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是什么意思(“抹脸做得”是什么意思?)

80酷酷网    80kuku.com

抹是什么意思(“抹脸做得”是什么意思?)

说“抹”

抹,词典上有三个读音,华容话基本上只说mā,但音调不同,读入声,与同是韵母为a的八、鸭、杂、发、挖等字一个声调。

抹的常用意思是擦。如打扫卫生要抹桌子,抹椅子;搞劳动出了一身汗,要用毛巾抹脸上或背上的汗。洗澡,华容话说“洗汗”。“洗汗”是裸身浸泡或淋浴,有时感觉没出汗懒得“洗汗”,就只擦洗下关键部位,华容话把这种情况也叫做“抹汗”。“洗汗”“抹汗”确实老土,恐怕只有乡下老人才这样说,现在应该都与时俱进说“洗澡”之类了吧。

抹桌子抹椅子,抹灶壁抹门窗,用来“抹”的东西一般是比较柔软吸水的废旧毛巾或布块,统称抹布。抹布一般是旧物利用,一抹就脏,大人们常用抹布来形容小孩的穿着或破或脏。以前穷,小孩多,常常是老大穿过的老二接着穿,老二穿过的老三接着穿。接力几次,衣服就很破旧了。于是,就有人形容说穿得像抹布巾。小孩穿衣不知爱惜,不讲卫生,鼻涕流出来了,就抬起袖子一抹,搞得一身脏兮兮,或衣服上沾满油渍。大人就会嗔怪小孩说:你看你,到处挨到处抹,搞得一身邋遢死哒,衣服成了油抹布!

就如把扫帚说成扫把一样,抹布也有人说抹把。可能是由于抹布挨水就沾面目可憎的特点吧,有人把见酒就喝嗜酒如命不分场合自个儿喝过不停的人称作“酒抹布”或“酒抹把”。以前乡下农家办酒席,一次只能摆几桌,要分几次才能把酒席开完。一次叫一排。开下一排席,要等吃上一排的人都离席。可是有的“酒抹把”不管人家急着等他离席了好收碗铺下一排,而是自顾自地过酒瘾。这样的“酒抹把”往往不受人待见,甚至令人侧目。

华容话有“吃抹桌”的说法。如果你去赴一个饭局,等到你赶到时人家已经开始吃了,甚至杯盘狼藉了,这时你上桌吃饭,这就叫做“吃抹桌”。意思是人家吃得差不多了,要收碗抹桌了,你吃的就是收碗抹桌时的食物。所以,这种情形叫“吃抹桌”。也有把最后吃饭称为“吃抹桌”的。

在华容话里,“抹”有更多的义项。如很多人喜欢的打牌,上了点年纪的人一般说“抹牌”。打牌赌博,说“抹牌赌博”。乡里婆婆姥姥喜欢抹对儿牌,抹七胡,抹欧金;乡里爹(diā)儿老倌则喜欢抹戳胡子,抹上大人。现在城乡上下,男女老少,恐怕都是抹麻将,抹歪胡子哒。抹牌的技艺有精与不精。有时听到人们互相调侃,说谁谁抹得一手儿好牌,精得闹得鱼死,上桌就打得到下锅米。抹牌不精的,则被形容为桶子漏水。

现在有人把抹牌的“抹”扩大使用,由“抹牌”到“抹歌”,甚至“抹舞”。如“张三‘抹’得一手好歌”;“他不仅歌‘抹’得好,舞也‘抹’得不错”。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也被人称赞文章“抹”得很抻敨。似乎有一种势头,“抹”要与万能动词“搞”作比拼,在一些年轻人口里,什么都是“抹”。有个帅哥给我发了这样一段话:“华容一抹哥,东南西北抹,早中晚都抹,抹哒东家抹西家,抹哒夜宵抹早餐,抹得绳(经)不起抹哒。”可见华容话里的“抹”,大有蔓延之势。

华容话里有“抹kě胡”的说法。这个kě字是有同音字的,如“可”,但这个“可”字在华容话里读“kǒ”,而这里的“kě”,只能读用锯子“kě”树的那个“kě”音。“抹kě胡”是形容用别人做不到或要做出牺牲才能做到的事作条件,才答应别人要求的做法。比如:张三请李四助力儿子进某大公司——当然,这对于李四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但李四以把张三女儿嫁给他顽劣儿子为条件。如果张三不答应,那李四就不帮忙。李四的做法就叫做“抹kě胡”。

“抹kě胡”的说法可能和抹牌有关。因为“抹”什么“胡”本来就是抹牌的术语,而“抹kě胡”有时也说“抹卡胡”。所谓“抹卡胡”,就是上手“卡”下手的牌,下手想要的牌,上手死死卡着不放,让下手无法进张,从而“卡”得下家“胡”(其实正确写法是“和”字,多音字)不了牌。因此说,“抹kě胡”也许是由“抹卡胡”转化而来。

“抹kě胡”也有故意不满足你的愿望,故意将你的军或为难你的意思。如有时当着人家夫妻开玩笑,指着丈夫说你在这里敢和你媳妇子犟嘴,只怕回去要跪踏脚板(现在一般说跪搓衣板),尤其是晚上抹你的“kě胡”(或“卡胡”)。至于这里说的“kě胡”具体怎么“抹”,那就只能意会了。

抹,在华容话里,有“扎”的意思。小时候因为穷,衣服穿不暖和,上身常常只穿一个空洞袄子。为了袄子能贴着身体热乎一些,就常常在腰里抹一个条带状物。这个带状物,一般叫做“搭包”,布料做的,或纱线织的。没有“搭包”可抹的,就在腰里抹一根绳子。连绳子都冇得的,就腰里抹一个草“要子”。穿个空洞袄,腰里抹一根草“要子”,这在当时,是常见的农民形象。

“搭包”,可能应该写作“搭脖”。那时,有一种一米来长的毛巾似的东西,用来围在脖子上,叫做“围巾”。有的人买,有的人自己用棉纱或毛线织。围在脖子上,既暖和,又时尚。但很多人并不是严严实实围着脖子,只是搭在脖子上,所以叫它“搭脖”。虽曰搭“脖”,但并非只能定位于“脖”,它也可抹“腰”;加上也许音讹的缘故,好像大家基本上是说“搭包”。乡下有个顺口溜,叫“打了胯,抹搭包,体面得一溜溜儿是一溜溜儿”,是对又冇得又死讲好的人的一种调侃甚或讥讽。

词典上有“抹脸”一词,释义是:突然改变脸色,多指由和气变得严厉,如“抹不下脸来(碍于情面,不能严厉对待)”。这个“抹”字,形容用手紧贴着脸,从上往下一拉(华容话说“xua”)。“抹”的结果是把原来的面孔“抹”掉了,换上一副截然相反的面孔。当然,换上的这副面孔是不友善的,甚至是令人感到恐怖的。《聊斋志异·画皮》里面描写的那种情形,大概正是“抹脸”的艺术再现吧。

华容话也有这样的用法。刚刚都在称兄道弟,或者刚刚都在你家吃吃喝喝,甚至刚刚都受惠于你或你有恩于他,但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翻脸不认人,甚至居然对你下狠手,你就会说这个人真是“抹脸无情”。这种“抹脸无情”的人,被形容翻脸比翻书还快,人们不屑地叫他“白眼狼”,华容话则称之为“黄眼畜生”。也有人对着他人宣称:“我把脸一抹,我哪个都不认得!”这样说的人,可能是一个刚直公正秉公而为的公仆,也可能真的是一个不讲恩义六亲不认的异类。

抹脸,在华容话里还有“不会”的意思。比如,遇到不会做的事,我们常常会说“抹脸做得”“抹脸搞得”。我们读书时,老师喊学生上黑板做题,学生说“抹脸做得”。老师就说:这个同学虽然不会做题目,但他还是很有自尊心的。因为,他知道“抹脸”。为什么要“抹脸”?应该会做却不会做,确实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嘛,他“抹脸”,就是表示不好意思。古人说“知耻近乎勇”,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因此,说“抹脸做得”的人,一定会急起直追,迎头赶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师是借题发挥,对“抹脸做得”的同学,既是敲打,又是鞭策,应该可以收到积极的效果。

把“不会”说成“抹脸”,感觉很幽默。由此可见,华容话可能确实有点土,但它又是那么形象生动有趣! (2019、10、20)

?±????é?????a???????1a????ˉ????1??????ˉ?????|??????????????????????????¥é???????3é???o?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