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水清则无鱼的全诗)

80酷酷网    80kuku.com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水清则无鱼的全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有一个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去找禅师诉苦,禅师告诉他:“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水清当然好,但太清的水,容不了任何微生物生存,也没有任何隐蔽,因此,鱼就无法存活。

现实社会里,人能明察是非、分清善恶,当然好,但过分明察秋毫,对别人太过苛刻,就变成了对人求全责备的严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周是指包罗万象,好比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统一;比则是指经常将别人与自己作比较,容不得别人有与自己不同的地方。

一个君子的为人处世,就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全面看待,并以公正之心待人。如果都希望别人完全和自己一样,则容易流于偏私。

比而不周,如果斤斤计较,只和自己友好的、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做朋友,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是器量狭小的人的行为。

事物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朋友亦是如此。更何况,人无完人,或多或少都会犯些错误。

因而,我们对朋友的要求不能太过严苛,对于小的过失、缺陷,应该予以包容、谅解,并尽量欣赏、鼓励朋友,包容原谅他们的无心或情有可原的小过失,这才是应有的处世待人之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相比之下,因为一点瑕疵就与朋友划清界限,则称不上是明智之举。

倘若我们不能容忍朋友的缺点,看到朋友有一点瑕疵就否定他,那么估计也没有人愿意和我们成为要好的朋友了。

幻想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或者幻想所有的人都那么完美,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象。照此发展下去,我们就有可能因太过苛刻而流于偏私,从而失去真正值得结交的朋友。

交友如此,做人亦是如此。生活中,如果你以严苛、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那么你看到的将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自己也很容易陷入其中。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而如果我们善待周围的一切,以宽容、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就会发现你生活的环境是多么的美好。

一位老禅师和一位农人坐在一个小城镇的道路旁下棋。

一位陌生人骑马来到他们的身边,把马停下来,向他们问道:“师父,请问这里是什么镇?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哪种类型?我正想决定是否搬到这里居住。”

老禅师抬头望了一下这位陌生人,反问道:“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住的人,是属于哪一类的人呢?”

陌生人回答说:“住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素质十分低下,我住在那儿感到不愉快,因此打算搬到这儿来居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老禅师说:“施主,恐怕你搬到这里来住也会感到失望的,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与你离开的那个镇上的人完全一样。”

过了不久,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老禅师打听同样的情况,老禅师又反问他同样的问题。

这位陌生人回答说:“啊,我以前居住的小镇上的人都十分友好,我的家人在那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比我以前居住地方更有发展机会的城镇,因此我们搬出来了,尽管我们还很留恋以前的城镇。”

老禅师说道:“年轻人,你很幸运,在这里居住的人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相信你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一旁的农人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老禅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甚至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老禅师告诉他:“念由心生,如果你以欢喜之心待人,自然看万事万物都欢喜,如果你以悲苦之心待人,自然看万事万物都悲苦。”

正如故事中老禅师所说的,如果以欢喜、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将是美好的风景;而如果以悲苦、挑剔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看到的也将是不尽如人意的景象。

虽然每个人心目中所认为应该的,或我们对每个人所认为应该的,各有不同,但包含“应该”之念是一致的。

换言之,我们大多数人常以理想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来要求这个世界的变化。

然而,我们却也由此对别人、对世界产生了失望之情。所以,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我们应抱有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能看到他人的优点,也能包容和理解他人的不足。

做人不妨心存厚道,多以宽容之心待人,君子和而不同,这样我们在交友与交际上也能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