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历史人物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苏 轼


 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苏轼对朝云的回答,大笑认可,是因为他的确“
    不合时宜”。他先是上书批评王安石推行新法引起的种种弊端,建议神宗赵顼不要“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又在开封府进士考试时,出试题影射王安石怂恿神宗赵顼独断专任,败坏国事,结果触怒王安石,被诬告借父亲去世,扶丧归川时贩运私盐,接连遭到“变法派”的打击排挤,于熙宁四年(1071年)自请离京,出任杭州通判(副州长)。以后十多年里,苏轼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等地任职,且不断受人诬告陷害,以致在湖州任上被捕入狱,险些被杀。直到1085年,神宗赵顼死后,才得以回京任职。

no.2 李 白


净月潭是长春东郊的一处國家aaaa级风景区,占地面积很大,有190平方公里,素有台湾日月潭姊妹潭之称。创意者十分重视自然景观,树林、碧潭、草城、荒野几乎是它的全部。始建于1996年的净月潭滑雪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旅游滑雪场地。净月潭山峦起伏、林茂水阔、雪白风暖,不仅风景如画,气温适宜,且索道、雪道、滑道“三道”连为一体,同时供游人享乐,堪称独有。

  投入净月潭,便投入到自然美的包围之中。月夜,小立潭边,仰望长空,见天上“皎皎空中孤月轮”。低首潭中,见澄潭含皓月。天上有轮“净月”,水中有轮“净月”,水影若浮天,自成一番美景。

  今人不似古人,没有李白的浪漫:“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也不似苏东坡饮酒赏月的执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移杯净月潭,把盏赏月的今人,恐怕不多。今人对净月潭的最佳体味,当是绿色的情思,松林的静谧,林涛的洗刷,冰雪的净化和色彩的启迪。

  这里,没有烟尘的污染,没有汽车的尾气,有的是新鲜空气,是这浓绿散发的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净月潭中有9000公顷绿地,按每平方公顷绿地制造600公斤氧气计,一天就能放出5400000公斤氧气。它为人们吐故纳新提供了多么巨大的帮助啊!假若在这浓绿中择一处静坐,练习吐纳之法,定会身心如一,经络畅通,浑身通泰,神完气足。

  松林的地上铺满了枯干的松针,躺在松针上,仰面朝天,感受大地的情韵,驰骋的心很快就静了下来。静静地聆听松涛,心潮随涛声汹涌,情思随涛声澎湃。唐人李商隐在《高松》诗中云:“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被包围在天籁、地籁、松籁之中,仿佛进入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净月潭秋季的天空深邃高蓝,云如扫、天如洗等特点十分明显。霜染秋林,色彩纷呈,主要为黄红绿三色争胜。黄的如衫,叶多金黄。

no.3 海 瑞


对话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总策划侯磊

    “先忧后乐清风愿,从来治世民为天……”一曲清新悠远的片头曲《海阔天青》,把数千万观众的目光紧紧吸引到湖南卫视近期热播的46集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该剧由河北省检察院协助拍摄。  

    据央视索福瑞全国31个城市收视数据调查显示:这部电视剧开播仅一周就吸引了全国各地超过8000万观众,许多人还在网络论坛和博客上对剧情、人物、历史等方面发表评论,来自学界、评论界的赞誉也频频在各媒体露面。     

    日前,本报记者与这部电视剧的总策划、河北省检察院原检察长侯磊就本剧的拍摄与立意进行了交流。

no.4  鲁 迅


70年后,鲁迅成了巨大的历史公案与文化公案,譬如但丁、蒙田、尼采……他们在身后被不断解读、塑造、发掘、延伸。他们属于不同的国族和时代,但不属于政权;他们对文化与政治发生深远影响,但从未被现实政治吞没

鲁迅可以商榷吗?这是典型的奴才思路,是极权文化才会提出的问题——“商榷”这个词,那是中国式伪争论的代用词,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鲁迅喜欢骂人,是否导致“文革”期间人们互相攻讦斗争的恶习?阿弥陀佛!这样的问题需要回答么?有人问福楼拜最近在干什么,他说,我在继续诅咒我的同胞,向他们头上倒粪便……

鲁迅与好几位左翼小青年从亲昵到绝交,但与国民党军政界或右翼小朋友反倒未有闹翻的记载。鲁迅的外国友人,非左非右,并没有政治色彩

no.5 诸葛亮


近年来一些学者撰文评价诸葛亮,除了对他的治蜀才能、他对蜀汉政权忠诚的可信度等方面提出质疑外,还对他在用人方面的一些做法加以指责,认为他“赏罚不明”。本人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和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因此想就诸葛亮用人方面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陈寿评价诸葛亮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这番话,比较全面地评价了诸葛亮执法用人的政策,也真实地反映了蜀汉各阶层人士对诸葛亮用人“赏罚必信”的肯定。那么,“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究竟指的是哪些方面,联系蜀汉政权建立的特点,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内容。
  刘备死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辅佐刘禅治蜀,这时所面临的协调巴蜀人士同荆徐人士的关系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因为,荆州四郡的失守,蜀汉政权被封闭在三峡之内,进入益州的荆徐人士“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赵云语)的打算变得十分渺茫。而诸葛亮虽然以丞相领益州牧,大权在握,但诸葛亮却是属于刘备手下荆徐系统的人物,他在执法用人上的举措,自然会使巴蜀人士更加敏感。
  只要通观一下诸葛亮治蜀过程的所作所为我们不难发现,用心平正,无所偏袒,对待巴蜀人士和荆徐人士无论在使用还是赏罚上,一律一视同仁,这样的用人政策是巴蜀人对诸葛亮特别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no.6 王守仁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

    中广网贵阳9月4日消息(记者王贵山 罗胜)8月31日,随“要爽到贵阳”采访团一行参观了阳明洞,阳明洞位于修文县城东栖霞山。因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谪为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时,于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于此洞而得名。王阳明在此三年,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便是在此诞生的。

    之前,对于阳明文化仅知皮毛,但王阳明学术思想之源远流长并影响古今中外的事实却是有目共睹,儒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成就了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内核,是宋明儒学乃至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大转变。

    纵观阳明先生一生堪称传奇,他的学说带动了整个明朝社会学术的发展乃至思想的解放与提升,使其民德“几比东汉”。

    作为政治家,他对当权者以圣人训典“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谏言,倡导推行仁政、怜惜小民,从而实现安定的政治局面;在民间不断追求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的救世之方,普及儒学思想,提出“致良知”之说,倡导民众提高自觉意识和行为标准,规范社会道德,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形成 “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同时,他还兴办学校,教百姓读书识字,宣传國家大政方针,防止民众违法犯罪。这些措施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no.7 玄 奘


 3月6日,央视将在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推出的我国首部手绘纪录片——《大唐西游记》,将向观众真实再现玄奘西行取经中经历的历史人物和场景,披露取经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探索·发现》栏目组的戴晶晶小姐透露,这部纪录片共分为6集,每集35分钟。在210分钟的总时长当中,手绘特效画面占到了120分钟之多,他们用泥塑为片中50多个历史人物建立立体人物模型。

  戴晶晶介绍,除了手绘特色外,《大唐西游记》独家解读玄奘传奇的一生当中众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13岁的少年玄奘为什么能够破格剃度?西行路上,玄奘为什么在唐朝西部边关凉州城逗留了一个多月?玄奘的游记《大唐西域记》到底是否是一部军事情报书?玄奘是否身负刺探情报的间谍任务等等。对于具有争议的历史谜团,纪录片创作者们或出其不意地链接看似无关的历史事件,或多方举证古今中外的专家观点,或从史书的点滴记载里寻找新的论据,并将这些内容在片中展现给观众。

no.8 苏 武


《汉武大帝》由曾经成功执导《雍正王朝》的著名女导演胡玫担任总导演。剧中汉武帝由陈宝国饰演。此前一直坚持拍古装戏不剃头的陈宝国这次破了“戒”,他对此解释说,最初自己也是抱着决不剃光头的想法,可是后来发现带假发套的效果并不好,于是就把头发剃了。在接到汉武大帝这个角色后。陈宝国闭门谢客读了大量的史书和传记,来了解汉武帝。在片中陈宝国将分别扮演汉武帝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代,过足了皇帝瘾。他说:“我最喜欢老年的汉武帝,他那种爱憎分明的态度我最欣赏。”

no.9  司马迁


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除了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还原历史,再现历史。为达到这一目的,司马迁不仅赋予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以鲜活的生命,而且还努力打通“往事”与“来者”之间的历史隧道,刻意营造历史现场感,从而把人们带进特定的历史时空,让人们直观、感性地触摸历史,体
验历史。

    司马迁是如何营造历史现场感的呢?纵观《史记》,可作如下几点概括。

    1、历史现场感与叙事笔法。在司马迁之前,历史叙事主要有两种笔法:一种源于《春秋》,特点是梗概叙事、简言叙事,我们姑且称之为史笔;另一种则主要来源于《左传》,特点是委曲周详、细致生动,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笔。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对史笔与文笔“兼收并蓄”,无所偏废。“十表”之中,相关的文字表述部分用的是“清一色”的史笔;“本纪”、“世家”、“列传”诸体则根据需要,交错使用两种笔法。在《项羽本纪》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司马迁以“文笔”叙事、构造历史现场的效果,楚汉相持之际的彭城收复战就是一段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出。”

    在这段叙事中,如果说前六句采用了快节奏的史笔叙事,那么,从第七句开始,司马迁则明显地放慢叙事节奏,以文笔叙事,通过笔法的转换,来营造两个前后相续的历史现场或者说历史场景。一个是汉军败入睢水,兵陷重围,另一个是天暗风狂,乱中突围。在营造第二个历史现场的时候,司马迁还有意识地使用了“于是”一词,造成短暂的叙事停顿与叙事提醒,然后自己仿佛站在历史现场的边缘,目引手指,对现场作着详细生动的实况报道。

    2、历史现场感与视角交叉。按照现代叙事学的观点,任何事件都是特定叙事视角中的事件。因此,历史叙事也同样关涉叙事视角问题。为了复呈历史现场的“原生态”,使历史场景生动、鲜活、丰富、真切,司马迁在历史叙事中,往往把历史场景置于作者视角与人物视角的双重观照之下。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这是《魏公子列传》中的一个片段,写魏公子礼贤下士,延请侯嬴。事件大体上是由侯生登车与闹市访友两个核心场景的先后推移构成。两个场景之中,公子自迎,引车入市,侯生登车,久立微察,市人围观,从骑窃骂等,均出于作者视角;“公子执辔愈恭”与“公子颜色愈和”无疑源于人物视角,是侯生的眼中所见。两种视角交织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历史现场感。

    3、历史现场感与气氛渲染。历史“舞台”风云变幻,气象万千。每个历史现场都活动着不同的人物,上演着不同的事件,透发着不同的氛围。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独特的氛围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场景的“韵味”、“风采”与个性。因此,写好现场气氛同样是营造历史现场感的重要途径。司马迁是一个极富感受力与想象力的史学家,总能将历史现场以一种特定的氛围活泼地进入到他的感知、想象与体验之中,同时紧紧地“把握”住这种独特的氛围,随物赋形,刻画渲染,予以准确充分的艺术表现。《刺客列传》中,荆轲别燕的场景堪为此方面的代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秋风、寒水、白衣、别泪、悲歌,司马迁选取这些意象加以组合,尽情地渲染着别离时的悲凉。荆轲毕竟是英雄,所以不能只有悲凉,更要有悲壮。羽声、瞋目、发尽上指等意象,适足以达之。如此这般的情境渲染又怎能不使读者对历史现场情同亲历、感同身受呢?

    4、历史现场感与空间意识。无论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普通平凡的往事轶闻,它们总是在特定的空间中发生。具体到某一历史现场,自然存在着人与人之间、行动与行动之间、行动与场地之间的空间关系。因此,空间意识的建立,无疑有助于历史现场感的营造,有助于历史场景的清晰呈现。

    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盛赞司马迁的空间意识。他说:“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涂,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其中既有“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的原因,也有司马迁对兵势地形发生方位表达上的自觉。其实,司马迁不仅写兵战、说大势如此,他在叙述历史事件具体演进过程中,也十分注意人物行动展开的空间关联。

    “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左右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佚策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周本纪》中的这段记载,写武王伐纣、攻下朝歌之后,到社坛去祭告受命。司马迁把武王前赴社坛时的队列仪仗、从臣的位次先后,以及祭告之时武王、群臣与兵卒所处的空间方位,一一写来,历史现场被展示得清晰如画,一目了然。(邹文贵)

no.10 毛泽东


评价建国以来的历史问题,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评价毛泽东的历史作用。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问题正确地解决了,其他的重大历史问题的经验教训都好总结。因为建国以来,毛泽东一直是我们党和國家的主要领导人。各项重要工作都是在他的领导之下进行的。成就是在他的领导之下取得的,错误也是在他的领导之下犯的。一切重大的功过是非都与他的作用分不开。因此,《历史决议》把对毛泽东的评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毛泽东是伟大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所进行的革命事业还是他所提出的革命理论,既在中国历史上,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迹,发生着巨大的、久远的影响。我们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都是在他的思想哺育、教导、熏陶下成长的。他开创了一代学风、一代文风,至今我们常用的许多科学的政治语言都是由他倡导开来的。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那么巨大的历史功勋,尽管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作为他的战友、学生、后继者,要对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作出科学的评价,的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为了对人民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又必须对他的功过是非加以评价。《历史决议》就是抱着这样崇敬的心情和审慎的态度,努力把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方面同错误的方面区别开来,使我们党对他的评价成为客观的、信实的、公允的。

首先,既充分地肯定他的历史功绩,又严肃地指出他的历史错误。《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历史决议》从中国共产党成立60年发展的历史同他的革命活动的密切关系上,论列了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建立的巨大功绩。同时也论列了他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党的工作指导方针上所犯的错误。既没有因为他的巨大功绩而讳言他的错误,也没有因为他晚年犯了严重错误而低估或抹煞他的巨大功绩。《历史决议》说毛泽东的功大于过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第一,功与过的份量大小不一样。就拿他领导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功绩来说,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而“文化大革命”并没有使新中国倒退到旧中国。第二,功与过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毛泽东从开辟井冈山道路以来,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代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他的前40年被公认为立了大功,在最后10年犯了长时间的全局性的严重错误。第三,功与过的历史影响不一样。他的功绩是长远起作用的因素。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地沿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前进。至于他晚年错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在陆续纠正,而且还是根据或通过发展他过去倡导的正确思想来纠正的。因此,《历史决议》说“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绝非夸张之词。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