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四十九个史记人物第2辑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瞽叟:一个党性最强的瞎老头儿
瞽是盲,叟是老头儿,瞽叟就是瞎老头儿。上古的时候,中国人起名字多么简单,一个瞎眼的老头儿干脆就直接叫瞽叟。这个优秀的传统直到现在还被日本人继承:生在河边就叫渡边,生在松树下就叫松下,生在泉水边的大儿子就叫小泉纯一郎。现代中国人反而抛弃了这个美好的传统,取名也紧跟形势:文革,跃进,红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最流行的名字。
  瞽叟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亲爹。舜还有一个名字叫重华。重华就是眼睛里面有两个瞳仁的意思。这个家庭真是太奇怪了,当爹的眼睛瞎了,做儿子的却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舜的母亲早死,瞽叟就给舜娶了一房后妈。瞽叟和舜的后妈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象。象等于是舜同父异母的弟弟。在这个重新组成的家庭里,舜的地位最低。象桀骜不驯,后妈理所当然不喜欢舜,十分嚣张,而舜的亲爹瞽叟呢,更绝,他讨厌舜到了日日夜夜想把舜杀掉的地步!
  舜的性格很温和,即使在遭一家人厌弃的情况下,他还是谨守孝悌之道,对后妈和弟弟也很够意思。只是每天都得警惕着被亲爹谋杀,也真够累的。
  这种家庭环境反而成就了舜的大名,二十岁就以孝闻名天下。他在历山耕作的时候,历山的农民本来相互之间常常侵占土地,为此发生过无数次械斗,舜去了不到一年的工夫,历山的农民不仅让给了舜很多田地,而且相互之间也不再侵地,大家和和睦睦的,一心只顾发展农业生产。在雷泽打鱼的时候,雷泽的渔夫们也互相礼让,不再争夺最佳的捕鱼位置了。去黄河边制作陶器的时候,黄河边就不再出产假冒伪劣的陶器了。去夏地跑买卖的时候,夏地的商人们也都不再缺斤少两,而是童叟无欺。这都是出于舜巨大的道德感染力,甚至不管舜居住在哪里,大家都纷纷慕名前去和他作邻居,以至于一年就成了一个村子,两年就成了一个镇子,三年就成了一个大都市。
  舜的名声很快就传到了最高领导人尧的耳朵里。尧的年龄这时已经很大了,该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不想把全国人民交到他手里受罪,于是大臣们就推荐了舜。出于慎重起见,尧对舜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考核。考核的方式很奇特,尧把自己的两个漂亮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又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去给舜当助手,同时赐给舜几件细葛布的衣服,一架古琴,还给舜盖了粮仓,送给舜许多牛羊。总之,一切都按照未来接班人的待遇来培养。
  按说父以子贵,儿子如果顺利接班,父亲就是当仁不让的太上皇了,瞽叟应该善待儿子,即使没有能力帮助他,起码也不能添乱,造成家庭矛盾,家丑外扬毕竟也会影响到舜的形象啊。可是瞽叟这个父亲太奇怪了,他竟然寻找一切机会要追杀舜!
  有一次,瞽叟借口谷仓的房顶需要修补,让舜登上房顶,自己和象在下面递湿泥。瞽叟事先偷偷地围着谷仓堆满了干草,这时就纵火烧房。眼看火苗快舔到了脚底板,舜急中生智,挟着两个又大又宽的宽边斗笠,像鸟儿张开了两只翅膀,从高高的谷仓顶上飞了下来,一落地马不停蹄地就逃开了,躲过了一劫。一计不成,瞽叟又生一计。这次是让舜去挖井,等他挖得够深的时候,瞽叟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想对舜实行活埋战术。没想到舜早有准备,事先在井的侧壁挖通了一条通向外边的暗道,这时感觉到泥土劈头盖脸地倾泻下来,赶紧钻进暗道逃跑了,又躲过了一劫。
  瞽叟和象把井填满后,以为舜已经被活埋了,手舞足蹈地庆祝起来。象说:“瞎爹啊,当初是我想出来的这个主意,论功行赏,舜的好东西都得归我。”瞽叟和后妻没办法,只好和象分家。象把谷仓和牛羊给了父母,自己搬进了舜的家里,把娥皇、女英两个嫂子据为己有。舜在外面躲了一会儿,偷偷潜进家里,进门就发现象正在大大咧咧地弹那把古琴。舜不动声色地走到象面前,象一看舜居然没有死,大吃一惊,尴尬地说:“哥哥啊,我好想好想你啊,想到你死了就闷闷不乐,只好弹琴排遣。”舜讽刺地说:“是吗?你可真够兄弟呀!”
  即使九死一生,舜还是饶恕了父亲和弟弟,待他们像平常一样。
  考核了几年,尧对舜很满意,在舜递交的述职报告上批示道:“舜的两个老婆虽然贵为公主,却被舜调教得毫无骄傲之色,上敬公婆,下敬兄弟,很守妇道;我的九个儿子也和舜相亲相爱,从来没有红过脸。第一步考核通过了,封舜为皇太子。”
  第二步考核可就比第一步难多了。当时天下有四个非常凶恶的太子党,都是前國家领导人的高干子弟。一个叫浑沌,到处结交盗贼,组织了最大的黑社会,行凶作恶,杀人如麻。一个叫穷奇,喜欢散布谣言,诬陷忠良。一个叫梼杌,独断专行,谁的话都不听。一个叫饕餮,嘴馋,是个美食家,每顿都得吃香的喝辣的,入不敷出就去打家劫舍。这四个人被称为四凶,因为有父辈当保护伞,谁都奈何不了他们。尧就把除掉四凶的艰巨任务交给了舜。舜的办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们不是凶吗,我就把你们流放到四千里外的边远地区,让你们去抵御人面兽身、四只脚的魑魅,让你们比一比谁厉害!
  第三步考核更难,尧专门挑选暴风雨的天气,派舜一个人穿越荒山野岭和原始森林去出差。每一次舜都没有迷路耽误公事。
  这三步考核下来,尧对舜非常满意,于是从皇太子晋升为摄政王,尧则退居二线。八年后尧驾崩,舜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位。
  【个性点评】
  我觉得瞽叟虽然是个瞎眼老头儿,可是敢于旗帜鲜明地坚持原则,党性之强,无出其右。因为讨厌舜,即使放着荣华富贵和太上皇的宝座也绝不动心,一定要对舜斩尽杀绝。一个父亲,敢于杀儿子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敢于杀儿子,哪怕这个儿子是现任最高领导人的驸马,未来的党政一把手。毫无疑问,瞽叟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和世俗之见的人。对这样永远都不放弃原则的父亲,连被追杀的儿子都肃然起敬,所以舜从来不敢弑父,相反,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追杀之后,舜依然一生都对瞽叟保持着足够的尊敬。  

no.2 灌夫:可以喝醉,但不能乱说
饮者分为三品:敢饮,能饮,善饮。
  敢饮者,视酒如无物,大杯喝酒,一饮倾城,至于能否完身而返,则不在其思考范围之内。该品纯以意气取胜,我将之列为下品。能饮者,酒量深不可测,举杯气吞八荒,饮则观者失色。该品以量大取胜,为天赋使然,故我将之列为中品。善饮者则是敢饮与能饮的绝佳结合,亦“敢”亦“能”,攻防皆备,既有战略又有战术,能将饮酒之快乐推演到无以复加的境界,因之无往而不胜,故我将之列为上品。
  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人习惯于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如果仅仅是浇浇块垒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有些人习惯于使酒骂座,不喝酒时是谦谦君子,半斤酒后则成泼皮牛二,这完全是把酒当成可以用来打击敌人的武器,致使每一次喝酒都成了一次有意无意的骂阵。这类将饮酒引向歧途的行为,堪称下下品,当为饮者和饮品的耻辱,是饮者和饮品的双重公敌。但这类全然不知饮酒乐趣为何物的“下下品”却史不绝书,譬如灌夫就是一个无耻的例子。
  灌夫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本姓张,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因为受到灌婴的赏识,便被推荐做了二千石级的官。一不做二不休,灌夫的父亲后来干脆将自己的张姓改作了灌姓,摇身一变从张孟变成了灌孟。吴楚叛乱时,灌孟战死,灌夫逞匹夫之勇率属下十多个骑兵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驰入吴军营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了反叛的吴军几十人。最后,虽然他所带去的部下悉数战死,他本人也身受重创十多处,但仍保住了一条性命。灌夫从此扬名天下,后来被皇上任命为中郎将。汉景帝时,灌夫官至代国国相。汉武帝即位后,灌夫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淮阳太守,后来又被内调为太仆。
  至此,灌夫一直一帆风顺。第一次小坎坷出现在建元二年(前139年)。当时,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酒醉的他开始痛打窦甫。这窦甫可是大有来头,是汉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窦太后的兄弟。为了保护灌夫不被太后杀掉,皇上只好先行出手,让灌夫去燕国任国相。几年以后,灌夫故态复萌,犯法丢官,灰溜溜回到长安,从此退居二线,每天喝酒骂人,充大瓣蒜。
  因为没有了过多的政治追求,灌夫开始多管闲事,专门结交杰出人士或巨奸大贪,他自己的私人存款很快就达到了几千万钱。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作福作威,横行霸道,气焰熏天,炙手可热。
  然而,闲居在家的灌夫虽然富有,但却没有政治地位,在朝廷上的影响也就日渐式微。
  和灌夫同样有日暮西山之感的是魏其侯窦婴。他的父亲和汉文帝的窦皇后是堂兄妹,到武帝时期,曾做过相国的他自然不会受到任何重用。于是整天也是一副不满一切的样子。就这样,他和灌夫走到了一起。他想依靠灌夫去报复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势后又抛弃了自己的人,而灌夫想的是依靠窦婴尚在的影响力去结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声。两人互相需要,很快一拍即合,深感相见恨晚。
  有一天,灌夫拜访当朝丞相武安侯田蚡,田信口开河,说自己有心去看望一下离休干部窦婴。这可是一件大事,因为窦婴和田蚡向来分列两个阵营,窦婴属于太皇太后窦氏一系,而田蚡则属于皇太后王氏的心腹。田蚡政治上的成长伴随的就是窦婴的失败,因此,田蚡要拜访窦婴无疑是件大事。
  灌夫为了拉拢感情,使窦婴与田蚡接近,竟然不顾丧服在身而毅然陪侍。窦婴夫妇为了迎接灸手可热的田蚡亦是全力以赴,通宵达旦地布置家宴。谁知田蚡根本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第二天竟然忘得干干净净,约定的时间已到,田蚡尚高卧不起。灌夫只好屈尊亲去求请,田蚡这才满不在乎地过来赴宴。一路上慢腾腾,席间又傲慢无礼,使灌夫恼羞成怒。于是,不敢硬着对抗的灌夫只好借酒撒泼,多次用言语冲撞田蚡,把窦婴弄得里外不是人。
  很快有一次机会来了。那年夏天,田蚡要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太后下了诏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本来灌夫既非列侯又非皇族完全可以不去,但经不住窦婴的邀请还是前往。
  眼见世态炎凉,灌夫怒火中烧,再次开始借酒发挥。他起身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时,田拒绝喝满杯,酒后的灌夫一点客气都没有,要求田必须全部喝下,然而田蚡坚持不喝,灌夫只好另找他人出气。
  敬酒敬到临汝侯,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附耳说悄悄话,又不离开席位。灌夫没有地方发泄怒气,便骂临汝侯说:“平时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长辈给你敬酒祝寿,你却学女孩子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说话!”武安侯对灌夫说:“程将军和李将军都是东西两官的卫尉,现在当众侮辱程将军,仲孺难道不给你所尊敬的李将军留有余地吗?”灌夫此时大义凛然:“今天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还顾什么程将军、李将军!”客人们见状不妙,纷纷起身,假装去卫生间,渐渐离去。
  田蚡恼羞成怒,便命令骑士扣留灌夫。灌夫想出去又出不去。籍福起身替灌夫道了歉,并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灌夫越发火了,不肯道歉。武安侯便指挥骑士们捆绑灌夫放在客房中,叫来长史说:“今天请宗室宾客来参加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的。请上书皇帝和太后弹劾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罪。”
  于是,灌夫被囚禁在特别监狱里,以前的许多丑闻也被揭出,田蚡派遣差吏分头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亲属,都判决为杀头示众的罪名。魏其侯感到非常惭愧,出钱让宾客向田蚡求情,也不能使灌夫获释。
  这一事件愈演愈烈,最后演化成了窦婴和田蚡的斗法。
  窦婴为了彻底击败田蚡,只好剑走偏锋,在皇帝面前大肆攻击丞相田蚡的短处,以求围魏救赵。田蚡则反唇相讥:我的爱好无非是声色犬马,而你窦婴和灌夫之流却喜欢招集天下豪杰,不分昼夜地探讨天下时局,我倒为你们担心!
  最后事情的发展也就完全出乎窦婴的意料之外,整个事件成了汉武帝和太后斗争的一个引线。对窦婴和灌夫心存好感的汉武帝选择了让步,于是灌夫定罪被灭族,窦婴在渭城大街被斩首示众。
  【个性点评】
  爱喝酒不是什么坏事,爱讲话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既爱喝酒又爱讲话就是一件坏事,而爱喝酒又爱乱讲话就是一件极大的坏事。酒是让人高兴的,不是让人壮了胆子骂人的,如果非要让酒承担这样的使命,最终的结局只能和灌夫一样。
  能不慎乎?  

no.3 贯高:活有活的理由,死有死的追求
说贯高,不能绕过张敖。说张敖,不能绕过张耳。
  在秦末奋起反抗体制的运动中,张耳堪称资深革命家。大梁人张耳年少时曾在魏公子无忌家里做过门客,年轻时曾和布衣刘邦建立过深厚的友谊,大革命时期曾为陈胜设计过“据咸阳以令诸侯”而成帝业的方略……在后来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中,他终于被项羽和刘邦分别分封为赵王。
  张敖的父亲就是张耳,而贯高则是张耳的门客。此为前话。
  汉五年,赵王张耳逝世,高祖刘邦念及张耳的丰功伟绩,特别追谥张耳为景王。张耳既殁,“太子党”一系的张敖自然袭了赵王封号,不仅如此,还当上了高祖的驸马,他的老婆就是刘邦的大女儿鲁元公主。
  贯高是张敖做国王时期赵国的国相。此亦为前话。
  做了赵王的张敖是个好男人,更是个好女婿。汉七年(前200年),高祖在平城和匈奴签订过合约之后莅临赵国。见到最高领导人兼岳父的到来,赵王激动无比,难以自已。情急之下他脱去外衣,穿上围裙,戴上袖套,侍奉刘邦饮食,无论晨昏,毕恭毕敬,态度谦卑异常。也许是熟不拘礼,高祖刘邦又恢复了泗水时期的作派:席地而坐,双腿远远叉开,一不高兴就来句国骂,一旦高兴就随口喊出污言秽语。其表现那是“相当”失水准。因为是自己的岳父,张敖自觉平常,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就感到不平常,这些人就是贯高和赵午。
  贯高、赵午等人已逾花甲,眼见幼主受辱,自是意气难平。他们引经据典,愤恨不已:“都是出来混的,为什么刘邦就如此猖狂?您侍奉他无微不至,他对您却粗暴无礼,不杀这老狗何以平民愤!”张敖显然没有想到自己的前辈情绪竟会如此激动,小张手足无措,大惊失色,情急之下,居然把自己的手指都咬出了血来:“你们怎么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的昏话!我父亲仰仗高祖才得以复国,富贵才得以泽及子孙。所有这一切无不是高祖的恩泽,我所做的一切都发自内心,万望你们不要再议此事。”
  眼见事情如此,贯高等人只好后退一步:“虽然赵王有仁厚谦逊的风范,但我们有我们的做人原则,那就是不受任何人的侮辱。高祖对待赵王无礼,就是对我们最大的侮辱,因此,我们自己做事自己当,决计杀掉高祖。事成功归赵王,事败我们甘承罪责!”
  于是,一个伟大的恐怖计划就在暗中悄悄进行。
  机会突然来临,汉八年,皇上再次路过赵国,掌握了高祖行踪的贯高,偷偷在柏人县某个高祖原定要下榻的总统套房的夹壁墙中埋伏了武士,专候高祖前来受死。
  然而,高祖良好的直觉和沛县口音帮了他的大忙。马上就要进入宾馆的高祖无意中知道了此地名叫“柏人”,“柏人,柏人,就是要被别人迫害啊!此地不宜久留!”因为根据高祖的家乡口音,“柏”、“迫”两字的读音没有任何差别。于是,高祖打马归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并且从此开始,高祖就不再提推广普通话一事。
  纸终究包不住火,第二年,隐谋泄露,赵王、贯高诸人身陷囹圄。眼看十多人争相刎颈自杀,面对这些笨蛋,贯高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自杀,自杀,就知道自杀!你们都死了,谁替赵王辩白!”于是,活下来的贯高和赵王一起被押到了首都长安。
  面对严刑拷打,贯高只有一句话:“主谋是我,赵王不知。”几千皮鞭打下去,贯高如此说;烧红的铁条刺下去,贯高依然如此说。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和供词报告皇上,弄得皇上都对贯高产生了敬佩之心,刘邦赞叹道:“真是铁汉子啊,真是十足的壮士啊!谁和他有交情,通过私情悄悄问问原因何在。”中大夫泄公自告奋勇到囚室私下探查究竟,奄奄一息的贯高气若游丝地说:“谁不爱自己的父母,用他那滚烫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妻子,用那温柔的怜爱之情。如今我三族已被诛灭,可我却顽强地活着,何也?只是想以我自己艰辛的活换来赵王的清白,因为赵王确实没有反心!”接着,贯高详述了事情的原委和赵王不知底细的情状。
  高祖大为赞赏,迅即下令赦免赵王,并准备同时赦免贯高。得到赵王即将获释的消息,贯高喜出望外,但对于自己也将被同时释放,贯高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说:“我不怕死,死我都不怕,难道我害怕活吗?因此,面对酷刑,我选择了痛苦地活下来。我被打得体无完肤而不自寻死路,就是为了辩白赵王确实没有谋反。如今我主已被释放,我的责任已得到补救,上不愧天,下不愧心,了无遗憾。但是,作为高祖的臣子,我却有了篡杀的名声,还有何颜面活在世上!纵然是皇上放我生路,但我拒绝。”
  说完此话,贯高突然扬起脑袋,卡断自己的咽喉自杀,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时人唏嘘不已。
  张敖旋即出狱。但高祖认为,张敖虽无杀人之心,但有治理不严之罪,因此决定褫夺张敖王号,降之为宣平侯。张敖活下来的宾客,也都官高爵显。后来,张敖的儿子张偃也被封王。此是后话不提。
  【个性点评】
  极致的美是什么样子?贯高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面对侮辱,他选择了断然出手,哪怕对方贵为天子。此人有担当,有原则,有气节,有分寸;此人可为师,可为友,可为君,可为臣。生,生得张扬;死,死得个性。可死之时不死,能活之时不活。我觉得,贯高堪称参透了生死和正义,并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罕见的标本。 

no.4 郭解:游侠一谦虚,名声就很大
 郭解是汉朝最著名的游侠,长得短小精悍,不爱喝酒,估计是怕酒后误事,没杀成人反而被人所杀。郭解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纯粹的暴力主义者,干尽了坏事,只要惹着他一点,哪怕是一个眼神不对,就暴起杀人。至于大规模的械斗、造Jia币、盗墓,更是家常便饭。郭解的运气一直不错,被官府缉拿的时候,往往能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逃脱,更给他罩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年长之后,郭解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游侠,时时检点自己,以德报怨,替人做事不求回报。有一件事最能说明郭解的这种变化。
  郭解的外甥仗着郭解的名头到处为非作歹,有一次跟人喝酒,对方明明酒量很浅,该外甥非得逼着对方不停地喝,不喝就硬灌。对方也不是好惹的主儿,刚开始的时候,看着郭解的面子让该外甥三分,后来实在忍无可忍,拔刀杀了该外甥。酒醒之后,一想郭解惹不起啊,于是连夜逃亡。郭解的姐姐到处找不到凶手,便迁怒于郭解,说:“你的名头这么响亮,人家杀了你的外甥,你居然找不到凶手!”为了进一步羞辱郭解,激怒郭解,该姐姐竟然把亲生儿子的尸体扔到路上,曝尸于光天化日之下,意思就是:郭解你看着办吧,看看丢的是谁的人。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郭解只好发布了通缉令。杀人凶手自知无法继续躲藏,于是来向郭解自首,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详详细细地告诉了郭解。郭解一听大怒:“杀得好!应该杀!我外甥原来是这样一个混蛋!”郭解放走了凶手,回过头来亲自操持外甥的丧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郭解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地乱杀一气了,在他看来,那根本就是不入流的游侠。现在的郭解成熟了,义字当头,明辨是非,慢慢成长为一代大侠。
  因为名声响亮,郭解不管到哪儿,人们都非常尊敬他,也可以说是害怕他。可是有一次,有个人居然叉开腿坐着,傲慢地看着郭解从眼前走过。郭解的朋友看不过去了,想杀了这个傲慢之徒。郭解赶忙制止说:“我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居然不被人尊重,肯定是因为我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不够,那个人有什么罪呢!”郭解私下嘱咐相熟的尉史:“我很关心这个人,轮到他服劳役的时候,请你多多关照,免了他吧。”有了郭解的这句话,每次服劳役的时候,官吏都不去骚扰那个人。那人很奇怪,私下里打听,原来是郭解在暗中庇护他,于是惭愧至极,上门向郭解负荆请罪。
  郭解为人谦和,像所有的黑社会老大一样,从来不和官府发生正面冲突,而且出入县衙门的时候不敢乘车,以示恭敬。即使到别的郡国替人办事,能办成的事情一定把它办成,不能办成的也要尽量让双方都满意,然后才敢上致谢的筵席。雒阳有两个结仇并互相寻仇的人,当地的黑白两道调解了无数次也调解不了,有人请郭解出面。郭解选择了一个深夜去见仇家,仇家看在郭解的面子上勉强同意和解。郭解就对仇家说:“听说很多人都调解不成,你现在给我面子,但我不能越俎代庖,让他们没法做人啊。请你在我走了之后,再让他们来调解,你再给我一个面子,就听从了他们的话吧。”于是郭解连致谢的酒席也不吃了,连夜撤离,不让人听到一点风声。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要把富豪都迁徙到茂陵去,郭解的家庭财产不符合三百万的富豪标准,可是迁徙名单上却有郭解的名字。大将军卫青出面为郭解说情,汉武帝可不是傻瓜,说:“一个平头老百姓,竟至于让将军说情,他家里穷吗?”于是迁徙郭解。当地主张迁徙郭解的官吏是县椽,他是杨季主的儿子,郭解哥哥的儿子为了报复,砍了杨县椽的头,杨家遂和郭家结了仇。
  迁到茂陵之后,当地的黑白两道争相结交郭解。这时,有人又杀了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去朝廷告状,居然在宫门外被人杀了。汉武帝亲自下令逮捕郭解。郭解逃亡到了临晋。临晋的籍少公不认识郭解,郭解透过关系,托籍少公帮助自己出关。出关之后,郭解继续逃亡到太原。一路之上,郭解都把自己的行踪告诉收留或者帮助他的主人家,免得人家受牵累。官府追踪到籍少公,籍少公自杀,于是失去了郭解的线索。过了很长时间,终于抓到了郭解。
  郭解下狱之后,事情还没有完。在郭解的家乡,有位儒生陪着前来调查郭解案件的官吏闲坐聊天,郭解的朋友称赞郭解,那位儒生却不屑地说:“郭解干的都是作奸犯科的坏事,怎能称得上贤士!”就因为这一句话,郭解的朋友杀了儒生,割了他那条惹是生非的舌头。主管的官吏以此事给郭解定罪,可是郭解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杀人凶手也逃得无影无踪。于是官吏奏呈郭解无罪。可是御史大夫公孙弘却上奏说:“郭解一介布衣,却任侠行权,睚眦必报,他虽然不知道这件事,但他的名声都能杀人,此罪甚至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应当判他大逆无道之罪。”
  谦虚的游侠郭解的人生之路到此戛然而止,而且被灭族。
  【个性点评】
  看看人家汉朝的黑社会老大,放在今天,简直可以做全社会的道德楷模。看来,不管是白道黑道,最重要的都是“以德服人”。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郭解一生并没有干什么恶贯满盈的坏事,所有的“坏事”都是郭解的门客或者是仰慕他的名声的勇士干的,这就是郭解的一“奇”,奇在仅仅依赖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的名声就能让人为他亡命。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来比拟,郭解就是金面佛苗人凤,替郭解杀人的那些人就是一夜奔波三百里取苗人凤仇人首级的胡一刀。  
  

no.5 韩长儒:口才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现代的观点,在古代,口才则是第一生产力。也可能你不赞成这个观点,但有人一定赞成,这个人就是韩长儒。
  韩长儒是梁国成安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联合作乱,形势危急。我们知道,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两人有很深的感情,因此,帮助汉景帝渡过难关,梁孝王责无旁贷。梁国的所辖范围,主要在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因而就成了朝廷防御吴楚联军的重要屏障。在这场生死攸关的事变中,梁孝王依靠的主要是两个人:韩长儒和张羽。好在这两个人不辱使命,韩安国稳固防守,张羽奋力作战,吴军因此无法越过梁国的防线,对于护卫朝廷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七国之乱平息之后,韩长儒他们就名声鹊起了。
  但真正让韩长儒扬名的是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当然也和梁孝王有关系。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减,诸侯国的丞相改称相,诸侯国的军政大权完全由朝廷所派的官员(相、内史等)执掌,惟有梁孝王是个例外,他可以自己提名“相”与“内史”等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只需报朝廷备案即可。再加上和汉景帝是亲兄弟,又深受窦太后的宠爱,梁孝王难免就开始翘尾巴了。翘尾巴的表现是全方位的:他进出、游戏的排场,全部超越了人臣的本分,处处参照天子的标准。汉景帝听说此事,心中难免很不高兴。
  窦太后知道汉景帝心里有气,但又无计可施,只好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不仅不予接见,甚至派人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梁孝王的地位岌岌可危,前途堪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时梁国派来的使者就是韩长儒,他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到来了。
  韩长儒有着超人的危机公关能力,他想既然窦太后摆出了拒绝接见梁国使者的姿态,自己贸然前去也于事无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先在外围寻求突破,他机智地将突破口放在了长公主刘嫖身上。
  刘嫖何许人也?她是窦太后的爱女,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后来大名鼎鼎的阿娇的妈妈,当时人称“长公主”(依据汉朝的规定,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则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称“大长公主”)。长公主刘嫖地位特殊,对于政坛有着特别的影响力。韩长儒选择长公主作为突破口,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韩长儒便去进见长公主。韩长儒完全入了戏,见到长公主之时,声泪俱下,虽泣不成声,但他把中心思想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出来:“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
  这段话实在是可圈可点:第一,韩长儒突出了梁孝王曾有功于皇帝的重点;第二,点出了梁孝王与太后、汉景帝之间亲密关系的亮点;第三,更为精彩的是,他将大事化小,把梁孝王的僭越行为简化为一种撒娇和炫耀行为,既为梁孝王作了开脱,又间接拍了太后和皇帝的马屁。这段话入情入理,无懈可击,直接感动了大长公主。通过这个通道,也直接感动了窦太后。
  正在为梁孝王的事情苦恼的窦太后听到如此精彩的自我陈辞,难免喜出望外,很快就和汉景帝做了最好的沟通,汉景帝心头的怨恨顿时雪消。
  你看,难道口才不是第一生产力吗?韩长儒以自己的优异口才,挽救了梁国,挽救了梁孝王,同时也为自己在中央赢得了声誉,他的身影已经进入了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据说,仅窦太后、长公主赏赐给韩长儒的财物价值就达千余金。
  韩长儒这次长安之行的效益很快就显示出来了。
  不久,韩长儒因事下狱,备受狱吏侮辱,韩长儒自言自语地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以之自我鼓劲,自我安慰。听到此话,狱吏不屑地说:“你要是再燃烧,我就一泡尿浇灭它。”然而,还没等狱吏说完,朝廷的红头文件就已下达,韩被朝廷任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韩长儒的优异口才再次发挥重大作用。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事情败露,汉景帝便下达红色通缉令,派警察到梁国拘捕公孙诡、羊胜。然而,梁孝王却公然藐视朝廷,将两人藏在宫中,以至于朝廷派了十批警察都无功而返。这样对抗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危局,韩长儒挺身而出,大哭入宫,进见梁孝王。他再次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但他质问梁孝王的问题却掷地有声:“临江王是皇上的嫡长太子,然而,只是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欲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
  韩长儒语言的威力再次显现,梁孝王痛哭流涕,幡然悔悟,对韩长儒感激涕零,两名藏在宫中的犯罪嫌疑人畏罪自杀。汉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矛盾再次化解。
  优异的口才不是第一生产力吗?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韩长儒因为犯法丢官,闲居在家。
  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武帝即位,其舅田蚡炙手可热,韩长儒向田蚡行贿成功,官职步步高升,直至升任御史大夫。所献的和亲匈奴计策也被皇帝采纳。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他贪嗜钱财。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士人也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这一跤后果惨重,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韩安国,派人去看望他,发现他脚跛得厉害,就改用了他人做丞相,一个重要的机会与他擦肩而过。从此之后,韩长儒就开始走了下坡路,官越当越小,越当离京城越远,直至在边地生病吐血而死。
  【个性点评】
  在《史记》中,只有这么一个人和笔者是同乡,即使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看,我个人也认为,韩长儒的口才在那个时代是一流的。他的演讲中,少有假大空,少有八股文,甚至少汉朝人喜欢的骈四俪六,但他的话却是有力量的。这力量来自于自己的智慧,也来自于对客观情势的把握。他通过自己的语言,为國家消灭了灾难,为自己赢得了利益,也因此走进了青史。在特殊的年代,口才对一个人的帮助就是这样大。    

no.6 侯嬴:看看人家的导演好不好色
“窃符救赵”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故事,也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片。这部大片的总导演,竟然是魏国一个看守城门的低级小吏。
  该小吏名叫侯嬴,虽是小吏,其实侯嬴已经七十岁了。俗话说“大隐隐于市”,侯嬴这个贫寒的隐士,却是“大隐隐于门”。
  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听到侯嬴的大名,派人给他送去厚礼,想结交侯嬴。侯嬴拒绝了,理由是:“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现在贫穷就接受公子赏赐的财物,那岂不是一生的修行都付诸东流了吗?”
  信陵君一看这招不管用,有一天设宴大会宾客,待众人都入座之后,信陵君却带着大批随从,空着车上左边尊贵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侯嬴赴宴。侯嬴略微整理了一下褴褛的衣衫和帽子,上车就坐在左边的上座,也不谦让一下。信陵君恭恭敬敬地抓着马缰绳伺候着。侯嬴又对信陵君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屠宰场,希望委屈您一下,带我去拜访他。”信陵君二话不说,立刻驾车前往。到了屠宰场,侯嬴下车,故意和朋友朱亥高谈阔论,很久都没有谈完的意思。侯嬴斜着眼睛观察信陵君,只见他仍然神态谦和,没有一丝不耐烦的表情。这时,信陵君府中魏国的贵族将相们还都等着信陵君回去宣布开筵呢。
  信陵君这一番奔波,街市上的人都看在眼中,大家都很奇怪:谁的面子这么大,居然劳动信陵君亲自为他驾车?信陵君的随从们肚子里都在暗暗咒骂侯嬴。
  侯嬴终于和朱亥聊完了,终于又上了信陵君的车。到了府中,信陵君请侯嬴上座,向宾客赞誉侯嬴乃修身洁行的贤士。满座宾客尽皆大惊。酒喝到酣处,信陵君起身,到侯嬴面前敬酒祝寿。侯嬴于是对信陵君说:“今天我这一番做派,都是为了成就您的美名。我只是一个把门的,您这么礼遇我,我还这么傲慢,魏国人都会认为我是小人,而认为您能够礼贤下士啊。”
  侯嬴郑重向信陵君推荐他的朋友,屠夫朱亥,信陵君多次前去拜访朱亥,朱亥却从不回礼致谢,信陵君心中很不满。
  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此时秦国攻打赵国,她多次给魏王和信陵君写信,请求他们出兵援赵。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赵。秦王闻讯,派使者威胁魏王如果胆敢救赵,下一个就要进攻魏国。魏王害怕了,命令晋鄙停军观望。平原君不停地派使者谒见信陵君,催促他快说服魏王出兵,说你即使不为赵国着想,也要为你的姐姐着想啊。
  信陵君非常着急,魏王始终按兵不动。信陵君于是率领门客数百人赶往赵国,决心和赵国一起玉石俱焚。
  路过都城东门,侯嬴正好值班,信陵君向侯嬴诀别,侯嬴说:“公子您加油干吧,我老了,不能跟随您了。”信陵君走了几里路,越想侯嬴的态度越不是滋味,扭头又回来了。侯嬴一看就笑了,说:“我就知道您要回头。公子您礼贤下士,天下闻名,如今公子有难,万般无奈之下,以肉投虎,去和强秦作战,有什么用呢?又要我们这些门客干什么呢?公子待我甚厚,公子赴难我却无一语相送,因此知道公子心中恼怒,肯定要返回来质问我。”
  信陵君一听有门道,赶紧支开身边的人,向侯嬴请教。侯嬴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宠幸,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肯定能偷到兵符。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三年之久都没有抓到仇人,如姬向公子泣求,公子派门客斩了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杀父之仇得报,全出于公子,公子只要开口,如姬可以为公子万死不辞。”信陵君于是请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出了晋鄙的兵符。
  拿到兵符之后,侯嬴又对信陵君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晋鄙如果看到兵符仍然不交出兵权,事情就危险了。你把朱亥带去吧,晋鄙如果不听,就让朱亥杀了他。”
  侯嬴去拜访朱亥,告诉了这件事。朱亥大笑说:“我只是一个市井的屠夫,公子多次亲自登门问候,我所以不回礼致谢,是觉得勇士应该不拘小节。如今公子急难,正是我效命的时候。”
  信陵君临别时向侯嬴致谢,侯嬴说:“本来我也应该跟随公子一起去的,可是我老了,没什么用处。我会计算时日,等公子到了晋鄙军中,我将面对北边公子的方向,吻颈而死,以此送别公子,感谢公子的知遇之恩。”
  到了晋鄙军中,信陵君假借魏王的命令要晋鄙解职。晋鄙把两片兵符合在一起,仍然将信将疑。朱亥突然从长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铁椎,椎杀了晋鄙。信陵君取代了晋鄙,下令道:“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去;独生子的,回去赡养父母。”选精兵八万人,向秦军大营进发。秦军不敢和赵、魏联军接战,解围而去。
  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界处迎接信陵君,平原君替信陵君背着箭囊在前领路。赵国的围解了,信陵君再一次名扬天下。
  侯嬴呢?这位“窃符救赵”大片的总导演,一诺千金,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中的时候,北向吻颈而死。
  【个性点评】
  名誉和诺言,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士视这两样东西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权力和金钱,今天的人们视这两样东西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刚烈死了。情感死了。正义死了。时代已变,机缘已去。贵比千金的血性死了。”今天的大片导演,只会破坏环境,败坏人家女演员的清白,最后还死不认账。他们比侯导演惟一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能经常坐飞机出国。
  呜呼!夫复何言!  

no.7 黄石老人:因为你需要,所以我存在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几乎是历朝历代的潜规则。汉朝的开国功臣都被刘邦给“潜规则”过,下场的悲惨程度和其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下场越悲惨。譬如淮阴侯韩信,才能卓越,战功累累,最后却落了个被夷灭宗族的下场。
  然而,汉朝的开国功臣中也有一个例外,此人就是张良。自始至终,张良都深得刘邦的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吕后的尊敬,以至于张良死后还获得了文成侯的谥号,儿子张不疑也袭封为侯。
  所有这一切,也许和一个“莫须有”的黄石老人有关。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和父亲加在一起做过五代韩王之相。可是等张良长大的时候,却已经没有在韩国做官的可能了,因为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早把韩国给灭掉了。我们可以理解张良心中的愤懑。亡了国的张良决定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最后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制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埋伏在
  秦始皇巡游必经之地。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断然出手,像掷铅球一样把铁锤掷了出去,可惜仅仅命中了秦始皇的副车。
  此后,时代风云变幻,张良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辽阔的大地上,处处记载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他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刘邦称帝后,他四两拨千斤,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彻底安定了人心,将祸患消灭在了萌芽之中。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高度评价他“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然而,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张良的伟大,张良真正的伟大不在于辅佐刘邦,而在于自保。张良深知“敌国破,谋臣亡”,面对争功的同僚,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任何封赏,他都表现得极为满足;在波诡云谲的刘邦统治晚期,他经常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毫发无损。
  至此,该让黄石老人上场了。
  张良和黄石老人的相遇如同一场事先策划的传奇故事:在张良籍籍无名的时候,他经常在下邳一座破败的桥上孤独漫步。有一天,应该是傍晚吧,张良无意之中意外地看见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他径直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甩到桥下,挑衅似的对张良说:“小子,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最后还是强压怒火,把鞋子捡了回来。谁知那老者得寸进尺,竟要张良替他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了上来,就替他穿上吧。老人把脚伸出来,看着张良乖乖地给自己穿鞋,满足的表情在脸上流露出来,最后老人笑着离去了,把张口结舌的张良落在了桥上。
  老人走了半天之后却又突然返回,很突兀地说道:“你是个好孩子,看你还有些前途。这样吧,五天以后天刚亮时,你来这里见我。”
  五天之后,曙色初现,急匆匆赶到的张良,发现那老者已先行来到,还没站稳,他就听到了那老人的不满:“没想到你和老人约会居然好意思迟到!”老人留下一句话之后愤而离去:“五天以后再来吧!”
  又是五天之后,尽管起了个大早,但张良迟到依旧,老人依然是那句话:“五天之后再来吧!”
  这次张良学乖了,他不到半夜披星戴月地赶到桥上,如同地下党接头。还好,这次总算早来了一次。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这次终于露出了笑容:“早就应该这样啊!”
  在暗淡的月光之下,那老人如同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一部书:“这是部奇书,掌握其要领,完全可以当帝王的老师。我料定你十年以后就会有大的发展。小伙子,好自为之吧!”最后,老人又补充道:“十三年后,别忘了到济北见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
  从此,张良精研兵法,果然在十年之后找到了用武之地。刘邦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的文弱之躯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在刘邦的心目中无人可以替代。
  在和老人阔别十三年之后,机缘巧合,张良果然因公事来到济北,那时他正跟随刘邦外出视察,路过济北的谷城山,意有所感,心内惆怅不已,十三年前的云烟往事突然涌上心头。他苍茫四顾,果然见到谷城山下那块醒目的黄石,他不管不顾地奔向黄石,毕恭毕敬地将黄石取回,从此奉若至宝,须臾不离。
  后来他去世之时,还特意留下遗言,要求将黄石和自己一起安葬。
  于是,黄石老人就成了一个永远传诵不已的神话。
  【个性点评】
  汉初开国三杰中,只有张良获得了善终。张良的水平和谋略不仅仅体现在运筹军国大事上,更体现在其防患未然的自我保护之上。一个关于黄石老人的传说,就是他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的具体表现。黄石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了个黄石作为物证,以此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虽然这是张良缺乏自信的表现,但这块黄石却巧妙地补足了张良所编造的黄石老人传说的缺憾。这块石头的出现,为张良提供了物证,同时也帮张良完成了自我神化。面对天助的神人,凡夫俗子岂可嫉妒?因而,最终张良得以全身终老。
  因为需要,所以存在,黄石老人是个实用主义的标本。司马迁曾说他自己看到过张良的画像,貌如美女。不仅外貌,看来张良的心思也同女子一样绵密。男人女相,大富大贵之本啊!  
  汲黯:遇到这个人,皇上只好保持沉默  
  汲黯,人如其名,遇到这个人的时候,人们只能黯然无语,连皇上也只好保持沉默。这样的酷哥,中国历史上有几个?
  汲黯为人严正,严正到了令人畏惧的地步。汉武帝时,汲黯官拜谒者,为皇上掌管传达之事。东越的两族人互相攻伐,汉武帝令汲黯去视察调解。汲黯到了半路的吴县就回来了,对汉武帝说:“越人相攻,只不过因为他们的性格本来就好斗,不值得皇上过问,也不值得皇上派我去调解。”此公居然如此明目张胆地违抗诏令,还振振有辞。
  河内郡失火,连绵烧了一千多家,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这回倒是真的去了,不过回来说的话更气人:“有一家人不慎失火,因为邻居住得密集才蔓延开来,皇上不必担心。倒是我经过河南郡时,发现河南的老百姓饱受水旱灾害,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甚至父子相食。我就自作主张,凭着皇上所赐的符节,命令河南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现在我回来了,请皇上治我的矫诏之罪。”此公不务正业,在路上乱管闲事,汉武帝听了也无话可说,只好把汲黯贬为荥阳令。
  谁知汲黯根本看不上这个小小的荥阳县令,觉得简直是对自己的羞辱,于是称病不去上任,回到老家休养去了。汉武帝无可奈何,只好又把汲黯召了回来,官拜中大夫。汲黯仍然改不了老毛病,经常直言相谏,汉武帝实在忍受不了,又把他贬为东海太守。这一次汲黯没有再任性,在东海太守任上无为而治,自己病怏怏地天天躺在卧室里睡觉,居然把个东海治理得井井有条,官民人等交口称赞。汉武帝又赶紧把汲黯召回来,官拜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的官越做越大。
  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百官来朝贺的时候,年俸中二千石的大官都行跪拜之礼,田蚡非常傲慢,根本就不还礼。他傲慢,汲黯比他更傲慢,见到田蚡的时候作个揖就算作行礼了。
  汉武帝好儒学,广揽天下的文学之士和儒生。汲黯看不过去了,公然在朝堂上进谏说:“皇上您其实内心里的欲望很多,对外却偏偏假装要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获得唐尧虞舜那样的功绩呢!”汉武帝一听,照例地沉默不语,但是越想越生气,不等结束上朝的时间,拂袖而去。回去对近侍发牢骚:“汲黯这个人,真是他妈的又戆又愚!”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有的还数落汲黯不该这样赤裸裸地指责皇上,汲黯回答说:“皇上要咱们辅佐他,难道咱们都非要阿谀奉承不可?这不是明摆着要陷皇上于不义吗?”
  汉武帝气消了以后,也不再怪罪汲黯。相反,大将军卫青入宫侍奉,汉武帝就蹲在厕所上接见他;丞相求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都忘了戴。可是汲黯求见的时候,汉武帝帽子没有戴好是不会接见他的。有一次汉武帝坐在武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还没有戴帽子,一看见汲黯,赶紧躲进帐子里面,嘱咐近侍代他出面,汲黯奏什么就准什么。
  对丞相公孙弘,汲黯指摘他是小人,“怀诈饰智”,阿谀皇上;对酷吏张汤,汲黯更是一见就上前痛骂他实行苛法,不过就是个刀笔吏,有什么资格做公卿。以前这两个人都比汲黯官小,现在反而都爬到了汲黯的头上。汲黯也不是圣人,心中常常愤愤不平,对汉武帝抱怨说:“皇上您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语,权当耳旁风。
  匈奴浑邪王率众来归降汉朝,汉武帝下令征发两万辆大车去接他们,长安府没钱,于是向老百姓借马,老百姓就把马藏起来,结果马没有凑齐。汉武帝大怒,想杀了长安令,汲黯进谏说:“长安令无罪!匈奴叛主降汉,皇上您应该按照惯常的规矩,让沿途各县慢慢地接运过来,干吗弄得天下骚动,让我国的老百姓疲于奔命地去侍奉讨好匈奴人呢!干脆您把我杀了得了!杀了我,老百姓就把马献出来了。”听完这一番讽刺刻薄的谏言,汉武帝又是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语,权当耳旁风。
  等到浑邪王来到长安,商人们不懂得法律,不知道和匈奴人交易犯了走私罪,于是和匈奴人交易的五百多人都被判刑下狱。汲黯进谏说:“汉匈连年交战,死了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军费,皇上您不把投降的匈奴人发配给死难者家属做奴婢也就罢了,却反而拿国库里的钱赏赐他们,征发良民侍奉他们,把他们宠得真像天之骄子一样。如今还要杀掉犯法的这五百人,这不就是俗话说的庇护了树叶却伤害了树干,得不偿失。”汉武帝又是照例地沉默不语,偷偷在背后发牢骚:“很久没听到汲黯说话,如今又开始胡说八道了。”
  数月之后,汉武帝找了个由头,罢了汲黯的官,汲黯于是回乡隐居。
  几年之后,楚地私铸钱币的风气大盛,汉武帝又想起了汲黯,召回了汲黯,官拜淮阳太守,让他去治理淮阳。汲黯拒不受命,来往了好几个回合,汲黯没办法了才接受任命。临走前向汉武帝抱怨说:“皇上您这不是又发配我吗?”汉武帝安慰他说:“你名声大,本事也大,躺着就能把淮阳治理好,哪里是发配你呢!”汲黯辞行,最后去见好友李息,对他说:“我被发配到外地,不能再管朝廷的事了。张汤是个大坏蛋,李息你位列九卿,你要不向皇上进谏,你和皇上都会被张汤所杀。”李息可不像汲黯这么胆大妄为,哪儿敢进谏呀。后来张汤果然事败自杀,汉武帝听说了汲黯和李息间的这一席话,遂把李息治罪。
  汲黯把淮阳治理得很好,七年后去世。汉武帝再想听汲黯的刻薄之言也听不到了。
  【个性点评】
  汲黯和汉武帝的关系,只能说是高水平的大臣遇到了高水平的皇帝。水平如此之高,功力悉敌,当然谁也离不开谁。一旦一个人离开了,另一个人立马就感到了寂寞。因此,当汲黯向汉武帝抱怨皇上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后来者居上,为什么老是不升自己的官时,汉武帝照例沉默不语,不过心里肯定在嘀咕:再升官就升为皇帝了!那我还干什么!这话汉武帝可没有胆子当面说出来,因为依汲黯的个性,立马就敢撂挑子,就像汲黯死后,汉武帝就像怀念情人一样怀念他一样。  
  黥布:我受刑,我成功,我灭亡(1)  
  黥布原名英布,从英布到黥布的转变,是一段耻辱的往事,但这段耻辱令英布兴奋、激动。
  “黥”是古代一种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的刑法,又称墨刑。黥刑虽不算太严重的惩罚,但因所刺的部位在脸上,所刺的图案或文字极难清理,因此被公认是对犯人的人格最具伤害的一种惩罚。譬如《水浒传》中林冲就是经过黥刑之后发配沧州的,这种惩罚几乎摧垮了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自尊心。后人曾这样描述林冲:“男儿脸刺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其痛何如?
  但英布不同,英布一直盼望着自己能遭受黥刑,所以当他“坐法黥”之时,他甚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施刑的警察大跌眼镜。
  为什么?
  原来在英布很小的时候有人为他看过相,看相的人信誓旦旦地对他说:“孩子,你将在受刑之后称王!”所以,在英布看来,这次受刑简直是加冕,别人以为耻的受黥,反而成了英布骄傲的资本,成了他与未来约定的一个信物。别人看他受黥如此兴奋,就干脆把他的名字改成了“黥布”。
  如同受了催眠一样,黥布每天念叨着“受刑而王”的预言,对即将到来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期待。他是一个易于受别人暗示的人,有了这样的暗示,作为劳改分子的黥布在骊山服役工地上如鱼得水,很快身边就团结了一批江洋大盗,并且不久之后就带领这么一帮人越狱,跑到长江上做了响马。
  在秦末风云际会中,黥布很快出人头地,他几乎参与了那个年代所有改变历史的标志性事件:活埋章邯二十万降卒,命令是项羽下的,但活儿就是黥布干的;追杀楚怀王,命令是项羽下的,但活儿也是黥布干的……因为这些惊天动地的业绩,黥布终于被项羽分封为王—九江王。
  黥布就是这样完全靠自己的实力证实了“受刑而王”预言的正确性。
  黥布做事最大的特点是不按常理出牌,他是一个无可无不可的人,当上了九江王之后就更是这样。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坐了项羽封赠的九江王的他,出人意料地坐山观虎斗,无心对项羽施以援手。
  黥布的反常举动终于为刘邦所利用,在刘邦的使者随何三寸不烂之舌的蛊惑下,他终于决定倒向刘邦,并成为垓下之围的绝对主力,为刘邦最终走向皇位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在刘邦的大封赏中,黥布再次被封为王—淮南王。果然是“受刑而王”啊!
  在刘邦建国之后的大清洗中,眼见自己的同类项韩信、彭越一个个被灭族,黥布顿时感觉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为防万一,黥布只好加强自我防卫,并且时刻留意周边局势的发展变化,以避不测。黥布知道,对于自己来说,没有比这个王位更重要的东西,千辛万苦挣来的诸侯王岂可轻失?
  他的小老婆就挑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了病,这个小老婆可是黥布的心肝宝贝。病了就去看医生呗,这一看可导致了天崩地裂的大事情发生。
  黥布小蜜所就医的诊所和一个人的家是对门,此人就是黥布的中大夫贲赫。眼见自己直接领导的爱妾住院治疗,贲赫和我们一样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间接向领导表达忠诚的天赐良机。能巴结上领导的小蜜显然是终南捷径。
  时不可失,时不我待,贲赫于是就给黥布小蜜的主治大夫送上了一笔厚礼,以求让领导的小蜜得到最好的治疗。贲赫的诚心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不仅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亲密爱人的亲切接见,并且很荣幸地拥有了一次和她共进午餐的机会。升迁指日可待矣!
  领导人的亲密爱人果然不骗人,在侍奉淮南王时,她终于抓住个机会,在安逸舒缓、不慌不忙的谈话中间,真挚地称赞贲赫是忠厚老实人。谁知敏感的黥布随即质问其中原因,小蜜自认为光明正大,就很坦然地讲出了和贲赫交往的前前后后。但淮南王黥布却咬定她和贲赫有婬乱关系。真他妈活见鬼!
  贲赫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肠子差一点后悔成青的,百口莫辩啊!惊惧之下的他,只有称病躲避和黥布见面。事情越描越黑,黥布决定重拳出击,杀掉“情敌”贲赫。
  忧惧之下的贲赫只好豁出性命,先行一步,只身奔赴首都长安,上书告变,说黥布有造反的迹象。淮南王见贲赫潜逃,知道大事不妙,只好先行起兵。
  黥布起兵,其实正暗合刘邦心意,早就准备对黥布下手呢,这次倒正好有了理由,于是决定亲征。言及局势走向,一个和黥布熟悉的人一针见血地说:黥布其实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但性格决定命运,他最终会选择消极防守的下策:把辎重转移到越地,自己带领人马投奔做长沙王的亲戚。
  事情果然朝预料的方向发展,黥布的军队向西挺进,在半道上和刘邦的军队短兵相接。刘邦遥遥望见黥布,质问他为何造反,英布由衷地说道:“我也想当皇帝啊!”咽得刘邦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两军大战,英布败走,终致彻底灭亡。
  “受刑而王”,“受刑而王”,这话只对了一半,这话预料了黥布会被封王,但没有预料“王”了之后会怎样。
  【个性点评】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耻的!黥布的无可无不可就源于他骨子里的缺乏信仰,因为缺乏真正的大志,所以,他可以坑杀降卒,可以追杀义帝,可以随时背叛项羽,也可以随时背叛刘邦。当“受刑而王”的预言得以实现,黥布就开始聚精会神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因此,黥布不可能成就大事,这是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先天决定了的。
  刘邦曾很迷惑地问别人:“黥布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那个被称为薛公的人这样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他平时做事的出发点全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从不顾及当今百姓,所以他选用下策。”—看,这就是最早的阶级分析!  
  

no.8 李广:有些错永远不能犯
多少年之后,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一定还记得当年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信授给自己的情景。那时的李广还年轻,不知道这是一场严重的政治事件。
  还是从李广的家世说起吧。
  毫无疑义,李广是名门之后。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荆轲,知道荆轲就应该知道燕太子丹,李广的高祖就是俘获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将李信。只是到了李广这一代,他们李家已经成为彻底的普通百姓了。
  李广生活在伟大的时代,他跨越了文景之治,并有幸成为汉武帝的臣民。不仅如此,汉朝的这三代领导人都对李广的名字耳熟能详,并不时给予高度评价。
  在李广还是青涩的毛头小伙子之时,他冲锋陷阵,手搏猛虎一类的英勇事迹已经广为流传,以至于汉文帝曾用惋惜的语气说道:“可惜啊!李广你生不逢时,若你能出生于高祖时代,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文帝一语成谶!他已经为李广盖棺论定,只是尚是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李广不知。
  汉景帝时期,七王作乱,吴楚叛军西进之时,梁国首当其冲。此时的李广作为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驰骋梁国,协同景帝之弟梁王打了几场胜仗,并且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李广所向披靡,一鼓作气,夺了敌方的主将之旗。无敌的李广自然赢得了满堂喝彩。虽然他仅仅是个都尉,李广还是被前敌总指挥梁王破例私下授予了将军之印。这是破格的奖励,不知深浅的李广只顾着高兴,哪知这次私下的破格奖励将给自己以后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朝廷内部的事情李广当然无缘知晓,他所知道的是,就因为梁王的这次奖励,朝廷取消了对他的任何封赏。
  之后,李广就成了边将,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留下了他嘚嘚的马蹄声,只是一直在太守职位上徘徊,从来没有任何提拔。政治上不可靠啊—和梁王私下授受,岂能怪得别人?
  在这期间,李广曾创造了一个经典战例: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多年之后,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李广已是举国公认的名将之花。新皇帝,新气象,李广终于从地方来到了中央,被汉武帝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只是多年的边地生涯之后,李广已告别了中年。
  李广有个参照,那就是堂弟李蔡。谁都知道,李蔡才干远在李广之下,可是人家李蔡到汉景帝时,已是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汉武帝时,李蔡更是一帆风顺地升至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
  李广岂能不忧心如焚,总要有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啊!在亲爱的汉朝,哪还会有比封侯封地更能代表一个人的成功呢?要知道,奋斗了半生,李广还只是个年俸千石的厅局级干部啊。
  汉武帝一改文景之时的韬光养晦政策,时时表现出有所作为的政治姿态,使李广再次看到希望之光。
  李广跃跃欲试,大概又等了四年,李广才正式由卫尉升任将军,带兵出雁门关进攻匈奴。这次迟来的机会却让李广蒙受了耻辱。
  匈奴兵多势众,生擒了李广。受俘的李广被放在绳编的网兜里,被匈奴士兵的两匹马驮着走,好不狼狈!
  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最终逃脱,灰头土脸地回到长安,被判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被削职为民。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在伟大的时代,李广只能在闲居中打发光阴。
  多年之后,匈奴再犯入辽西太守,李广再次进入汉武帝的视野,被任为右北平太守。多年的威名,让匈奴望而却步。不久,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征伐匈奴,可惜这次李广依然是无功而返。
  李广自己知道,他太需要一个证明了。他自己常常自言自语: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
  两年之后,命运之神再次敲门。
  汉朝将军的后起之秀,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高调出征匈奴,李广几次亲自请求随行。天子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好久才准许他前去,让他任前将军。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于是李广拔刀自刎,一地鲜血如同梅花飘落。
  【个性点评】
  他们曾用诗句这样缅怀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也有人将卫青和李广放在一起来对比:“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些诗句不提也罢。
  司马迁也曾意味深长地引用《论语》里的话语赞扬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说过之后,他依然意犹未尽,又深情地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说完这句话,他依然感到意犹未尽,于是再次旁征博引地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能被司马迁这样一赞三叹地表达敬意的汉朝人物实在少之又少。
  然而,在我看来,李广一生的悲剧都源于他和梁王的那次私下授受。在“七王之乱”的政治背景之下,如同惊弓之鸟的汉景帝已不再相信任何诸侯。因此,皇帝对于任何僭越行为都有一种从生理到心理的排斥。不幸的是,李广无意之中踩到了高压线。从此,李广在汉景帝心里就被打入了另册。皇帝手里有的是官帽,也有的是封地,但他却没有理由将这些赏赐给自己不信任的人。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政治失误从来就没有改正的机会。因此,终汉景帝一朝,李广一直在第一线疲于奔命,却从来不见提升。生不成名身已老,时光不会因李广“无功”而停留。
  当一个朝代冉冉而去,任你心雄万夫,任你被各界誉为“飞将军”,任你的白羽“没入石棱中”……全都没什么用途。  

no.9 李牧:让我打仗?我就“拖”
战国时期,赵国离匈奴最近,匈奴衣食匮乏了,就侵入赵国的边境,大肆掳掠一番,把男人掳去做奴隶,把妇女掳去给军兵取乐,牲畜掳去放牧。面对这个纵马驰骋,来去自如的对手,赵国上下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赵国派大将李牧去驻守雁门郡(今山西代县),李牧也没有对付匈奴的好办法,干脆就用了最笨的一招:拖。作为边将,李牧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设置官吏,不受朝廷的干涉,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且不光官吏的任命权在李牧手上,防区内的所有租税也都归李牧征收。李牧把租税都收入自己的幕府中,却并不滥用,而是全部划归为边防守军的经费。
  这一笔租税为数可不算少,李牧乐得大方,每天都杀几头牛犒赏兵卒,对他们的待遇十分优厚,以此激励他们练习骑射。同时加强战备—维护好烽火台,军情紧急时保障通讯畅通;大量派出间谍,刺探匈奴的动向……总之,战备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与此同时,李牧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匈奴入侵,所有人马立刻退入军营中,不能和匈奴作战,有胆敢和敌人接战的,有擅自去追捕敌人的,一律斩首!”因此匈奴每次入侵,兵卒们就点起烽火通知各处守军退入城中固守。
  如此数年,李牧的军队从未出战,但是百姓、牲畜却也没有什么损失。
  这个笨办法很让人瞧不起,匈奴和边防守军都认为李牧是出于胆怯。兵卒们平常在一起聊天,都哀叹说:“唉,怎么摊上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将军啊!”
  朝中大臣也众议汹汹。赵王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谴责李牧,李牧说:“我就这样,陛下您要觉得我不行,您就换人吧。”
  赵王一听,你这不是将我的军吗?你怎么这么固执啊!大怒,把李牧召回朝中,换了另外的将军代替他。
  这个将军很有进取心,匈奴一旦入侵,立即出战,但是匈奴人强马壮,赵国的军队根本不是对手,结果不仅战士减员,百姓、牲畜损失极大,边境上几乎不能耕种、放牧了。
  赵王一看这可不行,又来请李牧重新出山。李牧像对待匈奴一样对待赵王,也来了个“拖”字诀:闭门不出,称自己有病。赵王厚起脸皮,数次强迫李牧去雁门郡抵御匈奴。李牧端足了架子,这才说:“赵王您要非用我不可,我的策略还是像以前那样,您看着办吧。”赵王只好答应。
  李牧回到雁门郡,故伎重施,匈奴是有劲无处使,又是好几年一无所得,只好继续嘲笑李牧是胆小鬼。
  守边的将士们过着这种和平的生活,不光粮饷不缺,每天还都有丰厚的赏赐,人人都渴望战斗。李牧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精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五万名勇士,十万名弓弩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一反常态,派牧人把牲畜赶出去大模大样地放牧。
  匈奴一看这种形势,反而不敢贸然进攻,派先头部队试探性地入侵。李牧命令数千人的接战部队稀哩哗啦一触即溃。单于听过先头部队的汇报,立即率领主力部队大举入侵。李牧布下奇兵,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大破匈奴十几万铁骑。李牧乘胜追击,先后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匈奴单于无法存身,只好从与赵国接壤的边境地区逃跑了。
  其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匈奴都不敢迫近赵国的边城。
  李牧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和燕国、秦国大战,攻城拔寨,战无不胜,被封为武安君。
  不过这个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下场却非常凄惨。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的战争开始之后,著名的大将军王翦攻打赵国,王翦忌惮李牧的军事才能,私下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金,让他在赵王面前构陷李牧和另一员大将司马尚谋反,赵王这个笨蛋居然听信了这种不入流的反间计,遂派人去取代李牧。李牧了解到内幕之后,拒不受命,坚决不交出兵权,赵王派人趁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司马尚也被剥夺了兵权。
  三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虏了赵王。赵国宣告灭亡。
  【个性点评】
  李牧看来是那种真正的“睡狮”:我先打盹,你随便玩;但是我打盹并不等于我真的睡着了,我是先把一切都布置好了再打盹。一旦时机成熟,立马就醒,给你致命一击。
  这种蔫人最可怕,你骂他,你打他,他就像一个正宗的东亚病夫那样毫无反应。他就用一个“拖”字诀,让你没脾气。对谁都“拖”,对外“拖”,对内“拖”。“拖”得你筋疲力尽,突然反戈一击。得!投降吧!匈奴投降了,赵王也投降了。
  不过,睡狮的特点是时睡时醒。如此一来,睡的时候别人说你胆怯,醒的时候你是常胜将军,你不胆怯了,别人倒胆怯了。所以你的末日来临了。
  并不是所有的睡狮的末日都会来临,有的睡狮,还是拿破仑同志亲口封的睡狮,到现在既没有醒,也没有末日,还在继续睡着。
  睡就睡吧。不醒最好。鲁迅不是说了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就像李牧一样,最终也灭亡了。  

no.10 郦食其:文雅的不行,就来粗野的吧
这是秦末汉初最经典的一个场景:
  刘邦带兵经停陈留,欲谋取一官半职的高阳儒生前来拜见。郦食其在传达室奉上自己的名片,温文尔雅地对门卫说:“我乃高阳儒生郦食其,素仰沛公之雄才大略,原为沛公效犬马之劳。敬请诸位给通禀一声,说我想拜见沛公,渴望和他一起谈论谈论天下大事。”使者进去禀告的时候,刘邦正在洗脚,他一边抠着鸡眼,一边问办事员:“来者是个什么货色?”办事员绘声绘色地描述道:“他头戴高帽,形象古雅,貌似满腹才华。”闻听此言,刘邦胃口大倒:“我最烦的就是狗屁儒生!替我损他几句,就说我正忙于军国大事,无暇听儒生忽悠!”
  等了半天,没想到等来的是刘邦这几句话,郦食其勃然大怒,双眼圆瞪,手握宝剑,如同爱斗的公鸡,气鼓鼓地对办事员说:“那你小子就再给我通报一遍,就说老子我是高阳酒徒!”如同我们知道的那样,刘邦向来吃硬不吃软,听说来人脾气很大,马上答应接见郦食其。
  其实,为这次求职,郦食其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
  他是陈留高阳(今属开封)人,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平时靠下贱职业维持生计。虽然如此,却喜欢喝酒骂人,弄得自己像个人物似的,因此赢得了“狂生”称号。
  在此之前,郦食其也见过陈胜、项梁各路豪杰,每次都备感失望。那些翻身的奴隶个个都斤斤计较,刚愎自用,小肚鸡肠,龌龊不堪。但是在他的想像中,刘邦不是这个样子。多方汇集来的信息使他对刘邦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最喜欢的恶作剧就是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对刘邦还是不能走讨好的路线,只有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刘邦的反革命的两手,才会一鸣惊人。
  此时的郦食其已经60岁了,他知道事情该怎么办。
  果不其然,事情就是按照郦食其的设计发展的。
  见到刘邦之后,郦食其首先从气势上盖住了他:“你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但在我看来您却不过如此—统共万把来人,千把条枪。这样和强秦对抗,绝对是肉投饿虎。怎么办?我知道你最想问的就是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夺取陈留。因为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且为天下粮仓。”见刘邦已渐渐入巷,郦食其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我和陈留的县令是酒友,如果您想清楚了,就委托我前去劝降此人。”
  就这样,刘邦不战而得陈留。郦食其一举成名,常以刘邦使臣的身份奔走于天下诸侯之间。
  汉王三年(前204年)的秋天,项羽攻打汉王,攻克了荥阳城,汉兵逃走去保卫巩、洛。不久,楚国人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攻破赵国,彭越又多次在梁地造反,就分出一部人马前去营救。淮阴侯韩信正在东方攻打齐国,汉王又多次在荥阳、成皋被项羽围困,因此想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兵巩、洛以与楚军对抗。郦生便就此进言道:“真正的王者以百姓为天,而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是重要的粮仓,目前守敖仓的部队战斗力低下,我们正好乘虚而入。”
  刘邦马上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出兵据守敖仓,郦食其又为刘邦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天下格局初定,渐渐成为了楚汉相持的形势,只有齐国还保留有相当的实力,和楚汉不即不离,因此,齐国的立场就显得格外重要。
  郦食其自告奋勇出使齐国,只是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齐王面前,郦食其口吐莲花,头头是道。他盛气凌人地问齐王:“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回答:“我不知道。”郦生说:“您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归向的话,那么齐国就不可能保全了。”于是,郦食其从天时、地利、人和,大气候和小气候,主观与客观……纵论天下形势,探讨楚汉的发展前景,得出了汉兴楚亡的重要结论,并和齐王达成了共识。
  于是,齐王撤除兵守战备,天天和郦生一起纵酒作乐。
  灾难就这样来临了。
  淮阴侯韩信听说郦食其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心中既不服气,又很失落,于是就采用蒯通的计策,乘夜幕的掩护,偷袭不设防的齐国。
  结果可想而知,正与郦食其喝酒的齐王听说韩信兵临城下,顿时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便恼羞成怒地说:“你他妈骗我啊!你明明说刘邦要和我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可是刘邦派来的大军却把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做人怎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如果你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话,我让你活着,若不然的话,我就要烹杀了你!”郦生知道这次被韩信给涮了,局面已无可挽回,就恢复了酒徒本色,咬牙切齿地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你老子岂肯替你游说韩信!”
  于是,郦食其被齐王投进了滚热的油锅,如同一根油条。
  多么圆满啊,郦食其以酒徒始,以酒徒终—虽然他更多的时候是个儒生。
  【个性点评】
  少年时代,我所就读的那所学校不知怎么就开始流行书签。书签的大小接近于今天新版的一元纸币,大概就是一毛钱一个的样子。清新的图案,清浅的格言,美观大方,惠而不费,它很容易就吸引了我们清贫的目光,同学之间热衷以之互赠—此物最励志。
  当时,一个有些另类的书签吸引了少年的我:有些破旧的画面上是一抹淡淡的青色,充盈画面的是植满大葱的原野,葱叶密密麻麻。应该是暮春的景象吧,画面上的大葱已经结出了类似于蒲公英种子的圆球。几句诗就压在画面上:
  出门何所见,
  春色满平芜。
  可叹无知己,
  高阳一酒徒。
  那时,我虽然不知道诗作者是谁,也不知道高阳酒徒是谁,但却被这几句诗所深深吸引。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这几句诗到底为什么让我入迷,也许是“春色”背后的感伤,也许是“平芜”词义的古雅,也许是“可叹无知己”的矫揉造作迎合了少年的浅薄青涩,也许是“高阳一酒徒”的弃世姿态打动了懵懂的不解风情……于是,我买下并珍藏了这枚书签,郑重其事地在上面写下了“赠给自己”(这其中的矫情真令今天的我汗颜)。
  几天前,那枚书签曾在不经意间从一本书中现身,依然是20年前的模样,历历往事如在昨日,而我已经不再少年。春色,平芜,知己,酒徒……已经不能让我有些许激动,只有逝去的青春让我扼腕慨叹。
  细细想来,我的酒徒生涯就和“高阳”有关,“高阳”是个地名,距我谋生的城市不远。曾有半年的时间,我就被安排在那里“锻炼”。在那里我见识了花样百出的酒令,见识了怀着各种目的狂放饮酒的人们,在与人斗酒之中无意之间创造出了我自己的白酒纪录……
  然而,两年前,我戒了香烟,两月前,我戒了白酒。如果说戒烟是一种自我了断,那么戒酒则是一种自我阉割。戒烟戒酒,让我彻底远离了曾经的圈子和曾经的迷梦,远离了不可思议的幻想和不可思议的虚妄,远离了耳热酒酣随意而为的佯狂,远离了宿酒醒来令人心悸的清醒……我要求自己:戒烟戒酒,不下围棋,做一个“完美”的人。我在全面收缩,我在努力活出“非我”。
  我如果是从前的我,我会看不起现在的自己。
  所以,我知道有两个我,一个是曾经嗜酒的我,一个是今天极力让自己平静的我。我爱我自己吗?我爱哪个自己?我想我不爱,哪个都不爱!
  郦食其也不爱。
  和那个书签相遇之后很久很久我才知道所谓的“高阳一酒徒”指的就是郦食其。郦食其是高阳人,其身份是儒生。秦末,儒生并不是一个多么正当的身份,因此,也就少了许多来自外界的约束和内在的收敛,所以,那时的儒生也是一群无可无不可的人,是啊,离“独尊儒术”的时代还遥远得很呢。郦食其是个儒生,也是个酒徒。用儒生的方式走不通的时候,他就用酒徒的方式,而用酒徒的方式走不通的时候,他就用儒生的方式。他做了一个精神分裂的儒生。
  刘邦不喜欢儒生,但喜欢酒徒,郦食其的酒徒身份打动了刘邦,之后就用儒生的身份为刘邦服务。酒徒和儒生互为表里,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刘邦的需要。
  但是最后,这个酒徒兼儒生依然没有躲过被投进油锅的命运。
  我刚才百度了一下那首诗,原来是高适的名篇。
  我刚才去书架上找那个书签,却无果而终。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