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北京的春节民俗
春节即旧历新年,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是元代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更加丰富多彩。《光绪顺天府志》、《康熙大兴县志》、《宛平县志》、《日下旧闻考》等古籍之中,颇多有关记载。除文献之外,北京的传统春节行事亦见于民谣之中。"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概括地描述了从腊八到大年初一人们忙忙碌碌过节的情景。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纪念他,在每年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清代北京雍和宫内专备一口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宫内喇嘛熬腊八粥所用的大铜锅。在民间,人们熬好腊八粥后,往往盛入食盒,亲友相互馈赠。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这一天,家家户户要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过去多数人家厨房的北墙或东墙上都设一神龛,常年供奉灶君爷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君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赏罚。送灶时,人们在灶君像前摆设桌案,上供关东糖、清水和秣草。古时祭灶用黄羊、鱼和猪头等物。明清时才改用关东糖。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温热,使其融化,涂于灶君嘴上。唐代文献《辇下岁时记》记载民间以酒糟涂于灶上,使灶神酒醉。可见此类风俗由来已久。二十三祭灶与正月有密切关连,传说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与诸神同来人间过年,因之要举行"接神"、"接灶"仪式,此后方可过节。

    灶祭之后,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春节前,家家要彻底清扫,人人都理发洗澡,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民谚道:"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掸尘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发师傅们这时也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忙于为人理发。

    春节前夕,人们把居处内外整饰得特别有节日气氛。一般人家在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门上贴有"抬头见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贴剪纸。屋内摆设的八仙桌、太师椅带上桌围椅帔。条案正上方挂上有吉祥图案、语句的中堂、对联。条案前方桌上摆设五供、高足盘,放上蜜供或年糕。屋里挂起大红灯笼。墙上要贴年画、福字。

    《山海经》记载,古时有神荼、郁垒两兄弟善捉鬼。后人将其像绘于桃木板,挂在门上,以驱鬼避邪,故称桃符。以后改木为纸,像也改画唐朝大将秦琼、尉迟恭。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考证此为最早的春联。明初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春联逐渐普及,并改桃符为红纸。年画是由门神演变而来的。北京出售的年画以天津杨柳青出品为主,亦有山东潍县和苏州桃花坞的出品。

    旧日的戏班差不多天天都演出。只在腊月下旬有几天不演。每年演出的最后一场戏叫封箱戏。封箱戏多演双出或反串。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演封箱戏不收戏份,一时成为梨园美谈。

    除夕和元旦是春节的高潮,守岁辞岁、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团圆饭、过桥、摸门钉、拜年等,活动繁多。举行"接神"、"接灶"仪式时,要将"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于案上。"百份"亦称"天地",上绘有天地间诸神像。在"百份"前要摆设蜜供、年糕、饺子、苹果等祭品。夜深之后,人们点上红烛,打开大门,燃放鞭炮、烧"元宝"、"接神咒",贴上准备好的新灶君爷神像。接神完后,一家人在神坛前行叩首礼,并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谱。

    大年初一,人们纷纷外出拜年。亲友相见,总要拱手作揖,并说"恭喜发财"、"新喜、新喜"等等。

    初二祭财神,一大早人们就拜祭财神像,有些人还要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烧香祭拜。传说早年有五个绿林好汉,杀富济贫,百姓因之在此建庙祭祀。人们烧香后,还带纸糊的元宝回家,用布或红纸包好放在床下,祈望发财。

    初五又称"破五"。自这天起,年节期间的各项禁忌均可解除。初六以后,虽然人们的生活起居逐步恢复常态,但仍很有节日气氛。

    初八称"顺星日",传说众星神于此日降临下界。当是日夜幕低垂、群星闪现之时,人们在院中案上放置糕点果品,祭拜星神。有些人家还要把"星神马"放在胡麻杆上烧掉。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高潮和尾声。从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大街小巷、宫苑庙宇到处张灯结彩。入夜后,观灯者满街满巷,耍社火,放鞭炮。旧时,一般妇女要遵守许多森严的清规戒律,平常很少出门,大家闺秀更是如此。但在元宵之夜,她们亦有"?一ㄒ幌?"的自由,可以逛街观灯。

    据文献记载,过去北京城近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寺庙。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或其附近设有集市,故称庙会。北京的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一年一度的厂甸,更是盛极一时。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原为北方道教中心。元代道教全真派始祖邱处机曾在这里居住,死后葬于此。白云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开庙。传说十九日邱处机下界超渡有缘者,称"会神仙",开庙时游人如云,各路民间花会多来此表演。大钟寺正名觉生寺。庙内的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闻名中外。开庙时,庙中住持在其悬钮两侧孔下,系一小铜锣,游人登楼用铜钱投击小孔,传说击中者可得福。宣武门外琉璃厂会从初一到十六开市,人称"厂甸"。此处辽代为海王村,明代为琉璃窑厂,清乾隆时始成市肆。开市之日,商贩云集,凡文物、古书、首饰、珠宝、玩具、食品,应有尽有,为旧时北京春节最热闹的去处,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厂甸出售的各种民间玩具。逛厂甸的孩子,一般都要买风车和空竹,再买上一串春节才上市的大糖葫芦,捧在手里,走在街头,为节日增色不少。此外,还有风筝、毽子、泥人、鬃人等等。传统木版年画"新正逛厂甸"反映了这种节日景象。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要举行"跳布札"活动,俗称"打鬼"。雍和宫"打鬼"之后,北京的全部传统春节活动就结束了。

    从前的劳动大众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能休息几天,因此,花会这种民间文娱活动在春节期间便显得极为活跃。特别在城郊乡下,几乎村村有会。例如京西苏家坨一村就有十八档会。民间花会一般的表演项目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莲花落、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等。有些村中还要搭起大棚、悬挂宫灯、画幅、入夜后在大棚附近演出各种节目。热闹非常。京东东坝北门村藏有一对制做于明末清初的太狮,工艺精湛、造型古朴,保存至今,甚是珍贵。地处京城北方门户的延庆的民间花会活动别具特色。民间花会使用的旱船一般为三只,而这里的旱船有时多达九只。本县永宁南关的竹马老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演出节目为《昭君出塞》。过去,在有花会活动的村里,一般都选举德高望重者为会头,一入腊月便组织村民排练。正月里各处花会互相邀请,你来他往,锣鼓喧天,男女老幼争相观看,煞是热闹。

    解放前的旧中国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过个春节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那时,腊月里生意最兴隆的是当铺。穷人为还债,被逼无奈,常在数九寒天把身上的棉衣送进当铺。春节前后,是北京最冷的季节,街头啼饥号寒的乞丐成千上万,冻饿倒毙之事日必数起。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党和人民政府很重视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每逢新春佳节,党和國家领导人经常与人民群众座谈联欢、举行团拜会。各地军民在春节期间大力开展拥军爱民、慰问军烈属的活动。那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陈习陋俗早已革除;花会、灯会等民间传统娱乐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各种新风俗,新习惯,正使传统的春节活动愈来愈丰富多彩。 

no.2 老北京的丧仪风俗
灵堂设置和祭奠 人死后的停丧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长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极贫之家不计时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种种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殡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经是随便的。早年人死后很少借庙宇移灵办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办事。人死的当天一方面准备棺殓,一方面就招棚铺搭棚。搭棚是平地立杆,顷刻便成楼台,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术。所搭的棚按不同季节区分质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凉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两卷?quot;、"一脊一平棚",有脊棚只能用在丧事上。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素玻璃。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凉棚",次的只能支"布帐子"。丧事灵前应有"月台",并有头二三号之分。头号月台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设阶,二号稍小一点,三号设天井,只前方一阶。

  穷家没有月台,可以平地安栏杆,再穷连栏杆都可不用。有身分的人家,棺木例加红锦"落地罩",左右设幔帐,由外看不见守灵的丧家妇女。灵前扎素花灵帏,前挂白布灵帏,棺前设红锦大坐椅,椅前设灵桌,桌上设"闷灯"和五供。旗籍世家还在桌前设矮桌,上放"锡奠池",池左设"执壶"和"奠?quot;,备来宾奠酒致祭。如遇皇帝赐奠或尊长上辈致奠,即改设高茶几,以便立奠。汉人不设奠池,体统的人家设高茶几,预放香炉燃炭,备檀香,为来宾拈香致祭。次一等的即在五供内高香炉中放五炷高香或白速定,白纸黏妥,来宾举香后,仍插入炉中。月台中心设蓝布拜垫,上罩红毯,表示丧家不敢请来宾跪素垫,而由来宾自行揭去红毯以示谦逊。

  接三 人死三朝,谓之初祭。习俗以亡人三朝必在望乡台上瞻望家中,所以三朝祭祀亡人,希望亡人尚飨,所以称"接三"。因必须送焚冥器,所以又称"送三"。接三本日,大户人家门外设对锣、对鼓或单锣、单鼓的"门?quot;,另在大门设梆子(即古代的"云板"),二门设□并站立回事人员,谓之全份。另在月台旁设置"清音"一部助哀。中等人家只有门吹、清音;中等以下人家就只有门吹了。中上人家的门吹都是一早就来,谓之"早上鼓",等而下之是"午上鼓"、"晚上鼓"。

  接三之日来祭吊的客人、至亲好友应在上午,稍远一些的戚友多在下午。主人例备"炒菜面"款客。炒菜面就是炒几盘菜(以四盘为多数,也有六盘八盘的),另做打卤面条果腹。早年极富人家也不在接三之日预备全席,因人生的三面(初生时的洗三面、生日的寿面和死后的接三面)例不能少。入席时茶房必高声喊:"诸位老爷避屈啦您呐,改日造府道谢啦,请诸位大驾送三啦您呐?quot;喊得非常清脆可听,在没有一句命令式的话中,透出命令式的意思,所以茶房可谓北京一绝。当来宾到门,门吹必然打鼓,外场人多半喊一声:"响响鼓您呐!"于是男客三声鼓加吹大号,女客两声鼓加唢呐,大门梆子听见即连响四下(四下为哀音),二门的□也跟着敲四下。客到内门,回事的人在头前飞跑,高喊:"某老爷到","某太太到",门吹大锣随在客后敲响,来宾不必投刺。客至拜垫应奠酒的,即由本家奴仆执壶斟满爵内递给来客(其实壶内是凉水)。

  客人双手举过头后,以左手端爵盘,右手执爵耳,洒入奠池中少许,递还执壶的家奴,随着叩首。奠酒全在"率劲",叩首也要下深起而腰直,绝对冠冕体统。当来客下跪后,门吹响锣一声,门外吹打,月台旁清音随也吹打,清音只是吹那《哭皇天》一个曲牌子,声音细细,堂鼓冬冬,真有个凄惨味儿。清音是连续吹,大锣是每叩一头打一锣,直到叩毕起立,大锣再打一声,清音和门吹一齐停止。汉礼虽不奠酒而捻香,门吹和清音也是同样吹打。世家府第多在灵前灵后各设奠池,男客在灵前叩祭,孝家男丁在灵后左侧陪祭,女客在灵后叩祭,孝家妇女在灵后右方陪祭。满族妇女叩首礼,跪的时候不似男子腰板直立,而是坐在脚上,由女仆执壶,叩"鞑儿头",即头向右前倾,以右手指尖摩两把头右翅。

  来宾叩祭起立后,即向孝家跪首位的见礼,来宾作揖或请安,丧家叩首(陪祭诸人同叩首),来客交"折祭"封套,少慰问几句退出。接三之日,来客除应交赠代替楮箔的折祭外,还有送礼的,除近年才有的花圈花篮以外,以礼幛为大宗,挽联也不及近日的多。至亲还有送"灵人"、"松枝鹤鹿"、"松狮"、"松亭"的。满蒙八旗世家多以送"饽饽桌子"为最隆重。所谓饽饽就是满汉饽饽铺所定制的"七星饼"。七星饼色白,上有小孔,只七成熟(但丧家事后赠送亲友,烤焦味美异常),放在买来的矮桌子上,五个一层,每层几十份,上架红油木板,共架七层九层不等,最上层放假花花盆、面鲜等物。饽饽桌子赠送既多,排列也要以关系远近来区分。

  接三以前例不供饭,在接三供早饭以前,必须先"开烟火",由亡人亲女出资置备"什锦盒子"一个,经三行吹打后,上供,叩首,举哀,谓之开烟火,就是《礼记》所谓"饭生苴熟"的"苴熟"。开烟火后,亡人方能享受肴馔,于是开始供饭,来宾的开席用饭,必须在开烟火以后。

  在用晚餐前后,蒸锅铺送来"斛食"供于灵前。斛食是用木制的一座方塔形状,高三五级,底层正面画刻成抠钉兽环的门样,每级围绕插着"江米人",最上级立一旗竿,竿前置多层荷叶蒸饼。送三之际,江米人为亲友分有,名为"抢江米人",荷叶饼留作晚间"放焰口"施食的"法食"。同时经绸局搭经座,大族人多用"托子" "莲花座",中等人家用"鬼脸座"。有托子的,多半伴宿有经。"鬼脸座"系用油桌砌成,上搭经绸,这种经座多半没有伴宿或伴宿没经。贫家就没有经座,而用"地摊"了。

  冥衣铺在此时进烧活--冥器。

  接三烧活,按规矩只应有车马一份、杠箱四只,稍富人家可以添糊跟班顶马,多加几只杠箱。车用活轱辘车,马用菊花青骡子就足够了。以先没有在接三多糊冥器的,近年就随便摆阔了。如系妇人因产病死的,多添糊一只黄羊,也有在牛前加糊一个纸盆的,表示令牛代喝妇人所费秽水。及至和尚?quot;仆辈"进鼓,陈设法器,悬挂大士三化身圣像,就离送三不远了。在晚席吃完,或因时间已晚,末巡席未完时,如丧家不再候等至戚,和尚即上座,一面喊"拿烧活",一面请来宾点香,每人一股官吊香。因时已黄昏,借此照路,以代火把。近年多用纸灯笼,以前只大族能用。和尚在座上吹三通,打三通,念三通,即为完毕。下座,换袈裟,执法器,等来宾已出门外,丧家跪满灵前,一声"师父点鼓",登时"气死风灯"前引,鼓手吹起大号,来宾分两行随行。丧家也在点鼓时大声呼叫号哭,和尚在丧家后面两行跟随吹打?quot;放正"僧人执手鼓或龙头香殿后。有番(喇嘛)、道、尼送三的都在丧家前面,和尚永远是在丧家后边。丧家妇女和女客不送三,只送到门跪哭一番。送三到焚化烧活地点,丧家跪好即举火焚烧冥器,不回去的来宾至丧家前告辞,或揖或安,丧家皆还以一叩首。烧活焚完,来宾走净,鼓乐声停,丧主回家。进门后仍跪在灵前一哭,妇女同哭。哭止,丧家用饭,就静候放焰口了。

no.3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國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毫不因为名分的更改而稍减,依旧保持着传统的隆重,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民族的盛典。而且,近几年又格外活跃,仿佛那曾经消失的典仪又活转来,在许多地方,过春节的热烈欢腾的气势,为近半个多世纪中所少见。只是“祭灶”的风俗还没有大规模恢复,甚至可能会从此不再恢复,人们已经从心底里冷淡或忘却了“灶君”(亦称“灶王爷”)这老爷子了。

  “灶君”,就是“灶神”,据说是专司人间差恶的神。仿佛是情报机关派驻在每家每户的特别调察员。但他永久是副和善慈祥微笑可人的面孔,绝不怒目相向。这是否表现了中国人的某种由社会经验而来的观念,即察人阴私者往往总以微笑示人,并不作凶恶状以吓人呢?我不得而知,不过这总是很引人兴味的。“灶王爷”的尊姓大名,说法不一。《淮南子》上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足见中国人把灶王爷看得很重,他成了民族元始的化身。可是《五经异义》上说,灶王爷姓苏,名吉利,是我的同宗。我更宁愿相信这个说法,以便沾一份光荣。说起苏姓的先辈,除了四川的苏氏父子,三位大文人之外,还有一位人见人敬、历史悠久的灶王爷。灶王爷的后代,还不透着格外的自豪吗?而且,苏灶王爷还有位美貌的妻子,这便是“灶王奶奶”王搏颊。不幸的是,《酉阳杂记》跑出来打破我的这个光荣梦。它说灶王爷叫隗,貌若美女。还有的说法是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毫无疑问,我对这说法不感兴趣。可惜,民间习俗的势力是巨大的。我小时候就听见过民谣,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人人会唱,坐定了灶王爷为张姓先辈的“错案”,让我失去了拣拾光荣衣钵的福分。老人们告诉我,说老北京市面儿上曾经有卖《灶王经》的,上面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命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瞧那意思,灶王爷不仅铁定了姓张,而且是玉皇大帝的厨师长。被中国人的上帝指派到人间从事“查善恶”的特务活动。通俗是通俗了,可地位却大大降低,从炎黄的化身,一下子跌落为“上帝”的司务长,专干从锁孔里看人,从门缝听音儿的勾当。这就难怪中国人对这位老先生的态度有了更多的戏谑的成份。可我总不明白,玉皇大帝把自己的厨师长派到人间,他还开饭不开:难道真的不食人间烟火?

  不管怎么说,灶王爷是位令人又敬又怕、又不能不应付的人物,不管他怎样笑嘻嘻。 祭灶是古老的习俗,最早是称之为“纪灶”的。意思仿佛是纪念使人类最早用火而熟食的先灶者。可见,那时的灶君还没有沾染更多的神气儿。后来,他竟成了神,而且为上帝做饭,只是捎带手儿教会了人们炊事。原先的祭灶是夏天,到了后汉时代,有位叫阴子方的先生,在腊月(冬日)早上升火做饭,忽见灶神,在空中显形,说些什么,语焉不详,大约是抱怨伙食不好,肚子里荤腥不够。子方先生急忙将家中的狗(名曰“黄羊”)杀掉祭祀他。从此就家道兴盛,人财两旺。可见,灶王爷当了神仙就摆神仙架子,你不给我好吃的,我就不保佑你。于是,冬日杀狗祭灶神,就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了。自然,这也是人们冬季打牙祭的好理由。供神人吃,久已有之。

  还是近代人聪明,也会“偷工减料”,把祭灶的黄羊改为糖瓜,虽然甜蜜蜜,却永久地让灶君素食。祭灶日也定为腊月二十三日。因为,不知根据谁的考查,灶君必须在腊月二十四日赶赴天庭,到玉皇大帝面前报到,同时汇报人间的善恶。于是,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晚上为灶君送行。为了不让灶君说出自己的恶行。便供奉灶王以“糖瓜”“南糖”。这是一种用麦芽做成的糖,化后很粘。人们希望用这种甜蜜的封条粘住灶君的嘴,使他免开尊口。糊涂的人忘记了,坏话虽然不能出口;好话却也不能吐露。中国人大约信奉“无害即有益”的价值观,所以,实际上并不祈求神佛保佑,只求无害于自己,便宁愿奉上尊敬。

  我不明白的是,中国人(或北京人)关于天庭与人世距离的推测。既然灶王爷可以于一个夜间便飞升到天堂,好赶上凌晨的早朝。那么又为什么直到七天以后,在腊月三十除夕夜才又被请回来呢?灶王爷要么在天庭休假一周,要么就是天地之间的距离要灶王先生七天打来回。不管怎么说,这七天的概念,同西方基督教一个礼拜的数目不谋而合,而且,这概念肯定还早于西方,足见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知识曾领先于世界,只不过带有迷信与世俗的色彩罢了。

no.4 老北京的宠物习俗
人在过年的时候免不了会想起从前的事,尤其像北京这样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北 京人养宠物的历史可长了,学问、讲究也多。从宠物习俗的变迁,我们可以寻找到生活轨迹 的变化。

  养猫

    养猫,是人们生活的乐趣之事,且由来已久,《礼记》中就有记载。老北京养猫讲 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这种猫尤显头大威武,且披肩长毛下垂,类似雄狮之相,故称为狮子猫。在这个品种内,还要以毛色的好坏来区别猫的高下。

    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黑者、杂色者次之。又按皮毛花纹赋予不同的雅称,如白猫黑尾 者,称为“雪中送炭”;上半身黑而下半身白者,谓之“乌云盖雪”;白猫头尾具黑者为“鞭打绣球”。据说,猫的花色变幻有百余种,但绝佳的并不多见。此外,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 名曰“雌雄眼”。俗说“爹一只,妈一只”,此为“波斯种”。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以为不祥。

  早年富户养猫者以羊肝煮熟、剁碎拌以白米饭,以熏苦肠拌饭者次之,贫户则从油盐店 买来无盐干鱼,谓之“猫鱼儿”,用温水发开剁碎,掺在揉碎的窝头渣子里,属于穷喂。

  北京人认为养猫乃高尚之情趣,其来源多系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那时的老北京 人不卖猫,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决不肯为。

  很多知名人士都养猫。比如,著名画家丰子恺养猫、画猫;冰心老人家的咪咪在猫谱上 名“雪里送炭”;老舍先生养猫,端木蕻良先生也养猫。作家养的猫有一种“优越”,它们常是名家笔下的生花文章。

  一些爱猫者还赋予某个品种的猫以特殊的意义———猫王。据说“猫王”的条件是:体重须达八斤以上,谓“八斤猫能逼千斤鼠”;其肤色只限于纯黄或纯狸,且有虎纹,头扁圆, 耳小而薄;眼睛须是所谓“金眼夜明灯”者。其脸谱须是白嘴盔子、红鼻头,嘴旁各有手指肚大小的一块黄点,俗称“蝴蝶斑”,触须坚如钢针。不论黄、狸毛色,肚皮须纯白色。尾巴由长毛组成,状如“火焰”,谓之“麒麟尾”,不认识的往往称为“秃尾巴根子”。总起来即是狮头、虎身、麒麟尾。另外,猫王都是雄性的,雌性一律不上谱。

  养狗

  狗与人类打交道,亦由来已久。现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贵的。 宫中饲养的玩赏狗名“狮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绛色、白色为珍贵,有所谓“绛为金液白如银”之句。

  老北京在护国寺庙会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袖狗、叭狗。袖狗仅一掌大小, 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两位饲狗者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 斗、撕咬,以博得一乐。

    此举多为有钱有闲的人所为,且将弈棋、品茗、论画交汇其中,当算是雅事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两句对北京四合院的精辟概括,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宅第中的仆人要高得多。

  蟋蟀

  蟋蟀,咱们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风 紧秋寒,过冬的服装不可再迟缓,促织鸣唱即是节气已到,催妇人做针线女红,织布成衣。

  蟋蟀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北京地区的蛐蛐以京北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京西福 寿岭的“青麻头”最佳。老北京养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极讲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浆罐,是用 澄浆泥淀制成型、入窑烧制而成的。三四十年代,制作艺人中以“泥人黄五”、“大关”、“通州李”等最著名。养蛐蛐,趣在蛐蛐的厮斗与鸣唱,一般的蛐蛐拼斗并不引人注意。自中秋 节后至重阳节左右,一些专门养蟋蟀的,备好战场,随即下帖约人。请帖外皮写的多半就是 “乐战九秋”。蟋蟀的争斗,本是昆虫的一种自然本能,却往往掺入许多人的成分在其中。

  五六十年代,蛐蛐是北京儿童不花钱或极廉价的玩意儿(当然此间无上品),大概没有哪个男孩子没玩过蟋蟀。

  金鱼

  享誉国内外的水中宠物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金鱼系鲫鱼变种, 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金鱼的品种很多。望天、龙睛、珍珠、红头、帽子、 绒珠、水泡眼、狮子头……北京人图吉利,养金鱼讨的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 在北京人的口语中,宫廷中四尾的珍贵金鱼称为“金鱼”,而各色的两尾鲤鱼类的金鱼称为 “小金鱼儿”。加一个小字,再读出儿化音,这鱼可就两码事了,其价格相差也甚远。小金 鱼儿十分耐寒,腊月、正月是小金鱼儿最好销的季节。贫穷者买两条小金鱼儿,又哄孩子, 又图吉利,讨个“来年有余”的兆头。其实,孩子玩了几天之后鱼就全到上面“仰泳”了。 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主儿,家中养鱼则专有鱼把式伺弄。

  老北京家庭养鱼的,一般都以圆形三足缸或长方形玻璃缸为多,家庭富足者则用瓦盆饲养。因时间用的已久,盆内都有一层绿茸苔,观鱼更为艳丽。

  养鸟、养鸽子

  北京人养鸟久已有之。养鸟的人,有闲阶级为多。文人多养百灵、靛颏、红子一类;体 壮者多养画眉;撂地卖艺者则多养交咀、“老西儿”一类。无论文人墨客、梨园名优、杏林 国手还是车夫、轿夫都有好养鸟的,只是贵贱不同而已。算命先生多养驯化成熟的黄鸟,以用其叼卦骗人。

  早年间北京养鸽者众多。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曹禺先生的《北京人》中,都有对 鸽子的描写。老北京的鸽子市很热闹,诸如阴历逢七、逢八的护国寺庙会,逢九、逢十的隆福寺庙会。此外,在崇文门外的花儿市还有一家专门的鸽子市。

    每逢庙会,成笼的鸽子便手 携车载源源而来。鸽子的品种很多,珍贵的有短嘴、铁牛、青毛、七星、紫点子、紫玉翅等。 冬末春初之际,北京人习惯到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赏景观鸽。尽管寒冬尚在,那鸽哨也都会让人感到古老京城的活力。

no.5 北京民俗百态
提笼架鸟

  一位民俗学家这样描写北京的养鸟盛况:"下自顽童贫士,上至缙绅富户,无不手架一鸟,倘徉街市,可谓举国若狂"。但这已是100年前的情景了。

    进入现代社会的北京人有了更现代化的娱乐,只有时时念旧的老人还遗留着这一爱好。因此,人们在古树参天的公园或草碧花红的街头绿地还能看到排排鸟笼,听到鸟儿的鸣唱。

  宣武鸟市在一片树林子中,在林外就能听见鸟叫,看到排排摊位在林中展开。粗看鸟市,你会觉得很新奇:笼的形状千姿百态,连拎笼子的挂钩也是精致的工艺品;鸟食更是有粗有细,有红有黑,不同的鸟需吃不同的食;鸟喝水的小瓷瓶也做工精细,美观大方。细看鸟市,你会觉得养鸟的学问相当深奥,慨叹北京人玩鸟玩到极致了。

  鸟的种类大体分成三种,一是北方鸟,养来听悦耳的声音;二是南鸟,主要为看艳丽的羽毛;三是打弹鸟,即扔出东西,鸟儿腾飞衔回,这纯粹是为了消遣,就象驯狗。三类鸟都得花大量时间调教。要知道,仅画眉鸟就要训练出13套不同的叫法,有一套叫不准,此鸟便成废鸟了。

  今天北京人养的大都是"听音"鸟。老人们常常凝神静听鸟鸣,欣赏一套一套固定程序的乐章。稍一走调,便会发出指令,命其改唱。表面无所事事,内心正在和鸟儿对着话呢!  

    平民乐园

  旧北京的天桥一带是北京平民的文化娱乐、饮食商业集中区,过去天桥一带的生活今天都浓缩在新建的天桥乐茶园里了。这处茶园位于著名的天坛公园西北端,是一座仿古建筑。

    大厅前设舞台,内摆黑漆硬木八仙桌椅,两厢有出售各种京味儿小吃的门脸。身穿中国旗袍的服务小姐来回斟茶。付帐也必须用中国的古旧铜钱--你可以在现场用现代货币兑换,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旧时风貌。  

    茶园的节目也是一台"民俗大串演",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老天桥"八大怪"的表演,这八大怪可谓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大偶像。

    他们的表演分为文活、武活。文活有孙宝财、毕学祥表演的双簧,胡玉民、傅宝山合说的对口相声,田宝善等九人的吹奏鼓乐,张善曾的"白沙撒字",罗浩然的拉洋片,潘长林的古典戏法,杨永祥的口技等;武活有周茂兴、李宝如等人的中幡、摔跤和硬气功等。

  最难得的是那种融洽热闹的气氛。二、三好友围坐一席,嘴里有吃的,耳里有听的,眼里有看的,精彩之处和着众人齐声喊几句"好!好!"--这时,你就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娱乐中的北京人了。

    北京的狂欢节  

    北京的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间性娱乐活动。

  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所以叫"会"。

  庙会多在春节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间工艺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秧歌、高跷、旱船、舞狮,一队一队检阅式的走过你的面前;玩钢叉、弄虎棍、打锣鼓,一圈一圈展览式的让你欣赏。更有舞"中幡"者,将一面缎质红旗系在7米长、碗口粗的竹杆上,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臂、一会儿用嘴、一会儿用额,抛起又接住,十分惊险。除看之外,你也可以涂脂抹粉,穿上中国古装,加入到狂欢的行列,向游人表演你的绝活。  

    泥人、鬃人、面人、剪纸已满是北京魅力,你有时还能买到货真价实的中国古董,这就是你的运气了。

no.6 北京庙会
俗称庙市,既是一种集市形式,又往往结合佛、道宗教活动进行。北京的庙会相传起源于辽代(公元907-1125年),称为"上已春游"。元、明、清代,北京庙会进一步兴起。北京庙会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这些庙会的后期逐渐演变成商业性、娱乐性的集市。如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等。二是传统节年或结合佛、道两教祭祀活动按惯例开放的临时庙会。如:前门关地庙、五显财神庙、大钟寺、黄寺、黑寺、雍和宫、蟠桃宫、妙峰山、卧佛寺等。这种庙会的特点是以宗教活动为主,兼有日用百货、儿童玩具出售、民间艺人到此演出。三是行业庙会,过去多行业都有祭祀祖师的定例,每年一次。一般都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日子举行"善会"。例如八月初一至初三日崇文门外花市都灶君庙(厨行);五月初五安定门外极乐林(瓦木行)和三月二十九日丰台花神庙(花农),都有善会。

  此外,有些著名寺庙,也有定期开庙接待香客的惯例,但没有集市贸易和演艺活动,不算是庙会。

no.7 旧京端午习俗谈
前不久,首都博物馆征集到一件绣有蛇、蝎、壁虎、蜈蚣、蟾蜍五种动物的红色兜肚。这种儿童服饰,当今的年青人已不知它的用途。而老年人一见便知,这是老北京过端午节时儿童所用的避邪物--"五毒兜肚"。
         
    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旧历五月初五这天,老北京除了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各种活动外,还有很多独特而寓意深远又风趣的习俗。
         
    我国古人有称五月为"恶月"之说。因为此时天气转热,各种疾病和蚊蝇、毒虫日渐增多,对人体威胁很大。因此人们便围绕避邪驱灾而展开了各种活动。北平俗曲端阳节云:"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端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quot;这一俗曲便概括了端午习俗。
         
    "蒲子艾来!""葫芦花来!""供佛的哎桑椹来,大樱桃来!""江米小枣儿的凉凉儿的大粽子来!""哎,买神符!"每年四月末在老北京的大街胡同里就出现了这种吆喝。五月初一,人们便将买来的"神符?p判儿"贴在大门上。判儿指的是钟馗,他手持宝剑目注空中的蝙蝠,上面印着"驱邪镇宅"四字。门两侧挂着菖蒲和艾叶,因这两种植物都有杀虫作用,挂在门口以禳毒气。下面再贴一口向下的剪纸葫芦?quot;倒灾"。院内各屋门窗户上贴红色剪纸的老虎、五毒、剪子夹蝎子等。屋内墙角都遍洒雄黄酒。因雄黄酒能解蛇虺诸毒。人们还将雄黄酒涂抹在小孩耳鼻口和前额,大人喝雄黄酒,古书上说这样可以"宜夏避恶"。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家家户户都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头戴一朵朵石榴花。人们说石榴花是吉祥花可避邪除灾。出嫁的女儿这天也回娘家。她们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桑椹、樱桃、葫芦、黄瓜、茄子,小辣椒等,用彩线穿成串悬在钗头和小孩背上,说这样可以避邪不染瘟疫。人们称它为"长命缕""续命缕"也叫它"葫芦"。头上还戴着蝙蝠、?d字等各式的"福儿"。到五月初五中午时扔到地上称"扔灾"。
         
    端午除了民间百姓的儿童穿五毒兜肚外,宫眷内臣也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此外还有一种绣有五毒的"避邪鞋"。除了穿的,吃的点心也有五毒图案的人们称它为"五毒饼"。
         
    端午节也是老北京人的旅游日,这天人们纷纷带着雄黄酒、五毒饼、粽子及夏令水果等去天坛、金鱼池游玩。中午吃过饭再吃一枚黑桑椹,据说这样做在夏季里可免误食苍蝇之患。午后人们便离开天坛,人们把这一活动叫"避灾

no.8 北京市市级保护四合院

地址: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毛泽东

地址:内务部街11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明瑞

地址:帽儿胡同7号、9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文煜

地址:帽儿胡同35号、37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婉容

地址:礼士胡同129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李颂臣

地址:后圆恩寺7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载捕

地址:地安门东大街23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顾维钧

地址:朝内大街路北孚郡王府

地址:国祥胡同2号那王府

地址:张自忠路和敬公主府

地址:府学胡同36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志和

地址:方家胡同13号、15号循郡王府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永璋

地址:西黄城根南街礼亲王府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代善

地址:西四北三条11号

地址:西四北三条19号

地址:西四北六条23号

地址:西交民巷87号、北新华街112号

地址:定阜大街3号庆亲王府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奕匡

地址: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齐白石

地址:新文化街克勤郡王府

地址: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李大钊

地址:赵登禹路顺承郡王府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勒克德浑

地址:大木仓胡同郑亲王府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济尔哈朗

地址:前公用库15号

地址:护国寺街9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梅兰芳

地址: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鲁迅

地址:后海北路醇亲王府

地址:米市胡同43号
宅主或曾住者姓名:康有为

地址:海柏胡同16号

no.9 老北京的春节庙会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 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傍晚,太阳平西的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香客们求财心虔,哪还管你扑面而来的五、六级大风呢!临近财神庙一里余,路旁遍设香烛表纸的摊子。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只见殿内香烟绦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磐悠扬之声。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敬神已毕,除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的大红香客们在车前的灯叉上插着一只或大或小的风车,车把挂满了成串儿的金银元宝和红纸金鳞鱼;头戴毡帽缎带的隙缝中满插红绒花、金“福”“寿”字和孔雀翎——他们神采飞扬地“胜利”返航了。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

    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什么上刀山,下油锅,大锯锯,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过奈何桥等,真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当初有个别小鬼行刑场面的塑像前还设有“机括”。只见小鬼们双手高擎铁链,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脸红发,锯齿猿牙的凶恶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内光线阴暗,香客们好奇心胜,必欲走近以窥端倪,谁料刚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听哗啦啦一响,小鬼猛抖手中锁链,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们心中早已是恐惧不安的了,陡然经此一吓,竟有当场毙命者。以后,事出多起,在舆论的压力下,也就将这种灭绝人性的玩艺儿拆掉了。而“喜神祠”却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了。男女青年,或单独,或成双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有父母来为子女祈福的。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 且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艺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万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