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

中国古代政治家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
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从而开创了杂家体例。后因寥霭一案他被兔去相职,遣散封地。怕其造反,始皇写了一封信严厉斥责吕不韦,受到威胁的吕不韦自杀,吕不韦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商人的特点——精明,他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利益所驱使;也正因如此,一旦他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奋起反击,结果,他与寥霭的争斗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一、奇货可居

    公元前11世纪,吕氏门中出了一个大人物,他就是吕不韦。
在吕不韦出生之时,卫国日渐衰败。为求发展,大约在公元前265午,吕不韦便来到向往己久的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城的繁华,让吕不韦眼花缓乱。他一边花天酒地,流连于歌楼舞榭之间。另一边也没有忘记他是为获取财富而来的,是要搜索一种能大大赢利的商品,很快这种一本万利的货物被吕不韦发现了。当时秦公子异人正在赵国为人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间派人到对方为人质,多数是为相互联合抗秦 而秦与六国交换人质,则是所谓的 "远交近攻"的策略。
  让异人充当这个倒霉的差使是有来由的,他的父亲安国君原来不是太子,公元前267年,原立太子早逝,安国君才坐上太子之位。然而秦昭王长寿,直到安国君五十三岁时才离开人世。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而异人只是其中一个,而且不是长子又不受宠。异人来到赵国后,在秦赵两国关系友好时,秦王孙异人自然被奉为上宾,可一遇两国关系紧张,他就成为阶下囚。
  初到邯郸,吕不韦就听说有一位秦国贵族困居在此,经过多方探听,他把异人的身世、家庭关系、目前处境及其他方面了解得一清二楚。后来,当吕不韦见到这位落魄的王孙时,凭他多年经商的经验,一眼就看出:多方寻觅的宝贝就在这里!不由脱口而出,留下一句名言:"此奇货可居。"吕不韦赶回家票告父亲,自己找到了可赢利的 "奇货"。
公元前262年,吕不韦又一次来到邯郸,他来到了异人的住所,与异人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并说他愿意倾其所有资助异人实现远大抱负。异人听后感恩戴德地说 "如果您的计划能实现,我当了秦国的国王,秦国一定归我俩共有!"
  吕不韦与异人敲定后,立即照计划执行。他先拿一部分钱财供异人结交宾客、朋友,以积蓄力量,准备回国夺权。而吕不韦自己则携带奇珍异宝,向西奔秦而去。来到秦国,他很快就结识了受宠的华阳夫人的胞弟阳泉君,向他们游说了一套可以使他们避灾得福的办法。当吕不韦将在邯郸与异人策划的方案和盘托出时,阳泉君大喜,急忙转告姐姐,使华阳夫人明白?quot;以色事人",不能长久,"年老色衰"就会失势的浅显道理。
无子的华阳夫人于是决定收异人为儿子,并诱劝安国君立异人为继承人。既然地位变了,异人当然不能再当人质了。吕不韦施展他游说的本领,使赵国同意送异人回国。正当异人和吕不韦欢天喜地打点行装准备回国之际,不料秦赵间"长平之战"发生了。赵王改变主意,禁止异人回国。

no.2 和 砷


和砷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第一宠臣,是臭名昭著的大贪官。他因风度翩翩、容貌俊秀,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而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终其一生,他为追求金钱与权力而费尽心机,在得宠之后,更是恃宠生骄、不可一世。他专权二十余年,不断扩充势力,大肆聚敛钱财,贪尽天下财富。饱在官场浮沉数十年,以乾隆为靠山,多次化险为夷。乾隆死后,他即被嘉庆帝赐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一、立"钱、权"之志

  和砷的出身并不显贵,父亲常保官至福建副都统。和砷自幼模样俊俏,十分乖巧,人见人爱。年少时他曾在咸安宫官学就读,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他过目成诵,不仅背熟了《四书》、《五经》,而且满文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另外他还掌握了蒙文和藏文,学会了作诗填词。他的学业和 "谦和",赢得了著名学者袁枚的称赞。和砷虽然身为中等官僚家庭子弟,但却因家中变故,并未过上悠闲、舒适的生活。他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小小年纪就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尝尽了人间冷暖。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少年时代这段备受冷眼与屈辱的经历,磨练了和砷的意志,使和砷自小就立下了追求金钱与权力、出人头地的志向。最终他步步为营,成了日后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乾隆朝第一宠臣。
  父亲死后,为了筹集生活费用,和砷四处向人借贷,但得到的只是无情的嘲弄与莫落。无奈之下,和砷只得向管理自己家百封地的赖五讨要租银。赖五见和砷年幼好欺,非但不给租银,反而将他赶出了家门。无奈之下,和砷只得到保定府告状,结果却遭到了保定知府的一顿痛斥。为了继续生活,也为了不间断自己在咸安宫官学的学业,年仅十三岁的和砷强忍屈辱,卖掉了土地。
在咸安宫官学学习期间,和砷也因家贫而常常道人歧视、受人侮辱。
  有一次,一位大官的儿子写了一首讽刺老师的诗,却硬说是和砷作的。恼羞成怒的教师没有给和砷任何分辩的机会,抄起戒尺就是一顿乱打。和砷心里明白,老师也只敢在他这样的穷学生身上发泄怒气,根本不敢招惹大官的儿子。这一顿乱打,使和砷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从四处借贷、要租银、告官、挨打的经历中,和砷深深地体会到了权力和金钱的重要性。从此,他便把对权力与金钱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清


二、 时来运转,飞黄腾达


  确立了人生目标后,和砷更加奋发向上。天道酬勤,和砷出人头地的机会终于来了。
  和砷二十岁时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他由于一表人材,而被身居高位的英廉看中。英廉将孙女冯氏许配给他。这样的靠山给和砷的发迹创造了条件。和砷虽应举未中,但在英廉的活动下,在乾隆三十七年 (  公元1772年)被授予三等侍卫职,不久调任变仪卫,担任协同管理皇帝銮舆、仪仗的侍卫。这差使虽然地位不高,但可经常伴驾,是一条晋升的捷径。
  和砷的时来运转颇具戏剧性。一天,乾隆帝出巡,仓促间找不到黄龙伞盖,乾隆很不高兴,借用 《论语》中的一句话问道:"是谁之过欤?"其余随行人员都膛目结舌,不知所措,只有和砷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话"这句话是对 《四书》上 "岂非典守者之者过邪?"的巧妙变通。乾隆顺着这宏亮的声音看到了和砷,见他仪态俊雅,机灵善辩,不觉喜欢起来,从此让他总管仪仗队。次日又升他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和砷以一个官学生的身份,却如此迅速地得到宠幸,实属前所未有。故朝中官员都觉得纳闷。孰不知这里头有着一段非常离奇的故事。乾隆为宝亲王时,有一天进宫请安,经过雍正爱姐马佳氏的卧室,正好看见马妃在对镜梳妆。宝亲王见马妃长发及地,不觉心中一动,偷偷走到马妃身后,蒙住了她的双眼。马妃不知道是宝亲王,顺手用梳子打到宝亲王的眉间,竟打起一个青紫纹块儿。皇后看见后,以为宝亲王与马妃有染,便下令将马妃赐死。宝亲王得知时,马妃己气绝身亡。乾隆抚尸大哭,咬破手指,在马妃项间点了个标记,说:"是我害了你,你要知道我现在还不能作主。你如果有灵魂,二十年后一定要与我相聚,我一定不会辜负你。"此时马妃已去世二十六年,和砷也恰好二十六岁。乾隆见和砷面貌和马妃一模一样,且项间也有一块朱砂记儿,便认为和砷是马妃转世。于是顿时生址怜惜之心,对他百般宠爱。
  和砷每日形影不离地跟随在乾隆帝左右,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留心观察、细心揣摩。时间一久,对乾隆的脾气、心理、好恶等,都了解得很清楚。他一看乾隆的脸色,就能猜出乾隆想干什么,不等乾隆开□,就把该准备的东西准备好了。和砷费尽心机去逢迎乾隆。乾隆也对他的办事能力极为满意。当时乾隆倚重的军机大臣于敏中是汉人,而乾隆帝一直在物色一个满族人帮助自己处理日常政务,和砷无疑成了最佳人选。从此他加官晋爵、平步青云,九年之内升至军机大臣。只有三十岁的和砷就当上了军机大臣,成为参与军国大政的核心人物之一,爬到了一般官吏钻营一辈子都不能达到的官位。这在论资排辈的封建官场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乾隆以和砷办事干练为由,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提拔他。他曾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埋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大臣、九门提督、领侍卫内大臣、满洲都统等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砷发迹之迅速,实属罕见。

 

和砷府花园流亭旧址

三、秉权二十余年

  和砷自乾隆四十年 (公元1775年)发迹,至嘉庆四年 (公元1799年)正月被赐死,专擅朝政二十余年。他一人得势,鸡犬升天。弟弟和琳,官至总督,死后加封一等公;儿子娶乾隆的掌上明珠固伦和孝公主为妻,曾任都统兼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和砷之女嫁给康熙帝之重孙;和砷的侄女即和琳之女,嫁给乾隆之孙子。和砷与皇室的联姻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砷的家人凭借其权势,横行霸道。
  各地的封疆大吏纷纷攀附和砷。和砷当权期间,劣迹昭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和砷得势之后,大肆培植亲信,组织 "和家班子"。他首先把大学士傅恒之子福长安拉大军机处。两人串通一气,狼狈为奸,合伙干了许多罪恶勾当。福长安的小舅子是个连满语都说不好的浅薄之徒,却被和砷安排为广信知府。在一次考核官吏政绩的 "京察"中,和砷特意将他列为 "保送一等"。和砷的族孙景安被委任为河南巡抚,白莲教起义时,他不敢与起义军正面作战,总是在起义军后尾随,被人讥为 "迎送伯"。和砷的亲家苏陵阿毫无能力,和绅却对他特别提拨。在两江总督任上,苏陵阿公开索贿,接见属员时竟公开说:"蒙皇上圣恩,命我这老头子来捞点棺材钱。"这样一位厚颜无耻之徒,和砷竟公然将他推举为东阁大学士。这时的苏陵阿已年逾八十,两耳不聪,老眼昏花,连一举一动都需人扶持,被人称为 "活傀儡"。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都因曾在相砷家教读,当了高官,成为他的党羽。
  对于不附己者,和砷千方百计地予以迫害打击。他与大学士阿桂始终势如水火。嘉庆帝的老师朱哇及嘉庆帝的宠臣东阁大学士董浩,也没躲过和砷的陷害。嘉庆元年 (公元1796年),太上皇乾隆帝下诏调朱挂来京任大学士,嘉庆帝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砷盯上这首诗,把它拿给乾隆看,说嘉庆早就想 "示恩于师傅"。乾隆大怒,幸亏大臣董浩从中劝谏才未处死朱硅,但降朱硅为安徽巡抚,并谕令 "不得内召"。

2、控制朝政

 

文官一品补子 中绣仙鹤 清

  和砷恃宠弄权,独霸军机处。嘉庆二年 (公元1797年),和砷任刑部尚书时,乾隆帝又命他兼埋户部 "紧要大事"。但他到任后,竟独揽户部的一切权力。同年,他又下令,以后大臣的奏章,一律
要另备一份副本呈交军机处,使他先于皇帝看到奏章。就这样,他通过控制奏章的渠道独揽了朝政大权。
  嘉庆元年 (公元1796年),永炎即位后,乾隆帝依然以太上皇名义训政,和砷继续受到重用。由于乾隆帝老而健忘,和砷更能左右其意旨,成为出纳帝命之人。他的专擅程度甚于往昔,人皆侧目,连嘉庆皇帝也莫可奈何。一次,和砷上奏乾隆帝裁减太仆马匹,甚至影响到皇帝乘骑,使嘉庆帝暗自叹息说:"从此不能乘马矣。"他还把自己的老师吴省兰派到嘉庆帝身边,名为帮助整理诗集,实
  欲窥探皇帝的一举一动。嘉庆二年 (公元1797年),嘉庆帝鉴于来年春自己"临雍礼成",下谕旨准备 "冬间大阅"。和砷即以白莲教大起义末被扑灭为由,向乾隆帝提出不宜举行这一典礼。乾隆帝立即接受了和砷的建议,下旨说大阅暂行停止。和砷的专擅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庇护贪官,收受贿赂

  乾隆时期,天下太平,封建官僚、地主阶级化,贪官数目之多、官员品级之大、赃额之巨、手段之高、范围之广,堪称清代历朝之最。查找有关史料,人们不难发现,许多大案要案均发生在和砷专权之后显然与和砷不无关系。
  乾隆四十六年 (公元1781年),浙江巡抚王禀望在甘肃藩司任内贪污监生所交的贩济粮案发,清廷在其家搜出金银百万两之多。通政司副使钱沣查明勒尔谨、王禀望皆为和砷私党,陕西巡抚毕沉又经常奔走和门,与勒、王两人狼狈为奸,且知情不报。钱沣于是上奏疏弹劾毕沅。和砷虽然没有能保住勒尔谨、王禀望等人的性命,但终于使毕沉逃脱了惩处。

 

乾隆帝宫中行乐图 郎世宁 清

  乾隆四十七年 (公元1782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等贪纵营私。乾隆命和砷同都御史刘墉以及钱沣一起去查办。国泰的营私舞弊,世人皆知。和砷先是给国泰通风报信,让其早做准备;后来在盘库时随便抽查儿封银子,一看数目不缺,就要草草收场。御史钱沣却查看得十分仔细,发现这里的庄银规格不一,便知有诈。又见和砷那样盘库,知其暗中袒护国泰,如果就这样收场,不光是贪官得不到惩处,他自己还要以所劾不实而获罪。因此,他再三请求封库再查。和砷无奈之下,只好同意封库。第二天,钱沣通知各商号说,借钱给府库的赶快前来认领,否则银两一律充公。结果商人纷纷前来领银。原来库银是从商铺暂时借来充数的。国泰贪污库银二百万两的内幕终于被揭开了。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和砷的通风报信、竭力营救未能奏效,国泰、于易简都被处死了。
  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1790年),内阁学士尹壮图请旨"密查亏空"。和砷很忌恨尹壮图,生怕他的 "密查亏空"之火会烧到自己头上,于是决定整整他。和砷表面上要求乾隆派尹壮图和户部侍郎庆成同赴各地清查仓库,暗中却命令庆成监视和牵制尹壮图。每到一地,庆成并不急于盘查,而是先拖延数日,令尹壮图枯坐馆舍,使其行动受到限制。事先得到消息的地方官吏,则赶紧东挪西借,暂时补足亏空,结果自然查不出任何漏洞。刑部以挟诈欺公、妄生异议罪判处尹壮图死刑。最后还是乾隆帝免去了他的死罪。这使和砷贪财的气焰更加嚣张。
  和砷不仅百般庇护各地的贪官污吏,而且更不容许正直官员触及自己的管家。和砷的管家刘全恃强营私,陕西道监察御史曹锡宝“将论幼”。和砷接到党羽的报告,急忙命刘全"毁其室,衣服、车马有逾制,皆匿无迹"。和砷在乾隆帝面前诡称自己平时对家人管束甚严,如有此事,自己听凭处置。于是,乾隆帝 "遣官从锡宝至全家察视,无迹,锡宝自承冒昧",最后曹锡宝受到了革职留任的处分。
由此可见,乾隆后期,尽管清廷诛戮了一大批包括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内的贪官污吏,但官场的贪污聚敛之风未有丝毫的收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需要筹集大量银两,通过进贡、接驾、祝寿、献礼等方式,以满足乾隆帝挥霍钱财、和砷贪得无厌的欲望。
  和砷虽身为官场贪污之首,却照样升官。乾隆五十一年 (公元1786年),三十六岁的和砷被任为文华殿大学士,官居一品。古人云:"德性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为小人者未必无才。"现存 的和砷的集子 《喜乐堂诗集》中有不少诗是他对乾隆应制奉和之作。清代诗歌认为,他的诗格律妥切,颇有佳句。在书画方面,和砷也是一个行家。
  另外,他不仅精通满汉文,而且通晓蒙、藏文,并能用蒙、藏文为乾隆帝拟诏书。他还掌握了鲜为人知的西域秘咒,这在当时朝廷官员中是很少见的。他显示了较强的处理政务的才能,还 "善体圣心",对皇帝的起居可谓体贴入微。每当上朝遇到乾隆咳嗽,身为宰相的和砷当着文武大臣的面,为这位老迈的皇帝手捧唾盂。这无疑是使他获得宠信的重要因素。乾隆帝虽是一位英主,但他好大喜功,乐于巡游,讲究享受,还大兴土木。这些都需要大把的钱,然而乾隆又不愿意动用国库。和砷为此特设立 "密记处",实行议罪银制度,这样地方大员就有了公然向皇帝行贿的名目。就是个别的大员并无过失,但想继续升官的大员自然也走上向皇上献财富的捷径。这种制度有效地弥补了乾隆巨大开销的缺额。和砷还热衷于办贪污案子,但他处理贪污案并不是为了整顿吏治,而是因为这些被抄没的家私可满足乾隆挥霍之用。
  为了讨好乾隆,和砷借主管户部和内务府之机,扩建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以供乾隆享乐,满足他做快活天子的愿望。每当朝鲜等国使臣来见乾隆帝时,和砷均为出纳帝命之人。正如来华的朝鲜使臣所说:阁老和砷,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贿谄附者,多得清要。"

4、不择手段,聚敛钱财

 

军机处内景 清

  从小便对权力与金钱有着强烈欲望,并把它们作为人生目标的和砷,在得到乾隆恩宠,大权在握后,便开始把精力投人到他人生的另一个目标的实现上。人们说 "和砷爱财,取之有道",此话一点不假。为了聚敛钱财,和砷不惜利用职权贪污、索贿、受贿,甚至巧立名目,生造出议罪银制度,真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自王公,下至舆僵,莫不侧目唾骂。
  内务府负责宫廷服用、食物、武装守备等方面的事务。和砷作内务府的负责官员,为了支付宫廷庞大的开销,便以为皇帝、皇后、太子、公主等过生日为名,对各级官吏和富商进行大肆搜括,和砷本人则借机揩油。各地朝贡的礼品都得首先经过和砷这一关,和砷私自侵吞了贡品的十之九。他家所藏的一颗大珠比乾隆御用的冠顶还大。至于户部、内务府的大宗钱财更是由和砷任意支用,几乎无账可查。乾隆对此也从不过问。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1790年),有一次和砷在宫门外遇见兵部尚书孙士毅,问他手中所持何物。孙出示了一只由大如雀卵的明珠雕琢而成的鼻烟壶,和砷爱不释手,要求孙转赠给他。孙告诉他此壶早已奏闻皇帝。没过几天,孙进奉的那只壶就到了和砷手里。原来,大凡大臣贡品,乾隆只收一二件,余下的都被和砷占有了。不通过和绅而直接进献的贡品,和砷出人宫中也可以随手取得。
  和砷大权在握,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争相向和砷进贡。即便是例行公事,如不给贿赂,和砷也会故意刁难。至于升官,则更需以钱铺路。在和砷那里,大小官职都有定价,出多大价做多大官,而且价码越来越高。向和砷行贿的官员太多了,以至于出现了行贿无门的情况。有一个山西巡抚专程送二十万两白银给和砷,不但未见到和砷的面,连管家的面也没见到,仅见个门子就花了五千两。外省的、京内的官员为了能与和砷见上一面,或者送完礼后要请托一些事情,经常在和砷从家中上公署必经的一条胡同里徘徊。因为清朝官员的官服上都有绣着图案的 "补子",这条胡同就获得了 "补子胡同"的雅号。
  和砷利用攫取的惊人财富过着 "奢侈富丽拟于皇室"的腐朽生活。和砷吃腻了山珍海味,每天要服用上好的新鲜珍珠一粒。而这些珍珠都是各地达官显贵以每粒八千至二万两银子不等的价格买来进贡给他的。和府男女的服饰皆轻裘锦绣,和砷有一件衣服,其钮扣全是由精致绝伦的西洋小钟表制成的。和砷妻妾成群,她们之中有商人、下属送给他的美女,有内廷中遣出的宫女,也有别人遗留下的侍妾。和砷宅第的富丽豪华,在京城权贵中是名列前茅的。

四、可悲的下场

  明代文人洪应明在 《菜根谭》一书中说:"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多行不义必自毙,和砷当然不会例外。
  和砷种种以权谋私、恃宠生骄的行为,引起了嘉庆帝的极大不满,但碍于乾隆帝之面,强为容忍。嘉庆四年 (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第二天,嘉庆就削掉了和砷的军机大臣、九门提督职务,让其同死党福长安昼夜守值摈殿,不得擅自出人。初八日,嘉庆帝下令革除和砷及福长安所有职务,将两人逮捕人狱,并查抄其家产。十五日,嘉庆帝亲自宣布和砷二十大罪状。十八日,钦赐和砷白练一条,令其自尽。和砷面对白练一条,写下了四句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近人梁启超先生的估计,和砷的全部家产大概有八亿两白银之巨。当权二十年的和砷的家产竟比清政府十年收人的总和还要多,难怪这些查抄清单公开之后,人人膛目,甚至当时在民间流传起了"和砷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

 

no.3 郑和


中国从汉朝开始,到唐、宋时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在世界上领先。明朝的郑和(1371—1435)“七下西洋”,则是古代航海事业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郑和原来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明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过红海之滨的回教圣地麦加朝圣,使郑和从小听惯长途旅行的惊险故事,心中充满好奇1405年7月,郑和率领62条海船、2万多名人员,船上装着金、银、瓷器和丝绸,从刘家港出发(今江苏太仓县浏河口),开始了万里远航。船队经历千辛万苦,战胜了风浪和疾病,打垮了凶恶的海盗,牺牲了不少船员和士兵。他们先后到了占城(今越南南方)、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國家(古时候的“西洋”是指南海以西的沿海一带),成功地开辟了从中国到东非海岸的航线,直到第三年10月才回来。这次航行使皇帝得到很多好处,所以不久又派郑和多次出海。
  自1405年到1433年的近30年中,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规模宏大,船队最多时达200 多艘船,其中长148 米、宽60米的大型船只60余艘。使用了罗盘、测深器、牵星板等世界先进技术,航程10万余里。先后到过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的婆罗门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足迹遍及30多个國家,为中国对外交流开辟了航线,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广泛流传着许多“三宝大人”的传说。有许多以“三宝”命名郑和到过的各地名胜古迹,如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三宝洞”,太国的“三宝庙”、“三宝塔”,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三宝井”,印度的“三宝纪念碑”等。还出版了《三宝大人传》。这些表明郑和的功绩和中国与亚非國家友谊的象征一直流传至今。  

郑和下西洋海船复原图

no.4 魏忠贤


明熹宗天启四年六月,时令将近盛夏,这天深夜,京城中万籁寂静,只听得樵楼上按时报更的鼓声,在夜凉之中,人们安静地睡熟了,只有御史杨涟书房中的灯光依然闪亮,灯下,杨涟正在奋笔疾书,痛彻淋漓地起草弹劾魏忠贤二十四罪状疏,疏中列举了魏忠贤专权乱政、迫害忠良、蒙蔽圣上,暗害妃嫔、私建祠堂、任用私党、败坏圣名等大罪。杨涟在奏疏中还揭露了魏忠贤的老底。
  魏忠贤原是一个市井无赖,整日游手好闲,酗酒、聚赌,无所不至,经常因为输了钱东躲西逃,有一次,他赌博又输了钱,还不起,便跑到闹市的酒店中躲藏起来,不想,还是被其他赌徒找到了,当街向他要钱,还打骂、羞辱他,魏忠贤顿时羞愤难当,回家后就自宫了。白宫做太监,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时髦”,太监可以接近皇上,一旦获宠,便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连亲戚也可以沾光;而且,这也是好吃懒做之徒坐享其成的捷径。
  魏忠贤选择了这条捷径,他先来到北京,托人找门路进了皇宫,初为太监时,他只被分配做些杂役,但不久他凭着善于阿波、巴结,攀附上太监中的权贵,由魏朝引荐,当上了后宫王才人的办膳太监。王才人是当时的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因此,魏忠贤又有机会接近未来的皇上。他抓住小孩子喜好玩耍的特点,变尽花样哄得皇太孙开心。
 位于今天北京香山的碧云寺,始建于元朝,魏忠贤曾在此经营。  神宗死后,光宗即位,可是,这位当了四十年太子的光宗皇帝,只坐了一年的金变宝座,就命归西天。年仅十六岁的朱由校被东林党人推上皇位,称做嘉宗。随着高宗的登基,魏忠贤也有了出头之日,成为炙手可热的当权人物,从此开始了他专权生涯。从天启元年到四年,仅四、五年时间,他就做下了一系列罪恶勾当,激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愤慨,至此,杨涟连夜上书,声讨魏忠贤。
  紧接着杨涟的奏疏,又有七十多名朝臣上疏弹劾魏忠贤,奏疏达百余封。
  可是,朝臣们的奏章,嘉宗还未看到,就先落在魏忠贤手中,见群臣联合起来弹劾他,魏忠贤也吓了一跳,十分惊恐,他便去找掌印太监王体乾商量办法。王体乾的职位虽比魏忠贤高,却对魏忠贤俯首听命,凡事都受命于魏忠贤,帮着他哄骗皇上。这次,王体乾又依照魏忠贤的旨意,在向衰宗宣读杨涟奏章时,将要害处略去不念,魏忠贤听一条,为自己辩护一番,又有嘉宗的乳母客氏从旁替他开脱罪责。嘉宗竟然偏听偏信,下旨将杨涟痛责一通。不久,杨涟又被害了官。这一回交手,魏忠贤又靠玩弄权术取得了胜利。
  从此,魏忠贤更加有恃无恐地排斥异己,迫害无辜。
  内阁中书汪文言因得罪了魏忠贤,曾几次被下狱拷问,折磨得死去活来。天启五年,已被解职的汪文言又被押解进京,再次打入牢狱,严刑拷打,这次,魏忠贤是想借江文言  

熹宗的乳母

之口诬陷杨涟、左光斗等人,从而达到铲除异己的目的。许显纯受魏忠贤指使,动用酷刑向江文言逼供,江文言正气浩然,宁死不折,决不肯诬告杨涟、左光斗,最后,许显纯竟然假造口供,强拉汪文言划押,又将他活活打死。紧接着,魏忠贤又发动他的死党,纷纷上疏诬告杨涟等人的“罪行”,他又矫旨逮捕了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六人,按照许显纯捏造的假口供定了罪名。江文言已死,无可对证,魏忠贤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逮捕了杨涟等六君子,魏忠贤将他们押送北镇抚司,开始了丧心疯狂的人身摧残。魏忠贤每天都勒令六君子跪在阶前,施以酷刑,甚至将他们的衣服撕碎、扒光,让他们裸体受辱。不出几日,杨涟、左光斗等人都已血肉模糊,肉烂血脓,惨不忍睹。在魏忠贤惨无人道的折磨下,顾大章自尽在狱中,而其他五人都死于酷刑之下,杨涟死时,被土囊压身,铁钉贯耳,面目皆非,只以血衣裹尸,草草掩埋。左光斗更是凄惨,他受过炮烙之刑,面额焦烂,令人不忍卒睹;膝下筋骨全部脱裂。魏忠贤竟下此毒手,实在令人发指,他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灭绝人性的魔王。
  害死了劲敌杨涟、左光斗之后,魏忠贤更加肆无忌以大开杀戎。杨、左冤狱的第二年,魏忠贤再—次大兴冤狱,逮捕了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缓昌期、周宗建、李应升、尊尊素等七人,诬以受贿之罪名。周起元等人在狱中也受尽了酷刑的拷打,非人的折磨,最后都惨死在魏忠贤的刑具下。周顺昌裸体受刑,又被重物压首而死,死后鼻子都被压扁了;缨昌期因拒绝给营造坟墓的魏贤写碑文多被魏忠贤明目张胆地定了“反魏”的罪名,在酷刑之下,缀昌期倍受折磨,十指都被打掉了;还有周宗建,被铁钉钉身,又以沸水浇烫。受尽痛苦,惨死狱中。另外几个人也都被折磨得不成样子,死后骨肉俱烂,不可辨认。
  这两次冤狱,还牵连了不少朝臣。许多大臣因反对魏忠贤的暴行而惨遭杀害。如苏继欧、丁乾学、吴怀贤、张江等人,只因良心未混,正义尚存,就被魏忠贤施以报复手段,他们或被缢死,或受杖刑而死,或被迫自杀。
  两三年内,官员入狱接连不断,杀人害命被视为儿戏.

no.5 于 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自幼聪颖过人,青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篇。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明正统十四年(1436年),北方瓦剌人侵犯边关,明英宗驾御亲征,却让太监王振任总指挥,50万明军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京师动摇。瓦剌以“送驾还朝”为名,长驱直入,并侵占京师门户紫荆关。社稷危机万分。于谦临危受命为兵部尚书,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统率军民抗敌,瓦剌大败,终于认输献出英宗,取得北京保卫战全胜。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于谦被诬陷而遭杀害,时年59岁。七年后始得昭雪,遗体归葬故乡,墓侧建祠堂。墓与祠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重修。

  于谦善书法,其书静穆高雅,气韵盈沛,遗墨《题公中塔图赞》帖,为普朗和尚题其师所遗公中塔图及赞语。用笔劲峭有力,畅达清丽,意如行云流水。此手迹曾经安岐、顾崧等人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不阿。

no.6 刘伯温


刘基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人杰地灵,孕育着文成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千古人豪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现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诸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此外,全县尚拥有新石器遗址、宋朝古窑址、摩崖石刻、古寺、古墓、古牌坊、革命纪念地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至大四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出生于南田武阳村。武阳村当时属青田管辖,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初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文成公。文成县就是以他的谥号命名的。
  刘基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國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并不得志。自26岁出任江西高安县丞,长期充任江西行省椽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枢密院经历之类从七品、七品小官,后来虽小有迁升,一度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但旋即仍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浩然之气受到抑制。加上此国性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他面对现实,逐渐认识到元朝灭亡、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之势。于是在48岁那年弃官在家乡武阳隐居,著《郁离子》2卷。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于色。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
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刘伯温之死与明初大算账  

春兴诗八首 明 刘基

  刘基(字伯温)是明初的一代奇人,《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伯温则更是一个传奇,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预言之作《烧饼歌》就被传为是他所写。
  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当然不是神仙,不过按今天的头衔,可算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其著述也广泛涉及到了这些方面,“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列传16》),其《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有如《庄子》,《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伯温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数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还著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颇为奇特的是,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儒雅潇洒的形象不同,刘伯温身着布衣,威猛刚烈,“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
  刘基是浙江青田人,23岁进士,曾任元朝的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职,曾受命参与镇压方国珍部,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因不与兵事,愤而弃官还乡,在48岁那年弃官归隐。元至正二十年,“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明史列传16》)
  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南京),充任谋臣后,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陈时务18策,提供了好几着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与张士诚、方国珍暂时妥协,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为朱元璋采纳。朱元璋先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多按刘基的计策行事。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刘基为太史令。二十七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北伐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其间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洪武三年封诚意伯。
  按运筹帷帷的功绩,刘伯温理当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为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这些人除常遇春之子常茂是追封外,其他都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征战疆场的“哥们”,尽管朱元璋对刘伯温“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明史列传16》),但那是有所请教,是一种姿态而已。可能是出于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对文化人有一种内心的反感,尽管刘基以及陶安、秦从龙、朱升、范常等文人对朱元璋平定天下起的重要作用丝毫不亚于厮杀战场的武将。
  当然,补偿还是有的,为安抚刘伯温,朱元璋下令青田不加赋税,“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后来又“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明史列传16》)
  不过,刘伯温虽才华盖世,胸有韬略,却不是政治家。如果他专注于学问,成就必定会不逊于任何一代宗师。但他是性情中人,决不会为逃避乱世纷争,躲起来一门心思做个人研究。而且他心地至诚,性格正直刚烈,嫉恶如仇,天下太平之后,也根本不适合混迹于官场,这一点他自己也明白。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为丞相,刘伯温的回答是:“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可惜,一入侯门深如海,已没有了退出的余地了。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
  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刘伯温虽归老于乡,但朱元璋疑忌之心很强,人不在身边反觉难以掌控,更欲除之而后快。刘伯温也知道朱元璋对他不会就此放心的,所以他的儿子留京为官,算是人质。而且朱元璋每年岁暮都将退休的刘基之子琏、宋濂之子允载、叶琛之子永道、胡深之子伯机等召去京师,接见于便殿,嘘寒问暖,“亲加训诲,燕语如家人。”故此,退隐后的刘伯温异常低调,“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明史》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青田县令因久仰刘伯温大名,想瞻仰一下尊容,“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未逃脱朱元璋的算计。
  朝廷方面,李善长为朱元璋所忌,已经自动退休,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乡,因李的举荐而成为丞相。其实,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就李善长外另一丞相人选问题征询过刘伯温的意见,刘就不看好胡惟庸,评价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史列传卷16》)。胡惟庸因此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后来终于在朱元璋暗助下得到了一次报复的机会。
当时瓯、闽间有一条狭长的地域叫谈洋,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便是从这起兵反叛的。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基,反指淡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想要谋取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便发病了。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
不久后,一代绝世奇才便这样去世了。
  毒杀刘基,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极大。首先,刘基死于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进中书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时胡入相时间不长,地位并不稳固,还处在“考察期”,又有汪广洋牵制,未必能够胆大妄为到这个程度。胡惟庸虽然嫉恨刘伯温,但并无深仇大恨,弹刻刘基的奏章也强词夺理,没有能令人信服依据,如果没有来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许,本身就有诬告嫌疑,很可能反过来惹火上身。更何况刘伯温已归隐,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做下毒这种风险很大而毫无回报的事,对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而言,应该还不至于笨到这个程度。
  再者,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李文忠、徐达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关于李文忠之死,《明史》载:“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当然,淮安侯也逃不过抄家灭门的命运。至于徐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说,这是拜朱元璋的一只蒸鹅所赐。此外,与胡惟庸同为丞相汪广洋因否认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在贬责途中被赐毒而死。
  刘伯温之死仅仅是一个开始。
  五年之后,大清算终于来了。始于追查他的死因的胡惟庸案发生于的洪武十三年,最终的罪名则是不可饶恕的谋反。“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实际数目远高于此,因为被杀的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杀一人也就是杀一家。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长、朱亮祖二国公二十列侯,身为太子老师的宋濂虽免于死罪,但死于流放途中。十三年后,又有蓝玉案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坐蓝案死的有傅有德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及诛连被杀者又一万五千人。朱元璋铢杀屠戮,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无上,森严可怖的皇权。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摧残的不仅仅是功臣的性命,更有國家民族的元气和活力。

no.7 严嵩


严嵩(1480——1569),表字惟中,号介谿,分宜(今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以后引疾归家十年;还朝后,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月,入京为礼部尚书盘踞津要,凡21年。

贪鄙成性 招权纳贿
  严嵩入京之时,正值礼部要补选译字诸生,这立刻成了他捞钱的机会。当时,向明朝进贡诸国,唯朝鲜、琉球、越南的表章用汉文,其他皆须经礼部翻译,所以要用从事文字翻译的人员,即译字诸生。严嵩见有人想谋得此缺,便向他们索要贿赂,且“更高其价”。因此,史书说:“严嵩至即受贿”。由此,他广开贪贿之门,收受黄金白银,动以数千计,此外,还索要“土物”即地方特产,收买幼年男女,其受贿形式确实可谓花样繁多。
  严嵩不仅本人贪赃无已,更纵容其子孙卖官鬻爵,贪污中饱。其子严世蕃,其孙严鹄、严鸿,个个钩爪锯牙,势如饕餮。
  严嵩在执政期间,聚敛了大量财富。其势败被抄时,除其罗至的异宝、奇珍、田地、房舍、子女之外,仅籍没的白银就有二百零五万五千余两。

呼朋引类 结党营私
  赵文华曾以贪名昭彰被贬官,后来他重贿严嵩,复入京为郎,不久改为通政,被人称作“权门犬”,此后又进一步与严世蕃结交,认严嵩为义父,被擢为工部侍郎。他发现吏部尚书李默与严嵩颇有异同,便上疏弹劾李默,终使李默备受拷掠,死于狱中。于是,他更得严嵩青睐,被任为工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衔。
  鄢懋卿贪贿奢侈,无所不至,被严嵩擢拔为左都御史,此后严嵩又使之执掌天下盐政大权,于是他变本加厉,市权纳贿,对于严嵩更是通贿无虚日,最后官至刑部右侍郎,直至严嵩势败之后,才被劾戍边。
  仇鸾本是有罪被废之人,然与严嵩结交之后,便立即官运亨通起来,成为驻守方面的宜大总兵。在俺答入寇之时,他与俺答义子脱脱相约,请毋犯大同,且许与之通市。俺答汗进犯京师,他奉命率军入援,遇敌便溃,然因其是严嵩之党羽,仍能加官太子太保,总督京师地区军事。后来,严嵩发现嘉靖皇帝怀疑仇鸾,便落井下石,以掩盖其引荐仇鸾之初迹。最后,仇鸾以误国败政被罢官戮尸。
  其他如吏部尚书吴鹏、大理寺卿万寀、御史路楷、侍郎杨顺、广西副使袁应枢、广西御史方辂等等,皆非好货,俱是其党。

排斥异己 残害忠良
  御史桑乔首劾严嵩贪污,说他秽行既彰,理应罢黜。严嵩便向嘉靖皇帝面前以他事自白,将其谪戍九江而卒。
  御史叶经上疏揭发严嵩交通藩邸,既受其贿,滥予封爵。严嵩在忍过一时之后,乘叶经主管山东乡试之机,摘发策中言语,断章取义,说他有讽刺皇帝之意,使嘉靖皇帝大怒,将其逮至京师,廷杖而死。
  锦衣卫经历沈练在俺答兵逼京城之际,历数严嵩十罪。结果被严嵩反噬,以诋毁大臣之罪,将其廷杖之后,谪贬于保安。但严嵩仍不放过他,又指使其党以与白莲教勾通叛逆的罪名将其处死,并籍其家,杖杀其二子沈衮、沈褒,囚其长子沈襄。
  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疏论严嵩十罪五奸,严嵩又设法激怒皇帝,将杨继盛廷杖之后下于狱中,使其备受苦楚并最终遇害。

 

钤山诗选 严嵩


  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从京城退师之后,嘉靖皇帝下诏廷臣进言,诸臣多以屑琐细故应诏。刑部郎中徐学诗见状,十分愤然,便上疏弹劾严嵩,说:“大奸柄国,乱之本也,乱本不除,能攘外患哉?”严嵩大怒,不仅将其削籍,还欲加罪其兄中书舍人徐应丰。虽然一时之间未能得逞,但终在数年之后,以其书后有误将其杖杀。
  其实,不仅弹劾严嵩者被他设法加害,就是那些与他略有异同者,也是难逃他的构陷的。
  大学士夏言,位在严嵩之上,是他独持国柄的障碍,严嵩便设计离间夏言与嘉靖皇帝的关系,使夏言被迫致仕,然而严嵩意犹未足,又继进谗言,说夏言与被嘉靖皇帝屈杀的曾铣交通,终将其陷于死地。
  礼科给事中沈束为官颇正,因上奏大同总兵周尚文生前屡屡立功,应加追恤,意见与严嵩不合,严嵩便将其下于狱中。在加害沈炼之时,他怀疑沈束与沈炼同族,又令狱吏械其手足,将其囚系18年之久。

庸懦无能 祸国殃民
  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俺答以大兵进犯京师,嘉靖皇帝大惊,召严嵩问计:“事势至此,奈何?”严嵩说:“此穷寇乞食耳,毋足患。”嘉靖皇帝又问:“何以应之?”严嵩则默然无以为对。其默然,是因为他实在不好说出他的应对之策。他的应对之策是什么呢?他对兵部尚书丁汝夔说:“地近丧师难掩,当令诸将勿轻战,寇自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在京师作战,不比塞上,如果战败,则难于向皇帝掩饰,所以,应当明令诸将,不可轻易出战,待俺答抢掠兴尽之后,他自然就会退兵了。说到底,不顾民之生死,委之于敌,让敌人任意抢掠蹂躏,这就是他的退敌之策。
  《明史纪事本末》卷之五十四载:“专政既久,诸司以事请裁,嵩必曰:与小儿议之,甚曰:与东楼议之。东楼,世蕃别号也。”谁能想象得到,他作为朝廷首辅,遇事竟然会一筹莫展,无奈之余,便把朝廷政务委诸其子。清代史学家谷应泰称其为“茸阘庸材”,这四个字确实下得十分准确。

 

no.8 洪秀全


洪秀全,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是我国封建末年杰出的农民领袖。他通过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后来因内部矛盾爆发了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的力量因此大为削弱。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镇压下,洪秀全兵败身亡。

一、创立拜上帝教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一1722年),洪秀全的五世祖从广东嘉应州迂到花县。到洪秀全的父亲洪镜扬时,经历四世,家族繁荣。洪秀全自幼聪明,七岁能熟读 "四书五经",但在科举考场上始终不得志。大约从十五六岁起直到三十一岁的十几年间,他多次应考,但从未中过秀才。由于屡试不中,思想颇受刺激。1843年,在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一本基臂教布道书《劝世良言》,将书中内容和六年前一次大病中的幻觉对照,以为幻觉中所见老者即上帝,自己即上帝派来拯救中国以使人们回到信拜上帝之路的使者,并按书中所说,自行施洗。
  1844年,洪秀全和他的好友冯云山以极大的热忱离开本乡去外县和广西传教,宣传拜上帝、不拜仙佛邪神的道理。在广西浔州府贵县赐谷村,他们停留了几个月,发展信徒百余人。洪秀全于当年冬返回广本,冯云山独自一人到桂平县,辗转进人紫荆山,在那里做工、传教、教书。洪秀全回家后,在短短两年中,撰写了《百止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多篇作品,谴责当时社会的腐败、堕落,要人们净化思想、信拜上帝,以重现古代 "天下为公"的盛世。1847年春,洪秀全到广州美国传教士罗孝全的教堂学道,得读新、旧约圣经,并申请加人教会,但因口试不合要求未能如愿。
  1847年8月,洪秀全重回到广西,在紫荆山见到了冯云山。冯云山这几年一直在桂平县紫荆山内大冲曾家当塾师,同时向周围人民宣传拜上帝。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己经形成了一个称为 "拜上帝会"的团体。洪秀全听后大喜,常亲自向新信徒讲道。拜上帝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信徒人数已达到两千多人,遍及桂平、平南。武宣。贵县、象州、博白等许多县。虽然冯云山是团体的创建者,但冯云山拜上帝的信仰得自洪秀全,"洪先生"的名声在团体中早已众所周知,因而洪秀全到广西后立即成为权威的教主。
洪秀全到紫荆山后,曾和冯云山等远征象州,捣毁当地的甘王庙,还进行了其他捣毁偶像的活动。这些行动激发了拜上帝会信徒的信心,同时也引起了本地封建势力的仇视。
  紫荆山秀才王作新曾带团练拘捕冯云山,后被拜上帝会的群众奋力抢回。逐渐地出现了拜上帝会与封建官府和地主团练对垒的局面。1848年4月,发生了杨秀清惜上帝附体代天父发言的事,接着半年后,又发生萧朝贵借耶酥附体代天兄发言的事。这两件事使拜上帝会内部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洪秀全以教主的身份承认杨、萧可以代天父上帝、天兄耶酥发言。自此,杨、萧在会内地位日升,从而使洪、冯,特别是冯的地位受到削弱。杨秀清、萧朝贵都是紫荆山人,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出色的组织才能。他们两人,连同紫荆山麓金田村的韦昌辉和贵县那帮村的石达开,与洪秀全、冯云山逐渐形成了一个领导集田团。
  1850年春,洪秀全等决定发动起义,在紫荆山连续举行了拜上帝会骨干分子的会议,共商起义大计。其间洪秀全曾身穿黄袍,这意味着太平天国起义从一开始就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五月,洪秀全派人去广东接家属来广西,接着就通知各地会众到金田集中,发动起义。在此之前,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等分别在紫荆山区各处开炉制造武器,石达开也在白沙与圩地带开炉制造枪炮。七月,洪秀全下达“团营”命令。此后的四五个月内,来贵县、平南、象州、陆川、博白等地数以千计的会众,扶老携幼举 家奔赴金田。金田"团营"期间,洪秀全等人一面将各地聚集来的会众编成军队,一面加紧操练活动。练兵活动主要由石达开全权负责。为了严肃军纪、增强战斗力,洪秀全制定并颁布了《太平条规》,以约束起义士兵。1851年1月11日,这天正好是洪秀全三十八岁生日,他们在金田宣布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国号,洪秀全称天王。从此一个新兴的农民政权正式诞生了。

二、攻陷天京

 

安庆省城战图 清

  建号太平天国的第三天,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十二月十二比 洪秀全率领太平军离开金田,沿大湟江东下,攻占距金田二十余里的商业重镇江口圩。江口圩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活动余地大,便于转移。太平军在江口圩休整后,满怀信心迎接新的战斗。涤州、梧州,包括江口圩历来是天地会活动的中心。太平军倔起后,天地会众纷纷加入太平军,太平军力量得到了壮大。太平军在江口圩呆了两个月。由于清军将领李星沅、周凤歧、向荣等对太平军进行包围,二月八日,太平军胜利进占武宜东乡。在东乡,太平军休整了几天。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在东乡正式登基称天王,并加封五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五军主将分别统领一军。闰八月七日,太平军进驻永安,洪秀全开始进行政权建设。十月二十五日,洪秀全以天王名义下诏,分封杨、萧、冯、韦、石五人为东、西、南·北、翼王,以东王杨秀清总理军政,节制其余四王。经过在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两年多的战斗,冯云山、萧朝贵先后阵亡,太平军攻占了武昌。在武昌,太平军再次临着新的战略抉择,为此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杨秀清认为 “江浙财富之区”,应沿长江东下,直取南京。最后为了统一思想,便再次 "代天父传言",决定攻占南京。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初二,太平军将士七万多人,连同家属约二十余万人离开武昌城。胡以晃、李开芳、林凤祥带陆路之兵,东壬、北壬、翼壬、天官示相以及罗大纲、赖汉英等率领水军浩浩荡荡,顺江而下,直奔九江。清军将领向荣带领清军一路追击,但等他赶到武昌,太平军己乘战船扬帆而下,攻占黄州。他见尾追不成,便走直路经大沽、光国,想在九江截住太平军。正月八日,向荣率军赶到瑞昌。谁知钦差大巨陆建瀛和江西巡抚张芾对向荣的计划不感兴趣,他们将截击太平军的地点定在下巢湖。向荣在九江堵截太平军的计划破产了。太平军进军神速,就在向荣抵达瑞昌的同时,太平军己攻克黄石、蕲州,于半夜驶近下巢湖。下巢湖一带虽有陆建瀛、张芾等人的清兵六千多人,但既未认真备战,又无险可守,因而在太平军水陆两军夹攻之下,清军大败。一夜之间,清军从九江至武昌的防线全部崩溃,太平军畅通无阻地进驻九江,清军设在长江上的第一道防线崩溃了。
  太平军在九江稍事休整,便整军出发,向安庆进军。很快就攻取彭泽,兵锋直指安徽按察使张熙宇守卫的小孤山。张自知兵单力薄,士气低落,不敢拒敌,退到桐城县。太平军占领小孤山、宿松等地,完成了对安庆的包围。安庆守军见势不妙,争相逃命。太平军攻克安庆,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为进至南京奠定了物质基础。接下来就是攻取南京了。太平军以最快的速度将南京城层层围住,洪秀全命令以穴地攻城为进攻的主要手段。不久,仪凤门外通往城内的地道即将挖成。为配合总攻,太平军继续用惊扰战术,时而派小队人马在城外摇旗呐喊,时而小规模炮击城内。清军不知虚实,以重炮还击,消耗了大量弹药。清军昼夜不得安宁,疲惫不堪,人心惶惶。二月九日,通往仪凤门的地道竣工,总攻开始。由于太平军连日来集中火力攻击仪凤门,城内清军主力调往仪凤门加强防守,其他城门守卫更加空虚。太平军借机在各处架起长梯,准备同时攻城,弄得清军疲于奔命。这天夜间,不见太平军任何动静,清兵人困马乏,昏昏欲睡。快到凌晨的时候,只听一声巨响,城破墙蹋,太平军先锋队在林凤祥等人的率领下冲大城内,其余各处太平军为配合仪凤门攻城,纷纷登上云梯攻人城内。人城以后,大部分清兵溃散,只有一部分八旗兵拼死顽抗。战斗进行了将近一天。到二月二十一日下午,太平军己基本肃清了城内守敌,登上西门城垣。至此南京城全部攻克。
  在从金田起义到攻占南京期间,太平军发展相当迅速。许多人是全家甚至是全族人来参加太平军的,到南京肘,太平军家属己经达到十几万人。为了保护好这些老幼妇女大军,使其既不影响战斗,又使起义士兵安心,洪秀全采取了分设男营、女营的制度。太平军的男营中,除作战营外,设有老弱营和诸匠营,老弱营安置五十岁以上男子和十四岁以下儿童,根据他们的体力,分派运输、做饭等任务。有技术特长的人安置在匠营中,负责军需物资如武器、车辎等的制造。女营除战斗营外,设有老弱营,专门安置老弱妇女及婴儿;善女工的安置在绣锦营中,赶制服装、鞋帽、旗帜等。在血与火的战斗期间分男营、女营,对于整肃军纪、加强战斗力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实行男女分开,虽夫妻也不得同居,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它有悖于人之常情,产生了使人心涣散的副作用。

三、建立政权

 

太平天国天王府内的石舫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的第十三天,向荣才率一万五千名清军赶到南京城外,在城东的紫金山至城东南的七桥瓮十余里处扎营十九座,史称江南大营。此时暗藏在城内的奸细尚未肃清,时有破坏事件发生。面对城内外的严重威胁,洪秀全、杨秀清加强了天京的防卫。他们在各地设立五丈高的观楼,昼夜察看,如遇敌情需要报告,白天或吹海螺或摇旗,晚间则悬灯为信号。同时,为防范清军的攻击,他们将城门砌小,如同寻常大门一样,并在门中安两门大炮,进行防卫。另外太平军还加强了城外的防守和营垒的建设。在城东钟山、城南雨花台设有坚固营垒,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正阳门、通济门外部设有营垒。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便开始管理國家事务,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但是没有像历代封建王朝那样设置统一的政务机关,而是由天王宫和诸王府来行使权力。洪秀全进入南京后,对两江总督府进行大规模扩建,建成宏大的天王宫殿,并且配备了大量官员,如行大规模扩建,组成宏大的天王宫殿,并配备了大量官员,如左、右掌官,侍巨,侍卫官等,不一而足,共计一千六百二十一人。杨秀清在将军暑修了一座五层高楼,用以了望城外清军虚实。后来因将军署离江南大营太近,经常受清军炮火威胁,便迁移到山
  东盐运使何其光的私宅,将其改建成东王府。东王府所设官员除与天王宫的大致相同以外,还设有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每部十二人,共七十二人。从设官和杨秀清总揽一切大权的情况来看,东王府成了国中之国,是太平天国的中央政府。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涵盖了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伏“田亩制度”是它的核心部分。它详细地论述了解决土地间题的指导思想和土地分配的原则,响亮地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口号,满怀激情地为中国农民描绘了一个理想天国的蓝图:在这个天国里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大家相亲相爱,共渡美好人生。《天朝田亩制度》还对土地分配原则作了详细的规定,而且贯彻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不分男女,各得一份。《天朝田亩制度》还对军事、职官的考核等作了一系列规定。
  洪秀全的这些思想主张,有少部分曾因战争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行,但其主要的部分即关于均分土地和公有共享的规定却未能贯彻于社会。太平天国在军队中实行过公有共享制度,即军所有金银财物都须上缴公库,个人不得私藏,将领士兵的生活需要,由公库供给,供给大体平均。但随着军事胜利,占领的城镇逐渐增多,财富来源更为丰富,将士们各有私财,高级领袖生活奢侈,供给配额己无实际意义,公有共享名存实亡。对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是十分重视的。太平天国从起兵以来,就注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永安期间,洪秀全就曾主持过一次考试,录取了四十多人。在定都南京后,洪秀全又亲自组织了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考试分为县、省、京三级。县试由监军负责,考中者为秀才,又分文秀才和武秀才;省试由中央政府选派掌考官,考中者为举人,也分为文举人和武举人。考中举人者由各省守土官提供车船路费,到首都应京试。京试(亦称天试)日期为天王洪秀全生日所在的十二月,考试题目由洪秀全拟定。洪秀全作为一名贫苦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深受清朝科举制度之害,对清朝科场讲出身、看门第、行贿赂等黑暗现象深恶痛绝,因此规定不论门第出身、不论男女,各处人皆可入试,给予所有应试者平等竞争的机会。因此,在大平天国时期,女性在文化上的权利有所扩大,出现了女状元登科、女举人、女秀才等现象。但洪秀全虽注意吸收人才,却在任用上有失误。许多中考者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工作能力。

四、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军事上继续取得进展,先后粉碎了江南、江北大营的包围,占领了长江中下游的两岸地区。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发生在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下半年的领导集团内讧,使太平天国事业遭遇到严重的挫折。首先是洪杨矛盾爆发。洪、杨1间的矛盾起因于太平天国的宗教、政治体制。洪秀全为拜上帝会教主,起义后为太平天国天王,本应是太平天国第一人。但自杨秀清被承认为天父代言人后,洪秀全的地位事实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尽管洪秀全称自己为天父之次子,曾亲身上天受命,但一旦杨秀请天父附体时,洪秀全就必须俯首听命。这样,洪秀全的地位能否得到尊重,洪、杨之间的关系能否得到正常协调,就只能依靠杨秀清的善意,依靠他不滥用天父下凡的特殊权力。
  但杨秀清的权力欲很大,不能谨慎地使用自己的特殊权力,甚至在一些小事上也频频以天父名义使洪秀全难堪。如有一次,因洪秀全待四名女官过严,杨秀清竟假借天父下凡要当众杖责洪秀全。洪秀全性格刚毅执著,又有浓厚的君尊臣卑思想,按常理应难以容忍杨秀活的进逼;但杨秀清于起义有大功,"天父降凡"又久已成立国之本,所以只好长期隐忍不发。但杨秀清的权力欲没有止境,早不满居于 "一人之下"。当太平军击溃天京城下的清朝 "江南大营"后,杨秀清以为外患已除,便威逼洪秀全亲自到东王府封他为万岁,烘秀全不得不同意杨的要求,但同时却密召当时在外督师的北王韦昌辉等迅速返京。1856年9月2日凌晨,韦昌辉和秦日纲的部队自外地回师包围东王府,杀了杨秀清及其所属部众二万余人。不久,翼王石达开回到天京。他也早已不满杨秀清的专横,但他同时也谴责韦昌辉等滥杀无辜,危及國家。韦昌辉大怒,想杀石达开,但石达开逃出城外,韦昌辉就杀了他全家。
  韦昌辉的行为遭到许多太平军将士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杀了韦、秦。石达开回到天京,众人推举他为义王。但洪秀全对石达开很猜忌,封他的两位兄长为王以牵制石达开。而这两位兄长并无才干,议事时众人都不听其指挥,反而听石达开的话。石达开威信越高、越深得人心,洪秀全的疑忌越深,对石达开的牵制越多。1857年4月,石达开带领全部精锐离开天京出走,脱离了天京政权。这次 "天京事变"使天京政权元气大伤,朝中几无可用之将,出现了朝中无人的局面。

五、洪秀全之死

 

街巷血战图 清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而复杂。从杨、韦事起至太平天国七八年间,武昌失守,湘军反攻江西,先后攻下湖口、九江;"江南大营"卷上重来,攻占庐州、镇江,再逼天京。成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彻底消灭了"江南大营",攻克苏州、常州,一度取得辉煌胜利。但同时,太平天国面临的敌人是更为有力的曾国藩湘军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获得巨大利益的外国侵略者。在军事形势逆转和因内部动乱损失了大批骨干时情况下,洪秀全提拨了后起的陈玉戊、李秀成、李世贤等青年将领,以他们和韦志俊、蒙得恩为前后左右中五军主将,负责处理军务。他还让自己的族弟任精忠军师、干王,担负总理国事的责任。洪秀全的这些措施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陈玉成、李秀成的指挥下,太平军曾取得占领苏南、浙江大部分地区的胜利。但好景不长,自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后又相继失守。后来天京被曾国藩直接指挥的曾国荃军包围。在形势逆转并且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李秀成建议 "让城别走",即放弃天京,经江西、湖北与在西北的太平军会合,另图发展。这的确是当时太平天国唯一的救命良策,但洪秀全不听李秀成的建议,坚持死守天京。随着被湘军包围的时间的推移,城中被困的士兵缺乏粮草,每天都饿死很多人。洪秀全命令全城士兵俱食"甜露",认为可以养生。甜露是旧约圣经神话中上帝从天降下的一种食物,而洪秀全这里所指的 "甜露"是一种草。他自己久食这种草,因而得病,于1864年5月24日病逝,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十多天后,天京城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灭亡。

no.9 诸 葛 亮


诸 葛 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似待时机;经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
立蜀国;后又继续辅佐刘禅治蜀,南征批伐,七擒孟获,五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后世楷模。

一、隐居隆中
  诸葛亮(公元181一234年),宇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侍御史、司隶校尉、光禄大夫等官。诸葛亮的父亲曾任泰山郡丞。诸葛亮排行第二,上有哥哥诸葛瑾,下有弟弟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八岁时,其父去世。因此,兄弟姐妹五人就由叔父诸葛玄收养,他们在故乡阳都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直到诸葛亮年满十四岁。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亮的故乡琅琊郡都也遭受战火影响,一家人无法生活。此时,其叔父诸葛玄恰好出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于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只身逃往江东避乱谋生,诸葛亮姐弟四人则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避难。不到一年,诸葛玄被军阀赶出南昌,诸葛玄只好带领他们投奔好友荆州牧刘表。但是没多久,诸葛玄便也去世了。此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己嫁人,诸葛亮只好与弟弟一起来到荆州南阳郡邓县的隆中,在此盖了儿间草屋,种了几亩土地,过看隐居的生活,此时诸葛亮年仅十七岁。
  诸葛亮自幼聪慧,并且好学。隐居隆中后,虽然生活清贫,但是他边耕种,边求学。在隆中,诸葛亮用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刻苦攻读诸子百家,即使是逸闻野史,他都不放过。诸葛亮读书与别人不一样,他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诸葛亮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埋,而且通晓兵法战术。虽然是隐居,但他十分关注天下大事,以此为己任,常自比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结识了一批饱学有志的青年人物,如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石稻,汝南孟建,襄阳庞统等。他们经常聚会,纵论天下大事,畅谈个人抱负。有一次,诸葛亮对石稻、徐庶、孟建三人说:"你们三人去做官,将来可至刺史、太守。"三个人问诸葛亮自己会怎样,诸葛亮则笑而不答,可见他的雄心壮志更在三位朋友之上。另外,诸葛亮还结交了两位长者,即襄阳庞德公相颍川司马徽,此二人对诸葛亮的才华十分了解。有一次庞德公对司马徽说:"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对此比喻深表赞同。由此亦可见诸葛亮的声名之一斑。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十年,直到二十七岁时,他终于遇到了合意的可辅佐的明君,这就是刘备。

no.10 张之洞
张之洞 (1837-1909)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兴办民用工业方面颇多建树。他先后创办了湖北织造局、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厂。他还创办了教授近代科学文化的两广书院。
  张之洞生于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颇有学识。据传,同治二年(1863年),他参加殿试对策。当时,他掘弃一切格式和忌讳畅论时事,很得阅卷官赏识,欲点他为状元,后因慈僖干预,得了个第三名。
  张之洞常年宫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故自命清高。他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属下多有不满,但又都无可奈何。有一位布政使颇有点名气,但也是张之洞的下级,也不为张之洞尊重,张多次对他失礼。这位布政使对张十分不满。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按清朝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停下了。这时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儿旬话要告诉你。”张之洞认为布政使另有重要内容要说,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还不见布政使开口,这时两人己走到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便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以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说完长揖施礼而去。张之洞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好发作,因为这位布政史所为符合清代官场礼仪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