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美术篇疑案第2辑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世界名画《拉。福尔纳里娜》是不是赝品?


世界名画《拉。福尔纳里娜》是不是赝品?
 
  和画坛巨匠凡高一样,拉斐尔在他37岁的盛年突然地死去了,使他的崇拜者感到震惊。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这位欧洲极负盛名的画家因深深堕入一位面包师女儿的情网而致死,人们纷纷谴责她使画家英年早逝。

  不过,拉斐尔却情有独钟,生前对这位面包师的女儿倾吐了无限爱意,曾专门为她画了一幅肖像画,取名“拉。福尔纳里娜”。这在当时是第一幅袒露胸部的当代妇女肖像。拉斐尔死后75年,他的情妇的这幅画像首次在市场上出现了。为了使来客一睹为快且不感到难堪,主人特意在镜框上装了两扇门。几百年来,谁都没有怀疑拉斐尔这幅名闻于世的画像是不是赝品。可令人吃惊的是,最近几年来一直有人对这幅名画的真伪问题提出异议。意大利著名的修复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专家和名作鉴别专家切利尼教授认为这幅肖像画是赝品,象他以前所发现的那些一样。他说,这幅画很可能是拉斐尔死后20至30年由他人伪造的,甚至不是一幅根据拉斐尔的未完成之作或他的草图加以复制的。

  切利尼的观点经报纸披露后,顿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为弄清事物真相,佛罗伦萨埃迪德什美术作品研究所在1985年对这幅画进行了鉴别,并委托著名专家毛里齐奥主持。据说鉴定的结果印证了切利尼的观点,所发现的疑点有4 条:(1 )如切利尼所说,该画系分两次绘成:戴在那女子左臂的镯子上有“拉斐尔,乌尔比努斯”的字样,可据说原来是“拉斐尔,乌尔伯斯”。

  乌尔比努斯和乌尔伯斯都是乌尔比诺的意思,是拉斐尔的家乡。该女子戴这样的“标记”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与拉斐尔敏感多虑的特征格格不入。肖像的伪造者将拉斐尔的名字拼写于上,很可能是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2 )那女子鹅蛋形的脸上眼神放荡,一点不觉廉耻,18世纪英国作家认为她“根本算不上美,不是什么窈窕淑女”,倒是第一次初稿上的面庞看上去更自然些。此外,她的唇部不甚丰满,左臂也较瘦些。(3 )事实上,该肖像画背景的两侧还有两条河、一座双拱桥和一座塔的废墟。经爱克斯光摄像片子分析,与其说这是佛罗伦萨,不如说它更象北部意大利。(4 )该肖像画油采未干时,上面曾留下至少8 个指纹。鉴于目前还没有确凿的拉斐尔本人的指纹可以对照,这些似乎用处不大。但是,佛罗伦萨美术作品研究所正在用各种射线对拉斐尔那幅圣母马利亚坐在椅子上更著名的作品进行研究,并肯定地说:我们在这幅作品上也找到了指纹。如果两外的指纹相吻合,就会证实“拉。福尔纳里娜”确是出自拉斐尔之手;否则,就说明它是一件赝品。

  然而,不少学者和研究者仍坚持“拉。福尔纳里娜”是拉斐尔的真迹,切利尼等人的疑点毕竟只是一种猜测,不足以从根本上证实这幅名画是件赝品,何况佛罗伦萨美术作品研究所也没有进一步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对一幅名作的真伪问题,应取慎重态度。

no.2 戈雅名作《查理四世一家》的寓意是什么?


戈雅名作《查理四世一家》的寓意是什么?
 
  弗朗西斯科。戈雅是近代西班牙杰出的绘画大师。1746年,戈雅出生在萨拉戈萨城附近的一个村庄里,父亲是手工业者,母亲是一个破落贵族的女儿,这样的家庭并没有给少年戈雅多少艺术薰陶。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涂鸦生涯的,人们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是被一名无名修士带进高尚的艺术殿堂的。

  据说,1760年的一天,一个过路的修士在村边看见戈雅在谷仓的墙壁上涂抹,马上便对他的绘画天资惊讶不已。在没费多少唇舌就征得戈雅的父亲同意后,这位修士把他带到城里学画。后来戈雅到了马德里,又游历了意大利等地。由于戈雅天赋极高,又勤奋好学。终于成为驰誉全世界的著名画家。

  戈雅兴趣广泛,其作品包罗万象,人称画坛上的莎士比亚。无论哪一画种,如油画、版画、壁画、素描,也无论什么题材,如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静物画,一到戈雅手中就显得游刃有余。在18世纪末西欧肖像艺术鼎盛时期,戈雅又是一大群肖像画家中的佼佼者。90年代末期创作的肖像画《查理四世一家》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这幅画中,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全家站立在阿兰求士宫室中,背景是挂了大幅大型油画的一堵墙。画面上共有12人,王后站在正中,国王及众王子、公主环列左右,在王室人员的两边和后面,还画了几个随从仆役。此外,有人从房间纵深的阴影里还发现了一个模糊的人影,并说这就是站在画框前的戈雅本人。

  这幅杰作的色彩技巧十分高超。画面上男女交错站立,女人们淡色彩衣与男子们的深色衣服交相辉映。一束光线从左上方斜泻下来,直落地面。在它的照射下,画中人物鲜艳服装上的金银绣线、花边刺绣、珠宝首饰等更是显得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这束光线使几个主要人物的轮廓和面庞显现得更加清晰。行家们认为,这束光线在构图中起了统一全部人物和各种色调的作用,并且产生了富于空气感和生命力的效果。由此看来《查理四世一家》确是一幅精湛完美的肖像艺术珍品,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无懈可击。但是,对于这幅画到底有何寓意,到底寄托着画家什么样的思想情绪,近两百年来,人们揣测不一。

  查理四世本人看到这幅画以后,十分满意,十分高兴。在他看来,戈雅用斑斓的画笔渲染出了西班牙王室富丽堂皇的气氛,充分表现了国王及王后的显赫权势。因此,查理四世马上授予戈雅“宫廷第一画师”殊荣,位居多年供奉王室的其他老画师之上,也正是根据这一点,有些评论家认为戈雅是怀着崇敬有加的心情绘制这幅画的,目的也是为了宣扬王室威严。

  可是更多的人从这幅画中看出了相反的寓意。我们知道查理四世是个昏庸堕落的君主,王后路易丝则是个其貌不扬,内心歹毒的女人。据史书记载,查理四世的王后和她的情夫、朝臣马努埃尔。哥多伊实际上掌握了西班牙的一切大权。因此,很多艺术评论家认为充满激情与正义感的戈雅不会为这一家子人树碑立传。他们认为,画面上的查理四世酷似一只傲慢的公鸡,而极其浅薄的目光又使他显得昏聩无比;王后那副喜怒无常、骄横跋扈的性格被

  刻划得入木三分,戈雅把她置于画面中央正是为了说明这个悍妇才是西班牙的真正统治者。王室其他人物或矫揉造作,或愚笨木讷,都象褓姆怀中吃奶的孩子一样——没有思想,是一堆行尸走肉。尽管他们穿着豪华绚丽的衣服,实际上不过是些“锦绣垃圾”而已。总之,在这些评论者看来,《查理四世一家》这幅肖像杰作实际上更似一幅讽刺漫画。他们还用戈雅后来创作过真正的漫画来支持自己的说法。

  对这幅画的类似评论在艺术史上俯首可拾。法国艺术评论家德奥费里。葛蒂叶把戈雅这一名作称为“暴发户杂货铺老板的一家”。美国艺术史学者托马斯兄弟在《大画家传》一书中则称之为“一幅衰微的王室的图画”。前苏联作家柯尔宾斯基则用鲜明的笔调介绍戈雅是如何精心丑化国王一家的。另一位苏联学者阿尔巴托夫则从戈雅的为人和艺术手法方面更深入地论述这一点。他写道:“戈雅以当时所绝无仅有的勇敢揭露着当代社会的沉疴痼疾。”

  但是,“戈雅很少指名道姓他说出他的敌人,他宁肯使用伊索寓言式的语言。”

  应当承认,上述说法有相当充分的道理,但也不是完美无缺。首先,人们有理由怀疑戈雅是否真的具有公开讽刺一位至高无上的专制君主的勇气,无论戈雅画过多少批判现实的作品,但跟直接丑化国王一家相比,就算不得冒什么风险了。其次国王一家及其左右包括位居戈雅之下的其他宫廷画师就真的愚蠢到这一地步,竟没有一个人能从画面上看出戈雅的“画外之意”,让他轻易地得了“宫廷第一画师”的便宜。这似乎也难自圆其说。

  然而解答这个问题的最大困难在于,我们对戈雅与查理四世的私交知之甚少。此外,我们更不知道画这幅画时戈雅本人对查理四世一家到底持何看法。在这方面一点可信的材料都没有。诚然有许多材料表明戈雅在宫廷供职时内心十分矛盾和苦闷,但不能就此得出戈雅必定会讽刺、抨击查理四世的结论。还有的资料表明,戈雅为创作《查理四世一家》,曾经作了很长时间的充分准备,他多次进出王宫,为画幅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人物都画了写生习作。经过充分酝酿和深恩熟虑的构思,与精心的绘制,这幅画才得以问世。

  但这对我们探究画中寓意交无多少帮助,因为这样做纯属增强艺术效果,它既可用来加重崇敬的份量,也可以用来加强讽刺的力量。因此,面对围绕《查理四世一家》这幅名画寓意何在的问题,我们得到的答案迄今还是依稀难辨的。


 

no.3 名画《玛哈》以谁为模特儿?


名画《玛哈》以谁为模特儿?
 
  戈雅是西班牙历史上继魏拉斯贵支之后又一位伟大画家,他的艺术不仅是西班牙珊实主义艺术的新高峰,而且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他是人们公认的欧洲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

  在戈雅的留世作品中,当推两幅玛哈的油画——《着衣的玛哈》和《裸体的玛哈》最为著名,当年发表时曾使画家名噪一时,声名大振。前苏联美术评论家柯尔宾斯基说:“在90年代末,戈雅画了《着衣的玛哈》和《裸体的玛哈》。这个青年妇女两次被描绘成同样躺着的姿势。两幅画都以绘画的光彩和人体美的精确为特点。”

  历史上有许多名画在真伪、作者和模特儿等问题上引起过后世学者们不断的争论,但象戈雅的两幅玛哈画发表后即引起人们的议论,这一现象却不多见。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幅玛哈画究竟是以准为模特儿?画中玛哈是谁?

  第一种说法认为玛哈是以与戈雅有过恋爱关系的阿尔巴公爵夫人为模特

  儿,画中的女人是她无疑,因为在天主教严格统治下的西班牙,是不准画裸体画的,画中人物面貌有些近似阿尔巴公爵夫人,她与画家的特殊亲昵关系,使她有可能充当模特儿。很多年来不少美术史的著作部如是说,并以此推演出有关戈雅的恋爱纠纷的某些插曲。现代作家孚希特万格在长篇小说《戈雅》中,继续对上述情节加以渲染。有人甚至由此推断:《着衣的玛哈》是戈雅事后画出,用以掩人耳目的。

  然而,经美术史学的严密考证,大多数学者已否定了这种说法,其理由有三点:(1 )画中人物的面貌与阿尔巴公爵夫人其他的肖像不太相合。(2 )

  据称阿尔巴公爵夫人的后人找到了这位公爵夫人的“体格登记表”,证明画上的玛哈与阿尔巴公爵夫人的身材是不相同的。(3 )更为有力的证据是:这两幅画最初登记在宰相戈多伊的藏画目录上,而这个与皇后鲁薏莎姘居多年的戈多伊与阿尔巴政见不和,关系不好,公爵夫人是不会允许把自己的画像送给他的。当然,肯定和否定的两派并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第二种说法认为玛哈是以一位商人之妻为模特儿的。据传1800年左右,有位商人约请戈雅为他夫人作画,戈雅为妇人的肉体所感动,说服了她让画裸体。此事泄露后,商人寻戈雅决斗,可当气势汹汹的商人冲进画家的工作室后,发现并非是裸像,而是一位衣着华丽的横躺着的贵夫人肖像,商人抱歉地退出。这就是后来有两幅构图与姿式完全相同的画传世的原因,区别只是一幅着衣一幅裸体,原来是画家为应付意外而画了两幅画。

  第三种说法认为玛哈是以戈多伊宰相的一位宠姬或女友为模特儿的,证据即在于此画最初被戈多伊所收藏。有一次,戈多伊请戈雅给这个宠姬画一幅全身像。戈雅为她的娇姿美态所动,于是画了一幅裸体画。戈多伊听到此事,认为画裸体画是一种亵渎,私自闯入戈雅的画室,但没有看到这幅《裸体的玛哈》,只在画室里见到一幅衣着完备的《着衣的玛哈》,原来戈雅事先已听到风声,用出奇的快速度画了此画,以应付宰相戈多伊的查询。

  第四种说法则认为玛哈是以一位马德里姑娘为模特儿的。苏联传记作家叶列娜在《戈雅评传》一书中记载道:1868年,圣斐南多学院院长路易士。德。马德拉索与戈雅的孙子马里亚诺谈话时,马里亚诺曾谈到一个家庭流传下来的故事。在马德里,有一个名叫修士巴维的神甫,他的绰号叫厄尔阿尔桑泰,意即送终者,因为他的职务是给将死的人授临终圣餐。据马里亚诺说,修士巴维看厌了疾病和死亡,便在自己家中雇了一个年轻漂亮的马德里姑娘,让她常在自己眼前走动,以象征着自己与青春和生命作伴。后来,这位美丽的姑娘就成为戈雅两幅画中的模特儿。但有人指出,这一说法不完全可靠。马里亚诺之所以要谈这个故事,是为了否定圣斐尔南多学院院长马德拉索提出的玛哈是以阿尔巴公爵夫人为模特儿的说法。但马里亚诺的说法也有可疑之处。因为戈雅画玛哈之时,马里亚诺还没有出生。这个家庭传说是否可靠,目前还缺乏有力的旁证。

  究竟玛哈是以谁为模特儿的,目前还难下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画中的玛哈,在当时西班牙的现实生活中,是实有其人的。依笔者之见,戈雅在创作两幅玛哈画时,是以多个漂亮女性为模特儿的。不可能仅取一人为准。因为:(1 )戈雅是一位放荡不羁的画家,多情而浪漫,使他必然会接触众多漂亮、迷人的女性,而在创作玛哈时就不能不受到这些女性的影响;这种性格同时也决定了他在艺术中对裸体的敏感。(2 )在当时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西班牙,是禁止裸体绘画的。戈雅画玛哈尤其是裸体的玛哈,其意就是

  要向当时的宗教裁判所的禁令发出大胆的挑战。但戈雅也会考虑到这一点:十八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在西班牙还是很有力量的,人们对裸体绘画一时还难以接受。这就会使戈雅以众多女性作为玛哈的模特儿,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而事实上,当玛哈发表后,戈雅因此遭受过法庭的审问,即是一个明证。(3 )当时在西班牙,人们把城市下层社会中风流的年轻女人统称为“玛哈”,含“俏女郎”之意,从分析两幅画来看,人物的衣着是玛哈们爱穿的“时装”,而人物的体态打破了传统上希腊罗马的标准类型,富于西班牙人的形象特征。画家没有过份渲染人体的肉感和神情的妖媚,却深刻地把握住了这一类女性所固有的性格。同时,两画虽然缺少崇高的典雅气质,但更有世俗性,从精神到肉体都隐含一种挑逗与欲望。这和当时戈雅作画时的背景、生活、性格都是相一致的。可见,戈雅是以众多性作为玛哈的模特儿的。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no.4 《格尔尼卡》的具体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


《格尔尼卡》的具体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
 
  1936年初西班牙左翼力量组成人民阵线政府,在国内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这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极大仇恨,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挑起内战,试图在西班牙建立独裁统治,遭到西班牙人民和国际正义力量的迎头痛击。在些情况下,希特勒政府决定助佛朗哥一臂之力。1937年4 月26日,德国空军对抵抗运动中心——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小城格尔尼卡进行了连续3 小时的狂轰滥炸,将全镇夷为一片平地,并造成2500多名无辜居民伤亡的惨剧。

  消息传出,世界舆论哗然。1904年后定居法国巴黎的西班牙绘画巨匠巴普洛。路易兹。毕加索(1881——1973年)更是义愤填膺,发表声明强调:“西班牙的战乱是反动势力对抗人民,对抗自由的争斗。身为艺术家,我的一生只不过是一场抗拒反动势力、抗拒艺术的死亡争战。我如何能想像,即使只是片刻,我会同意反动势力和邪恶?”他决定用自己的特殊武器——绘画向世界揭露和控诉法西斯的暴行。经过几个月废寝忘食的艰苦劳动,毕加索为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了巨型壁画《格尔尼卡》。画家在这里着力渲染了悲剧性的气氛,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画面上端,一盏闪亮的电灯发出锯齿状的强光,照射着整个血腥的场面。灯下蹒跚地站着一匹瘦马,由于腹背已被长矛洞穿正发出嘶烈的哀鸣。马蹄下仰卧着一位死去的战士,左手伸向画面左端,右手尚握着一柄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的鲜花。马首左边站着一头举首顾盼的野牛,脸上露出古怪的笑容。牛头与马首之间隐隐约约有一只举头张喙的鸟。牛头下是位仰天嚎哭的母亲,怀抱着垂死的婴儿。马首右边,一个披发妇女惊恐地从窗口中探出头来,手里还掌着一盏煤油灯。再右边,一个女人高举双手绝望地叫喊着,仿佛已被熊熊烈火围困。在她俩的下面,另一个妇女正赤裸着上身痛苦地向着画面中心奔去。全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立体主义的变形、错位和超现实主义的象征性手法,给人以一种骚扰动乱、暴力恐怖和天崩地裂的强烈印象。

  由于《格尔尼卡》采用了象征、寓意手法,所以自这件煌煌巨作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具体象征意义,尤其是占据画面主要部位的马与牛的含义总是似懂非懂。有人指出,画中那匹受伤的马象征正在经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而那头牛则代表着野蛮残酷的法西斯,电灯则标志着光明与希望,这

  自然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在此之前毕加索曾画过一系列以马、牛为主题的画,最具代表性的是1937年初画的连续性插图版画《佛朗哥的梦与谎言》。其中一幅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人身牛头怪物带着阴森可怖的神色,伸出右手作恐吓、扑击状,他的前边站着一位无所畏惧的姑娘,一手捧着鲜花,一手高举蜡烛。地下躺着一个显然刚从受伤的马背上栽下来的女斗牛士,尽管她还手握利剑,但已精力耗尽,只能束手待毙。上方窗口处有两个妇人和几只鸽子正注视着这令人不安的场景。再远处一个全身赤裸裸的男子正在奋力攀登扶梯,试图逃脱劫难,显然,这儿的牛头怪物代表着以佛朗哥为首的反动势力,而负伤的马则象征着善良的西班牙人民,手拿鲜花、蜡烛的女孩是和平的化身。可以说,《格尔尼卡》完全是这幅铜版插图在内容及艺术形式上的进一步丰富深化而已。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武断。诚然,在毕加索的画作中曾多次出现过马与牛的形象,但它们在每幅画中的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有时牛代表粗暴践踏美好事物的可恶力量,有时它又表现为虽力大无比但并非罪不可赦的动物,有时牛甚至还是以犄角为武器狠斗敌人的勇士呢!可见牛在毕加索的画中并不一定是邪恶、暴力的象征。因此,《格尔尼卡》中的那头牛也很难说就是佛朗哥等法西斯主义者的化身。还有人指出,对《格尔尼卡》的理解应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它是对所有战争、所有压迫的一种呐喊,所以说画中的野牛是代表了一切野蛮、非人道的东西,而马则象征着全体人民。毕加索在创作该画时曾试图在野牛的脸上再贴上一滴带血的泪,好象它也应受到怜悯。意在告诫人们:争战的双方最后都将失败,只剩下一片荒芜的战场。英国画家、伦敦现代美术学院院长罗兰特。潘多斯甚至认为,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公牛非但不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反面角色,相反它是尚未倒下的斗士,正在搜寻前方可能出现的敌人。因为引发战争的真正恶魔是人类自身所存在的种种弱点与缺陷,所以想要用某个具体形象来体现这种普遍的敌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还不如只在画面上着力表现燃烧的房屋、死去的战士、受伤的战马、绝望地呼号等等,使观者对战争及导演战争的恶魔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厌恶之情。

  的确,《格尔尼卡》的具体象征意义令人颇为费解,世人力求弄个水落石出,也有情可原。但笔者以为,在明确此画总体意义的前提下,不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世上的事物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又何必去强求千人一说,千面一词呢?

no.5 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画的是谁?


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画的是谁?
 
  凡是看过俄国著名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的名画《无名女郎》的人,都会被该画深厚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慑。在一个冬日的早晨,远处建筑物上覆盖着白雪,天气蒙胧湿润,颇有几分寒意,明亮的天空衬托出一个女郎庄重的倩影。

  她容貌美丽,穿着大方,坐在轻便马车上,身体轻盈地靠在椅背上,仿佛要准备外出。她的头微微斜侧,两只手优雅地袖在手笼里,用一种矜持的目光看着画外,流露出一副满怀思绪的神情,青春的面庞似乎经受不了寒风的侵袭,露出微微驼红。这是一个满怀思想和深含青春魅力、成熟的俄国知识女性的形象。人们在为艺术大师作品发出惊叹之后,都禁不住要问,画面上的这个“无名女郎”画的是谁呢?她的真实姓名叫什么呢?

  克拉姆斯科依(1837——1887年),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领袖。巡回展览画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个富有革新精神

  的画派,皇家美术学院是俄国美术界的最高学府。这是个宫廷学府,在行政上官僚统治等级森严,死气沉沉;在艺术上盲目崇拜西欧,对民族传统十分轻视;在教学中偏重素描、写生,对创作重视不够;在创作题材上死死束缚在圣经和神话范围内,对现实生活的题材严加限制,因此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因袭守旧的成规,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1863年以克拉姆斯科依为首的14名大学生因再也不愿忍受这些陈规陋习的限制,愤然走出校门。他们走向社会,走进民间,他们自己举办展览会。而且到俄国各地进行巡回展览,所以被称为巡回展览画派。克拉姆斯科依是这次被称为“学院暴动”的组织者,在走出象牙之塔时,他宣布:“幻想结束了,现实开始了。”

  克拉姆斯科依认为对艺术的基本要求是民族性和思想性,他主张“艺术不可能是别样的,它只能是民族的”,“我们要在表达光、色、气氛方面不断努力,然而要不失去艺术家最宝贵的品质——良心”。他是青年人的良师挚友,俄国著名画家列宾、苏里科夫等都是他发现的。在创作上,克拉姆斯科依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优秀画家,他谙熟油画的表现技巧,善于总结色彩、光线等方面的经验。他的油画作品,无论是古典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蕴含艺术魅力。他最著名的油画作品有《5 月之夜》(1864),《沙漠中的基督》(1872),《无法慰藉的悲哀》(1884),《月夜》(1880)等。克拉姆斯科依不仅长于抒情,更是优秀的肖像画家,他在创作活动中,对肖像画的光线、色调的研究最深,成就也最大。他曾为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诗人涅克拉索夫、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等作过肖像画,不仅准确地再现了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著名的有《托尔斯泰像》(1877)、《涅克拉索夫像》(1878)、《无名女郎》(1883)等。

  《无名女郎》是克拉姆斯科依晚年的得意之作,是一幅有时代感和高度美学价值的作品。他在这幅画的创作上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创作该作品的过程中,他遵循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原则。本着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创造了一个19世纪后期俄国思想解放背景下具有独立人格、自强自信的美丽女性。另外他给这幅画以各种各样的装饰,以烘托画面主人的心情,天鹅绒、绸缎、毛皮、四轮马车、远处隐现的宫殿、浓雾薄雪等,都服务于这一令人心醉神迷的形象,这在画家以往的作品中是少见的。

  而且他在该画创作完毕后,一改从前肖像画直接将被画者名字作为题目的做法,将这幅画的题目定为《无名女郎》,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无名女郎》当然是有名的,因为任何肖像画都是临摹模特而创作的。

  那么这个模特是何身份,叫什么名字呢?100 多年来不知多少人试图解开这个谜,但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有一种说法称画面的年青女郎即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19世纪80年代正值托翁的著名小说轰动俄国之时,克拉姆斯科依也受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感染,决定用画笔描绘出他心目中敢于独立思考、争取个人幸福、善良美丽、自强自信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巡回展览画派有善于到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题材的特点,况且克拉姆斯托依与托尔斯泰又是交往甚密的朋友。

  另一种说法较为离奇,称《无名女郎》即是克拉姆斯科依年青时爱恋的一位女性。年轻时的宝贵情感使已近晚年的克拉姆斯科依难以忘怀,他便拿起了画笔,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创作了这幅作品,作为对过去的回忆和纪念。

  因为一切都已成往事陈烟,自然不便将该画署上那个女子的真实姓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名女郎》即是俄国作家布洛克的长篇小说《陌生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但是这部小说却是在《无名女郎》诞生23年后,在克拉姆斯科依去世19年后才创作出版的,因此克拉姆斯科依生前根本不可能读到这部小说,也就不可能以该书女主人公作为自己画笔下的创作题材。

  克拉姆斯科依的学生列宾则认为《无名女郎》只能称做创作画,而不是肖像画,就是说,《无名女郎》只是作者头脑中的一个理想女性,是众多现实形象的综合。

  那么《无名女郎》真名究竟叫什么?或者说画家欲图表现谁?相信学者们终究会给我们一个可信的答案的。

 

no.6 谁是胡拉夫厦宫殿壁画的作者?


谁是胡拉夫厦宫殿壁画的作者?
 
  胡拉夫厦宫殿是前苏联特别引人注目的、闻名于世的考古遗迹。1937年,苏联著名考古学家b.a.希希金首先发现了这一古迹。在那里有着布哈拉。胡达特王朝的壮丽宫殿,而最令人有兴趣的是那些充分反映了当时风土人情的壁画。宫殿的红厅、东厅和西厅三个大厅里都保留着不少壁画杰作。

  座落在胡拉夫厦的布哈拉。胡达特王朝的宫殿,建造在围有高墙的城砦内部,拥有许多房间,其中红厅是一座80米长、12米宽的大厅,厅中壁画从离地80公分的地方开始,向上一直绘制到与天花板相接处。壁画分上下两段,上段已经模糊不清。下段绘制的是骑象打猪的图像,每头象上骑两人,正在与老虎猛兽或有翼怪兽搏斗;骑在象上的御者和士兵,肩披轻飘长衣,头戴如同王冠一般的华丽装饰品。东厅是一座长约17米、宽11.5米半的大厅,壁上全是壁画,虽然破损严重,但仍能看出身穿甲胄的战士骑马交战的场面。南厅的壁画则是描绘着正式谒见时的热闹图情。所有的三厅壁画皆形象逼真,给人以活龙活现的感觉。

  那末,胡拉夫厦宫殿的壁画作者是谁?其制作的年代如何呢?由于缺少较为可靠的文献记录,人们观察的角度和依据的事实又不同,所以对这些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前苏联中亚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从相当早就开始进行了。大约在公元1866年的帝俄时代,俄国就曾派调查团到过锡尔河下游的奇姆肯特,到公元18乃年,在旧撒马尔罕遗址上,开始了对阿夫拉谢布地区的发掘,至今仍在进行。1986年,这里发现了宫殿遗址上的壁画;此外,在邦其肯特等附近一带,也陆续发现了许多幅壁画。其中胡拉夫厦的壁画是首先从沙漠中发现的。从这些地方的壁画来看,有不少相同之处,具有明显的文化类同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布哈拉。胡达特宫殿是公元3 世纪开始营建的,也有的认为是6 世纪才开始建造的。作者绝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艺术团体,这些人既具有根高的艺术涵养,又具备多方面的操作技能,他们广泛地活跃在苏联的中亚地区。有的学者指出,胡拉大厦宫殿壁画的创作年代在公元8 世纪左右,其证据是宫殿内除了大量壁画外,还有不少造型各异的泥塑装饰,经对这些壁画和泥塑的综合研究,证明其制作年代在公元8 世纪左右。有人根据公元783 年在胡拉夫厦宫殿里发生的一起刺杀本雅特王的疑案,推测壁画也有可能是外人所作。据说有一天,本雅特王正在胡拉夫厦宫殴的一间宫室里与近臣们宴欢的时候,突然一群骑士奔驰而来,直奔宴室,不动声色地即时砍掉了本雅特王的脑袋,据认为这些人是奉当时巴格达的哈里发。阿尔。马哈戴伊之命前来行刺本雅特王的。可见当时王朝对外

  联系十分频繁,而这种交往必然会反映在文化艺术上。还有的学者认为,胡拉夫厦的繁荣是在公元10世纪左右,不久就逐渐被掩埋在红沙漠之下了。因此,有理由认为壁画的制成当在10世纪左右,这从壁画所反映出的政治、军事、狩猎、交往、娱乐等内容便可得到证实,这只有在一个王朝的繁荣时期才有可能。至于宫殿壁画的作者,有可能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尽管苏联考古学家考察发掘胡拉夫厦宫殿已有百余年了,但由于当时历史记载和参考资料的贫乏,致使对于宫殿壁画的制作年代及其作者究竟是谁等问题,一直没有结论,缺少有说服力的意见,也使得某些推测、看法未免牵强附会、难以服众。

 

no.7 戈雅名作《查理四世一家》的寓意是什么?


戈雅名作《查理四世一家》的寓意是什么?
 
  弗朗西斯科。戈雅是近代西班牙杰出的绘画大师。1746年,戈雅出生在萨拉戈萨城附近的一个村庄里,父亲是手工业者,母亲是一个破落贵族的女儿,这样的家庭并没有给少年戈雅多少艺术薰陶。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涂鸦生涯的,人们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是被一名无名修士带进高尚的艺术殿堂的。

  据说,1760年的一天,一个过路的修士在村边看见戈雅在谷仓的墙壁上涂抹,马上便对他的绘画天资惊讶不已。在没费多少唇舌就征得戈雅的父亲同意后,这位修士把他带到城里学画。后来戈雅到了马德里,又游历了意大利等地。由于戈雅天赋极高,又勤奋好学。终于成为驰誉全世界的著名画家。

  戈雅兴趣广泛,其作品包罗万象,人称画坛上的莎士比亚。无论哪一画种,如油画、版画、壁画、素描,也无论什么题材,如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静物画,一到戈雅手中就显得游刃有余。在18世纪末西欧肖像艺术鼎盛时期,戈雅又是一大群肖像画家中的佼佼者。90年代末期创作的肖像画《查理四世一家》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这幅画中,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全家站立在阿兰求士宫室中,背景是挂了大幅大型油画的一堵墙。画面上共有12人,王后站在正中,国王及众王子、公主环列左右,在王室人员的两边和后面,还画了几个随从仆役。此外,有人从房间纵深的阴影里还发现了一个模糊的人影,并说这就是站在画框前的戈雅本人。

  这幅杰作的色彩技巧十分高超。画面上男女交错站立,女人们淡色彩衣与男子们的深色衣服交相辉映。一束光线从左上方斜泻下来,直落地面。在它的照射下,画中人物鲜艳服装上的金银绣线、花边刺绣、珠宝首饰等更是显得光彩夺目,富丽堂皇。这束光线使几个主要人物的轮廓和面庞显现得更加清晰。行家们认为,这束光线在构图中起了统一全部人物和各种色调的作用,并且产生了富于空气感和生命力的效果。由此看来《查理四世一家》确是一幅精湛完美的肖像艺术珍品,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无懈可击。但是,对于这幅画到底有何寓意,到底寄托着画家什么样的思想情绪,近两百年来,人们揣测不一。

  查理四世本人看到这幅画以后,十分满意,十分高兴。在他看来,戈雅用斑斓的画笔渲染出了西班牙王室富丽堂皇的气氛,充分表现了国王及王后的显赫权势。因此,查理四世马上授予戈雅“宫廷第一画师”殊荣,位居多年供奉王室的其他老画师之上,也正是根据这一点,有些评论家认为戈雅是怀着崇敬有加的心情绘制这幅画的,目的也是为了宣扬王室威严。

  可是更多的人从这幅画中看出了相反的寓意。我们知道查理四世是个昏庸堕落的君主,王后路易丝则是个其貌不扬,内心歹毒的女人。据史书记载,查理四世的王后和她的情夫、朝臣马努埃尔。哥多伊实际上掌握了西班牙的一切大权。因此,很多艺术评论家认为充满激情与正义感的戈雅不会为这一家子人树碑立传。他们认为,画面上的查理四世酷似一只傲慢的公鸡,而极其浅薄的目光又使他显得昏聩无比;王后那副喜怒无常、骄横跋扈的性格被

  刻划得入木三分,戈雅把她置于画面中央正是为了说明这个悍妇才是西班牙的真正统治者。王室其他人物或矫揉造作,或愚笨木讷,都象褓姆怀中吃奶的孩子一样——没有思想,是一堆行尸走肉。尽管他们穿着豪华绚丽的衣服,实际上不过是些“锦绣垃圾”而已。总之,在这些评论者看来,《查理四世一家》这幅肖像杰作实际上更似一幅讽刺漫画。他们还用戈雅后来创作过真正的漫画来支持自己的说法。

  对这幅画的类似评论在艺术史上俯首可拾。法国艺术评论家德奥费里。葛蒂叶把戈雅这一名作称为“暴发户杂货铺老板的一家”。美国艺术史学者托马斯兄弟在《大画家传》一书中则称之为“一幅衰微的王室的图画”。前苏联作家柯尔宾斯基则用鲜明的笔调介绍戈雅是如何精心丑化国王一家的。另一位苏联学者阿尔巴托夫则从戈雅的为人和艺术手法方面更深入地论述这一点。他写道:“戈雅以当时所绝无仅有的勇敢揭露着当代社会的沉疴痼疾。”

  但是,“戈雅很少指名道姓他说出他的敌人,他宁肯使用伊索寓言式的语言。”

  应当承认,上述说法有相当充分的道理,但也不是完美无缺。首先,人们有理由怀疑戈雅是否真的具有公开讽刺一位至高无上的专制君主的勇气,无论戈雅画过多少批判现实的作品,但跟直接丑化国王一家相比,就算不得冒什么风险了。其次国王一家及其左右包括位居戈雅之下的其他宫廷画师就真的愚蠢到这一地步,竟没有一个人能从画面上看出戈雅的“画外之意”,让他轻易地得了“宫廷第一画师”的便宜。这似乎也难自圆其说。

  然而解答这个问题的最大困难在于,我们对戈雅与查理四世的私交知之甚少。此外,我们更不知道画这幅画时戈雅本人对查理四世一家到底持何看法。在这方面一点可信的材料都没有。诚然有许多材料表明戈雅在宫廷供职时内心十分矛盾和苦闷,但不能就此得出戈雅必定会讽刺、抨击查理四世的结论。还有的资料表明,戈雅为创作《查理四世一家》,曾经作了很长时间的充分准备,他多次进出王宫,为画幅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人物都画了写生习作。经过充分酝酿和深恩熟虑的构思,与精心的绘制,这幅画才得以问世。

  但这对我们探究画中寓意交无多少帮助,因为这样做纯属增强艺术效果,它既可用来加重崇敬的份量,也可以用来加强讽刺的力量。因此,面对围绕《查理四世一家》这幅名画寓意何在的问题,我们得到的答案迄今还是依稀难辨的。

no.8 谁是胡拉夫厦宫殿壁画的作者?


谁是胡拉夫厦宫殿壁画的作者?
 
  胡拉夫厦宫殿是前苏联特别引人注目的、闻名于世的考古遗迹。1937年,苏联著名考古学家b.a.希希金首先发现了这一古迹。在那里有着布哈拉。胡达特王朝的壮丽宫殿,而最令人有兴趣的是那些充分反映了当时风土人情的壁画。宫殿的红厅、东厅和西厅三个大厅里都保留着不少壁画杰作。

  座落在胡拉夫厦的布哈拉。胡达特王朝的宫殿,建造在围有高墙的城砦内部,拥有许多房间,其中红厅是一座80米长、12米宽的大厅,厅中壁画从离地80公分的地方开始,向上一直绘制到与天花板相接处。壁画分上下两段,上段已经模糊不清。下段绘制的是骑象打猪的图像,每头象上骑两人,正在与老虎猛兽或有翼怪兽搏斗;骑在象上的御者和士兵,肩披轻飘长衣,头戴如同王冠一般的华丽装饰品。东厅是一座长约17米、宽11.5米半的大厅,壁上全是壁画,虽然破损严重,但仍能看出身穿甲胄的战士骑马交战的场面。南厅的壁画则是描绘着正式谒见时的热闹图情。所有的三厅壁画皆形象逼真,给人以活龙活现的感觉。

  那末,胡拉夫厦宫殿的壁画作者是谁?其制作的年代如何呢?由于缺少较为可靠的文献记录,人们观察的角度和依据的事实又不同,所以对这些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前苏联中亚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从相当早就开始进行了。大约在公元1866年的帝俄时代,俄国就曾派调查团到过锡尔河下游的奇姆肯特,到公元18乃年,在旧撒马尔罕遗址上,开始了对阿夫拉谢布地区的发掘,至今仍在进行。1986年,这里发现了宫殿遗址上的壁画;此外,在邦其肯特等附近一带,也陆续发现了许多幅壁画。其中胡拉夫厦的壁画是首先从沙漠中发现的。从这些地方的壁画来看,有不少相同之处,具有明显的文化类同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布哈拉。胡达特宫殿是公元3 世纪开始营建的,也有的认为是6 世纪才开始建造的。作者绝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艺术团体,这些人既具有根高的艺术涵养,又具备多方面的操作技能,他们广泛地活跃在苏联的中亚地区。有的学者指出,胡拉大厦宫殿壁画的创作年代在公元8 世纪左右,其证据是宫殿内除了大量壁画外,还有不少造型各异的泥塑装饰,经对这些壁画和泥塑的综合研究,证明其制作年代在公元8 世纪左右。有人根据公元783 年在胡拉夫厦宫殿里发生的一起刺杀本雅特王的疑案,推测壁画也有可能是外人所作。据说有一天,本雅特王正在胡拉夫厦宫殴的一间宫室里与近臣们宴欢的时候,突然一群骑士奔驰而来,直奔宴室,不动声色地即时砍掉了本雅特王的脑袋,据认为这些人是奉当时巴格达的哈里发。阿尔。马哈戴伊之命前来行刺本雅特王的。可见当时王朝对外

  联系十分频繁,而这种交往必然会反映在文化艺术上。还有的学者认为,胡拉夫厦的繁荣是在公元10世纪左右,不久就逐渐被掩埋在红沙漠之下了。因此,有理由认为壁画的制成当在10世纪左右,这从壁画所反映出的政治、军事、狩猎、交往、娱乐等内容便可得到证实,这只有在一个王朝的繁荣时期才有可能。至于宫殿壁画的作者,有可能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尽管苏联考古学家考察发掘胡拉夫厦宫殿已有百余年了,但由于当时历史记载和参考资料的贫乏,致使对于宫殿壁画的制作年代及其作者究竟是谁等问题,一直没有结论,缺少有说服力的意见,也使得某些推测、看法未免牵强附会、难以服众。

 

no.9 600 万美元的古画《报喜》是假货吗?


600 万美元的古画《报喜》是假货吗?
 
  财大气粗的美国“盖蒂”艺术博物馆万万没想到,他们在1985年花了600 万美元巨款购进的荷兰15世纪著名画家迪利克。包兹的名作《报喜》油画,经专家鉴定后,一些人说它是赝品,而另一些人却认为是真迹。于是,这幅油画的真伪问题就引起了美国收藏家和古画鉴定家们的一场长期争论,至今没有定论。

  名画《报喜》画的是天使向圣母玛丽亚报告耶稣即将诞生的喜讯。1815年,此画连同包兹另三幅油画为意大利米兰大公国的奎西阿狄伯爵所得,后来分别被他的家族成员继承。1872年,在米兰的一次古画展览会上,三位不愿公开姓名的物主展出了《报喜》、《复活》和已残破的《三贤哲朝拜降生的耶稣》。展览会结束以后100 多年再也没有听说这三幅画的下落,直到1980年又突然露面,这个问题始终是个谜。1985年,曾任著名的珍贵文物拍卖行“苏斯欠”名画部主任的英国人德累克。强斯出人意料地拿出《报喜》兜售,他现在是买卖名画的商人。对此画的来历,他守口如瓶,只是说他是在欧洲某地得到的。

  世界知名的古画商阿兰。塔瑞卡是认为《报喜》是假货的代表人物。强斯曾当过拍卖行名画部主任,其合伙人史奥又是纽约著名的古画鉴定专家,这就使买主对他们出售的油画增加了信任感。于是,《报喜》被富有的收藏家罗兰德。劳德买下。劳德本人是前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的助理,父亲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董事。劳德似乎对《报喜》还放心不下,就把这幅珍贵名画向塔瑞卡求教。塔瑞卡反复观察之后,直言不讳地说该画是伪造品,并且明确指出是由两个人模仿包兹的画法在20世纪伪造的。他还说意大利修补古画巧匠卡文纳基在1900年前后就曾画过《报喜》里的两个人物,画面的其他部分大概就出自另外两位画匠之手,塔瑞卡的话使人想起了和该画联系在一起的往事:据意大利方面调查,包兹的上述作品曾落入米兰著名文物商格兰巡之手。1923年格兰巡死后,他收藏的名画就传给了遗族。又据调查,格兰巡生前曾与古画修复能手卡文纳基有深交。卡文纳基当过梵蒂冈教廷画廊的负责人,他不但擅长修补残缺的古画,也能伪造古画达到足以乱真的程度。

  老格兰逖可能将古画委托卡文纳基修补或卖给他了。这就使卡文纳基伪造《报喜》有了机会。可惜他已作古,人们也就无从知道真相了。

  令人吃惊的是,正当《报喜》的真伪问题争得莫衷一是的时候,“盖蒂”艺术博物馆的全权采购人却断然出资600 万美元的高价认购了《报喜》,他确信这幅名画绝不像塔瑞卡所说是伪制的。“盖蒂”博物馆的行动等于对塔瑞卡的古画鉴别力的否定,他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便跑到欧洲去查考历史资

  料,想进一步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是结果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访问了英国和比利时的一些古画鉴定专家,希望“盖蒂”博物馆邀请他们去美国对《报喜》进行“会诊”。可“盖蒂”博物馆表现了充分的自信,不想听不同的意见。但后来,馆长瓦尔希作了小小的让步,答应一小批他所信赖的专家会同塔瑞卡对《报喜》作一次仔细鉴定。在博物馆地下室的化验部里,塔瑞卡和“盖蒂”方面的人争得面红耳赤,几乎动武,但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一致同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报喜》进行彻底检查。

  经检验,“盖蒂”博物馆认为《报喜》这幅画是真迹无疑,而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它和伦敦國家画廊收藏的包兹另一名画《埋葬》从画法、油彩的颜色到画布的嵌装方式都完全相同。既然《埋葬》已被公认为是包兹的原作,那末《报喜》也就不可能是伪制品。

  然而,塔瑞卡等人坚持认为《报喜》是假货。事实上,经过科学化验,问题就显露出来了。(1 )《报喜》画面上用了大量黄色,用放射方法测定那些黄油彩含有铅和锡,而含铅和锡的黄色油彩在40年代已被发现是1725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因此不可能出现在300 年前的画布上。(2 )通过紫外线检查,又发现画布上有起草稿的痕迹。那是用铅或含银画笔勾勒的。而据史料记载,15世纪荷兰画家只用碳基墨水勾草图。(3 )另外,画面上的室内陈设、华盖、帷幕以及人物都有更改和透视技法欠准确的现象,显然是近代画家摹仿包兹笔法之作,至少也是掩盖了原作的修复品。这一派还指出,伪造名家手稿和艺术作品的事件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而古文物在国际市场上更是抢手货,所以《报喜》极有可能也是一件伪作。

  奇怪的是,“盖蒂”博物馆没有公布对《报喜》的科学检查结果,有人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希望它已享有的鉴别世界名画权威声誉因此事而受到损害,故宁肯舍弃600 万美元而保持沉默。

no.10 谁是纳斯卡地画的创造者?


  在秘鲁西南沿海伊卡省东南,有一片面积为250 平方公里的荒凉高地,那里有一座默默无闻、被人遗忘的纳斯卡小镇。自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大量公元前3 世纪到5 世纪的多彩陶器、纺织品、数以百计的古墓葬后,探幽访古、旅游考察的人群络绎不绝来到那里,小镇顿时兴旺、繁荣起来。

  以色彩艳丽、造型古朴的陶器为代表的纳斯卡文化就此扬名天下。到本世纪中叶,巨型地画的出土,更给纳斯卡文化增添了异彩。

  巨型地画的发现,纯属偶然。当时一支考古队风尘仆仆开赴纳斯卡南部的一片旷野。他们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然而一无所获,甚至连维持生命的水源也找不到。正当他们万念俱灭时,一名考古队员意外地发现复盖着红褐色碎石的地表下面有一条人工挖成的“沟”。这一发现犹如一帖兴奋剂。考古队员立即群情激昂地投入紧张的挖掘工作。一条宽窄不一、深度近1 米的走向变幻莫测的“沟”渐渐裸露地面,面对这些奇特玄妙的古建筑工程,考古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决定进行一次空中观察。当人们从乘坐的飞机上俯瞰时,一幅神奇的图案呈现在眼前,刹那间每个人都瞠目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整个高地上布满了硕大无朋的几何图形,甚是宏伟壮观。这些线条似的地沟组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螺旋形等各种几何图案,这些几何图形又分别再组成巨大的蜥蝎、蜘蛛、章鱼、鲸鱼、蜂鸟、长爪狗等动物和一些植物图案。线条长几百米到数公里不等,而且这些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图案相隔一定距离又重复出现。以后又有人发现,清早登上邻近山岗遥望,这些原来只能在高空俯看到的巨画在朝阳照射下重又清晰地展现在面前,但等到太阳升到头顶时,它们又消失在荒凉的山谷里。

  纳斯卡地画的发现,引起国际考古学界极大震动。不少人把它与世界七大奇迹相比美。那么这些巨画出自谁之手,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它们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创作的,并且很可能出自创造了纳斯卡文化的印第安人之手,理由是巨画的图象和纳斯卡地区出土的陶器碎片上的图案有十分相似之处。对纳斯卡地画有研究的科学家玛丽亚。顿歇说,当时印第安人先设计一个较小的图样,然后按比例扩大,在纳斯卡高原上现在仍可看到放大后图案旁边紧挨着一个原始的小型图样。根据有些实验,人们推测古时候的印第安人可能曾利用当地材料制作热气球,并在上空观察他们的艺术成果。但他们为什么要在这不毛之地作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巨画?

  这至今是个谜。

  1941年第一个研究地画的保罗。科索科博士曾向外界宣布,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书籍”。西德一科学家认为巨画是印第安人的天文日历,那些图象则是表示季节和时间的特殊符号。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画中的某些线条与冬至夏至有关。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地画中的动物图形也许是不同星群形状的复制图,例如一只八足蜘蛛很可能是纳斯卡人崇拜的星座的代表,而那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表现了星辰运行的轨迹。因此专家们推断,纳斯卡人借助这一巨大的天文日历来计算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引水灌溉。总之持上述观点的人都认为地画与天文历法有密切关系。

  英国历史学家汉斯。鲍曼在其《秘鲁的黄金与上帝》一书中则提出,纳斯卡巨画可能是当初印第安人对死后天国的想象和憧憬,因为印第安人向来具有重来世轻现世的传统。

  一些专家认为巨画与当时印第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画中的动物不是给凡人观看的,而是作为祭品专供天上的诸神欣赏的。一些秘鲁学者推断,每个图象可能是一个氏族图腾,由于图象种类很多,说明那时在纳斯卡地区曾繁衍生息着许多氏族。

  还有些学者认为,纳斯卡地画是秘鲁印第安人灌溉系统或道路的标志。

  但这又不能对为什么路线那么奇形怪状,而且到一处后又突然终止作出圆满的解释。

  更令人感到新奇的说法是,瑞士的厄里希。丰。丹尼肯在其名著《众神之车》中断言:“从空中俯瞰,37英里长的纳斯卡荒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轮廓鲜明的飞机场”,而地上的各种图案“无疑是专为凌空飞翔的生灵提供(着陆)的一些标记”。这无疑是说在美洲远古时代就已存在外星人。美国学者c.j.卡佐和s.d.斯各特在他们合著的《奇事再探》中驳斥了丹尼肯的妄断,认为从现代科学技术角度看,太空船不需要使用机场,难以想象从外星球来的生物是用大型喷气客机着陆的,再说纳斯卡荒原土质松软,上面布满石块,并不适合作着陆地点,而且不管怎么说,外星球的飞行器为什么需要37英里长的跑道,难道制动系统没有了吗?卡佐和斯各特还进一步揭露鼓吹“天外来客的那些人的反科学的实质”。他们认为,对于纳斯卡地画和其他类似的诸多奇迹、古谜,人们尚未掌握全部资料,很多东西有待发现,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人们可以提出各种设想和推断,但必须要有可靠的科学依据。而丹尼肯则完全从主观臆想出发,在无法证实古代人类能创造这些文化

  遗迹的情况下就得出有夭外来客的结论,这是十分荒唐和危险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