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风民俗大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长沙长海医院' target='_blank'>医院医生、基督教徒黄胜就举行了西式婚礼。

  1902年7月27日,当时在中国有很大影响的上海《中外日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并冠之以“世界最文明之征婚广告”的标题。此君自己不报家门学业,对女方却提出了三项条件:第一要天足,不要小脚;第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第三聘取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尽管他说:“如有符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当时的著名女权运动领袖林宗素一针见血地说,这位征婚的男士依旧不脱旧时大男子主义习俗,他自己经历俱无,而对女子要求颇高,是将女子当作奴隶。

  1905年7月5日,留日学生王建善在《时报》刊登征婚广告,公开了自己的姓名、学业、住址等情况。

  从当时的一些征婚广告来看,起初,男方要求女方有新思想者较多,但是后来有一部分人却有点怕“现代文明女子”,认为她们不善于理家,不能体贴丈夫等。所以,有些男子在征婚广告中明确声明:不娶“伪文明女子”。

  虽然上海的征婚广告出现较早,但据我所见,都是男性刊登的,女性有否,我还没有见到。

no.15 上海花会
上海常有花会举行,相沿成习。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的"兰花会"和九月间的"菊花会"。花会多在城隍庙西园(今豫园)举行。兰花会一般为期3天,参加花会的兰花盆上,贴着写有种花主人姓名的红纸条,各色名贵兰花争奇斗妍,品花者流连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最后评出最优的"状元花"。"菊花会"通常在豫园"四美轩"举行,也是名花丛集,蔚为壮观。时至今日,每逢花开季节,一些公园亦常举办兰花、菊花展览。

no.16 上海的情人节
情人节是从西方传来的,换句话说,这是个洋节日,而今的洋节日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都市是比土节日更过得欢的。

  据说,在西方,公元270年的古罗马,有一个叫做瓦伦汀(valentine)的修士。时值暴君连年征战,大量征兵,且不许夫妻团聚,情人成婚,导致民怨沸腾。一天,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偷偷来找修士瓦伦汀,请求他为他们主持婚礼。瓦伦汀成全了他们。随后,来找瓦伦汀主持婚礼的有情人们不断,瓦伦汀都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消息传到暴君的耳朵里,暴跳如雷的暴君甚至不管瓦伦汀正在为一对有情人主持神圣的婚礼,当场便把他拖走,投入地牢。瓦伦汀在牢狱中终于受尽折磨而死。人们含泪把他埋葬了。这一天就是2月14日,情人节。

  上海是个又重金钱又重情调的地方,商家们便敏锐地把目光瞄准了“情人节”,他们比情人们更希望长久地挽留住这个节日。一般距离情人节还有半月余,街上的餐馆酒吧门前就会打出了美术感极强的广告,烛光晚餐、情人派对,让人过目难忘。电影院也跟着推出情人节专场,把那些经典爱凊片捆绑放映,骗取女孩的眼泪和男孩兜里的钱。到了14日晚上,不知从哪儿冒出了这许多卖花女,似乎把上海近郊所有的玫瑰园的储备都用完了,或许还有从外地调用过来的。街上都成双成对,女孩们个个手捧鲜花,衬托着笑颜如花的脸庞。尽管这一天和“情”字沾边的东西都会理直气壮地翻上几倍的价格,男士们也会在所不惜,他们知道不用金钱是难以满足上海小姐的情调的。上海人享受了情调,商人也大大赚了一笔。   

  it时代的情人节又多了网络的参与,可以从网上挑选一张称心如意的电子贺卡和情人玫瑰发给自己的情人,可以从网上订购一盒散发着醇香的情人节巧克力、一束馥郁的情人节玫瑰送给情人,情人节专辑在网上也处处可见,各种社区活动层出不穷。当然,为的是给情人们带去快乐,也为提高网站自身的吸引力。 

  其实在这个商业气息似乎超过真情实意的情人节里,上海女子却在渴望着与金钱无关的感动。她们时髦的外表常常掩盖了她们内在的单纯与善良。她们其实并不奢望甚至并不相信情人节爱情,但她们希望这个浪漫的日子更能激发一点人情,人性。

no.17 上海的旅游节庆
上海的旅游节庆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龙华庙会

    龙华庙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办的规模盛大的龙华庙会期间,寺内佛事兴旺,香客如云;镇上集市繁荣,古风犹存;各种地方戏曲和各地民间文艺表演,精彩纷呈。龙华庙会成了上海地区最有影响的大型传统庙会。

    上海南汇桃花节

    每年阳春三月,桃花节在南汇隆重举行,从1991年至今,南汇县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上海南汇桃花节”。桃花节突出“桃文化”特色,现有“桃源仙境”、“桃源民俗村”、“古钟园”等20个景点,游客可观赏万亩桃花园、品尝农家乡土小吃、欣赏民间文艺表演,还可参与钻蒙古包、骑马、赛车、闯海等项目。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

    为期一周左右的国际茶文化节在每年的四、五月间举行,自1994年起连续举办了四届,参与人次共达180万。茶文化节的中心区域在闸北区,辐射到全市。中心会场设在全国最大的宋园茶艺馆。活动内容包括茶艺茶道表演、茶文化交流、茶学术研讨、茶菜茶点展评等。

    上海桂花节

    每年农历八月,徐汇区都会在桂花飘香的漕河泾风景区举办上海桂花节。从1990年起已经举办了六届。桂花节以桂林公园、康健园、桂林路购物街和“桂花村”为活动区域,以游园赏桂、民族艺术展演、美食购物为主要内容,成为上海秋季最具影响的大型节庆活动之一。

    上海旅游节

    前身上海黄浦旅游节,自1990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六届,1996年升为市旅游节。每年秋季的节庆期间,由文化艺术节、民俗风情节、时装节、美食节、购物节等构成的系列活动,高潮迭起,美不胜收,而绚丽多姿的中外彩车大游行,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97上海旅游节将于11月2日~8日在上海历史最为古老、城市风情最具魅力的上海老城厢——南市区举行。

    龙华撞钟

    每年除夕之夜,龙华古寺都会举行撞“龙华晚钟”活动,人们欢聚在龙华古寺,撞108响“龙华晚钟”,祈安祝福。撞钟、听钟,烧头香,品尝越年面,观看百名和尚迎新祝圣延寿普佛仪式,参加迎新联欢活动等等,是龙华撞钟活动的主要内容。

    此外,上海的旅游节庆还有长兴岛的柑桔节、植物园的牡丹花会、奉贤风筝节、豫园元宵灯会、静安迎春民俗文化节、上海啤酒节等,这些节庆也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no.18 崇明端午节
前两天下班回家路上,看到一个阿婆坐在家门口悠哉游哉的包粽子,这才想起来五月初五端午节快要到了。是不是该开始考虑做个小专题了呢?回到家里,赫然发现铁门上已经悬挂着一株艾草了……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端是“开端”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蚕食”。 而今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个美食的节日……

no.19 上海传统习俗面面观
丁祭

  上海旧时在春秋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为“丁祭”。嘉定的孔子庙是丁祭的活动场所,典仪相当隆重。

    浴佛和诵经法会

    浴沸节前的静安寺

  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之日,沪上寺院都得举行 浴佛和诵经法会,同时山门外有庙会举行。

  清明出会

  上海旧俗在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有举行祭台会的仪 式。“出会”时排场讲究,前呼后拥,场面热闹。

  放爆竹

  年初一放爆竹,是上海人自古以来辞旧迎新的习俗,人们祈望着在新的一年里开门大吉。这天人们服装簇新,彼此拜年。

  张灯猜谜

  正月十五元宵张灯猜谜,弄堂里的小孩拉着兔子灯四处玩耍。黄浦江 中船桅和两岸高楼灯火闪闪、五光十色。

  龙华晚钟

  每年除夕之夜,龙华古寺都会举行撞“龙华晚钟”活动,人们欢聚在龙华古寺,撞108响“龙华晚钟”,祈安祝福。撞钟、听钟,烧头香,品尝越年面,观看百名和尚迎新祝圣延寿普佛仪式。

no.20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
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饭,并以此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请你不要嘲笑,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 在上海,“荡马路”是人们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如果你是个青年小伙子被一个年轻漂亮的上海女孩子相约去荡马路,小心点!她就要爱上你了。 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开始时你一定要记住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宴席过半后,新娘再一次换装(一般在宴席中要换三套服装),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参加婚宴的来宾敬酒点烟。记住你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接受,不要推让,否则会让人不高兴。

no.21 松江华亭老街民风

    松江“华亭老街”原是指中山中路马路桥西至西林路一段,路长608米。路的两侧街巷里弄甚多,为古城人烟稠密地区。其南侧越过市河(市河在文革初期“深挖 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时填塞),里弄有缸甏行,景家堰。缸甏行东起人民 南路,西至谷阳桥(陶英建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长约350米左右,东有笏溪,溪水北流注入市河,溪流经缸甏行架有笏溪桥,桥的西堍南边即景家堰。景家堰 有明代著名草书大家张弼〔(1425—1487年),字汝弼,号东海,华亭人。成化二年 丙戌(1466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晋员外郎,出知江西南安府。〕筑有的庆云山庄。

    缸甏行中段南边有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寺西有松江最早的机械工厂——明?铁工厂。西端尽处为谷阳桥,桥下溪水北流至望恩桥(俗呼塔桥)处注入市河。谷阳桥南为一片沼泽,渔民在此捕捉蚬子,故名“蚬子滩”。谷阳桥西堍南有陶行弄,桥西为坍牌楼。

    邑人顾清纂撰的正德《松江府志》说:“庆云桥〔(俗呼陶行,洪武二十五年(1382年)里人陶子淳建,初木桥,成化间(1465—1487年)通判邹文著改为石,宋应祥为记,龛于西林寺前墙内)〕南有台谏双清坊,为张弘至、张弘宜(张弼子)立。”时逾二三百年牌坊圮塌,乾隆《娄县志》说:“以旧迹(名街)曰坍牌楼。”说明这条街巷名称的由来。笔者文革初(1866年)迁居坍牌楼时,庆云桥南堍西首尚见有牌楼残迹。

    原中山中路马路桥西至西林路段的北侧,有傅家弄(一作富家弄)、池家弄,俱在塔桥东,后通新街。新街今名斜桥街,乃与中山路平行的小街,东起秀水新路,穿越人民北路,西至东塔弄底,长约480米,宽3米左右,人民北路往西至东塔弄一段约400米。

    东塔弄在圆应塔东,南起中山中路,北抵斜桥街,弄长仅35米,弄底西壁紧贴西林寺为中山中路654弄。此弄东至青松石原有明末著名 垒山师邑人张南垣构筑的一个园林,清初为云南按察使许缵曾的别业,名曰“西园”。许家衰落后将园之半卖给李姓,另一半售于张维煦,张氏于雍正五年(1727年)改建是园,园贴近西林宝塔,有“倒影涵空塔印尖”、“水面萍回皱塔尖”之秀丽景色,改园名为“塔射园”。
 
    西桥弄在圆应塔的西侧,北至龙梢里、杜家滩。弄底原有明代少司寇徐陟(徐阶弟)的别业“竹西草堂”。陟孙徐尔铉扩建,改名曰“宜园”,一时为郡中名园。清初归大学士、工部尚书王顼龄,更名曰“秀甲园”。清圣祖玄烨两次〔第一次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二次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南巡到松江,均临幸是园,御书“蒸霞”两大字以赐。又间闻有鸡犬之声,赞曰“此间安乐”。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研斋购得此园。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张氏家道衰落,将园之西部售于宁绍会馆,东部售后被改建成抗英名将陈化成(福建国安人,江南提督)祠。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先生来松视察设于该词内的同盟会松江支部,孙中山先生就住在这祠堂里,因孙中山先生的驻跸,当时西塔弄名噪一时。

    西塔弄之西为九曲弄,南起中山中路,北至西新桥路,长180多米。弄西侧原有基督教会办的慕卫女校,东侧有西林幼儿园、西林小学。弄底有施王庙,庙早毁。弄曲折多弯,故名九曲弄。1999年以此弄为基础,拆除两侧民房,辟建西林南路。

    原中山中路马路桥之西,依次有古建筑:中山中路492号王冶山宅。此宅始建于明末,清代为湖北知府王冶山所得,经他修缮,他的后代扩建翻造成六进缙绅笫宅,沦陷时期拓宽马路拆除门厅,现存五进四庭心。王宅之西510号为袁昶宅。

    袁昶(1846—1900年),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充总署章京,十八年(1892年)出为安徽宁池太广道。转擢江宁布政使,调直隶,未几内召,以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为清末外交官。关于袁氏在松江置产事,据邑人杜诗庭撰写的《华娄人物志续稿》说:“袁昶博通今古,有诗名。早岁肆业上海龙门书院,与郡人士稔,因买宅郡西郊,子孙世居焉……”解放后,昶之后裔尚居此宅。

    袁宅之西有瞿氏宅。宅主瞿指凉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创办《茸报》,发行量居松邑地方报之首,抗战期间中断,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复刊,瞿氏担任董事长。

    西林禅寺和圆应塔俱在庆云桥北,据《松江府志》记载,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僧睿建接待院,接待院毁于元代兵燹。明洪武初僧淳厚重建,添筑毗卢阁,改名“西林大明禅寺”,清代沿称西林禅寺。历年均有修葺。寺内终日香烟缭绕,佛事盛旺,为云间古寺名刹。解放后,僧人还俗,屋宇被粮管所和塑料厂占用。改革开 放后落实宗教政策,屋宇由松江佛教协会出资重修,1991年7月,佛教界人士自筹资金百万元重建毗卢殿,于1993年元月竣工。现成为松江及周边地区佛教信徒们的活动中心。

    圆应塔(俗呼西林塔,又称延恩塔),据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松江府西林禅院圆应塔记》记载修建的经过是:塔初由比丘(和尚)淳厚在宋圆应睿师接待院遗址上募缘补建延恩宝塔,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僧法 徙建于殿后,重建工程于正统十四年(1448年)告竣。此后明万历、清顺治、乾隆、道光时曾多次修葺。宝塔系由西林寺管理。当时尚无门票收费制度。在塔的入口处有一位僧人负责收费,登塔者只要给守门的和尚一个铜元(俗称铜板)即可登临。抗日战争胜利次年(1946年)笔者回松曾登临是塔,俯瞰云间古城遭受日本侵略军强占八年,蹂躏践踏后的残破景象。

    1949年5月松江解放了,宝塔自道光后近百年来因迭遭兵燹战乱,未曾大修,为避免游人登塔发生意外,于1965年拆除二至六层的塔檐、平座,并封闭底层塔门。直到1992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松江有关部门组成修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宝塔实施修缮。修缮工程于1993年10月正式启动,1994年11月15日竣工验收。在修缮过程中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且种类繁多,大批元明时期玉器的发现更是全国首例。

    圆应塔高47米,八面七层,为上海地区最高最雄伟壮观的古塔。

    上述地区在历史上乃自元明松江棉纺手工业发展中逐渐成为古华亭街市的组成部分。现在建造了一条仿明清建筑的旅游商业街。改造工程于2001年3月启动,不足二年时间工程竣工,2003年1月23日举行开街仪式。

no.22 朱家角风情
身在上海,虽说地处江南,可总觉得城市味儿太浓。为了真切感受江南水乡风韵,我来到了朱家角。

    从上海体育场乘坐旅游四号线,很顺利来到朱角家。最早感受江南古镇,是多年前的周庄,那时就听人介绍说,南周庄,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虽说话有点夸张,却也不无道理,朱家角的亲切、柔和、朴实,仿佛外婆怀里的温柔。周庄是“电影”,朱家角是“生活”。

    北大街是朱家角最著名的一条商业老街,宽仅三四米,而最窄处只有两米,两边砖木结构的小楼与滴水檐几乎相接,构成“一线街”景观。街北侧许多商铺都是前临街后靠河,从东起放生桥至西边的美周弄,这小小的街不过300来米的距离,但却集朱家角最富代表性的明清建筑之精华所在。

    街上有许多卖扎肉、粽子、熏青豆的小铺,伴着叫卖声阵阵飘香,让人难以抵挡。而透过古旧的门棂窗格,那咿呀的橹声、哗哗的洗涮声,虽是千年不变的韵律,常会触动心底那最柔的弦……

    坐在河边的露台上进餐是朱家角的一大特色,清风中,薄阳里,闻河水之气息,听吴侬之软语,观古宅林立,在如此诗情画意中,喝点小酒,吃些好菜,唠几句家常,真如神仙般的日子。在北大街最佳的位置是放生桥旁,可以叫上几样淀山湖的特色河鲜和一些时令蔬菜,即便是品茗也是绝之佳地。

    交通:从上海出发
    1、上海体育场——朱家角(旅游四号线),上海体育场旅游集散中心,发车时间:7:00-15:30,票价12元,单程套票63元,车程1小时左右
    2、大沽路成都路口(人民广场)——朱家角,发车时间5:00-17:30,票价9元,车程90分钟
    3、吴中路西区车站:公交沪朱线5:00-18:00,票价4元,空调车6元
    4、青浦——朱家角:青浦汽车站随时有车到朱家角,有中巴车和普通公交车,票价相差1元。
    5、普安路(近金陵西路)——青浦城区,票价6-8元,车程1小时15分钟

    门票:进镇门票10元,景点联票50元,当然不进景点可以不买联票。

    游览路线:
    放生桥——(过永安桥,走西井路)课植园——(原路返回至放生桥)——北大街——泰安桥——圆津禅院——(漕河街,经过廊桥)城隍庙——(走西湖街)王昶纪念馆——大清邮局——(原路返回至西湖街)戚家桥——大新街——中观音桥——东湖街厦宅——原路返回北大街——童天和国药号——稻米乡情馆——涵大隆酱园——游船码头——乘船浏览古镇——放生桥

    特产:(强烈推荐购买)
    1、扎肉:是朱家角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别怕它肥,一点也不腻。选取的是上等五花猪肉,用箬叶裹扎精制而成,肥瘦相间,酥而不烂,特别下饭。我可以一口吃4块。不仅有肉香,还透着淡淡的箬叶清香 。价格:沿街零售1.5元/块,饭店堂吃3-4元/块。
    2、扎蹄:和扎肉差不多,不过是选用猪蹄制成,爱吃的人只怕是吃得只剩一根骨头了,还舔舔,舍不得丢掉,就只为多尝一下那味儿。价格一般为8-12元/斤。
    3、糯米粽:朱家角的稻米一向被誉为米中极品,明清时更是奉为贡品,用这样的米做出的粽子会不好吃吗。价格2元/只
    4、熏青豆:选用的是豆中珍品“牛踏扁”,煮熏后豆子依然碧绿生青,不变色,若是闲时品茶嚼青豆,也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

no.23 上海消暑习俗
上海地属亚热带气候,虽然濒海临江,但市区内缩,每年总会有一个炎热的夏天。往昔“电”还没有引进时,连电灯都没有,自然也不会有电扇。后来有了电扇,不过这东西在当时属于高档消费,不是每个市民家庭都能添置的。至于“冷气设备”,四十年代虽己出现,但只在极少数的特殊场所(如最高级的饭店、电影院)才会有限地使用。

  那么,上海人如何熬过三伏天呢?有钱有见识的人或北上青岛、北戴河海滨,或遁入庐山、莫干山的林中,避暑消夏,而普通人家以及不愿离开上海的各色人等,想在这个城市里多得到一些凉气,自需寻寻觅觅了。
 
  19世纪末上海滩的四轮马车

  马车兜风好气派

  继1850年和1854年两个跑马场先后废弃,1862年,西人又在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处开辟了第三跑马场(即后来习称的“跑马厅”),并向西远至名胜静安古寺,辟建了一条绿树相夹的“静安寺路”。自此,在这一带跑马便成为他们的常事了。渐渐地,马车也作为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在上海流行起来。

  这马车已不是中国传统的样式,而是充满了西洋的情调。车有单马双轮的,有双马四轮的,车身敞开,上面支起一顶漂亮的遮篷。后者两边各是两个高大的钢丝轮子,中间托起长方形的宽大车厢。这车厢分前后两厢,前厢两排位子相对,可坐4至6人,后厢一排位子,可坐2至3人。车夫坐在前厢之前的单独位置上,驾车前行。

  富商大贾自家有马车,社会上则有行业性的马车行,“专备游人雇佣忙”。游客多是沿着这条风景如画的静安寺路,去游访静安古寺以及光绪年间先后开辟的西郊园林——申园、张园、愚园。

  在当时,马车毕竟是上海滩稀罕之物,敞篷坐于其内,招摇过市,路人注目,坐者不免自觉身价百倍。乘马车兜风因而成为沪上的一大时尚:“一至阳乌西匿,宝月东升,团扇轻衫,结队而至。或携仙眷,或挟雏姬,绣?业衤郑?络绎道路。”

  夏季时分的兜风夜游,尤令人神往。车夫响鞭一甩,双马奔腾,疾驶如飞,阵阵快风扑面而来,一天暑气顿时全消。乐此者,甚而会通宵达旦,如“夜游神”。静安寺路上每晚老是车辚辚、马萧萧的,吵扰了两边的洋人住户,于是他们向当局提出要禁止此项活动。捕房只得派人守在中泥城桥畔,一过夜半12时,就不准马车向静安寺路西行。但欲行者仍源源不断,只是路线绕至新闸再向西,兜风的喧闹声便向北移刭了苏州河的南岸边。

  汽车兜风更新潮

  1901年,一个匈牙利人将汽车引进上海。这一交通工具与马车相比,速度更快且平平稳稳,无惊马、翻车的意外之险。在都市交通越来越需要舒适、安全的形势下,畜力型的马车自然要被动力型的汽车所代替,马车兜风也就改成了汽车兜风。

  富家巨室以重金自购汽车,称为“自备汽车”。一般人用车则可向专门的汽车行租借,每小时3至4元钱。因一辆汽车最多能乘6、7个人,一家男女老少,如不是人口太多,可以一起挤上;数个朋友邀集一起,常常就嬉笑塞满一车。一小时中,汽车能从沪东到沪西兜上一大圈。

  汽车作为又一新奇事物,早先同样招摇过市,引人注目。不过汽车兜风一般要在晚上8、9时才出行,且特意避开人多的闹市区,专向那僻静地方驶去。那沪西的静安寺、曹家渡、徐家汇、北新泾、沪东的杨树浦、引翔港,远至东北的吴淞口,都是兜风的好去处。这些地方夜深人稀,路两侧还有大片的农田荒地。林木簇簇,灯火点点,车行其间,风自天地来,凉气腋下生,兜风之乐真是无法形容了。

  公园纳凉最便捷

  1928年起租界公园对华人开放,公园便成为市民夏日夜晚喜去的纳凉之地。一般来说,市民都是就近入园:西区的人多去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法租界的人多去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公共租界北区、东区的人多去虹口公园,至于中心区、东区的人则多去外滩公园。


  1920年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刚扩建后的景色

  公园内土地开阔,一般都有气息清新的草地,还有片片树林,间有碧湖清流。尤其是外滩公园,它濒临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在此纵目望去,外滩雄伟的弧形建筑带,灯火烁烁的江景、河景,令人久久不愿离去。沿江设有许多靠椅,但位子总被占据一空,后来者很难插人其间。

  园内还建有喷水池、茅草、音乐亭。音乐亭一般每星期有两个晚上举行音乐会。面对清风美景,听着轻快的音乐,几乎忘却自己正处于难熬的盛夏季节中。

  屋顶花园多情趣

  高楼楼顶居高临下,纵目四望,大上海尽收眼底。一些有心人利用这一优点,开辟了高楼屋顶游戏场;因为它们是露天的,便成为市民夏夜游乐兼乘凉的新去处。

  首先被辟作屋顶花园的是新新舞台(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交界处)的楼顶,名“楼外楼”,1912年建,在屋顶平台上加了一个玻璃棚,有小电梯从下将游客升至场内,仅此一点,在当时就叫人大开眼界了。以后,先施公司办屋顶花园,园内遍设花卉盆景,有多种游戏,入场票价每人4角,有时还买一送一。新新公司屋顶也开了新新花园。永安公司在楼顶辟“天韵楼”,环境比其他地方更高雅,演出有说书、大鼓、滩簧、戏法、杂技、滑稽、女子新剧等,花样更杂,故游客最多。

  观景、看戏、享受阵阵凉风,夏季于此盘桓半夜,不免有天上人间之感。

  游泳池里泡冷波

  从晚清到三十年代,上海市内游泳池最多达到了20个左右。它们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类是公办的公共游泳池。如最大的虹口游泳池,由工部局建于1922年,系上海第一个公共游泳池。1935年,上海市政府在江湾市中心区,与体育场一起,也造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露天游泳池。第二类是团体所办。光绪三十一年,划船总会在苏州河河口办了一个室内游泳池;以后上海青年会、西侨青年会、法国总会等也辟建了室内游泳池。第三类是学校所办。如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沪江大学等,都有校内游泳池。第四类是私人所办,如法租界的兰园游泳池、公共租界的大陆游泳池等。

  游泳池到夏季是整日开放。以虹口游泳池为例,每年约始于5月15日左右,闭于9月30日。每日从上午6时起至下午8时止。星期三、日下午2时至5日寸还有为妇女、儿童开设的专场。入门资费每人平时4角,周末5角。

  夏日到游泳池去游泳、嬉水、洗冷水浴,是比其他方法更直接的取凉之法。喜水者在游泳池可以泡上数小时,甚至一整天。对他们来说,炎热的夏天,反而成了快乐的日子。

    建成于1922年的虹口游泳池

   露天影院受欢迎

  上海市内曾有几处露天电影场所。如静安寺路上的圣乔治饭店,1924年在花园中开办了圣乔治露天影戏院。1925年,大华饭店也开设了一家露天放映场。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口有一家光陆露天影院,专演美国派拉蒙公司出产的影片。

  这些地方,场内中央张起一幅大白布,观众位子多面向银幕,但也可随意地在两侧和后边的空处席地而坐。

  这些电影院只在夏季开放,因场子开阔,且处于花园内,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故一到天黑,常常人满为患。乘凉加欣赏电影,一举而两得。

  吴淞“看海”洗热尘

  吴淞地当黄浦江和长江的交汇处,但上海人多以为其面海,因此被看作海滨,有“吴淞看海”之说。
  吴凇既有景可看,气温又明显要比市内低几度,从上海市内去吴凇,往昔交通也并不太困难,既有公交汽车,也有小火车,还可采用前述的兜风之法。这样,它便成了肯稍微跑得远一些的人的消夏之地。
  此地虽无游泳设施,但白天在浩浩水流边散步,如有兴趣,尽可胆下水,一洗从市内带来的热尘。晚上,“海风”从远处刮来,身上衣单,还颇有点寒意哩。

  以前岸边还曾开有一家“炮台旅馆”,据说主人是位英国船主。盛暑期间,市内有钱人也会带着家人,到此住上一晚。旅馆中有一个小花园,在不很明亮的彩色小灯下,游客喝酒、吃菜、“看海”、乘凉,其情调颇带一点西方式的浪漫了。

  高桥浴海真惬意

  高桥处浦东长江的入海口,这里尚可称为海滨。1931年,市政府在此开辟海滨浴场,以供市民进巷、避都市喧嚣之需。

  海边地势平坦,海滩辟作浴场的沙子,都用筛子去除了夹杂的小石子。滩边设置了许多帆布篷帐,还造了不少小凉房,供出租休憩、住夜。岸边筑有大型的餐厅,可同时容纳几百人就餐,又建有一蒙古包和一草厅,内也供膳,亦可休息。

  从这些处所向外看,都是水天茫茫、潮涨潮胳之景。沐浴阵阵海风,时息沙滩,时下碧波,那种松快舒适之意是可以想象的。

  高桥离市区约有20公里,又有黄浦江之隔,市轮渡管理处为接送游客来往,7、8月里每晚开行乘凉航班,星期六一天中则数轮并行。轮上顶有露天甲板,坐在靠椅上,一路尽览江、岸风光。无线电波送音乐,舱内还放电影。至于饮料、食品的充足供应,自不在话下。

  在市内所有的消暑方法中,这一高桥看海、浴海,算得上是最大的一个项目了

no.24 上海小热昏
艺人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讽喻当时的社会黑暗,初名"醒世笑谈",后称"小热昏",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为一种独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说唱。小热昏用地道的上海方言演唱,一般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常用曲调有"锣先锋"、"三巧赋"、"东乡调"等。很多小热昏艺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唱"小热昏"来推销。名艺人有陈长生(艺名小得利),后有陈国安、徐和其、俞笑飞等。50年代后小热昏艺人多半成为滑稽评弹演员,与今天活跃在上海舞台的"轻松艺术"--独脚戏、滑稽戏颇有渊源。

no.25 上海的春节元宵
上海人尽管从开埠到现在的1oo多年里,一直接受着“西风东渐”的薰陶,吃穿讲究流行新派,追求潇洒的生活情调;但仍眷恋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对一年中的时令节俗,尤其是对节令饮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吃元宵是每年春节不可缺少的一个饮食品种。

  上海人将元宵称作“汤圆”或“圆子”、“团子”。是用糯米粉搓成球状,再包上甜馅或肉馅。在上海所属的县、区农村中,还有一种“荠菜圆子”。别有风味。上海松江县元宵节做的糯米团子,有汤煮和蒸制两种,汤煮的大都是鲜肉馅或糖馅;蒸制的多为素馅,荠菜以外还有萝卜丝、百果、芝麻等馅料。

  据记载:“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夜食圆子,有南瓜圆子、高梁圆子,以黄、绿、红二色兆丰年。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端撤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寡,以卜当年每月雨水。”由此可见元宵节吃圆子在上海农村还潜存着祈望丰年的意思。在城市里则只能说是一种怀旧的节令饮食了

no.26 城隍庙岁事杂识
上海在开辟商阜前,城隍庙是上海民众唯一的游乐场所,所以一年中盛事独多。兹依考证及闻见所及,关于庙内各项岁事,拉杂记述如次。 

  城隍庙内园和萃秀堂点春堂等处,向例只有朔望两日开放,得以入内游览。但在新年开正初旬,长日重门不掩,青年士女熙攘往来,几于肩摩踵接,道路为塞。元旦那一天,游客尤形拥挤。

  正月初三日内园例开梅花会,于是游客又多一种游赏。

  正月十五日是旧俗元宵节,庙内各处火树银花,管弦若沸,爆竹连声,游人群集,北门管钥,终夜不键,大有金吾不禁,歌舞升平的景象。在元宵前多日,还有所谓灯市,自东园以至后门外一带,群贩荟聚,备有各色各样的彩灯出卖,此风至今未绝。  

  二月二十一日相传是城隍神诞日,例由羽士设坛讽经,并有新江、长人、高昌及财帛四司,照世俗例晋?拜寿。三月清明节前一日,由县移牒城隍神,于清明日到历台,赈济各义冢及幽孤,名为祭坛会,俗名也叫三巡会,因为七月十五日和十月一日,也要同样举行的缘故。当城隍出巡时,四司每随同遍行城厢内外,早先只有仪仗舆从,士民执香花拥导。后来每有小家碧玉,曲巷烟花,浓妆艳服,披枷带锁,或坐无顶小轿,或竟徒步,参加游行,名为女犯。由是轻薄少年,不免追逐调笑,直到同治年间,知县叶廷眷出示严禁,此风才告禁绝。   

  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城隍奶奶生日。庙内悬灯挂彩,热闹远过于城隍婶诞日。旧时倾城士女,如醉如狂,日夜前往参观,虽到夜深,依然灯明如画,沪人称为灯市。  

  四月立夏日,旧俗例须进奉新麦上供。

  四月下旬西园有兰花会。满堂罗列佳种,互相争奇斗艳,盆上各粘红纸条,写明花主人姓名。最佳的一种多列在首座,同人中看见列在首座的。往往渍渍称羡,呼为状元。会期凡三日,在三日中,不论男女老幼,文人墨客,以及肩挑负贩等人,无不争赴观赏,所以也是热闹异常。

  六月六日是旧俗的天祝节,城隍庙在那一天有晒袍会,大都由全城的衣工举行。
七月十五日名叫中元节,城隍庙带同新江、长人等四司,照例要出巡和赈济孤魂,所有手续形式等完全和清明一样。  

  九月中旬庙内有时举行菊花会,但不是每年例行的故事。凡与赛的菊花,先要经识品者评甲乙,计分新巧、高贵、珍异三项,每盆也标列艺菊主人的名字。菊花会的最初一次是在四美轩举行的。 

  十月一日照清明及中元例,举行三巡会。

  以上所举行的盛事,现在大半成为过去的陈迹,为保存风土研究资料起见,特为记出,以备考查。

no.27 杨家厨房里的“兔子”聚会
就想我预想的那样,昨天的场面可这火爆。哇!居然有30个人来吃饭,杨家厨房就属我们这个角落最热闹。五湖四海都有的,连老外都来支持我们了,黄皮肤、白皮肤的(就缺黑的了),说明卢小姐的魅力之速蛮高的嘛!在这里我恭喜你了!

    这次的聚会里,属兔的偏多,全国各地的兔子来相会!这次聚会每人只收rmb85,这是合算啊!
    最后我们由摸牌淘汰出我们的下一月的盟主:邵公子(又是一个兔子),由他来阻止我们下一次的“吃遍上海之五”。

no.28 松江四鳃鲈鱼文化
 在《晋书、文苑、张翰传》中记述着这样一个故事:

  齐王司马?字凑?时,西晋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任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他借口思恋故乡莼鲈,辞去官职,回到家乡。

  自“秋思莼鲈”的故事之后,就有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

  在农业社会的乡土中国,故乡是每一个宦游千里的为官者的梦境,莼鲈之思是每个得意亦或失志者的必然之情,松江鲈鱼,就这样成为思家的符号。

  被赋予了如此深情的松江鲈鱼自是不负众望,以其肉质细嫩,味极鲜美,有“江南第一名鱼”之誉。松江鲈鱼经历史诸多诗人雅士撰著赞颂,妙传海内。

  杜甫在《泛房公西湖》诗中赞美所吃的莼菜鲈鱼是:“鼓化莼丝熟,刀鸣脍缕飞。”            
  范仲淹有诗咏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梅尧臣:“直须趁此筋力强,炊粳烹鲈加桂美。” 

  “西风吹上四鳃鲈,雷松酥腻千丝缕。”南宋诗人范成大同样描述了松江鲈鱼之美。

  刘宰(宋)在书写凤尾鱼时也提及了松江鲈鱼:“肩耸乍尺协,腮红新出水。呈以姜杜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渐寡味。” 

  苏东坡称赞鲥鱼也提到了松江鲈鱼:“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苏东坡在湖北黄州江中写了两篇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中有几句“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的名句。”   陆游吟咏鲈鱼的诗句更多:“空怅望,鲈美菰香,秋风又起。”“酒甘泉滑鲈鱼肥”,“空帐望,鲈美菰香,秋风又起。”当地宦游蜀中时,又写道:“十年流浪忆南京,初见鲈鱼眼自明。”

  北宋龙图阁大学士丞相陈尧佐曾作《题松陵》:“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  ”

  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有一首描写鲈鱼的诗云:“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白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杨万里的诗以尺比鲈鱼之状,又描写了松江一带产鲈鱼的盛况,饶有风趣。 

  就连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亦曾写诗赞美:“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溪日醉五湖船。鲈鱼味美秋风起,好约同游访洞天。”

  三国演义中存有如下记载:

  是日,诸官皆至王宫大宴。正行酒间,左慈足穿木履,立于筵前。众官惊怪。左慈曰: " 大王今日水陆俱备,大宴群臣,四方异物极多,内中欠少何物,贫道愿取之。 " 操曰: " 我要龙肝作羹,汝能取否? " 慈曰: " 有何难哉! " 取墨笔于粉墙上画一条龙,以袍袖一拂,龙腹自开。左慈于龙腹中提出龙肝一副,鲜血尚流。操不信,叱之曰: " 汝先藏于袖中耳! " 慈曰: " 即今天寒,草木枯死;大王要甚好花,随意所欲。 " 操

曰: " 吾只要牡丹花。 " 慈曰: " 易耳。 " 令取大花盆放筵前。以水 □ 之。顷刻发出牡丹一株,开放双花。众官大惊,邀慈同坐而食。少刻,庖人进鱼脍。慈曰: " 脍必松江鲈鱼者方美, " 操曰: " 千里之隔,安能取之? " 慈曰: " 此亦何难取! " 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操曰: " 吾池中原有此鱼。 " 慈曰: " 大王何相欺耶?天下鲈鱼只两腮,惟松江鲈鱼有四腮:此可辨也。 " 众官视之,果是四腮。慈曰: " 烹松江鲈鱼,须紫芽姜方可。 " 操曰: " 汝亦能取之否? " 慈曰: " 易耳。 " 令取金盆一个,慈以衣覆之。须臾,得紫芽姜满盆,进上操前。操以手取之,忽盆内有书一本,题曰《孟德新书》。操取视之,一字不差。操大疑,慈取桌上玉杯,满斟佳酿进操曰: " 大王可饮此酒,寿有千年。 " 操曰: " 汝可先饮。 " 慈遂拔冠上玉簪,于杯中一画,将酒分为两半;自饮一半,将一半奉操。操叱之。慈掷杯于空中,化成一白鸠,绕殿而飞。众官仰面视之,左慈不知所往。左右忽报: " 左慈出宫门去了。 " 操曰: " 如此妖人,必当除之!否则必将为害。 " 遂命许褚引三百铁甲军追擒之。

  由此可见,松江鲈鱼名气在当时已经在中原地区很响亮了。

  清代的大画家郑板桥,在山东做了 12 年的七品 官,就回扬州老家卖画度日,缘由有多种,但 " 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 " 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到了现代,金庸先生在其武侠小說《神雕英雄传》中提到了 “ 江南第一名鱼 ” :

  那矮胖子转身入内,手一扬,当的一声,将一大锭银子掷在柜上,说道: " 给开三桌上等酒菜,两桌荤的,一桌素的。 " 掌柜的笑道: " 是啦,韩三爷。今儿有松江来的四鳃鲈鱼,下酒再好没有。这银子您韩三爷先收着,慢慢再算。 " 矮胖子白眼一翻,怪声喝道: " 怎么?喝酒不用钱?你当韩老三是光棍混混,吃白食的吗? " 掌柜笑嘻嘻的也不以为忤,大声叫道: " 伙计们,加把劲给韩三爷整治酒菜哪! " 众伙计里里外外一叠连声的答应。

  在小说《曾国藩第三部》中也有记载松江鲈:

   一 甲子科江南乡试终于正常举行

   " 准备了什么好的特产款待吗? " 曾国藩不想就这件事争论下去,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 " 吴下好吃的东西多得很,门生特地从苏州带了几个名厨来,要他们变换花样,把吴下好菜让两位主考都尝尝,尤其要他们将吴下三道最负盛名的菜烧好。 " 李鸿章颇为自得地说。 " 最负盛名!是哪三道菜? " 彭寿颐对吃最有兴趣。自从咸丰四年追随曾国藩以来,他从未在幕府吃过什么稀奇的菜。 曾国藩生活俭朴,幕僚饮食与寻常百姓没有多大差别,他自己天天都和大家一起吃饭,幕僚们虽有意见,也不好意思提了。记得那年王?]运远道到祁门来,厨房晚餐于照例的冷菜外加了一个肉末豆腐汤,曾国藩见了,摇头说: " 何须如此奢侈! " 从那以后,幕僚们连客人的光也沾不到了。这次能沾主考的光,吃上苏州名厨烹调的吴下名菜,真令他太兴奋了。 " 惠甫是阳湖人,他清楚,你问问他吧! " 李鸿章有意卖关子。 " 李中丞,你这不是有意难我吗!我哪里知道你肚子里的名堂呀! " 赵烈文搔了搔头,想了一会,说, " 是不是菰菜、莼羹、鲈鱼脍呢? " " 正是,正是!惠甫不愧是吴下才子。 " 李鸿章快活地笑起来了。 " 少荃,眼下正是西风肃杀之际,你端出这几道菜来,是想把我们这些人都赶回老家去吗? " 曾国藩的话刚一出口,接官厅里便响起一片笑声,他自己却不笑,依旧缓缓梳理他的胡须。在坐的都是饱学之士,知道他说的典故。晋代吴郡张翰被齐王司马?渍形?大司马东曹椽。张翰见政局混乱,为避祸,托辞秋风起,思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吴。从此,这三种食品便成为吴人引以自豪的名菜。 " 真是太美了!古人说松江鲈鱼金齑玉脍,看来以后可以沾主考大人的光,遍尝东南美味了。 " 彭寿颐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难耐的欲望。 " 少荃,听说松江鲈鱼以四鳃著名,真有这事吗? " 曾国藩虽然一向喜欢吃鱼,但这几个月在金陵既忙又忧,还没有想起要品尝一下名扬海内的四鳃松江鲈鱼。 " 的确是四鳃。 " 李鸿章以行家的口气答道。他比老师会生活,既要事业,也要享受。 " 只是有两个鳃大点,有两个鳃小点。明日门生叫人送几尾到衙门去,恩师可亲眼验看。 " " 要得,明日多送几尾,叫衙门里的师爷都尝尝。 " 向来不受馈赠的曾国藩,难得有这样爽快的时候, " 不过,李中丞,我倒是听说,松江鲈鱼要出美味,还得靠蜀中姜不可。你备了蜀姜吗? " 赵烈文向李鸿章发难。 " 这个我就不懂了,不知厨子备了没有。倘若没有蜀姜,还请惠甫多多包涵,勿在两位主考面前点破哟! " 李鸿章的话又引起一片笑声。 李鸿章的才能再次得到验证。全套洋式陈设,不仅使平步青喜得抓耳挠腮,就连老头子刘昆也很满意。下午,丰盛的接风筵席上,吴下名菜使得客人赞不绝口,尤其是菰菜、莼羹、四鳃松江鲈鱼脍,更是令满堂叫绝,连曾国藩也觉得味道不错。

no.29 上海习俗条礼
(一)生育
  产前。家人备好蛋、鸡、红糖、枣子、苦草,外婆送来婴儿衣服(俗称脱毛衫)、"催生饭"。产后,亲友上门送产礼(俗称"十五羹")。婴儿出生第十二天称"十二朝",产妇家人向亲友分送红蛋、馒头、圆子、板糕。满月做圆子,请亲友。周岁(俗称"期过")喜庆,更为隆重。

  (二)寿庆
  老人过生日时,子女为之庆贺,称"做寿"。旧时,富裕人家设寿堂,挂寿幛,张灯结彩、备寿酒,宴亲友,晚辈向寿翁寿媪拜寿,亲友则赠寿礼。一般人家做寿桃、圆子,吃面条、馄饨,此习延续至今。80年代时兴以大蛋糕作寿礼。
 
  (三)建新房
  民间视建新房、迁新居为大事,亲朋好友主动相助,有的馈送礼品,以糕、酒、肉、爆竹等居多,名为"高头人情"。上梁时,正梁上贴"安梁大吉"红纸横幅,并放鞭炮。迁入新居时,穿新衣,贴对联,宴亲友。这些习俗,至今尚存。

   四)寄亲
   也称"过房亲"、"寄拜亲"。旧社会,父母为了解除孩子的关煞,免其蒙难夭折,选择生肖相合者认作寄父母。孩子改姓换名(叫做寄名出姓)后,送往寄父母家祭祖拜灶,事后,仍由生父母抚养。此俗现已不兴。
  (五)忌日
  旧时忌日,于孙供祭食,燃香烛,焚纸钱、锡箔、冥衣、纸箔,跪拜致敬。有的还要请人念经超度。60年代后,此习一度废止,现渐有恢复。

  (六)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由来已久,每逢干旱严重或虫灾泛滥时,人们抬着刘猛将军、城隍偶像巡行街
头郊野,祈求天神驱邪降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迎神赛会队伍前面,旗伞缤纷.彩龙飞舞,鼓乐喧天;后面,成千善男信女执香护送,四乡群众争相观看。解放后,此俗已废。

no.30 松江风土民情之社会风尚

    礼尚往来重情谊 

    亲戚往来   邻里、熟人关系  送礼  作客、待客  攀亲眷

    乡情民风多淳厚

    家庭生活  分家  借贷

    街巷市民众生态
 
    荡马路  赶时髦  发嗲  甩派头  交相利

    势利眼  讲实惠  轧闹猛  门槛精

    娱乐消遣花样多
  
    孵茶馆  听书  看戏  丝竹音乐  舞蹈

    禁忌陋俗今犹存
 
    禁忌  陋习

    稻 作 生 产 习 俗 

    土地就是命根子 
 
    围圩筑堤  土地租种  土地买卖典押  土地继承 

    生产组织有规矩 
 
    劳动量的约定  劳动形式  

    技艺与体力的较量  民间社会组织
 
    春回大地备耕忙
 
 
    整修农田  整修农具和做“柴生活”  准备种子 

    播下种子与希望
 
    落谷  耕耙  插秧 

    耘耥灌溉收硕果 
 
    耘耥除草  施肥治虫  灌溉排涝  收获储藏 

    棉布之乡谈衣着
 
    松江府衣被天下  男子服饰  女子服饰  内衣  制衣  鞋帽

    鱼米之乡话饮食
 
    松江鲈鱼  佘山兰笋  兰花小茄  松江大米  

    主食  酒席  点心  饮料  名菜名点

    江南水乡看民居
 
    官绅住宅  市民住宅  农村住房  建房乔迁习俗

    舟楫车轿说交通
 
    轿子  船舶  车辆

no.31 元宵灯节

    元宵将近,常是笙歌灯彩,仕女嬉游,一派欢乐景象。元宵节前好几天,从城隍庙东园(即内园)到后门外一带,各种商贩荟集,最为招人惹眼的是各色各样的花灯,这是城隍庙的灯市。  
  元宵张灯,据《太平御览》所载,起源于汉朝祭祀太乙神。唐睿宗李旦在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正月十五日曾燃灯千盏,并放宽宵禁,让百姓观灯。其子唐玄宗李隆基时,每年元宵均要放灯。宋代将张灯日子又放宽到正月十三夜至十八夜。明朝元宵灯期更扩展为由初八夜至十七夜。这中间当然也有变化增减的。明以后,大多是从十三夜到十八夜。旧时上海正是从十三日上灯到十八日歇灯的。 

  正月十三日上灯,上海城内外居民在夜间张挂花灯。灯的样式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有元宝灯、蝙蝠灯、荷花灯、金蟾灯,还有聚宝盆、顺风船等名目。这类花灯有用玻璃或明角做的,著名的灯店有小东门内四牌楼王长兴等。还有邑庙内笺扇店经营的用绢绫或纸制成的有人物故事的走马灯,以及鲤鱼灯、蚌壳灯等,也非常精妙。   

  各色花灯,争奇斗妍。在上海大街上有用竹柏结扎铺盖的灯棚。黄浦江边,船桅上都点起了灯,江水被照得通红透亮。寺院门前,灯架用竹竿扎成塔形,上挂灯火,称为“塔燎”。在农村土地庙前,各处都树起一根或两根高大杉木,自底至顶围满竹圈,竹圈有绳索连系,并用滑轮操纵升降。放灯期间,高大如同桅杆的杉木竹圈悬灯常有几百盏,远望犹如灯塔,放名为桅灯或塔灯。桅灯是乡村各处元宵灯市的中心,农民在自家门前用竹竿张挂灯火,称做“望田灯”。 

  农家在上灯日还有“卜流花”习俗。在炊前,用糯米或珍珠米投入煮沸的锅水中去,如果投下的谷物开了花又碎为粉末,则为大吉大利的征兆。这叫做“爆孛娄”。以这方式占卜流年,所以也叫做“卜流花”。新婚夫妻在新年去娘家拜年的,十三日一定得回到自己家中,因为灯节已至,旧俗最禁忌的有所谓“嫁女不看娘家灯”。  

  旧俗在灯节时还有厕间迎紫姑的事。传说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卿,据《显异录》记载,为寿阳李景之纳妾,为李景之妻曹氏所嫉,阴杀之于厕。天帝悯之,命为厕神。乡村妇女用香烛茶酒祭请紫姑,俗称“请姑姑”;还有边敲拍子边唱:“姑姑灵,姑姑圣,姑姑有灵应。”至于问吉凶丰歉,大约和俗传紫姑善于猜谜的事有关。  

  至于猜灯谜,则是元宵灯节的一项有益活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上海鸿印轩的正厅后面设有文虎社,就是元宵猜灯谜的场所。请游人猜射,凡将灯下所粘纸谜猜中者,鸣锣以贺,并赠给文具之类物品;不中者,则鸣鼓以告,引得众人发笑不止。元宵节悬谜征射的,还有邑庙、豫园内的四美轩茶室、得月楼笺扇店、淘沙场陈公祠等处。 

  正月十五元宵夜,灯节出现高潮,此夜千灯万盏,火树银花,爆竹连声,管弦若沸。最热闹的有文灯武灯的满街游行。文灯就是伞灯,清人毛祥麟的《黑余录》说:“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蚕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卷十五“伞灯”条)精巧玲珑的文灯由穿着时兴服饰的妇女抬着,后随丝竹乐队,灯彩绚丽,弦歌悠扬,十分引人注目,武灯就是龙灯,龙用绸布和竹蔑制成,长龙十三节,短龙九节,舞龙灯者沿街翻腾,蔚为壮观。那龙前有灯牌为导,牌上写有“五谷丰登”等字样。同时还有种编扎精巧的纸球,很大,中藏灯火,滚动时居然灯火不灭而且不烧着纸,称为“滚灯”。龙灯遇上滚灯,来一场狭路相逢的长龙抢珠,确是非常热闹,难免要观者似潮了。《沪城岁事衢歌》:“艳说年丰五谷登,龙蟋九节彩云蒸,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灯。” 

  十五夜深时,在上海城隍庙九曲桥等处燃放烟火,其中有大花筒、九龙、花蝴蝶、金盆捞月、月炮等名堂,燃起后光焰冲霄,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在过去并不能掩盖贫穷百姓的困苦,这正如古时元宵节有人题诗灯上所说:“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晁回客话》)  

  到十八日收灯,乡村比城里更为热闹,成千上百灯笼,一字长龙,故又名为龙灯,亘街穿巷,导以鼓吹。农家以高炬照亮田野的四隅,这叫做“照田蚕”。从爆孛娄即爆米花,到照田蚕,都是祈求新年吉利和丰捻的。清代著名学者、嘉定人王鸣盛在《练川竹枝词》中写道:“新春爱嚼米花甘,听闹元宵兴倍酣。高照?灯千百盏,年年此夕照田蚕。

no.32 松江照壁
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区方塔园内,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公元 137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照壁原为松江府城隍庙的影壁,与府城隍庙大门相对。在抗战初期,府城隍庙被日本飞机炸毁,惟独照壁幸存,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照壁高 4.75米、宽6.1米,为大型砖刻浮雕,气势轩昂,风采独具。约30平方米的壁面,雕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设计形象生动,刻艺精湛,立体感强。照壁檐下,有云、鹤、鱼、龙、凤、鹿等组成的雕刻纹饰。两侧是白色粉墙,粉墙的中心,分别镶嵌圆形砖刻图案,东为青龙,西为白虎,远远看去,分外醒目。正中由70多块特制的大方砖组成的画壁,镌刻一只巨型怪兽,名叫“??”。生有龙头、鹿蹄、狮尾、麒片,身壮如牛。怪兽独角直竖,眼似铜铃,巨口齿锐,四脚踩着元宝、如意、珊瑚、犀角等宝物,周围伴有摇钱树、灵芝草和飞禽走兽。怪兽昂首张口,衔着元宝,又似在咆哮,形态栩栩如生。传“??”的胃口特别大,依仗体大,力猛,性狠,横行四方,称王称霸。它吃尽了山中的仙草、飞禽走兽,又专食人间的金银珍宝,而“??”意犹不足,看到东方升起一轮金灿灿的旭日,又想吞食太阳。怪兽就四足腾空,飞也似的赶到东海边,朝太阳纵身跳跃,妄想吞食,结果葬身东海。这个传说寓意着道教的教义,告诫世人不可存“贪心”,贪得无厌者,就会像“??”一样自取灭亡。

  相传历代去松江做官的人,第一件事就是拜松江照壁,以示今后要为政清廉。照壁上还雕有各象征吉祥之意的画面,其中包含着 40多个宗教神话故事。

  照壁前有一个 4米多宽,8米多长的水池,阻挡人们靠近,极大地起了保护照壁的作用。这是文物所以建造600多年至今完整的重要原因。

no.33 古代城隍庙风情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 

  相传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为宋代尤图阁学士秦观八世孙。元时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物州,转徙上海。当时占据苏州的张士城派人前往招用,为其拒绝。吴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几次淮备起用秦裕伯,秦均称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卧上海甚感不安,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虑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渝:“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後悔。”手谕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应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为治书待御史。洪武三年,设科取士,与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于上海长寿里。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因而,海滨之民怀着感激与敬重,奉祀其为城隍神。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钓将原位于县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具城隍庙。据至元《嘉禾志》引《吴越备史》载,相传吴王孙皓病重时,有神附体一小黄门,对孙皓言道:“华亭谷东南有盐塘,风潮为害,非人为所能防。臣本汉霍光也,愿统部属镇之。”遂立庙祀汉博陆侯霍光,是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称为金山神庙。金山庙改成城隍府後,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後殿则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庙规模尚小,以後历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时,包括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庙侧起造东园。乾隆时,由全县士商捐纳,购潘氏豫园故址,归城隍庙,称西园。重加兴修,所费资产累巨万,极泉石之美,以作娱神乐神之用。府基一度达70亩,称盛一时。其时,江南奉祀城隍“尤谨”,开堂皇崇,寝阁羽卫,“庙制辄拟古诸侯,又极池台园囿之观,吴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为尤盛”。 

  与盛大的庙宇相一致,上海人对于城隍神有着特别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祷献,而于城隍庙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猪羊,贫者用三牲首,日元虚晷,佥云城隍有炅,能祸福人,别府铯无此事。  

  除夕日,家家户户备牲醴,前往城隍庙瞻拜。牲醴香烛,源源而来,香火称旺一时。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厉坛,迎送间,彩旗、灯幡、鼓乐、戏妓、烟火、舆马,备极豪华、隆重,“虽王侯不能拟,官府不能禁”。   

  历经数世,在沪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灾捍患,素者威灵”,士民对其感恩戴德。清代曹一士曾应邑民之请,为城隍神作《颂序略》,其中记载了送样一则故事:顺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张名振引兵人吴淞。苏州总兵王?时掌军务,督战上海,见对方旌旗蔽空,海艘鱼贯而入,一时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溃败。不久,江宁巡抚周国佐按临上海,王?深恐其畏敌逃避之迹败露,遂先发友制人,诬告上海百姓犯通海之罪。周国佐信以为真,决定屠城,淮备从南浦至静安寺,承数烧杀。上海知县阎绍庆及乡绅曹垂灿等闻知,急忙赶赴抚台行营,长跪陈请,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为保。自朝至暮,再三恳求。周国佐仍一意孤行,下令鸡鸣时分纵戮。夜半,城隍神显形巡抚官廨,朱袍象简,赫立阶下,周国佐见之,心意稍动。稍顷,城隍神又显形,对着周国佐“直视摇首者数四”。于是,周国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终于免遭屠戮。这一传说,反映出上海的老百姓已将能保有家室、安享太平归功于城隍神之赐。 

  也有说城隍作为神,是由《礼记》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来。天子要祭八种神,其中有“坊”与“水庸”,大略是对城堑、护城沟渠之祭,这是对城市守护神的祭札。明代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五谈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无之。後世以高城深池,捍外卫内,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于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号,前代因袭,其来久矣。 

  後世的城隍正是被赋予了城市守妒神的面目与功能,御灾难,安生聚,垂丰穰,庇百姓。城隍庙亦就因此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埸所。地方官府朔望进香,祈晴祷雨,并常藉以宣讲乡钓。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祷献报赛。这也就难怪城隍庙庙宇崇闳,香火繁盛。  

  自清末以来,上海的城隍庙又多出一重功能。当时辟出西园的部分,租于商家。此例一开,园中广设商店,竟成集市,城隍庙各种土特产、美味食品的声名不胫而走。另外,东、西园园囿之胜号称一邑之冠,游赏者颇多。各种花会,如四月下旬兰花会,九月中旬菊花会等,常设于东、西园,各神庙会、灯会又常以城隍庙为盛。三月二十八日,传乃城隍夫人诞,上海街巷悬灯亦一如天后。  

  作为海滨城市,上海的城隍庙还兼有着护海功能。明初城隍庙改建之时,大门有坊,其额曰“保障海隅”。清同治时又加封“护海公”,匀天后神合力护庇南来北往的海舟,“上海地濒溟渤,华夷于兹互市,北达燕齐,南连闽粤,舳舻衔尾,鳞萃?集,往往惊涛骇浪中,神之灵异与天后相佐佑”。进出黄浦的船艘,则必向天后官、城隍庙烧香祈祷。“惯驾沙船走北洋,船头四望白茫茫。得归庆幸团团会,天后城隍遍?香。”每次城隍庙修葺,不仅上海商民踊跃捐赠,不恤财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贾也皆“捆载辐辏而集”。上海城隍庙由此得以称盛兴旺。

no.34 沪上花朝节习俗
农历二月,旧时有花朝节,亦称花神诞、百花生日。
  “花朝”一词在唐诗中就已出现,如司空图《早春》诗云:“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至于民间花朝节的具体日子,古籍里有不同说法,如《诚斋诗话》称:“东京(按即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谓:“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西湖游览志》则说:“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花朝月夕,世俗恒言”。

  昔日沪上一直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届时城内沉香阁特别热闹,因而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记述:“花朝十二赛花神,十九观音佛诞辰。约伴向沉香阁去,桃花扇小杏衫新。”

  在花朝节里,沪上人家相邀出城踏青,一边谈笑风生,一边争观桃花,姑娘们禁不住会摘取鲜艳花朵插于发间,诚如清人钱大昕《练川竹枝词》所咏:“花朝二月雨初晴,笑语相将北郭行。折得缃桃刚一朵,小鬟偷插鬓云轻。”是日,人们还要“赏红”,即给花木系上绸带,或挂上红纸条,一时无数枝梢彩带飘动,形成独特的风景,难怪清人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感叹:“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采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等到夜幕降临,申城又“张花神灯”,该灯通常以当地所产可作伞面的半透明油纸“谈笺”糊成,多呈伞形、六角,故也称“凉伞灯”,上镂人物、花卉、珍禽异兽,据清人王韬《瀛土需杂志》载:“出灯多者,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或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除此之外,这天的习俗尚有采戴荠菜花(相传可保一年不头痛),文人宴饮赋诗,男童蓄顶发、女孩穿耳洞等。

  可见,老上海的花朝节较受人们重视,其习俗春趣颇多。而那花神灯之盛,则可与元宵灯市相媲美。

no.35 金山农民画
上海金山县民间传统艺术。包括灶头画、剪纸漆绘、民间玩具、泥塑和石刻等,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造型稚拙,具江南水乡独特风韵。金山县文化馆组织农民画创作骨干20多人组成金山农民画社,从事专业创作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0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大获成功。1981年,金山农民画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洛杉矶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联邦德国展出时,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源头"。到1987年底,已有近2500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日本国美乃美出版社出版了金山农民画册。有4幅精品被邮电部制成邮票发行。金山县因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no.36 上海迎财神
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壁上高挂财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财神爷送财降福,各商铺店肆也都在这时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将新制的旗帜挂在财神位前,待祭好财神后才算新的一年开始营业。店主在这天要设"利市酒"宴请全体伙友,凡红帐报造、职业进退、当年营业大计,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员在这天被解雇。50年代后此俗渐废,80年代后,上海地区又出现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的现象。

no.37 元宵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也叫上元节,俗称正月半。正月十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节前,户户打粉做茧团(用糯米粉制成、形状为两头大、中间小的一种团子)、圆子。月半中午裹馄饨,名"兜财";下午"斋田头"(用筷子插上茧团,放置田头,祈求丰收);夜间,立高竿,挂红灯。如遇丰收年份,河岸路旁,灯火成行,名为"(土窕)灯",儿童提着状如车、船、龙、马、兔、鱼、鸟、虾、蟹等各种式样的彩灯,穿街走村,玩耍嬉闹;成人掼火球,照田财,放烟火或"调狮"、"舞龙"。杂以丝竹锣鼓,统称为闹元宵。民谣说:"吃了两头大(指茧团),各人寻头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本县处处搭彩楼,挂红灯,盛极一时。解放后,闹元宵趋于简化,裹馄饨、做茧团、圆子,儿童提彩灯、掼田财等活动尚存。"文化大革命"期间,庆元官被斥为"四旧"而废止。1984年元宵,全县再度大庆,火树银花,彩灯缤纷,县城和大同乡等地上演"甩龙"。轰动一时。

no.38 立夏
立夏
   本县历来有立夏吃"七青"(指草头烧饼、青壳鸭蛋、青麦仁、青蚕豆、青梅、甜菜、海狮)的习惯,据说可免"疰夏"。此外,还有"称人"、"钻麦园(垅)"、"看海"等风俗。

no.39 春节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初一清早,老少衣着一新,鸣鞭炮,吃酒酿、年糕,早餐菜肴丰富。烧草常用芝麻秸豆秸之类,有祝愿新岁步步高的寓意,因其燃烧时噼啪作声,又有取吉利之意。客至,以炒长生果(即花生)、炒蚕豆及烟茶奉敬。路上遇人,则互相作揖贺喜。晚上早睡,称"盘稻囤"。
 
   旧时春节这天燃香烛,肃拜天地祖宗,不扫地,不汲水,不洗衣衫,不向外泼水,忌动刀剪,禁开后门,禁出秽语。初一、初二,商店停业。乡间演布袋木偶戏,老少咸集,热闹异常。初三传为"撒草娘娘"生日,人们凌晨即起,生火煮饭。天将亮,鞭炮齐鸣,甚至有男子光着身子狂奔,意为赶走"撒草娘娘",使田间不生杂草,以保五谷丰登。这天,商店开张营业,生意格外兴隆。解放后,初一至初三为国定假日,节日气氛依旧,习俗则大改,迷信活动逐渐废止,代之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慰问离退休干流和先进人物、演出文娱节目等活动。

no.40 春节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初一清早,老少衣着一新,鸣鞭炮,吃酒酿、年糕,早餐菜肴丰富。烧草常用芝麻秸豆秸之类,有祝愿新岁步步高的寓意,因其燃烧时噼啪作声,又有取吉利之意。客至,以炒长生果(即花生)、炒蚕豆及烟茶奉敬。路上遇人,则互相作揖贺喜。晚上早睡,称"盘稻囤"。
 
   旧时春节这天燃香烛,肃拜天地祖宗,不扫地,不汲水,不洗衣衫,不向外泼水,忌动刀剪,禁开后门,禁出秽语。初一、初二,商店停业。乡间演布袋木偶戏,老少咸集,热闹异常。初三传为"撒草娘娘"生日,人们凌晨即起,生火煮饭。天将亮,鞭炮齐鸣,甚至有男子光着身子狂奔,意为赶走"撒草娘娘",使田间不生杂草,以保五谷丰登。这天,商店开张营业,生意格外兴隆。解放后,初一至初三为国定假日,节日气氛依旧,习俗则大改,迷信活动逐渐废止,代之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慰问离退休干流和先进人物、演出文娱节目等活动。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