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特征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抒情性

抒情性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不充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诗是苍白无力的诗。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人喜极而泣,手舞足蹈之情跃然纸上。此诗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

no.2  形象性

 形象性

诗贵形象。形象是一种饱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象和境界,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不自主的喜爱它、欣赏它,从而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以及美的享受。如《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用一系列形象化的诗句,勾勒了一幅幅画面,表现长征的艰难困苦。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既渲染了长征途中极端的艰难险阻,也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的壮志豪情。

no.3 精炼性

精炼性

这是诗歌起码的要求。即诗的语言要求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不能像流水帐,不分巨细什么都写。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只有28字,却包涵着极丰富的内容,它描绘了10种景物,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跳跃”的手法,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

no.4 审美性

审美性

诗歌必须是美的。诗美包括形象美、激情美、意境美、意象美、色彩美、结构美、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等,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no.5 高度集中、精练的反映社会生活
高度集中、精练的反映社会生活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时,曾经精辟地指出:“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就诗歌来说,它比其他文学样式,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更为集中,也更精炼。它往往是抓住生活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深入发掘,予以高度集中、精练的表现。例如,在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杜甫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便概括了整个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所造成的社会现象。又如赵朴初悼念周恩来同志的诗句“无私功自高,不矜威益重”仅仅十个字,不但赞颂了周恩来同志高贵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品格,而且道出了一个普遍真理:真正的威望是在“无私”、“不矜”中建立起来的。这两句是从一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周恩来同志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其中蕴含着许多生动感人的具体事件;作者没有用写散文的手法直接描述事件,而是以这些时间为原料熔铸成精练的诗句。因此,这样的诗句边有极大的容量。这也便是高尔基所说的诗人在诗中“用最少的语言,表现最多的事物”。

no.6 饱和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饱和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诗歌,都是在作者感情特别激动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英国著名诗人渥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强烈丰富的感情就没有诗。使人强烈而丰富的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来自作对生活的强烈感受。用诗歌抒发感情并不意味着统统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不同、表达的主题不同、采用的艺术手法不同等诸种因素,诗歌中的感情就或热烈、或冷峻、或深沉、或含蓄、或明朗,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

   诗歌的强烈感情优势和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当作者被它所要反映的生活激动起来时,便会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又能进一步加深感情,从现实生活更高的角度来反映生活、表达理想。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特别强调了诗歌的想象这一特征.我国梁代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朱玉之声;眉睫之前,眷属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受时空限制的丰富想象。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正如诗前小序所说,由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而触发了强烈的感情,于是“浮想联翩”,古往今来,天上地下,人间鬼蜮,无不涉及,构成瑰丽感人的诗章。再如李瑛的《一月的哀思》中有这样的诗句:

   报纸,披着黑纱,

   电波,浸着泪滴;

   每盏灯,都像红肿的眼睛,

   每颗心,都在哀悼伟大的战士:

   回来吧,总理,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前三句写的都是诗人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在想象中所看到的情景。这种想象并不违背事物的真实形象,反而由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加生动感人。

no.7 语言凝炼,富于音乐性
语言凝炼,富于音乐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文学作品都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而诗歌更要求以及简炼的语言表现极丰富的内容、抒发极浓厚的感情。因此,人们常把最精炼、最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称为诗的语言。“一字千钧”,“惜墨如金”,“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指锤炼语言的功夫。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作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诗歌的写作……

      如同镭的开采一样。

   开采一克镭

      需要终年劳动;

    你想把

      一个字安排的停当,

          那么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

   而这些恰当的字句

              在几千年间

   都能使

       亿万人的心灵激荡。

   当然,语言精炼并不意味着过分雕琢或刻意简古。对生活中纯朴的语言,经过提炼,用得恰到好处,就是精炼的语言。有人提出:长诗,要尽量做到减去一字就嫌短;短诗,要紧两做到增加一字则显长。这个说法也是不无道理的。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方面。

   诗的节奏是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形成的。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有了鲜明的节奏,读起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快慢强弱中有一定的规律,就有诗的韵味,否则,松散杂乱、诘屈聱牙,既不易上口,不便记忆,又失去了诗味。如《诗经·采薇》中的一节: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如果改写成:

   从前我走时,

   杨柳在春风中摇曳着;

   今天我回来了,

   天空飘着雨和雪。

   意思不变,却失去了诗的节奏,也失去了情意绵绵的韵味和动人心弦的力量。

   有时诗中为了突出主题,一些重点词句按照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回旋往复的节奏,咏唱再三,感人至深。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当诗人与广大人民一起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喊着周总理时,得到的回答是多次反复的“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读起来回肠荡气,既完美的表现了周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的高大形象,又真切地抒发了人民与总理心连心,永远在一起的深厚感情。

   韵律与节奏密切相关,也是感情起伏的自然结果。诗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以及句末或行末利用同韵的音相叶,便构成了韵律。特别是句末或行末的韵脚,不仅使诗歌便于吟诵和记忆,又能使之音调和谐,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no.8 诗句的分行排列
诗句的分行排列。
    这使符歌具有了一种形式上的造型美和建筑美。这是诗歌最突出、最特殊的外部标
志,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也是现代诗歌的惯例和现代人对诗歌约定伤成的看法。
    但诗歌并不是从来如此的,古代诗歌,譬如《诗经》中的作品,并未分行排列,促
我们也知道它是诗。但现代诗歌都是分行排列的,不如此、我们首先就在形式上对它是
否是诗犹疑不定。现在,分行排列性成为诗歌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判断诗歌体裁的最初
的一步。不过,分行排列性并不是诗歌的全部条件,不是把文字一分行排列,它就成了
诗了。诗之为诗,除了分行排列性、还有其他的条件,留如鲜明的节奏、韵律,以及内
在一贯的情感逻辑或叙事线索。诗歌不是文字的培积,而是文字在情感或事件统领下的
有秩序的排列。
    分行排列使诗歌具有一种整体的形式美感,一种别具一格的立体感和建筑美。譬如
马雅可夫斯基创造的楼梯诗和中国古代的宝塔诗或“一七体⑨”。
    如元演写给白居易的<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镭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跳煎黄蕊色,碗特曲尘花。
  夜后道陪明月,展前命对朝商。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夸。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