的商人正在清点着刚从船上运下来的粮食。河上诸多造型奇异的船只让观者目不暇接,而岸边捕鱼人家似乎在忙活着什么。集市上郎中正在对路人滔滔不绝地兜售着自己的货品,而从大漠而来的骆驼队伍从集市中穿梭而过,骑在骆驼上的人们四处观看,感觉中原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所有的景物、人物,应有尽有,似乎在画面中每个角落都是活动的,即便内容繁杂,却没有感觉到拼凑的痕迹。可以说张择端一直在绘画过程中把控着围绕汴河一切事物的灵魂,大到空旷的荒野,小到人物、车马,都那么自然真实,让观者觉得身临其境。

解读《清明上河图》

三、《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自《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几乎在每个朝代都有临摹的版本,并且层出不穷,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外公家、私人博物馆内藏有的临摹版本超过了三十部。而《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却有着坎坷的经历,在久经波折中,目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

1.《清明上河图》能够侧面反映北宋政治相对宽松的局面。从作品上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当时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并且张择端创作这部作品也是为了赞颂当时社会的太平盛世。因为北宋统一之后,彻底打破了原来五代时各地割据的混乱局面,从而形成了北宋地主政权与契丹奴隶主政权以及后期西夏政权的对立局面。随着北宋建立之后,逐渐恢复了农业发展,而社会中手工业领域也开始实现飞跃发展,加上海外贸易的繁荣,因此促进了汴京这样的大城市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宋徽宗在位,由于觉得社会安定,并且自身喜好绘画,因此很少去过问朝政,导致形成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局面。尽管这样的政治局面对后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在当时显现出一定好处,让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领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发展。尽管《清明上河图》并没有实际描绘汴京城市中最为繁华的金明池内景象,但是光从一部分内容就能窥探全貌,尽管张择端并没有选择最为繁荣的地方,却能够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市场繁华景象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作品中选择了清明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时间背景,并且以水门东边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区域作为描绘的地理位置,描绘出群众“扫墓”、“赶集”等反映民俗民风的典型活动,也细致地刻画出当时社会节日的盛况。按照人们的习俗,清明节是全部放假的,群众除了去扫墓,还会到处游玩、赶集、串门,人们会带着一家老小去郊外游玩,到处生机勃勃景象。从画面中建筑规模来看,在汴河两岸来往的人们一定是要比画面中出现的人数多很多。为了去迎合画面中疏密有致的标准,张择端也相应地进行了艺术处理。并且后世人们也针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工业发展等情况来依据史料参考。例如对于建筑物设计、船只建造、服饰设计等方面的细腻刻画,我们也能够在当前对其深入了解与借鉴。

3.《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与内容都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北宋时期是一个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繁荣发展的阶段,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能够为当时的绘画领域拓展全新的天地,多元丰富的社会生活景象成为了诸多艺术家们选择的全新题材。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群善于描绘人物、花鸟、风景的市井风俗绘画队伍,以燕文贵、高元亨、王居正、萧照、刘松年、苏汉臣、李嵩等著名画师为代表,并带动了当时社会中大批的年轻画师。

而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就是张择端,他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无愧于当时层出不穷的画作中的“巅峰之作”。这些市井风俗画作品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况,也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还迎合了诸多新兴市民阶层对艺术的审美感受,所以被无数群众所追捧,并逐步被北宋宫廷统治者所了解、接受与欣赏。我们说《清明上河图》从构图、创作、完成,都融入了张择端全部的心血。在这部经典之作中,张择端选择了将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与浪漫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并运用长卷的形式进行整体构图,并借助散点透视的方式让整个画面扩充了容量,以便于描绘复杂多元的事物。并且让画面产生出一种戏剧性的变化,让人物在狭窄的画卷中具有高度的艺术凝聚力与概括力。

参考文献:

[1]邵晓峰.《清明上河图》与宋代市井家具研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7).

[2]崔延和.《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2).

[3]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C].1994.

[4]徐亚非.中国画的款题艺术[J].东华大学学报,2001(4).

[5]冰星.《清明上河图》的传世坎坷[J].陕西审计,2004(4).

[6]徐云山.一个永恒的画题(下)——《清明上河图》[J].上海集邮,2004(10).

★作者熊晓洁为九江学院副教授。

解读《清明上河图》

解读《清明上河图》

关注我们

关注《清明上河图》

走进不一样的世界

解读《清明上河图》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