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大记事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yapian zhanzheng)1840—1842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
19 世纪初叶,英、法、美等国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
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是它们向东方侵略的重要目标。其时,中国是清
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國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这种经济形态顽强地抵抗着西方國家的商品输
入。在中西方正常的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
状况,英国殖民主义者一方面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以攫取暴利,一方面准备
武装侵略,以打破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英国东印度公司自18 世纪70—90 年
代取得鸦片专卖特权后,即向中国大量销售鸦片。1800 年(嘉庆五年)外国
(主要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为4570 箱,1838—1839 年(道光十八至十
九年)激增为3.5 万余箱。鸦片的大量输入,严重毒害了中国人民,造成中
国白银大量外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深了清朝封建统治危机。1838 年6
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请严禁鸦片,重治吸食者。
9 月,湖广总督林则徐上奏极言鸦片之危害,指出“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
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集·奏稿》
中册,第601 页),主张严加查禁。道光皇帝采纳禁烟派的主张,于紫禁城
先后8 次召见林则徐,商讨禁烟事宜。12 月底,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加兵
部尚书衔,前往广东主持禁烟。次年3 月林则徐到达长沙长海医院' target='_blank'>医院等,
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海权。
(李刚)

no.12 黄埔条约
黄埔条约
(huangpu tiaoyue) 中国近代史上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
等条约。1844 年10 月24 日(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三日),法国专使剌萼尼
以外交讹诈手段,胁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长沙长海医院、跛盲聋院、育
婴堂和鳏寡孤独院等福利事业。《资政新篇》顺应了中国当时要求挣脱封建
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但是它没有反映太平天国起义农民的迫切
要求——解决土地问题,得不到太平天国军民关注,加之领导集团内部意见
分歧,客观上处于战争环境,它未能付诸实施。
(梁义群)

no.32 曾国藩
曾国藩
(zeng guofan 1811—1872) 晚清军政重臣,湘军首领。初名
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出身在偏僻山村的一个地主家庭。 1838 年(道
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内阁学士,礼、兵、刑、吏等部侍郎。
自幼受封建传统教育,尤其崇尚理学。鸦片战争前,在医院、仓库等设施;⑤英国商船可在长江一带通商各口往来;⑥修
改关税税则;⑦中国赔款银400 万两;⑧详密规定领事裁判权。11 月8 日桂
良、花沙纳与额尔金在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
次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先后结识陈少白、杨鹤龄、尤列,经常聚谈,放言
反清,被称作“四大寇”。1892 年毕业后,先后在澳门、长沙长海医院。沙俄巡捕入屋搜查,把起义文告、党人
名册、弹药、印信、旗帜等,全部搜去,随即转交给清朝湖北当局。蒋翊武
急令当晚12 时起义,但官方戒严,命令无法下达,起义未成。湖广总督瑞徵
下令大肆搜捕,设在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30 余人被捕,彭
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被害。蒋翊武乘混乱之机逃离武昌。10 月10 日,瑞
徵按所获名册继续搜捕,武昌形势异常紧张。革命党人认为与其束手就擒,
不如起而斗争。当天晚上,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了第一枪,
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爆发了。起义军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其他部队革
命士兵闻讯响应,推举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分三路进攻总督署。瑞徵
破墙逃至楚豫号兵舰,第八镇统制张彪逃至汉口刘家庙,第二十一混成协统
领黎元洪也在武昌躲藏起来。次日拂晓,起义军占领武昌。11 日、12 日又先
后光复汉阳、汉口,武昌起义获得初步胜利。当时,由于策动起义的领导人
有的被杀,有的受伤,有的逃离,没有形成领导核心。黄兴、谭人凤、宋教
仁等还未赶到武昌。加之起义者当时不懂得起义胜利后应由革命党人掌握领
导权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应推举社会上有威望有地位的人来当都督,才能
稳定当时的局面。因此,他们在11 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时,竟将一贯反对革命
并杀害起义士兵的黎元洪找来,推为都督;推举湖北咨议局议长、立宪派首
领汤化龙为民政部长。起初,黎元洪拒不就任。革命党人蔡济民等15 人组成
“谋略处”,负起军政府的实际领导责任。12 日,汉口军政分政府成立,汉
阳也成立了革命政权,从狱中出来的詹大悲和李亚东,分任汉口和汉阳的领
导工作。蒋翊武回到武昌,参与谋略处的领导。孙武从医院出来,任军务部
部长。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改政体为
五族共和;颁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布告》,号召全国“共图光复事
业”,“建立中华民国”;下令永远裁撤除海关以外的税关和取消除盐、烟、
酒、糖等税捐以外的所有税捐,免征本年和积欠的田赋。军政府决定招募新
兵,扩充革命武装。10 月12 日,军政府照会驻汉口各国领事,申明“所有
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赔款或外债,仍有各省按期
如数摊还”,“各国之既得权益亦一体承认保护”,表示革命“并无丝毫之
排外性质”(《辛亥革命》,第8 册,第308—309 页)。这反映出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武昌起义胜利的鼓舞
下,湖北各县先后为革命党人光复,成立了革命政权,大大巩固了湖北军政
府的地位。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至11 月底,湖南、陕西、江西、山西、
云南、上海、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14 个省
区先后宣布独立,脱离清朝,建立了军政府,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
清王朝在全国革命的打击下,很快土崩瓦解。
(梁义群)

no.128 黎元洪
黎元洪
(li yuanhong 1864—1928) 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字宋卿,湖北黄
陂人。1883 年(光绪九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8 年任职北洋舰队,
参加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海战。战后,投效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1896 年,
随张之洞回湖北,被委以炮台监制、管带、督带等职,三次派往日本考察军
事。1904 年任湖北新军第二镇第三协统领兼护该镇统制。1906 年,清政府改
第二镇为第二十一混成协,受协统领。1909 年,以军界代表身份参加“湖北
铁路协会”,支持粤汉铁路收回自办。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当
晚他杀害革命党人邹玉溪和周荣棠,与革命为敌。11 日起义军出于他平日的
“资望”,决定推举他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于是把他从躲藏的地
方找出来,但他力辞不敢出任,拒不在布告上签字,只是在汉口、汉阳光复
后,才勉强就职。但暗地与清朝大臣勾搭,脚踏两只船,作应变的准备。1912
年1 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仍兼鄂督。当
年2 月,通电南京临时政府说:“共和国立,革命军消”(《黎副总统书牍
汇编》第1 卷,第35 页),要求解散革命武装。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
他仍任副总统,此后伙同袁世凯反对革命。1913 年,支持袁世凯扑灭“二次
革命”。同时,在湖北疯狂地镇压革命派,查封革命报刊《大江报》。报载
他“妄诛无辜之人甚多”(《民立报》,1912 年8 月19 日)。10 月袁世凯
成为正式大总统,他仍为副总统,支持袁解散国会,破坏“临时约法”。1914
年6 月,袁世凯御用参政院成立,被袁任为参政院长,但对袁世凯准备称帝
表示不合作。袁改帝制后封他为武义亲王,拒不受。1916 年袁世凯死,他继
任大总统,宣布召开国会,恢复《临时约法》。但此时北京政府实权操在国
务总理段祺瑞手中。1917 年5 月在对德宣战问题上与段祺瑞发生权力之争,
即“府院之争”。他在国会的支持下,免除段的总理职务。段则指使张勋以
“调停”为名,带兵进京。7 月1 日张勋复辟,黎元洪逃往日本使馆。1922
年,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一度复任大总统,未满一年被迫离任,避居天津。
此后虽谋图东山再起,未获成功。1928 年病死天津。
(梁义群)

no.129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zhonghua minguo)简称“民国”。1912—1949 年中国國家名称。中
华民国有它的创立时期(1905—1911),民国成立后又可分为南京临时政府
时期(1912 年1 月—1912 年3 月)、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和国民党
政府时期(1927—1949)。
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倡议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一方面通过其机关报——
《民报》,对保皇派展开论战,为辛亥革命胜利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另一
方面在国内外各地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自1906 年起,先后发动了萍
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
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 年(宣统三年)4
月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勇气,为辛亥革命开辟
了通向胜利的道路。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胜利,各省响应。11 月,起
义各省代表在汉口举行会议,组织中央政府,制定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2 月14 日,会议改在南京召开,准备举行总统选举。但因获悉袁世凯有“赞
成共和”的表示,又决定虚位待袁,选举暂缓进行。在筹备成立临时政府的
过程中,立宪党人、旧官僚向革命党人争权夺位,斗争激烈。正当临时政府
陷于难产之际,12 月25 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声势
大振,局势为之一变。由于孙中山的崇高威望,12 月29 日,与会代表选举
他为临时大总统,并决定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改行公历,定1912 年为民
国元年。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1 月3 日,各省代表会议通
过孙中山提出的各部总长、次长名单,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宣告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1 月28 日,临时参议院亦在南京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的资产阶级共
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封
建专制主义的清王朝的覆灭。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符合人民利益、有
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法
令。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但是,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着严重局限
性,主要表现在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帝国主义抱有极大幻想,公
开申明承认帝国主义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外债。正由于资产阶级革
命派存在着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帝国主义威胁下,革命党人向地主、买办势
力代理人袁世凯妥协,只要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便将
政权让与袁世凯。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终于
窃取了中华民国的政权。
袁世凯控制的北京政府,开始虽然打着民主共和的幌子,但实际上变成
了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工具。从此,进入了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袁世
凯为建立专制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进行一系列反动活动。他在1913 年10
月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又胁迫国会议员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接着,
下令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2 月,袁世凯
炮制出《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10 年,连任无限,下一任总统
由现任总统推荐。这样,他不但可以终身连任总统,连其子孙也可以世袭总
统的职位,其欲想当皇帝的野心暴露无遗。至此,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已全被袁世凯摧毁,中华民国已只是一块空招牌。但是,
袁世凯错误估计了形势,当他在1915 年12 月宣布将1916 年改为“洪宪”元
年,并于元旦登极的时候,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在云南省组织护
国军,通电讨袁,许多省份相继独立,袁世凯总共当了83 天皇帝,就在全国
人民唾骂声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成皖、
直、奉三系,围绕着争夺北京中央政权,连年混战。以段祺瑞为头子的皖系
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首先攫取了北京政府。1920 年直皖战争,
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以直系军阀为主把持北京政权。1922
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打败奉系军阀,由直系军阀独占北京政权,奉
系军阀撤出关外继续盘踞东北。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
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这一年,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其反帝反封建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并推
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举行了第一次
国内革命战争。1927 年,北伐军消灭了占据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直系军
阀。但当北伐正在走向胜利的时候,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了“4.12”反革
命政变,开始建立起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1928 年,奉系军阀退据东北,
是年冬与国民党新军阀合流。北洋军阀被国民党新军阀所代替。
1927 年国民党新军阀在南京建立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合专
政的政权,仍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发展了买办的封建的國家垄断资本
主义,实行极端反动的法西斯统治。1946 年,蒋介石为挽回摇摇欲坠的反动
统治,继续欺骗人民,召开伪国民大会,炮制伪宪法,进行伪选举,1948 年
取得伪“总统”的职位。在1949 年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
(梁义群)

no.13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zhonghua minguo linshi yuefa)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简称《临时约法》。1912 年3 月由南京临时参议院制
定,由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正式颁发。共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
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 章,共56 条。它仿照西方资产阶
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國家权力、政权组织和
公民权利义务等。它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明确宣布:中国是
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
全体。各族人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均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
等自由权,有保有财产和营业的自由权,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國家实行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國家制度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立
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國家的政治制
度,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交办的事如不
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约法的修改,
须由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总统提议,须议员五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人数四
分之三议决,才能生效。《临时约法》具有革命性、民主性。它确认了辛亥
革命的积极成果,否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孙中山的资
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和民权思想在法律上得到体现,并且进一步具体化;也反
映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要求。它在國家机构体制上,改变了临时
政府组织法大纲规定的总统制,采取责任内阁制,在约法的修改程序上也规
定了许多限制,缩小总统的权力,增大国务总理和参议院的权力,目的都在
于要用法律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新生的民主共和制度。它的最严重的
缺点在于没有明确规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所规定的人民自由也只是抽象的
自由。它的颁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尽管它被北洋军阀
撕毁而成为一纸空文,但仍成为孙中山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一面旗帜。
(梁义群)

no.131 袁世凯
袁世凯
(yuan shikai 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字慰庭(又作慰廷、慰
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其叔祖袁甲三是淮军
将领,靠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河漕总督。胞叔袁保庆随袁甲三屠杀起义农民,
官至道员。其父袁保中未入仕途。他从小被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死后则跟
随堂叔袁保恒。虽有名师授业,无奈他受不得寒窗之苦,专想靠投机介身仕
途。1878 年(光绪四年),靠花钱捐了一个中书科小官,得以结识徐世昌。
1881 年投靠袁保庆的好友、淮军将领吴长庆,从此发迹于官场。1882 年随吴
长庆入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因协助朝鲜国王镇压汉城兵变,经吴长庆请
功,被清廷提升为同知衔。不久,他利用与李鸿章的关系,1885 年被保荐为
“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以三品道员升用,从而排挤吴
长庆,成为朝鲜的太上皇。1894 年,受日本驻朝代理馆务书记宫杉村的怂恿,
电请清政府派兵入朝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暗中派出大量军队入朝,并占据
汉城。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仓皇逃回国内。甲午战争后,清廷开始
训练新式陆军。他经过多方钻营,在1895 年接替胡燏棻,到天津以南的小站
练兵。到任后,招募大批青壮年,扩编为7000 多人的“新建陆军”。聘请德
国教官,采用新的训练方法,分马、步、炮、工、辎等兵种,全部洋式装备,
成为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部队之一。为了牢固掌握兵权,又进一步培植一大
批亲信,网罗段祺瑞、冯国璋、王世珍、徐世昌、曹锟、张勋等人,委以重
任,为北洋军阀集团准备班底。因练兵有功,1897 年擢为直隶按察使,专管
练兵事宜。戊戌变法时期,伪装赞成维新,一度参加维新团体——强学会,
骗取维新派的信任。9 月16 日,光绪帝赏他候补侍郎衔,办理练兵事务。18
日,形势急转,维新派与顽固派斗争处于白热化,谭嗣同夜访,要求他杀荣
禄,除旧党。他当即表示:“诛荣禄如杀一狗耳。”但隔日下午却跑到天津
向荣禄告密。因告密有功,戊戌政变后,深得慈禧太后和荣禄信任。1899 年
1 月那拉氏赏他西苑门内骑马,6 月正式任命为工部右侍郎。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后,帝国主义各国强令清政府派他到山东镇压义
和团。是年冬,他接替毓贤,署理山东巡抚。到任后,立即颁布《禁止义和
拳匪告示》,残酷屠杀团民,焚毁坛场,镇压山东方兴未艾的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为保存实力,又免于得罪帝国主义主子,他阳奉阴违,
不肯与八国联军交战。而暗地里却与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相勾结,参与
帝国主义一手策划的旨在分裂中国,并为其能集中兵力镇压北方义和团的“东
南互保”。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役中,荣禄的武卫军五个军就有四个军几乎崩
溃,唯独他的武卫右军被保存下来,这为他以后独揽军政大权保留了资本。
李鸿章死后,他于1901 年11 月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次年实授。
在以后几年里,先后还兼任练兵处会办大臣、政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
臣等职。借编练新军、改革军制之机,进一步扩充其武装力量,建成北洋六
镇。其中除第一镇由满洲贵族铁良统率外,其余五镇都成了他的嫡系,受其
统制。以后,又将北洋军的势力由直隶扩展到山东、河南、江苏及东三省。
并与其部属主要将领结成死党,逐渐形成为一个以他为头子的武装政治集团
——北洋军阀集团。从此,他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成为左右清廷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1907 年,清廷为削减他手中的权力,
采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他为军机大臣兼外务会办大臣又兼尚书。1908
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死去,宣统皇帝即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载沣
以其有“足疾”为由,命其回籍养疴,解除一切职务。但他并未回原籍,而
是躲在交通便利的彰德(今商邱),操纵旧部,窥视形势,伺机再起。
1911 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
去武昌镇压革命,但北洋军主要将领多不听荫昌指挥,清政府只好起用袁世
凯挽回危局。经过几翻讨价还价,清政府最后任命他为内阁总理,才率军奔
赴前线。不久回京组阁,掌握了全国统治权。面对全国形势,他认为清朝统
治实难恢复,但要用武力扑灭革命也确非易事。于是决定采取欺骗手法,派
人南下与革命党人谈判,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当上中华民国的合法大总统;
另一方面用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他实现了其反革
命目的,于1912 年3 月10 日,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建立
起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不久他派人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
在取得“善后大借款”后,又镇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其
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从此便开始了复辟帝制的阴谋活动。1914 年,公
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消国务院,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制度,全被摧毁。为了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1915 年5 月接受
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2 月12 日宣布复辟帝制,次日在
北京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决定改1916 年为“洪宪”元年,并于元旦登极。
这一倒行逆施之举,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12 月25 日,蔡锷在云南组
成护国军,通电讨袁,宣布独立,许多省份相继响应。1916 年3 月22 日他
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想保住大总统的宝座。然在举国反对之下,他已众
叛亲离,忧惧成疾。6 月6 日,在亿万人唾骂声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梁义群)

no.132 宋教仁
宋教仁
(song jiaoren 1882—1913)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遁初(一
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出身贫寒,读书时爱议论时政,关心国事,
渐萌革命思想,成为两湖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1904 年(光绪三十年)春,
和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筹划起义,事机泄露,流亡日本。1905
年,任中国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兼湖南分会副会长。鉴于孙中山在南方三
省发动的武装起义均遭失败,于1910 年春提出将革命斗争转向长江流域,组
织中部同盟会以加强领导的重大战略决策。1911 年7 月31 日,同盟会中部
总会在上海成立,为五位负责人之一。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猝然爆发,
他于当月下旬赶到武汉,积极参与湖北军政府《鄂州临时约法》的拟定。之
后,到南京参与临时政府的筹组工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
总裁。他在日本留学6 年,遍读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十分倾慕欧美
近代政治,特别是英国式的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并决定以此作为终身奋斗
目标。南北和谈时,已经出现对革命派不利的形势,可他仍然一味迷信宪法
的威力,甚至动员孙中山将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以为自有《临时约法》可
以束缚住袁世凯。袁世凯窃据大总统之后,他又拿起“政党政治”和“责任
内阁”的武器,与袁进行合法斗争。为监督袁氏政府,夺取议会多数议席,
进而出组责任内阁,以掌握國家政权,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于1912 年8
月以同盟会为基干,联合几个小党,组成国民党。该党虽奉孙中山为领袖,
但全部党务实际由他掌握。国民党在1912 年底到1913 年初的初选中和此后
的第一届国会的复选中,均取得压倒优势的胜利,他即宣布将以多数党资格,
成立责任内阁,出任内阁总理。袁世凯曾亲自向他馈赠50 万元,以阻止其南
下进行竞选活动,但不为所动,毅然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竞选活动。国民党的胜利和宋教仁的政治抱负,引起袁世凯的切齿恼恨,
于是决计在国会召开前夕杀死宋教仁。1913 年3 月20 日晚,当他准备在上
海车站搭车北上时遇刺,次日抢救无效,不治身亡。
(梁义群)

no.133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erci geming)孙中山为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在1913 年发动的又一
次革命。这次革命,是以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度为主要目的。1912 年,袁世凯窃取临时政府总统职位后,即在民主共和国
的招牌下,逐步建立其反动的独裁统治。他紧抓军权,强调军权统一,极力
保存并进一步扩充其北洋军,从而遣散了南方十几万革命军队。他想法破坏
责任内阁制,极力控制内阁。从1912 年3 月至9 月,先后三次更换内阁,直
到由其亲信赵秉钧代理国务总理,使内阁完全变成他自己手中的工具。然而,
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的活动,并未引起同盟会的警惕。相反,同盟会领袖
之一的宋教仁等认为,要真正实行责任内阁制,就要组成一个在议会中占绝
对多数议席的政党,由多数党去组织责任内阁。1912 年8 月,宋教仁等同盟
会同几个小党派合并组成国民党,从而使国民党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政党。
1912 年底,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优势。宋教仁便认为,由国民党
组成责任内阁,大局已定,即从湖南转道上海,准备返回北京实现他当内阁
总理的美梦。这时国民党和宋教仁成为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眼中钉,于是,
袁世凯便于1913 年3 月20 日,派人将来教仁刺杀在上海车站。这是袁世凯
镇压国民党的开始。宋教仁案被揭露后,袁世凯决心先发制人,进一步对国
民党实行武力镇压。4 月,他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同俄、英、日、德、法
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以盐税收入为抵押,借款2500 万英镑,
作为对内镇压用的军费,随即下令,用武力扑灭革命势力。宋教仁案和善后
大借款,惊醒了革命党人。孙中山首先觉悟,力主武装讨袁,立即于3 月26
日由日本返回上海,当晚在黄兴寓所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孙中山坚决主
张武力解决,先发制人,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并耐心说服黄兴等人放弃
“法律解决”的错误主张。同时,宋案也引起全国人民对袁世凯的极大愤慨,
在上海公葬宋教仁时,送葬者达数万人之多,这是对袁世凯的声讨。各地报
刊抨击袁世凯为“全国人民之公敌”,呼吁国民奋起“诛奸讨逆”,发动“二
次革命”。革命形势急剧高涨,大大增强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信心,于是毅
然重新举起民主革命旗帜,发动武力讨袁。袁世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加
紧反革命部署,积极准备内战。于4 月7 日,电令山东的北洋军紧急动员,
开始对南方用兵。5 月6 日,袁世凯召开秘密的军事会议,制定出对湘、赣、
皖、苏四省用兵的军事部署:一路主攻江西;一路主攻南京、上海;一路控
制湖南;一路为预备队,决心发动全面内战。接着对国民党人发出最后通牒,
声称:“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彼等若敢另组政府,我即
敢举兵征伐之。”(《上海时报》,1913 年5 月24 日)6 月,袁借口国民党
籍的江西部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不服从中央,下令
撤免职务。国民党在强兵压境的情况下,只好起而仓卒应战。7 月12 日,李
烈钧接受孙中山的指令,从上海回到江西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
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发表讨袁檄文。7 月15 日,黄兴在南京组织江苏
讨袁军,宣布江苏独立,并表示“不除袁贼,誓不生还”。接着,安徽、广
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二
次革命”。但袁世凯已经较为牢固地控制了全国军政大权,革命派发动讨袁
为时已晚。袁世凯指挥北洋军大举进攻江西和南京。7 月底,李烈钧从湖口
败退,黄兴从南京出走。原宣布独立的各省因孤军难支,相继取消独立。9
月,南京被北洋军攻占,至此,持续两月左右的“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
中山、黄兴、李烈钧相率逃亡日本,革命武装全部被解散,袁世凯通过残酷
的暴力镇压,终于完成反革命的武力“统一”。“二次革命”是民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的第一次重大斗争,是此后一系列反袁斗争的
开端,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梁义群)

no.134 西姆拉会议
西姆拉会议
(ximula huiyi) 1913 年10 月至1914 年7 月,英国在印度北部西姆
拉召开的破坏中国主权的所谓“中、英、藏会议”。英国召开这次会议,以
“调停”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纠纷为名,实则是再次勾结西藏叛匪分裂
西藏。会上,叛匪叫嚷西藏“独立”。接着英国代表提出会前拟好的“西姆
拉条约”草稿和炮制的“西藏地图”,居然将西藏、西康、青海的全部,以
及云南、四川、新疆、甘肃部分地区统统划归“西藏”范围,擅自分为“外
藏”与“内藏”,并要“外Cang独立”、“内藏自治”,妄图一举吞噬中国四
分之一的领土,以建立英国的统治。中国政府拒绝接受这个条约草案,并正
式声明:“凡英国和西藏本日或他日所签订的条约或类似文件,中国政府一
概不能承认。”(《陈贻范致北京外交部电》,1914 年7 月4 日;《西藏地
方历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63 年)后来,历届政府都坚持这个立场。
因此,“西姆拉条约”是完全非法的、无效的。会议期间,根本没有讨论中
印边界问题。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勾结西藏几个分裂主义分子,背着中国中央
政府代表在会外秘密换文,捏造出一个所谓划定中印边界的“麦克马洪线”,
把9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规英属印度。所谓“麦克马洪线”也完全是非法的,
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也从来没有承认过。事实上,英国政府作贼心虚,多年来
也不敢将这条线标在地图上。
(梁义群)

no.135 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
(ershiyitiao) 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提出的灭亡中国
的条件。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趁欧洲國家忙于战
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9 月,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
济铁路和青岛,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当时,袁世凯正在筹谋夏辟
帝制,急需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日本帝国主义即利用袁世凯这种政治
需要,于1915 年1 月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支持袁世凯做皇
帝的交换条件。“二十一条”分5 号21 条,其主要内容是:日本继承德国在
山东的一切权利,增加筑路通商的新权利;日本享有南满、东蒙一带工商、
土地、路矿、顾问、借款的特权;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两港和南满、安
奉两路的期限为99 年,中国沿海岛屿和港湾不得租借和割让他国;中国政府
应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和兵工厂由中日合办。这
些条件意味着要变中国为它独占的殖民地。日本公使日置益把“二十一条”
交给袁世凯时,露骨地说,如答应“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希望大总统再
高升一步”。又进一步对北洋政府外交次长曹汝霖明确表示:“中国如欲改
国体为君主,则敝国必赞成。”(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07
—109 页)袁世凯为了做皇帝,在5 月9 日接受了“二十一条”前四部分的
全部要求,只把第五部分若干条改为日后另行协商。由于中国人民坚决斗争,
“二十一条”才未能付诸实行。
(梁义群)

no.136 洪宪帝制
洪宪帝制
(hongxian dizhi)袁世凯在民国初年搞的帝制复辟活动。1912 年袁
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表面忠于共和制度,实则有步骤地
加强其独裁统治。1913 年3 月他派人刺杀了主张建立责任内阁制的宋教仁,
继之镇压了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此后便加紧复辟帝制。首先,他
胁迫国会议员选举自己为正式总统。随即向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
刀,并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 年1 月,解散国会,成立“约法会议”(或称
“政治会议”),制定“新约法”。5 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
布所谓《中华民国约法》。这个“新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取消国
务院,设政事堂于总统府,把大总统的权力,扩大到几乎和皇帝的权力一样。
根据他炮制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10 年,连任无限制,下
一任总统由现任总统提名。这样,袁世凯不但可以终身连任总统,其子孙也
可以世袭总统职位。至此,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暴露无遗。接着,袁世凯
为了正式当皇帝,不惜以出卖國家主权取得日本的支持,几乎全部接受日本
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时,指使爪牙大造复辟帝制的舆论。他的宪法
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在北京发表题为《共和与君主论》,鼓吹中国“以君主
制行之为易”,共和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谬论。同月,他的复辟帝制的御用
团体“筹安会”在北京成立,公然宣称:“全体一致主张君主立宪”。最后,
袁世凯便从组织上着手恢复帝制。1915 年10 月,他授意拟出《国民代表大
会组织法》,规定由“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在他的亲信爪牙一手操纵
下,十几天里,各省代表全部选出,并分别举行所谓国体投票,结果全部赞
成实行君主立宪制,全部同意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國皇帝”,各省还向袁
世凯递上划一的“推戴书”。12 月11 日,袁世凯的参政院以所谓“国民代
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向袁世凯上了“总统推戴书”。袁在12 月12 日宣
告接受帝位。次日,在北京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宣布1916 年为“洪宪”元
年。史称“洪宪帝制”。袁世凯这一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在
云南发动讨袁护国战争,各地纷起响应。袁世凯被迫于1916 年3 月22 日宣
布取消帝制,并于6 月6 日忧惧而死。
(梁义群)

no.137 蔡锷
(cai e1882—1916)中国近代军事家。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 年
(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戊戌政变后进
上海南洋公学。后留日学军事。1911 年(宣统三年)初至云南,任新军协统。
武昌起义后,10 月末,与革命党人策动云南独立,任云南军政府都督。1913
年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委以虚职,实受监视。1915 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与由拥袁转向反袁的梁启超密议,决定潜回云南策动倒袁。从北京经天津,
取道日本,转抵昆明,与国民党人李烈钧、云南都督唐继尧等组成护国军,
于1915 年12 月25 日通电宣告云南独立,出兵讨袁。任护国第一军总司令,
进军四川。护国军的讨袁义举,深得民心,形成了强大的倒袁声势。随后,
广西、陕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纷纷独立,迫使袁取消帝制。护国之役
后,任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1916 年11 月病逝于
日本。
(梁义群)

no.138 护国运动
(huguo yundong) 辛亥革命后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一
次民主运动。1914 年,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和《大总统选举法》,
按照这些法令,他实际上已拥有皇帝同样权力,但他还要当真皇帝,便加紧
谋划复辟帝制。1915 年12 月,袁世凯正式宣布恢复帝制,在北京中南海接
受百官朝贺,定于1916 年为洪宪元年,并准备元旦登极,引起全国各界人士
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
反袁斗争。1915 年,他发表《讨袁檄文》。中华革命党曾在国内沿海地区最
早组织了影响不大的反袁武装暴动,但未能担负起领导反袁斗争的重任。梁
启超所领导的进步党本是拥袁的,在国会解散以前,帮着袁世凯排挤国民党。
但当袁世凯被拥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之后,反被袁视为赘瘤,一脚踢开,一
度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所以袁世凯斋制自为公开后,进步党抢先揭出“护
国”旗号,公开反袁。1915 年8 月20 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
者》长文,反对袁世凯称帝。梁启超的学生蔡锷,是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爱国
将领,由于他在军界很有声望,被袁世凯授予各种荣誉职位,羁留北京。蔡
锷不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经与梁启超密议举兵讨袁。蔡锷以赴日就医为由,
躲过袁世凯的监视,从北京辗转绕道日本、台湾、香港、越南,历时一个月,
于12 月19 日抵达昆明,联合云南的反袁力量,兴师讨袁。1915 年12 月25
日,蔡锷、唐继尧、何可澄、戴戡和受孙中山委托来云南准备反袁的李烈钧
等,联合宣布云南独立,发布讨袁檄文,组织护国军政府,以唐继尧为都督。
随即组织讨袁护国军,共三军。其中,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攻四川;李烈
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桂入粤;唐继尧兼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此外,
另组挺进军,计划出辰、沅、常德,以趋武汉。护国战争遂全面爆发。1916
年1 至3 月间,护国军在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五省的广大战场上,
与袁世凯的反动军队迭相激战,连连取胜。贵州和广西相继响应,宣布独立。
未独立的东三省、山东、湖南等省,也纷纷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中华
革命党、国民党在各省策动起义,全国各地人民自发的反帝制斗争如火如荼。
袁世凯四面楚歌,犹如坐在火山口上,惶惶不可终日。1916 年3 月22 日,
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想保持大总统的职位。全国各界识破了袁世
凯的诡计,决心把他赶下台。4、5 月间,反袁斗争继续发展,盘踞在广东、
浙江、福建、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的袁世凯的心腹爪牙,也相继独立。5
月9 日,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决不使谋
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护国军纪事》,第1 期,《对内文告》)。全国
各地纷纷通函通电,揭露袁世凯的罪行和阴谋,指出袁逆不死,大祸不止,
要求全国人民再接再厉,捕杀袁世凯,以绝乱种。袁世凯众叛亲离,内外交
困,忧疾交加,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于6 月6 日死去。6 月7 日,黎元洪
依法就任正式大总统。29 日,宣布遵守《临时约法》,继续召集国会,恢复
国务院,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10 月底,冯国璋被补选为副总统,但仍坐
镇南京。参加讨袁战争的各派政治势力,以为民国恢复,大功告成,宣布停
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运动结束。护国运动推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结束
了洪宪帝制,是有其历史功绩的。但是,护国运动虽然恢复了“民国”,而
大小军阀却随之而起,又窃取了全国人民反袁斗争的胜利果实,中国人民仍
然处于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
(梁义群)

no.139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
(beiyang junfa) 袁世凯建立的封建买办军事政治集团。军阀的起
源可上溯到湘淮军阀。1885 年(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在天津办北洋讲武堂,
为后来的北洋军阀集团准备了班底。清政府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所依恃
的湘军和淮军,在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全面崩溃。李鸿章新
建的北洋海军也全军覆没。为了支撑危局,镇压人民革命,清政府于1894
年冬任命淮系官僚胡燏棻到天津附近小站训练新式陆军。1895 年,清政府又
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接统这支军队,归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制,
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北洋军是按照德国的营制和操典来进行训练的,
与旧式军队有所不同,故称编练新军。北洋军阀就是随着北洋军的建立和发
展而产生的。袁世凯为了控制北洋军,一开始就注意搜罗党羽,拼凑班底。
其中最重要的有袁世凯老朋友和号称“北洋三杰”的、由天津武备学堂毕业
的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此外还有曹锟、张勋等人,构成了后来北洋军
阀的基干,成为北洋军阀各派系的首领。1898 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出卖了
资产阶级维新派,得到西太后和直隶总督荣禄的信任,袁世凯及其北洋军在
晚清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因此,1899 年12 月,清政府便派袁世凯率领北
洋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得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赏识。1901 年,袁世凯继李鸿
章之后担任举足轻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 年,清政府改革军制,成
立练兵处,袁世凯受任会办大臣,又负责编练新军。他利用职权,竭力扩充
自己的实力,并将新军改名为“北洋常备军”。1905 年,北洋六镇全部建成,
兵额达6~8 万人之多,其中五镇都由袁世凯统制。几年中,北洋军的势力由
直隶扩展到山东、河南、江苏及东三省等地。随着北洋军的扩充,袁世凯及
其亲信结成死党,逐渐形成一个以袁世凯为头子的能左右朝政的武装政治集
团——北洋军阀集团。
1911 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依靠北洋军,一方面迫使清政府交出实权,
另一方面又迫使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妥协。1912 年,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实力,
对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从此开
始建立起北洋军阀对中国长达17 年之久的反动统治。1913 年袁世凯武力镇
压了“二次革命”,建立并巩固了专制独裁统治。并靠大量出卖國家权益,
换取了帝国主义的支持,成为各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1916 年袁世
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
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
直系,首领是冯国璋(直隶河间人),后是曹锟和吴佩孚。主要依靠英、
美帝国主义。盘踞在长江中下游,即江苏、江西、河南、湖北等省。皖系,
首领是段祺瑞(安徽省合肥人)。段和直系首领都是袁世凯手下的干将。袁
死后,直、皖两系争权夺利斗争特别厉害。皖系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主要盘
踞在安徽、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奉系,首领是张作霖(奉天海城人)。
张非北洋系统,但与北洋军阀有一定历史渊源关系,一般都将他列为北洋军
阀的一派。奉系军阀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主要盘踞在东北地区。自此以后,
各系军阀争权夺利,连年混战。先是皖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控制
北京政权。1920 年发生直皖战争,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
以直系军阀为主把持了北京政权。1922 年又发生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
将奉系军阀打败,直系军阀独占北京政权,奉系军阀撤出关外继续盘踞东北。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1926
年北伐战争开始。次年,北伐军消灭了占据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直系军阀。
“4.12”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起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1928 年奉
系军阀退据东北,是年冬与国民党新军阀合流。从此以后,北洋军阀就完全
被国民党新军阀所代替。
(梁义群)

no.140 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
(zhixi junfa)北洋军阀派系之一。1916 年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
國家失去了共同的工具。为维护并扩大各自在华的侵略特权和利益,它们都
积极寻找和培植新的代理人。在它们的操纵和支持下,北洋军阀公开分裂。
北洋军中以直隶(今河北)河间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被称为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所控制的主要地区,是富庶的长江流域,即湖北、江西、江苏等省。
它得到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其势力仅次于皖系军阀。其主要头目开始为
当时的“长江三督”李纯、王占元、萧耀南及曹锟等。1919 年冯国璋死后,
曹锟、吴佩孚、孙传芳、齐燮元等继起为主要首领。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的
矛盾由来已久,后在各自所依靠的帝国主义支持下,围绕着争夺北京中央政
权而展开反复而激烈的斗争。经过1920 年的直皖战争和1922 年的第一次直
奉战争,先后打败皖系和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曹锟一度窃踞总统职位。
1924 年直系军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军阀打败,1926 年吴佩孚和孙传
芳也先后被国民革命军击败,次年直系军阀终被消灭。
(梁义群)

no.141 皖系军阀
皖系军阀
(wanxi junfa) 北洋军阀派系之一。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为首的一派,被称为皖系军阀。系北洋军阀的主力,以
日本帝国主义为后台,其势力最大。因此,首先攫取北京中央政府。控制的
主要地区是安徽、山东、浙江、福建、陕西等省。主要头目有徐树铮、卢永
祥、靳云鹏、倪嗣冲、陈树藩、段芝贵等。段祺瑞掌权,大肆出卖國家利权,
借巨额外债,加紧扩充武装,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独裁统治。早就与
皖系军阀存有矛盾的直系军阀,虽曾一度与皖系合作,共同与非北洋系的黎
元洪和西南军阀争夺,但因争相投靠帝国主义和追求个人与集团的权力,又
彼此争夺,其矛盾日益加深,最后不惜付诸武力,以决雌雄。终于在1920
年的直皖战争中,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此后,皖系军阀一
蹶不振,渐归于消灭。
(梁义群)

no.142 奉系军阀
奉系军阀
(fengxi junfa) 北洋军阀派系之一。以奉天(今辽宁)人张作霖为
首领。原来东北地区有新军和旧军两部分武装:新军系由曾任东三省总督徐
世昌调去的一部分北洋军,逐渐扩建成二镇和二混成协;旧军有步兵八路计
四十营,由张作霖、冯德麟、吴俊升、马龙潭等分任统领。张作霖、冯德麟
等是清末由张锡銮(袁世凯的党羽)所招抚的一批马贼。辛亥革命后,张作
霖等旧军改成新军编制,张锡銮、段芝贵又曾相继督奉,由此说明,东北军
队与北洋军阀有其渊源关系。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于袁世凯死
后乘机扩充兵力,霸占东北。其主要头目还有张作相、杨宇霆、张宗昌、姜
登选等人。1920 年直皖战争时,张作霖与直系军阀勾结推翻段祺瑞政府,把
持北京政权,任东三省巡阅使,转而又与直系军阀争夺北京政权。1924 年第
二次直奉战争后,控制北京政权,进而把其控制的地盘由东三省扩展到热河、
直隶(今河北)、山东等省,并一度占领江苏、安徽。1928 年张作霖被日本
关东军炸死于皇姑屯(今属沈阳)车站。所部由其子张学良统率,改称东北
保安军,后宣布归从国民党政府,改编为东北边防军。
(梁义群)

no.143 段祺瑞
段祺瑞
(duan qirui 1865—1936)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字芝泉。安徽合肥人。
1885 年(光绪十一年)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被李鸿章派往德国学习军事
(炮兵科)。次年回国先后任北洋军械局委员、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1896
年初,被袁世凯拉扰到天津小站,协助训练“新建陆军”,委以炮兵统带兼
随营学堂监督重任。从此成了袁世凯北洋军一员得力干将,先后任北洋军第
四镇、第三镇和第六镇统制。同时,又被清廷先后任命为保定军官学堂总办、
陆军各学堂督理和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等职,故北洋军各级军官多
为他的门生、故吏。与王士珍、冯国璋亦称“北洋三杰”。1911 年武昌起义
后,清政府再次起用袁世凯,他被任命为第二军军统。以军事实力帮助袁世
凯实现“南北议和”的阴谋,以及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务。袁世凯当上
大总统以后,任命他为陆军总长,旋又代理国务院总理。为维护袁世凯的独
裁统治,在镇压革命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中不遗余力。但后来袁世凯对
其独揽军权,培植实力有所猜忌。1914 年5 月,袁世凯设立“海陆军大元帅
统率办事处”,把陆军部的权力收归自己掌握。因此事,与袁世凯的关系蒙
上了阴影。1915 年冬护国战争爆发,1916 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迫不得
已请其出来帮其收拾残局。他采用袁世凯当年对待清廷的故技,一面暗地与
护国军作交易,一面迫使袁世凯交出实权。袁世凯被迫恢复国务院后,充任
总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为皖系军阀首领。在日本帝国主义支
持下,以国务院总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为了建立独裁统治,推行武力统一
政策,扩大自己的实力,力主对德宣战,依靠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组织所谓
“参战军”。随之在“参战”问题上与总统黎元洪发生了严重冲突。被黎元
洪罢免国务总理职务后,依靠北方各省北洋军阀的力量和日本的支持与黎对
抗,又召张勋进京调解,暗地鼓动张勋复辟。而在张勋赶走黎元洪,实行复
辟后,他即在马厂誓师,起兵讨张,以“再造共和”自居,重新控制北京政
权。对外借口“参战”,出卖大量國家主权。1918 年5 月,与日本签订军事
协定,在“共同防敌”(指苏维埃俄国)的名义下,允许日本派遣军队侵入
中国东北各地。当年秋,又同日本交换《中日山东 问题换文》,承认战后日
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对内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于是在
1917 年7 月,便发生了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发动的护法战争。他虽然决定对
南方用兵,但由于直系军阀与西南 军阀进行勾结,其“武力统一”的梦想难
以实现。1918 年10 月,为了缓和直皖矛盾,被迫辞去国务总理,退 居幕后,
继续操纵北京政府。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公然袒护曹汝霖、章宗祥、
陆宗舆三个卖国贼镇 压学生运动及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920 年7 月,
直 皖战争爆发,直系联合奉系打败了皖系,北京政府由 直、奉军阀控制。
1924 年9 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 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
翻直系统治。11 月段祺瑞在奉系军阀和直系(除吴佩孚)残余势力支 持下,
在北京组织临时政府任“临时执政”。一上台就 宣布“外崇国信”,保护帝
国主义在华既得利益,反对 废除不平等条约。1925 年2 月,召开主要由军
阀、官僚参加的“善后会议”,以抵制国民会议的召开。这年 冬天,已倾向
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占领天津。日本等八国为帮助直系军阀进攻国民军,
炮轰大沽口。3 月18 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帝国主义暴行。当
爱国群众结队赴执政府请愿时,他竟唆使卫队开枪射击,死伤200 多人,制
造了“三·一八”惨案。1926 年4 月被国民军赶出执政府。1936 年11 月2
日病死在上海。
(梁义群)

no.144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
(zhang xun fubi) 张勋在民国初年搞的帝制复辟活动。张勋是袁
世凯新军的部属,1902 年(光绪二十七年)调北京宿卫端门,曾扈从慈禧太
后和光绪帝。1911 年(宣统三年)8 月调任江南提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
率军进入南京城与革命军对抗,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民
国成立后,其部改称武卫前军,为表示仍忠于清王朝,他和他的军队都留着
辫子,因而他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他则称“辫帅”。张勋一直企图使
清帝复辟,梦想做个复国元勋。从1916 年6 月到1917 年5 月,他召开四次
徐州会议,为复辟做了准备。1917 年5 月“府院之争”白热化,他认为这是
搞复辟活动的机会。5 月下旬,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务。段
遂唆使北洋军阀督军宣布独立,并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部,决心以武
力倒黎。黎元洪一筹莫展,便想利用张勋对抗段祺瑞。张勋向黎元洪表示愿
意入京“调停”黎、段之争。段祺瑞暗中表示支持张勋搞复辟,实则想利用
他赶走黎元洪,解散国会,所以也极力怂恿他入京。6 月7 日,张勋带领3000
多(或5000)辫子兵从徐州出发,第二天到达天津,先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
否则不进京调停。黎元洪出于无奈,于6 月13 日下令解散国会。14 日,张
勋入京,强令黎辞职,加紧准备复辟。各地王公贵族和清朝余孽,这时纷纷
涌入北京,合辞上奏,请清逊帝溥仪复辟。老保皇党头子康有为早就和张勋
暗中来往,在接到张勋的邀请后,带着早已暗拟就的“复辟登极诏”等古文
诏书十九道,赶到北京。经张勋和康有为等人秘密策划以后,于6 月30 日晚
上召集北京的军警头目开会,命令“辫子兵”把守清宫、车站、邮电局等要
地。7 月1 日早晨3 点钟,张勋身穿朝珠蟒服,率领文武官员300 多人进入
清宫,拥戴清逊帝溥仪复辟。夏辟头一天,溥仪除发布“夏辟诏”外,连发
“上谕”八道,宣布把民国六年(1917 年)7 月1 日改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
日,恢复清朝末年的旧制度。溥仪大加封官授爵,张勋被封为忠勇亲王,又
任首席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徐世昌和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
正副院长,劳乃宣被封为法部尚书。其余复辟重要人物,分别被封为尚书、
侍郎等要职。还通令各省督军,一律改称巡抚或总督。当天,张勋还给各省
军阀发出电报,让其改用宣统年号,悬挂龙旗。一时间,北京城内群魔乱舞,
乌烟瘴气。大总统黎元洪逃到日本大使馆避难。复辟丑剧一开场,就遭到全
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组织军队讨伐张勋。北京十几家
报纸自动停刊,表示抗议。上海、天津、武汉等处的报纸也无不口诛笔伐,
痛斥张勋等“妖孽”、“小丑”。全国各省军民纷纷通电或集会,表示拥护
共和,反对复辟。一小撮复辟分子,立即陷入中国人民反复辟的怒潮之中。
张勋复辟,本来是得到德、日等帝国主义支持的。在全国人民强烈反对下,
帝国主义眼见张勋复辟阴谋无法得逞,便马上转变了态度。德国因在欧战中
已处于败势,自顾不暇,对复辟“不能协力”;日本见复辟无望,转而支持
段祺瑞,并给段提供100 万日元的军费。其他帝国主义國家,也相继抛弃张
勋,支持讨逆。他们以北京公使团的名义发出照会,要求解散张勋的复辟武
装。那些本来和张勋一道赞成复辟的各省军阀,见风向不对,摇身一变,也
打出反对张勋的旗号。段祺瑞利用张勋解散国会、逐走黎元洪的目的已达到,
又得到日本的支持,便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于7 月3 日在天津马厂誓
师,进兵北京,讨伐张勋。12 日,“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的“辫子军”
狼狈逃窜。张勋逃入荷兰使馆,康有为逃入美国使馆。溥仪宣布退位后逃入
美国使馆。其他复辟分子也作鸟兽散,张勋复辟丑剧只演12 天,就可耻地收
场了。
(梁义群)

no.145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
(hufa yundong) 1917 年至1918 年,由孙中山领导的为维护《临时
约法》,反对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革命运动。1917 年,张勋
夏辟失败后,冯国璋继任代理总统,段祺瑞以“再造民国”的功臣自居,再
次担任国务总理,独揽了北京政府的实权。段祺瑞认为,1912 年颁布的《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他实行独裁统治的障碍,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原来
的国会。他勾结研究系首领梁启超,准备另行召集由各省军阀指派的代表组
成“临时参议院”,重定国会的组织法和选举法,再来召集新国会,以废除
《临时约法》和旧国会。《临时约法》和国会是民国的象征,孙中山认为段
祺瑞废除《临时约法》和旧国会是对民国的背叛,故而举起“护法”的旗帜,
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为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而斗争。7 月17 日孙
中山偕同廖仲恺等由上海乘军舰抵广州,当晚在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指斥段
祺瑞之流“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今
日变乱,非帝政与民政之争,非新旧潮流之争,非南北意见之争,实真共和
与假共和之争”。他宣布“政府犯法,国民有护法之义务”。并号召海军全
体舰队和国会议员来粤,召开国会,组织政府。21 日,海军总长程璧光和第
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由吴淞赴粤,联名通电,宣布自主,提出拥护约法、恢复
国会、惩办祸首三项主张。7 月下旬,国会议员130 多人相继抵粤。西南军
阀唐继尧、陆荣廷等,对段祺瑞的专制统一感到威胁,便企图利用孙中山的
威望反对段祺瑞。8 月25 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因到粤议员不足
法定人数),讨论组织军政府事宜。31 日,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
十三条,其中第一条明确提出,军政府唯一职责是“勘定叛乱,恢复临时约
法”(《军政府公报》,第1 号,广州1917 年印本)。大纲规定军政府设大
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并确定各部组织。9 月1 日,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成立护法军政府。次日,又选出滇、桂两系军阀头子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10 日,选举各部总长,由孙中山批准任命,他们是:外交总长伍廷芳、财政
总长唐绍仪、内务总长孙洪伊、陆军总长张开儒、海军总长程璧光、交通总
长胡汉民。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宣布段祺瑞为民国叛逆,出兵北伐。
护法军与段祺瑞“政府军”在湖南、四川交战,护法战争开始。两广和云贵
成了护法运动的中心。湖南、四川、湖北、河南、陕西、浙江、山东、安徽、
福建等省的护法势力,也相继兴起。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内,护法烽火遍及十
余省区。孙中山为护法战争制定的战略部署为:由唐继尧、陆荣廷统率滇、
黔、桂、川四省的兵力,攻占四川后即顺江东下;由湖南的程潜、刘建藩和
湖北的黎天才部夺取湘、鄂后即挥师北指;由陈炯明、李烈钧等统率粤军攻
闽取赣、西上武汉;由四川的黄复生和熊克武部北出祁山,东进荆襄。然后
各路大军会师武汉,再大举北伐。北京政府内部对护法运动的态度不一。段
祺瑞坚持以武力征服各省。冯国璋则企图利用西南军阀压制段祺瑞的势力,
主张维持西南军阀现有地位。冯国璋与西南军阀暗地勾搭,提出南北议和。
由此,护法军政府在如何对待北京政府的问题上,也发生尖锐矛盾。孙中山
坚持反对北京政府,西南军阀则主张只反对段祺瑞,不反对北京政府。西南
军阀和直系军阀勾结后,就不再支持北伐,反而排挤孙中山,破坏护法运动。
1918 年1 月,两广和云贵等省军阀,在广州成立“西南自主各省护法联合会”,
同护法军政府相对抗。2 月,追随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被暗
杀,孙中山的卫队也被反动派捕杀。5 月,非常国会在反动政客和国民党右
派议员的操纵下,改组护法军政府,改大元帅制为七总裁制。选出的七总裁
为: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陆荣廷、林葆怿、岑春煊,把孙中
山的地位降至七总裁之一。改组后的军政府完全被西南军阀所把持,护法运
动宣告失败。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行前特发表宣言,痛切指出:南
北军阀实“如一丘之貉”。护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革
命,已完全陷于绝境。因此,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护法运动失败
的主要原因,一是孙中山只限于恢复《临时约法》,而《临时约法》当时已
是空文,国会也徒有其名,因此缺乏号召力,难以得到全国广大人民的支持;
二是没有自己可靠的武装力量,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
与北洋军阀本质一样,他们参加护法运动,只是借“护法”之名,保持和扩
大本集团的势力,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放弃“护法”,同北洋军阀妥协。
(梁义群)

no.146 龚自珍
龚自珍
(gong zizhen 1792—1841)晚清朝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
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自幼深受汉学熏染,曾从外祖父、著
名汉学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鉴于社会危机深重,不甘埋首于考据学。1812
年(嘉庆十七年)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后,逐渐“究心经世之务”。
曾从刘逢禄学习公羊学,为嘉道间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并不专主
今文。1829 年(道光九年)中进士。1837 年任礼部主事。1839 年辞官南下,
两年后病逝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及各种弊政非常
不满,所著《明良论》等一系列文章,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专制
淫威,大声疾呼“更法”、“改图”,对土地占有、八股取士、官制职掌、
币制税制、西北边防、东南海防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主张,强调改革是历
史的必然。鸦片战争前,致力于边疆历史地理研究,曾助程同文修《会典》。
在《西域置行省议》一文中建议新疆改设省制,开发和巩固西北边疆,防止
外国侵略。很早注意到英国殖民主义者从海上“叩关”的侵略野心,1838 年
末写《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极力支持林则徐赴广州禁烟,建议严惩破
坏禁烟分子,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其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有
很大影响。善诗文,留存文章200 多篇、诗词500 多首。诗文别具一格,富
有战斗性,多为政治观点之抒发,语言丰富,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著作有《龚自珍全集》。
(李刚)

no.147 魏源
魏源
(wei yuan1794—1857)晚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字默深。湖南
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尊今文经学。1826 年(道
光六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曾帮助江苏巡
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诸事。后以内阁中书舍人候补,有机会广泛阅读各种
典籍文献。鸦片战争爆发后,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加浙东抗英斗争。鸦
片战争失败后,撰著《圣武记》,推求盛衰之理,筹划海防之策。又据《四
洲志》及中外文献编成《海国图志》。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制造战舰、火器、轮船和各种机器,允许民间自
由设厂。他批评宋学末流空疏无用,汉学考据“专务记丑,屏斥躬行”,主
张“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其哲学思想中有辩证法因素,认为“天下
物无独必有对”,“气息无一息不变者”(《默觚》)。宣传进化的社会历
史观,认为“势则日变而不可复”,主张革新求进,反对复古倒退。于晚清
变法思想发展有深刻影响。晚年在高邮知州任上曾组织地主武装对抗太平
军。后弃官学佛,整理著述。主要著作除《圣武记》、《海国图志》、《皇
朝经世文编》外,还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
古微》、《书古微》、《春秋繁露注》、《公羊古微》等。今人编有《魏源
集》。
(李刚)

no.148 严复
严复
(yan fu 1853—1921)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初名宗光,
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愈懋老人。福建侯官(今闽侯)人。1866 年(同治
五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曾随福建船政大臣
沈葆桢到台湾筹备海防。1877 年(光绪三年)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悉心研
究英国社会制度和欧洲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广泛涉猎达尔文、亚当·斯
密、卢梭、孟德斯鸠、边沁、赫胥黎等人的著作。1879 年学成归国,任福州
船政学堂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任职近20
年。甲午战败,使他深受刺激,遂“致力于译述以警世”。在天津《直报》
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文章,批判
封建专制思想和封建文化,主张开民智、学习西方。又译述赫胥黎的《天演
论》(今译名《进化论与伦理学》),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
论,唤醒国人,救亡图存,影响极大。1897 年10 月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
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西学,鼓吹维新变法,为维新派
主要的舆论阵地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奏报办理海军及学堂
事,并拟进呈万言书。戊戌政变后,心情沉痛,悲愤赋诗:“伏尸名士贱,
称疾诏书哀。”从此倾力译介西书,先后翻译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
富》、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群学肄言》、英国哲学家穆勒的《群己权界
论》、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
穆勒的《穆勒名学》、英国哲学家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等,比较系统地传
播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起到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翻译态度严谨,所
立“信、达、雅”的翻译标准颇得赞誉。1900 年义和团运动时期,避居上海,
参加唐才常等组织的中国国会,为副会长。1902 年任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
1905 年协助马相伯创办上海复旦公学。1906 年任安庆高等师范学堂监督。
1909 年任审定名词馆总纂。次年(宣统二年)任海军协都统。又被征为资政
院议员。1912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此后依附袁世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为袁世凯摘录战事新闻数万言。在政治上反对共和政体,主张君主立宪。1915
年列名发起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效命,却又拒绝公开发表鼓吹帝制的
文字。在文化上反对新文化运动,主张尊孔读经,认为“耐久无弊,尚是孔
子之书”。1921 年病逝乡里。临终前手缮遗嘱一通,内言“中国必不亡。旧
法可损益,必不可叛”。概括了晚年的思想。译著有《严译名著丛刊》、《严
复集》。
(房德邻)

no.149 李善兰
(li shanlan 1811—1882)中国近代数学家。字壬叔,号秋纫。浙江
海宁人。10 岁通《九章算术》,15 岁通《几何原本》。又读过《测圆海镜》、
《勾股割圆》等著作,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决心毕生致力于此。后又结识当
时国内外一些数学学者,经常在一起钻研探讨古今数学问题,眼界更为开阔,
对数学研究日益加深。陆续写出《四元解》、《元圆阐幽》、《垛积比类》、
《对数探源》、《对数尖锥变解法》、《级数回术》、《考数根法》等著作。
其中,《方圆阐幽》能独立地达到微积分的初步概念,《考数根法》得出了
一些关于二项定理系数的恒等式和判定素数的定理。1852 年(咸丰二年),
到上海,亲身目睹了中华民族为西方列强欺辱的情景,同时也有机会更多地
接触到西方学术。从而认识到,中国如欲独立富强,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
学知识,遂着手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他花费四年心血,克服重重困难,与
伟烈亚力合作译出《欧几里得原本》(即《几何原本》)后九卷,名《读几
何原本》。又与他人合作,译出《代数学》、《微积拾级》、《重学》(力
学)、《谈天》(天文学)、《数理》、《植物学》等书,作了开创性的工
作。1863 年(同治二年)入曾国藩的幕府,与容闳、华蘅芳、徐寿等同处。
重印了所有著作,最著者有《则古昔斋算学十四种》。1869 年,被任命为同
文馆数学总教习,培养不少人才,清政府赐给他总理衙门章京、户部郎中、
三品卿衔。1882 年(光绪八年)病逝。
(梁义群)

no.150 徐寿
徐寿
(xu shou 1818—1884) 中国近代科学家。字雪村。江苏无锡人。
在青年时代便决然放弃科考,专研致知格物之学。对天文、数学、矿物、化
学、医学以及声、光、电学等都有研究。尤其注重实验,精于制造。1862 年
(同治元年)与华蘅芳等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次年,又制成木质轮船一
艘,船名“黄鹄”,为我国最早自制的轮船。经曾国藩保举,与华蘅芳一起,
在1865 年进入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制造船、炮、枪、弹等方面都发挥出很
大作用。又极力倡导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建议在江南制造总局专设翻译馆,
负责翻译工作。与英人傅兰雅等合作,共翻译13 部书。其中化学方面有《化
学鉴原》及续编、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
等六部,此外还译有《汽机发轫》、《营阵揭要》、《测地绘图》、《宝藏
兴焉》等书。还自编《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等
工具书。译著引起日本科学家的重视,后来日本所译化学名词,很多袭用他
的译名。1875 年(光绪元年)左右,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开始化学实验的
演示工作,对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他是一个有唯物主义思想
倾向的科学家,反对鬼神迷信,提倡“以实事实证引进后学”的学风。1884
年病故于上海格致书院。
(梁义群)

no.151 华蘅芳
华蘅芳
(hua hengfang 1833—1902)中国近代科学家。字若汀。江苏金匮(今
属无锡市)人。在童年就对科举产生厌烦情绪,而对算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但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算学著作,而且努力吸取从外国传进来的近代数
学知识,为以后进一步钻研数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结识了徐寿,二
人志同道合,相互帮助,在1862 年(同治元年)制成中国第一部蒸汽机,接
着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65 年到江南制造局协助徐寿主
持技术事务。同时,在翻译馆负责翻译算学、地质著作。出于“强兵富国”
的目的,与美国人玛高温合译《金石识别》,又译《地学浅释》。先后与玛
高温、傅兰雅等人合译国外科技著作共12 种,160 卷。并潜心著述,其代表
作是《算学笔谈》,为在中国普及数学知识作出了很大贡献。另一部《开方
别术》,大大简化中国古算书的开方方法,被李善兰誉为“空前绝后之作”。
后来将数学著作合刻为《行素轩算稿》,共6 种。先后主讲上海格致书院、
湖北自强学堂、两湖书院,晚年出长常州龙城书院,创办无锡竢实学堂,以
陶育后进,培养人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事业,
直到1902 年逝世,“未尝一涉宦途”,而以“敝衣粗食,穷约终身”。
(梁义群)

no.152 詹天佑
詹天佑
(zhantianyou1861—1919) 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字眷诚。原籍安
徽婺源县(今属江西),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 年(同治十一年),随中
国第一批幼童飘海赴美留学。1878 年(光绪四年)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考
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道工程学。1881 年又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
获学士学位回国。然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封建顽固派极力反对修造铁路,以
致英雄无用武之地,被迫改学驾驶海船,耽误了七八年。1887 年,“中国铁
路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二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才得以干他精通的
铁路工程工作,成为中国第一名铁路工程师。开始负责修筑塘沽到天津的铁
路,仅用80 天就完成铺轨工程。后又参加修筑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需要在
滦河修一座铁桥,面对英、日、德工程人员建造这座铁桥相继失败,毅然挺
身承担造桥任务,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工程。最大贡献,在于他成功地修
建了京张铁路。1905 年,担任京(北京)张(张家口,铁路总工程师。这条
路穿山越岭,全长200 多公里,工程之艰巨为他处所未有。他亲自勘测,选
定路线。在北京青龙桥东沟,采用人字形轨道,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
推挽的办法,解决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又与工人一起,采取各种
措施,解决隧道工程中渗水、塌方等困难。京张铁路于1909 年完成,比原计
划提前两年,总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价的五分之一。后受聘川汉、粤汉铁
路会办或总理兼总工程师。辛亥革命后,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督
办等,克服种种困难,修建了从武昌至长沙365 公里的铁路。晚年编写出版
《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等工程技术书籍,以及《华英
工程词汇》这部我国最早的土木工程辞典。1919 年逝世。中华工程师学会为
该会第一任会长詹天佑在青龙桥车站建了一座全身铜像,永远纪念这位杰出
的爱国的铁路工程师。
(梁义群)

no.153 冯如
冯如
(fengru1883—1912) 中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号鼎三。
广东恩平人。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2 岁时随舅父赴美国旧金山谋
生。年少有志,白天做工,晚上攻读科学知识,努力掌握机器制造技术。1903
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之后,他萌发出制造飞机救国的思想。1905 年
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曾表示:“倘得千数百万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微特可
以固吾圉,并足于慑强邻。”从此开始致力航空事业,发誓:“苟无成,无
宁死!”在爱国华侨大力资助下,创办飞机制造公司,历经千辛万苦,克服
无数困难,终于1909 年试制成功第一架飞机。次年,又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性
能较先进的“顿异前制”飞机。10 月,参加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比赛,
创造了飞行高度230 多米、距离30 多公里的成绩,折算时速达104 公里,获
得比赛第一名。1911 年3 月,谢绝美国的重金聘用,毅然带着两架自制飞机
投到祖国怀抱。武昌起义后,参加革命,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飞机队飞行长。
为了开通民智,宣传航空知识,于1912 年8 月25 日,在广州燕塘为民众作
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受重伤牺牲。弥留之际,勉励他的助手“勿因是而
失其进取心”(以上引文见《中国飞行家冯君如行状》,《东方杂志》,9
卷5 号),至死念念不忘祖国的航空事业。遵其遗志,安葬在黄花岗。
(梁义群)

no.154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wusi yundong)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和国内新的社会力量生
长、发展的历史条件下,1919 年5 月4 日在北京爆发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
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残民统治,导火线
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8 年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翌年1
月,27 个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拟定对战败国的和约,实际上是
一个由美、英、法三国操纵的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
表出席了会议,向和会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七项希望条件和废除
“二十一条”、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项权利等要
求,遭到与会帝国主义國家的拒绝。4 月30 日,和会操纵者在邀请日本参加,
拒绝中国代表出席的情况下,议定了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决定将德
国在山东的各项权益全部让予日本。从2 月初巴黎和会开始讨论山东问题,
各阶层人民“保持国权”的活动就已展开。巴黎和会的严酷事实,使中国人
民打消了对帝国主义宣扬的“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认识到必须自己站起
来“直接解决”。5 月1、2 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出后,
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便在北京爆发了。5 月4 日下午,北京大学、北京高师、
汇文大学等13 所学校的3000 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挠,
到天安门前集会。他们手执小旗,高呼口号,发表宣言,要求“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惩办亲日卖国官员交
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章宗祥、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集会讲演后,举行游
行示威,火烧了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痛打了正在曹宅的章宗祥。军阀政
府派军警镇压,捕去32 人。5 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实行总罢课。6 日,成
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学生们结成“救国十人团”,开展讲演、
抵制日货活动,并组织护鲁义勇队,进行军事训练。军阀政府一面为曹汝霖
等开脱罪责,一面诬蔑学生爱国行动是“纵火伤人”,“举动越轨”,声言
要对学生进行制裁。6 月3、4 两日,反动政府对上街讲演的学生实行大逮捕,
捕去学生近千人,从北京开始的爱国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天津、济南、太
原、上海、武汉、长沙、广州、南京等地的学生,纷纷举行罢课、集会、示
威游行,开展讲演、抵制日货等活动。许多城市召开了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
大会,声援学生爱国行动。军阀政府对北京学生的大逮捕,进一步激怒了全
国人民。6 月5 日以后,运动进入新的阶段,由开始时主要是知识分子的运
动,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
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 月5 日,上海工
人阶级为营救被捕学生,“格政府之心,救灭亡之祸”,开始罢工。商人也
在“罢市救国”的口号下,开始罢市。在此以前,2 万多中等以上学校学生
已经罢课。这样,就在中国工业中心上海实现了“三罢”。从上海开始的“三
罢”斗争很快扩展到全国22 个省的150 多个城市,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
治造成了巨大威胁。北京军阀政府被迫于6 月10 日免去曹、章、陆三人的职
务。6 月28 日和约签字之日,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和在和约上签字。至此,
五四运动实现了惩办卖国贼和拒签和约两个直接斗争目标而告一段落。五四
运动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精神;运动中,工人
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十月革命后中国出现的共产主义
知识分子起了骨干作用。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
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既是一个爱国
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前者,从5
月4 日到28 日,共56 天。作为后者,则从1915 年9 月新文化运动兴起到
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共5 年零10 个月。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
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哺育了一代杰出人物,包括我国第一批无产阶级革
命家和后来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学家、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五四运动揭
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
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no.155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xinwenhua yundong)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统称。包括“五
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
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自2 卷1 号改名为
《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倡导者有陈独秀、李大
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
态度与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的两个车轮。在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下,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二千多年来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教条
对人们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思想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中,
掀起了寻求真理、追求解放的浪潮,为中国接受十月革命影响和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五四”前的新
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是为在中
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但从1918 年下
半年起,已开始有了新的内容与素质。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
先进分子,对十月革命表示无限的欢迎与向往,由效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转而效法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由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寻求出路,转而研究和
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在1918 年11 月发表的《庶民的胜
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并在新思潮百家争鸣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新文化运动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
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五
四”后,许多早期宣传新文化的报刊转向以介绍马克思主义与十月革命为主
要内容,宣传社会主义的进步团体与刊物如雨后春笋增多起来,马克思主义
重要著作大量翻译出版,涌现出一批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马克
思主义者回击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坚持了新文化运动的正确方
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
党,新文化运动就此结束。
(李慎兆)

no.156 新青年
新青年
(xinqingnian) 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9 年9 月15 日在
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从1916 年第二卷第一号
起改名《新青年》。1917 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
《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移到北京。1918 年1 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
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参加编辑工
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反对专制与迷信、
抨击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被
称为青年界之“明星”、“金针”、“良师益友”。俄国十月革命后,《新
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转变为社
会主义刊物。1919 年5 月,出版了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专号”。1920
年初,《新青年》编辑部又迁回上海。5 月出版了“劳动节专号”。从9 月
第八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
理论性的机关刊物,编辑部迁到广州。1922 年7 月休刊。1923 年6 月改组成
季刊,由瞿秋白主编。1925 年4 月起出不定期刊。1926 年7 月停刊。
(李慎兆)

no.157 蔡元培
蔡元培
(cai yuanpei1868—1940)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字鹤卿,号
孑民。1892 年时得翰林,旋补为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
产阶级学说,同情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回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
提倡新学。1902 年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任校长。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
随后又发起组织爱国学社,从事革命宣传和爱国活动。1904 年与章炳麟等在
上海成立光复会,任会长。1905 年加入同盟会。1907 年赴德国留学。1911
年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 年1 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
育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忠君”、“尊孔”的教育方针和制度,对教育进行
了若干改革。1913 年赴法。1915 年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
1916 年回国。1917 年1 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
办学方针,提倡学术研究,开展百家争鸣,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
同情学生爱国运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1920 年2 月,破例招收9 名女生在
北大文科旁听,随后正式招收女生,首开男女同校的新风。1923 年出游欧洲。
1924 年1 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
员;1926 年1 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6
年2 月回国,任国民党浙江政治分会委员。1927 年后,任国民党南京政府大
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赞成中共提
出的国内团结共御外侮的政治主张。1932 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
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副主席,参与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1937
年日本侵占上海后移居香港。1940 年3 月5 日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在唁电中
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遗著有《蔡元培选集》。
(李慎兆)

no.158 陈独秀
陈独秀
(chen duxiu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
日本。辛亥革命以前,创办《民国日日报》、《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
想。武昌起义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5 年起创办并主编《新青年》,
倡导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与孔学儒教。1917
年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1918 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
论》,常以“只眼”笔名发表文章,揭露帝国主义与军阀,对五四爱国运动
起了直接鼓动作用。五四爱国运动中因散发革命传单被捕入狱83 天。作为新
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青年的启蒙导师,当时被称力“思想界的孙黄”(孙
中山、黄兴),“思想界的明星”,“五四”后,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传
播者,1920 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联系函约陆续在
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与李大钊一起并称为“南陈北李”。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三大”前后,他提出“二
次革命论”,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胜利自然是
资产阶级的胜利,等资本主义发展后,工人阶级再发动第二次革命。第一次
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内以他为代表的右倾思想逐渐发展为右倾投
降主义,自愿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进攻采取妥
协退让政策,从而导致了革命的失败。1927 年7 月12 日,中共中央进行改
组,停止了他的领导职务。以后他坚持错误立场,接受了托洛茨基对中国问
题的观点,主张中共和无产阶级只能进行合法斗争,反对打倒国民党政府和
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成为取消主义者,并与彭述之等人组织秘密小集团,
进行反党活动。1929 年11 月,被中珙开除党籍。1931 年5 月,被自称为“中
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的托派组织推为总书记,成为中国托派的领袖。1932
年10 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 年8 月出狱。1942 年5 月病死于
四川江津。
(李慎兆)

no.159 李大钊
李大钊
(li dazhao 1889—1927)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少年读乡塾, 1905
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 年东渡日本,
次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日留学期间,曾参加反袁世凯斗争,
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潮,研究马克思主义。1916 年回国,任北京《晨钟》
报总编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了猛
烈的批判。1918 年1 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经济学教授,并参加
《新青年》编辑工作。6 月,与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
中国》编辑主任。不久又担任《国民》杂志社导师,《新潮》杂志社顾问。
12 月,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十月革命后,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
主义,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等著名论文,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是主要组织
者领导者之一。1919 年8 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同以胡适为代
表的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坚决斗争。1920 年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北方各
地党团组织的建立都与其有关,与陈独秀有“南陈北李”之称,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作出了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北方区党的负责人,领导北
方各地工人运动。1922 年8 月,参加中共西湖会议。会后会见孙中山讨论共
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并由孙中山主盟加入国民党,积极帮助孙中山改组
国民党。1923 年6 月,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4 年1 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是五个主席团成员之一,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为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作出了贡献。会后组建了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和国民党
中央政治委员会北方分会,领导北方的国民党工作。1924 年6 月,率中共代
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同年冬回到北京。之后,领导
了国民会议运动和关税自主运动,并领导了内蒙人民的革命斗争。1925 年1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并担任北方区委书记。1926 年领导北京人民开展了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北
洋军阀张作霖、吴佩孚和段祺瑞卖国政府的三一八运动。1927 年4 月6 日,
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4 月28 日英勇就义。遗著编有《李大钊选集》。
(李慎兆)

no.160 胡适
胡适
(hu shi 1891—1962) 著名学者。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1910 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后改文科。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
在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门下攻读博士,从此成为实用主义哲学信徒。1917 年
夏回国,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次年被选入北大评议会,任文科研究所哲学
门主任和英文科教授会主任,同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提倡新文学,鼓
吹新文化,是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之一。1919 年7 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以改良主义、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同年8 月,提出“大
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对学术界颇有影响。1922 年创办《努
力周报》,提出“好人政府”的改良主义主张。1923 年在北大创办《国学季
刊》,提倡埋头“整理国故”。1929 年著文提出“全盘西化”主张。此后发
起“人权运动”,鼓吹把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移植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拥
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逐渐依附国民党政权,曾任国民党
政府财政、教育、农村复兴等委员会委员。1938 年出任驻美使节,代表国民
党政府签订了《中美互助条约》。1942 年,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抗战胜
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拥护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参加伪“国大”并任
主席团成员,领衔提出《勘乱条例》。1949 年赴美。此后曾任国民党“光复
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62 年2 月病死于台
北。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
文存》等。
(李慎兆)

no.161 鲁迅
鲁迅
(lu xun 1881—1936)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
学堂。1902 年春,鲁迅留学日本,初入东京弘文学院,后入仙台医学专科学
校。他曾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后
又痛感改变国民精神比医学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留日七年,鲁迅广泛
涉猎外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成
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并且确定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独立自
由、为人民思想解放而抗争的武器。在此时期内,他曾以《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至论》等著名论文,支持孙中山等革命派对保皇派的论战。
1909 年8 月,鲁迅离日归国后,先后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
堂任教。辛亥革命后,鲁迅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 年中华民国南京临
时政府成立后,他开始进教育部工作。同年5 月,随政府北迁,在北京政府
教育部内历任部员、佥事等职,主管图书馆、博书馆和美术教育等工作,同
时兼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
时代潮流鼓舞下,鲁迅开始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不久即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
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1918 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
辑工作。同年5 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了封建宗法制度。此后,至1926 年,
又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
《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以其独具一格的文艺创作和锋利的思想
评论,对一切阻碍中国进步的旧势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在此期间,他
还积极扶植、支持或参加发起了新潮社、语丝社、浅草社、莽原社、未名社
等文学团体,为培养革命的文艺新战士倾注了心血。
1926 年,鲁迅积极参加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和三一八运动,
曾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是年8 月南下福建,任厦门大学教授。不久又
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7 年4 月,上海和广州的国民党反
动派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鲁迅愤而辞去了中大的一切职务。剧烈残酷的
阶级斗争,促使他思想发生了新的飞跃。从此他彻底抛弃了长期信奉的进化
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并在阴霾满天的白色恐怖中,无所畏惧
地站到了无产阶级的战斗行列中。
1927 年10 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在这里,他和许广平一起,开始
了他后期十年最为光辉的战斗生活。
从1927 年至1936 年,鲁迅先后参加发起和领导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团体。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
下,率领广大左翼作家,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文艺
观点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曾被毛泽东誉为:
反“围剿”中“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在此时期,鲁迅创作了大量杂文,分别辑入《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这些杂文,以其犀利的笔锋和鞭辟入里的分析,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与此同时,他还领导和支
持了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了《奔流》、《萌芽》、《语丝》等文艺
期刊,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
绘画、木刻,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自1927 年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后,鲁迅始终同党站在一起,他坚信中
国共产党的事业,曾公开宣布:“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1932 年,他
秘密会见了从苏区来上海的红军将领陈赓,向他了解红军反“围剿”的战斗
和苏区人民的生活。1931 年至1934 年,他和瞿秋白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
友谊,曾三次接待前来避难的瞿秋白,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这个著名的共产
党人。1935 年,当闻讯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长征时,他以极其兴奋的心情,
托史沫特莱经巴黎致电中共中央,祝贺这个伟大的胜利。1936 年4 月,当他
会见从陕北奉中共中央之命来上海的冯雪峰,听到他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时,他心悦诚服,完全拥护,明确表示“我无条件地加入
这条战线”。随后,他不仅撰文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阐述统一战线
与文学运动的关系,而且身体力行,与郭沫若、茅盾、巴金等21 人,代表文
艺界的各个方面,发表宣言,率先结束论争,实现了文艺界的抗日统一战线,
为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最终实现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当鲁迅愈战愈奋时,他原有的肺病日渐严重,1936 年10 月19 日在上
海不幸病逝。鲁迅逝世后,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
央也发来唁电。10 月22 日,送葬群众多达数万人。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民
众所献的“民族魂”的旗子,安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 年,鲁迅墓迁
至虹口公园,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题署墓碑。
鲁迅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撰有小说集3 部,
杂文集17 部,散文诗1 部,回忆散文1 部,以及《中國小說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共约400 万字。他还翻译了十四个國家将近100 位
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印成33 部单行本,共约250 万字。此外,
还辑录、校勘古籍18 种,共约100 余万字。鲁迅的上述著作,现已由人民文
学出版社辑成《鲁迅全集》16 卷和《鲁迅译文集》10 卷出版发行。
(朱汉国)

no.162 毛泽东
毛泽东
(mao zedong 1893—1976) 中国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
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湖南新军。1913 年春到1918 年
夏,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其间,曾深入长沙、宁乡等五县农村进行社会调
查,主办工人夜校。1918 年4 月,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组织新民学会。8 月,
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第一次到北京,在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
图书馆当助理员,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领导湖南各界人
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并组织领导驱逐湖南督
军张敬尧的运动。1919 年12 月,率驱张代表团第二次到北京,进一步阅读
了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20 年夏,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此后,在长沙发起组织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
义小组。1921 年7 月,作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
分部主任、湖南工团联合会总干事,组织领导湘区工人运动。 1923 年6 月,
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
委员和中央局委员,并兼任中央组织部长和中央局秘书。1924 年1 月,参加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候补委员。国民党“一大”后,回到上海,除在中共中央工作外,还担任
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委员兼文书科主任和组织部秘书。1924 年冬因病返湘
休养,创立二十多个农民阶会,组织并推动了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1925 年
9 月到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创办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政
治周报》,并任总编辑,同时兼任国民党政治讲习班主任理事、国民党中央
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等职。1926 年11 月到上
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 年初到武汉,又担任中华全国农
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和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常务
委员等职,领导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1925 年冬至1927 年春,先
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提
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1927 年4 月,出
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27 年8 月7 日,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政
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并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
后任中共中央特派员和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
起义。在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途中,于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三湾
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0 月,
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 年4 月,与朱德、陈毅率
领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
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和前委书记。同年6 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
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从1928 年起,先后写了《中国的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著作,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开创了武装夺取
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1929 年12 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主持召开红四军
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正确的建党建军路线。
1930 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前委书记,红一方面军总
政委、前委书记等职,与朱德等一起领导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
“围剿”的胜利。1930 年9 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
补委员。1931 年11 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主席。1933 年1 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 年10 月,
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 年1 月,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政治局常委,随后
又与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
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率
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 年10 月到达陕北。同年12 月,作《论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
政策。1936 年12 月,被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此后,一直担任这
一职务。1937 年夏,发表《实践论》、《矛盾论》,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写了《论持久战》等著作,为党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
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1938 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统一战线中的独
立自主问题》的报告,批判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940 年发表《新民主
主义论》,系统、完整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1942
年发动和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
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 年3 月,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以后在历
届中央委员会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 年4 月,
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
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政治路线。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的和谈骗局和内战阴谋,提出了“针锋相
对,寸土必争”的方针。1945 年8 月,与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蒋介石等
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 年夏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后,指
挥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国民党政府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于1947 年7
月转入战略反攻。1948 年9 月至1949 年1 月,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 年3 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和由农业
国转变为工业国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國家的目标。同年6 月,发表《论人民民
主专政》,阐明了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任务和方针。9 月,主持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主席和全国政协主席。10 月1 日,在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建国后,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领导全党和全
国人民胜利完成了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迅速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
济,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1953 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党
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由他主
持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并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6 年
4 月,发表《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
步探索。同年9 月,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
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1957 年2 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同年夏,发动反右派斗
争,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反击,是正确和必要的,但被严
重扩大化。1958 年,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 年,在中
共中央庐山会议上,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
“反右倾”斗争。1960 年冬以后,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贯彻执行调整经济
的正确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63 年至1965 年间,
发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1966 年至1976 年,错误地发
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使党、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
损失。对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负有主要责任。1974 年,
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开创了对外关系的新格局。1976 年9 月9 日
零时10 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为《毛泽东选集》等。
毛泽东虽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
的不可磨灭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创立与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
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慎兆)

no.163 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
(xinmin xuehui) 五四时期的重要进步社团。1918 年4 月17 日,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于湖南长沙建立。开始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
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1918 年夏开始组织部分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学会活
动分为两支,一支在国内,主要是湖南;一支在国外,主要是法国。二者联
系密切,互相促进。到1920 年底,会员由最初的14 人发展到70 余人。中国
共产党成立前,该会是湖南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核心组织,在1919 年的五
四运动、1919 年11 月至1920 年6 月的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1920 年9 月至
12 月的湖南自治运动,以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都起了重要作用。1920
年夏以后,在毛泽东、蔡和森的影响、带动下,大多数会员接受了马克思主
义,学会的宗旨修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并对建党建团问题进行了讨论。
许多会员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学会实际上就停止了活动。
(李慎兆)

no.164 周恩来
周恩来
(zhou enlai 1898—1976)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
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
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胡必成。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3 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 年秋,留
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 年6 月,返回天津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9 月,与邓颖超、郭隆真等人发起组织进步团
体觉悟社。1920 年1 月,因领导天津学生向直隶省政府请愿,要求释放被捕
爱国学生而被逮捕。在狱中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写了《警厅拘留记》、
《检厅日录》两书,记述狱中斗争。1920 年冬至1924 年夏,先后到法国、
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赵世炎、李维
汉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
总支部领导工作。1924 年8 月回国,先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
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1925 年2 月,与黄埔军校校
长蒋介石一起领导军校学生进行第一次东征。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党代表、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0 月,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总政治
部主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11 月,主持建立了中共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
挺独立团。1926 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兼中共浙江区委军
事委员会书记。1927 年3 月,与罗亦农、赵世炎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
装起义,解放了上海。4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
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7 月,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
员。8 月1 日,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
委员会书记。
1928 年6 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
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后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
织部长、军事委员会书记。1931 年12 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
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副主席。1933 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1935
年1 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批判王明
“左”倾冒险主义,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会
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和毛泽东
一起指挥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发生,与
秦邦宪、叶剑英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前往西安,与蒋介石谈判,迫使蒋介石
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宣传部长和军事部长、中
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等职,长期驻在国民
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从事中共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坚定地执行
党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广泛团结民主
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为克服对日投降危险,制
止反共逆流,粉碎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作出了重大贡献。1945 年4
月,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在6
月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并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抗战胜利后,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1945 年8 月陪同毛
泽东到重庆,同蒋介石进行谈判,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双十协定》上签字。
此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继续同国民党谈判,支持和领导国民党
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 年12 月,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在重庆召开
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 年1 月,代表中共同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政府代
表张群,组成三人军事小组,负责指导停战及谈判整军问题,签署了《停止
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11 月,在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单方面召开国民
大会后,从南京返回延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解
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1947 年3 月,国民党政府军队
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和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1948 年9 月后,参加指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954 年后,
任国务院总理,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
第三届全国政协主席。此外,还兼任过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央爱
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在中共第八届、
第九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均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在
八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均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多年来担负着党和國家
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一起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亲自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
划。1960 年参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
工作、科学文化工作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在
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创造性地执行了重大外交决策,提出了一系列外交
工作的具体政策和基本原理。曾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
远影响。1950 年1 月,陪同毛泽东到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1954 年4 月,率
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1955 年4 月,率中国代表团赴印尼万隆出席第
一次亚非会议,坚持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方针,使会议通过以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为亚非國家的团结反帝事业作出了贡
献。在五项原则基础上,使我国和世界上120 多个國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61
年10 月,率中共代表团出席苏共二十二次代表大会。1972 年1 月,与美国
总统尼克松会谈,打开了中美关系。同年9 月,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
举行会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为进行党和國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保护
大批党内外干部,挽救被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费尽心血。1971 年9 月,与
毛泽东等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武装政变。1972 年患膀胱癌后,仍坚持工
作。在1975 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在我国实现工
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规划。1976 年1 月8 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几十年来,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
无私地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
和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李慎兆)

no.165 觉悟社
觉悟社
(juewushe) 五四时期的重要进步社团。1919 年9 月16 日,周恩
来、邓颖超、郭隆真、马骏、刘清扬等于天津发起成立。宗旨是“本着反省,
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求适应
于‘人’的生活”。即“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
决’”。1920 年1 月出版不定期刊物《觉悟》。该社主要活动为研究新思潮,
探讨社会改造和中国出路问题,领导天津青年学生爱国运动,反对帝国主义
与军阀。1919 年9 月21 日,邀请李大钊到天津讲演,介绍马克思主义。1920
年8 月,周恩来等11 名社员到北京,与少年中国学会等五社团成立“改造联
合”。11 月,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等主要领导人赴法勤工俭学,国内社
员陆续求学就业,觉悟社停止了活动。但社员仍保持着联系,以后半数以上
的社员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李慎兆)

no.166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xinminzhuzhuyi geming)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虽然其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革命,但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世界革命的范畴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
月革命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世界革命的一
部分,而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从革命的领导、目的、
前途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
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國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國家为目的的革命,其前途
是社会主义。中国从1919 年五四运动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
史阶段的革命,即属新民主主义革命。
(李慎兆)

no.167 共产主义小组
共产主义小组
(gongchanzhuyi xiaozu)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0 年8 月至1921
年3 月,先后成立了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和巴黎、东京八
个党的早期组织。当时上海初建的党组织叫“共产党”;武汉、广州初建的
党组织叫“共产党支部”;北京、济南初建的党组织叫“共产党小组”,1920
年11 月北京小组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共产主义小组不是当时早期党
组织的统一名称。这个名称最早见于陈潭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十五周
年,于1936 年6 月7 日写的《回忆党的“一大”》一文。同年,共产国际代
表米夫写的《英勇奋斗的十五年》,也用了“共产主义小组”这一名称,以
后就沿用下来了。
(李慎兆)

no.168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zhongguo gongchandang diyici quanguo daibiao dahui)
1921 年7 月23 日在上海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
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
惠僧、周佛海等13 人。代表全国党员53 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柯尔斯
基也出席了会议。30 日晚受到租界巡捕搜查后,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
一只游船上继续举行。大会听取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情况的报告,起草、
讨论和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
“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
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从而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从此,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
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
就焕然一新了。
(李慎兆)

no.169 董必武
董必武
(dong biwu 1886—1975)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
之一。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号壁武。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 年加入
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曾留学日本学习法律。五四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 年与陈潭秋等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7 月,作为湖北共产主
义小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了大会
文件的起草工作。会后回湖北,负责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中共党组织,历任
中共武汉区委委员、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等职。1924
年国共合作实现后,负责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主持召开了国民党湖北
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1926 年1
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
委员会候补委员。会后返回湖北,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常务委员、湖北省政
府常务委员兼农工厅厅长、《楚光日报》社社长、《汉口民国日报》社社长。
大革命失败后去苏联,先后在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 年回国,在中
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
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代理主任。
1934 年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
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主要
领导人之一,协助周恩来参加同国民党当局的谈判,领导中共在国民党统治
区的工作。1944 年南方局改组为中共重庆工作委员会,任工委书记。此外,
还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代表中共常驻参政会,同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反共活
动进行了坚决斗争。1945 年4 月,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参加中国代表团,
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共代表团成
员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7 年春国共谈判破裂后,率中共代表团撤返延安。
随后前往华北,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和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1948 年
8 月,主持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
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
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在1938 年中共
六届六中全会和以后历届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从1945 年中共七届一
中全会起,历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3 年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被选
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 年4 月在北京病逝。
(李慎兆)

no.170 陈潭秋
陈潭秋
(chen tanqiu)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名澄,字
云先,又名秋荪。湖北黄冈人。1919 年在武汉参加五四运动。1920 年参加发
起建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7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后在中共武汉区委负责组织工作。1923 年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
工。同年6 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到安源担任中
共安源地委及路矿工人俱乐部的领导工作。1924 年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
1925 年与董必武等建立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任组织部长。1926 年任湖北省委
委员、组织部长兼武昌地委书记。1927 年初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同年4 月
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历任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顺直(今河北省)省委宣传部长、中
央组织部秘书、满洲省委书记等职。1933 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福
建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粮食人民委员。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1935
年因伤转赴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9 年回国,任中共
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 年9 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
捕,次年9 月27 日被秘密杀害于迪化(今乌鲁木齐)。
(李慎兆)

no.171 何叔衡
何叔衡
(he shuheng 1876—1935)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谱名启璿,学
名瞻岵,字玉衡,号琥璜。湖南宁乡人。1918 年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成
立新民学会。1919 年参加领导驱张(湖南督军张敬尧)运动。1920 年与毛泽
东等创办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和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同年9 月,被
湖南省教育委员会委派为省通俗教育馆馆长,主办《湖南通俗报》。1921 年
7 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与毛泽东一
起回湖南开展建党活动。8 月,与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922 年中共湘
区委员会成立后,任组织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创办的湘
江学校校长、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监察委员,并先后担任湖南省法院陪审员、
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成员、省中山图书馆馆长、水口山矿局监理、《湖南
民报》馆馆长、中国济难会湖南总会执行委员兼财务委员等职。1927 年马日
事变后,离开湖南前往上海,与谢觉哉、徐特立、毛泽民等创办中共印刷厂
聚成印刷公司,任经理,同时担任上海互济会书记。1928 年6 月赴苏联学习,
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1930 年7 月回国,在上海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
全国互济会主要负责人。1931 年秋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工农检查部部长、内务部代理部长和临时法庭主席等
职。1934 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 年2 月24 日,
在福建省上杭县水口镇附近突围中壮烈牺牲。
(李慎兆)

no.172 王烬美
王烬美
(wang jinmei 1898—1925)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原名瑞俊,字
灼斋。山东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人。1918 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1919
年在济南参加五四运动,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0 年
9 月,与邓恩铭、王翔千等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年底,建立山东共产主
义小组。1921 年7 月,作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1922 年1 月,参加
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在苏
参观学习。同年6 月回国后,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二大”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山东支部并入北
方分部后,任北方分部副主任,在山海关、秦皇岛、唐山地区从事工人运动,
整顿和健全了山海关工人俱乐部,成立了秦皇岛矿务局工友俱乐部,领导了
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秦皇岛开滦码头工人和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1923 年
任中共山东地委书记。1924 年1 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会后帮助建立山东国民党的基层组织,积极从事革命统一战线工作。
孙中山北上路经天津时,以个人名义委派为特派员,在山东负责宣传和筹备
召开国民会议,1925 年初,前往青岛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和中共青岛市委书
记邓恩铭一起,领导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同年1 月,带病到
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8 月19 日在青岛病逝。
(李慎兆)

no.173 邓恩铭
邓恩铭
(deng enming 1901—1931)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原名恩明,字仲
尧,曾用名黄伯云。水族。贵州荔波人。1918 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1919 年在济南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 月,与王尽美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
出版《励新》半月刊。1920 年9 月,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年底,与王尽
美、王翔千等成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 1921 年7 月,作为山东共产主义小
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山东
区支部委员。1922 年1 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
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7 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在山东淄博矿区从事工人运动,组织了矿业工会淄博部。年底,被派往
青岛工作,任中共青岛支部书记、青岛市委书记。1925 年2 月,领导胶济铁
路工人大罢工。4 月,领导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同年8 月,任中共山东区
委书记。11 月,被捕入狱,多次受刑,英勇不屈。1926 年春,因病保外就医。
同年夏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27 年4 月,参加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
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山东,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同年10 月,被排挤
出省委领导机构。不久调任青岛市委书记。1928 年12 月到济南向省委汇报
工作时,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1 年4 月5 日,在济南英勇就义。
(李慎兆)

no.174 李达
李达
(li da 1890—1966)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留学日本,开始幻想走“实业救国”道
路,后接受十月革命影响,转而研究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向国内介绍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920 年回国,与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上海共产主
义小组,主编《共产党》月刊。1921 年3 月担任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理书记,
负责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7 月召开的中共一大上当
选为中央局委员、宣传主任。同年9 月,任中共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主编,主持出版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在这前后,写了大量宣
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1922 年应
毛泽东之邀到湖南任自修大学校长,主编《新时代》杂志。1923 年秋退出共
产党。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出版了《现代社
会学》一书。大革命失败后,长期在白区从事教学活动,坚持宣传马克思主
义。写了《经济学大纲》、《社会学大纲》等专著,翻译了《辩证法唯物论
教程》等书。1949 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年12 月,重新加入中
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
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常委、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中国法学
会理事、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等职。1966 年8 月在武汉逝世。
遗著编有《李达文集》。
(李慎兆)

no.175 直皖战争
直皖战争
(zhi wan zhanzheng) 北洋军阀直、皖两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争夺
中央政权的一场战争。袁世凯死后执掌北京中央政权的皖系军阀段祺瑞,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大力扩充实力,企图用武力统一
西南,排斥直系,因而与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的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矛
盾日益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加剧,
直、皖两系军阀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920 年4 月,曹锟在保定召开八省
联盟会议,形成直、奉两系联合对皖。5 月,被派往湖南与西南军阀作战的
吴佩孚,撤防北上,通电指斥皖系“祸国殃民,卖国媚外,把持政柄”。7
月8 日,段祺瑞胁迫大总统徐世昌罢免曹、吴职务,在团河成立“定国军”
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直系则设“讨贼军”大本营于保定,以吴佩孚为前
敌总司令。奉系军阀张作霖也率兵入关,援助直系。14 日,直皖战争正式爆
发,双方各投入近10 万人的兵力,激战于河北涿州、高碑店、琉璃河、杨村
一带。开始皖系在日军支持下曾获小胜。后吴佩孚率军突袭皖军司令部,皖
军在西线战败。同时奉军在东线协同直军作战,皖军遂全线崩溃。19 日,段
祺瑞辞职。接着直、奉军开到北京。北京政权落入直、奉两系军阀手中。
(李慎兆)

no.176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diyici zhifeng zhanzheng)北洋军阀直、奉两系在帝国主义支持
下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直皖战争中直系军阀的胜利,表明英美势力在中国
的加强。日本在失去皖系军阀这个工具后,转而扶植另一个工具奉系军阀与
直系对抗。1920 年8 月,直、奉两系共推靳云鹏组阁。靳内阁亲直疏奉,引
起奉系不满。1921 年12 月,张作霖进京推倒靳内阁,支持亲日派官僚梁士
诒组阁。梁上台后,赦免被通缉的皖系军阀政客,同意日本要求借日款赎回
胶济铁路,将该路改为中日合办。同时梁极力抑制吴佩孚。梁内阁的卖国行
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吴佩孚和直系各省督军乘机逼迫梁士诒下台。由此
引起直奉战争。1922 年4 月29 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双方各动用
兵力约12 万人,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交战。5 月5 日,直军在长辛店
获得大捷,西线奉军溃败,东线奉军仓惶溃退。随后张作霖逃回滦州,率残
部出关。6 月17 日,直、奉签订和约,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直系军阀独霸
了北京政权。
(李慎兆)

no.177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zhongguo gongchandang dierci quanguo daibiao dahui)
1922 年7 月16 日至23 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李达、张
国焘、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等12 人。代表全国党员
195 人。大会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
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决议案,发表了《中国共
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政治
状况,阐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对象、动力,提出了党的最
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
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
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高纲领,也就是党的最
终奋斗目标。宣言同时指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
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
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是党的最低纲领,
也就是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大会决定出版党的中央机关刊物《向导》
周报。会议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被推选为委员长。这次大会初步
解决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问题,特别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
定,为革命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大会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指出无产阶
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没有提出武装夺取政权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
领。
(李慎兆)

no.178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zhongguo laodong zuhe shujibu)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领导工人
运动的公开机关。
1921 年8 月成立于上海。张国焘任主任,出版机关报《劳动周刊》。除
在上海设总部外,先后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建立分部。1922 年
8 月,总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主任改为邓中夏,把北京党组织创办的《工人
周刊》改为机关刊物。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要活动是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
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初期以铁路工人为工作重点。在1922
年1 月至1923 年2 月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 年5
月在广州发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
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决定在全国总工会成立前,以中国劳动组合
书记部为全国工人运动的总通讯机关。会后发动全国工人开展了劳动立法运
动。1923 年二七惨案后转入地下活动。1925 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
撤销。
(李慎兆)

no.179 香港海员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
(xianggang haiyuan dabagong)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中重要罢
工斗争之一。1922 年1 月12 日,香港海员由于英国资本家拒绝工人增加工
资等要求,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举行大罢工。
至1 月底,参加罢工的海员和运输工人增至3 万多人。港英当局于2 月1 日
下令封闭海员工会,并玩弄“谈判”骗局,破坏罢工,引起香港各业工人和
市民的公愤。3 月初,海员罢工发展成为有10 多万人参加的总同盟罢工。罢
工工人纷纷离港回广州。3 月4 日,步行回省的工人队伍行至九龙附近的沙
田时,英国军警向工人开枪射击,造成死6 人、伤数百人的“沙田惨案”。
此后,罢工继续扩大,使香港成为“死港”。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
政府和全国工人支援下,香港海员罢工斗争坚持56 天。3 月8 日,罢工谈判
协约签字,港英当局接受海员所提条件。罢工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斗争成为
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李慎兆)

no.180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nyuan lukuang gongren daba gong) 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
高潮中重要罢工斗争之一。1922 年5 月1 日,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
组合书记部长沙分部领导下,江西安源煤矿工人和株萍铁路工人成立了安源
路矿工人俱乐部。李立三为主任,朱少连为副主任。同年秋,路矿当局拒发
积欠工资,并企图解散俱乐部,引起工人强烈不满。9 月初,毛泽东来到安
源,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为加强对罢工斗争的领导,派刘少奇到安源工
作。9 月14 日,1 万多工人举行大罢工,并成立罢工总指挥部,李立三任总
指挥,刘少奇为工人总代表。罢工工人发表罢工宣言,提出保障工人权利,
改善工人待遇的17 条要求。路矿当局勾结军阀派兵企图镇压,由于工人英勇
斗争,组织严密,只好退步接受谈判。18 日,签订了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
之权、增加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福利的条约。罢工取得胜利。同年冬,俱乐
部成员从开始时的300 多人发展到13000 人。
(李慎兆)

no.181 刘少奇
刘少奇
(liu shaoqi 1898—1969)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
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原名绍选,字渭璜,曾用
刘士奇、赵之启、胡服等别名。湖南宁乡人。1919 年在长沙参加五四爱国运
动。1920 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 年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赴
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旅俄支部委员。1922
年夏返回上海,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不久被派往湖南,任中共湘
区委员会委员,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 年5 月,作为汉冶萍
总工会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
副委员长。会后到上海,参加领导五卅运动。同年底,在长沙被湖南军阀赵
恒惕逮捕入狱,1926 年1 月获释。旋即前往广州,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参加
领导省港大罢工。5 月,在广州参加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
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后到武汉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
部长、秘书长,参加领导武汉地区工人运动。1927 年1 月,与李立三等领导
武汉工人收回汉口英租界。4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
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上海、天津、东北、华北等地从事地下工作。曾
参加中共顺直(即河北)省委领导工作。1928 年7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审查委员会(即检查委员会)委员。1929 年任中共满
洲省委书记。1930 年3 月,出席莫斯科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
为赤色职工国际执行局委员,并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同年9 月,在中共
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31 年1 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
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
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 年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全国总工会苏区执
行局委员长。1934 年4 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0 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
征,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
主任等职。到达陕北后,继续领导工会工作,任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委员
长。1936 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批判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白区工作中的错误,开创了白区工作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深入敌后,参加领导了山西新军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
地创建工作。1938 年10 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参与创建华中抗日根
据地工作。1939 年4 月,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同年7 月,在延
安马列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著名讲演。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
任新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华中军分会书记。1943 年回延安,任中共中央书记
处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5 年4 月,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要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
针。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7 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
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 年8 月至10 月毛泽东
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曾兼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47 年3 月国民党政府
军队攻占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与朱德一起转移到华北,负
责党中央委托的工作。7 月至9 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主持召开中国共
产党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战争时期,还兼
任过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中央马列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
世界工联副主席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
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名
誉主席、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 1954 年9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1959 年4 月、1965 年1 月第二届和第三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
1956 年9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
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
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1969 年11 月12 日在河
南开封不幸逝世。1980 年2 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平反昭雪,恢复名
誉。主要著作收入《刘少奇选集》。
(李慎兆)

no.182 李立三
李立三
(li lisan 1899—1967)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
导人之一。原名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 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 年回国,在
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湖南工作。同年11 月以办平民教育名义到安源
开展工人运动。 1922 年先后创建中共安源煤矿党支部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
部,并任支部书记和俱乐部主任,与刘少奇等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3 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从事恢复和建立党组织的活动。1924 年1 月参
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
书记。1925 年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参加
领导五卅运动。同年冬去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赤色职
工国际代表大会,当选为赤色职工国际执委。1926 年4 月回广州参加第三次
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同年9 月,任
中华全国总工会驻武汉办事处主任、湖北省总工会副委员长,参加领导了收
回汉口、九江租界的斗争。1927 年4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6 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
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同年7 月,与周恩来、张太雷、李维汉、张
国焘五人组成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取代陈独秀领导工作。8 月,
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广州起
义失败后,调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28 年6 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
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补
选为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1930 年6 月至9 月,在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
员兼中共中央秘书长和宣传部长期间,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1931
年去苏联学习,曾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
工国际代表、共产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1938 年2 月在苏联肃反扩大
化中被捕, 1939 年11 月获释,1945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 年从苏联回国后,历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中共方
面首席代表、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职工委员会书记等职。建国后,
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部长、中共中央书
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1956 年在中国共
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9 年当选为政协全国
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于
1967 年6 月逝世。
(李慎兆)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jing han tielu gongren dabagong)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中
罢工斗争的顶峰。
1923 年2 月1 日,京汉铁路工人代表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
会,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阻挠。总工会由郑州移至汉口江岸办公。为了抗
议军阀的暴行,2 月4 日,在总工会统一领导下,京汉铁路全线3 万多工人
举行总同盟罢工。总工会发表罢工宣言,号召工人们为反抗万恶的军阀,争
回人权及自由而战。2 月7 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汉口、郑州、
长辛店等地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屠杀,有52 人惨死,300 多人受伤,40 多人
被捕,千余人被开除,造成“二七”惨案。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
共产党员林祥谦和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被捕后宁死不
屈,英勇就义。“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地工人和各阶层人民、国外侨
胞、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革命人民纷纷声讨军阀,援助罢工工人。为保存有
生力量,罢工于2 月9 日结束。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李慎兆)

no.183 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dierci hufa yundong) 孙中山于1920 年再次发起的以恢复《临时
约法》和国会为号召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1920 年10 月,孙中山扶植的粤
军陈炯明部打败桂系占领广东。 11 月,孙中山由上海回广州重组军政府,
宣言护法。1921 年4 月,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5 月,孙中山宣誓就职。为贯彻护法主张,孙中山于11 月至桂林设立大本营,
准备假道湖南北伐占据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孙中山的北伐主张遭到陈炯明
的反对。陈炯明身兼陆军部长、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等要职,握有广东实
权。他以“保境息民”为借口阻挠孙中山北伐,并与吴佩孚勾结,图谋夹击
北伐军。1922 年5 月,孙中山发布北伐令,在韶关设大本营改道从江西北伐。
6 月14 日,陈炯明乘北伐军平定江西之机,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包围总统
府,炮击孙中山住所粤秀楼,孙中山脱险后登上永丰舰。8 月,被迫离粤赴
沪,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李慎兆)

no.184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zhongguo gongchandang disanci quanguo daibiao dahui)
1923 年6 月在广州举行。到会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
国焘、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向警予等30 余人,代表党员420 人。共产
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大会。大会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与会代表着
重批评了张国焘等人怀疑国共合作,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和产业工人加入国民
党的“左”倾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
右倾观点。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
党政治上、组织上独立性的前提下,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
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和关于劳动运动、农民运动、
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决议案,发表了宣言,修订了党章,改选了中央执行
委员会。选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谭平山等9 人为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 人组
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这次大会正确
地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迅速形成,推动了中
国革命的发展。但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土地问题以及革命军队问题,
没有提出或没有作出明确决定。
(李慎兆)

no.18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diyici guonei geming zhanzhen)1924 年至1927 年国共合作进
行的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直接目标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1924 年6 月中国
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1924 年1 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
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
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在
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于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革命武
装,平定了商团叛乱,稳定了广东革命政权。国共合作的建立,直接推动了
工农运动和各界群众运动的发展。1925 年爆发了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掀
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在革命高潮中,广东革命势力成立
了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举行了东征和南征,统一了广东全省。随着革命
运动的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
日益尖锐起来,国民党新右派代表人物蒋介石,为了打击共产党,篡夺革命
领导权,于1926 年3 月和5 月,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以陈
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进攻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方针,使蒋介石篡
夺了很大的权力,潜伏下了革命的危机。1924 年至1926 年间,在帝国主义
支持下,各派军阀为争夺北京中央政权和地盘,混战不已。1924 年10 月,
直系将领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推倒了直系统治,成立
了由皖系军阀段祺瑞为执政的临时执政府。北洋军阀形成奉系张作霖、直系
吴佩孚和原属直系后自成一派的孙传芳三大势力。段祺瑞和奉系军阀结合,
对内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对外向帝国主义屈辱妥协。国共两党在全国发动了
反奉倒段群众斗争。1926 年3 月,段祺瑞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1926
年2 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政治主
张,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5 月,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叶挺为团长的国
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挺进湖南。7 月9 日,国民革命军正
式出师北伐。7 月11 日占领长沙,8 月下旬在湖北咸宁汀泗桥、贺胜桥两次
战役中击溃吴佩孚主力,10 月10 日攻克武昌。11 月上旬占领九江、南昌,
歼灭孙传芳主力。12 月18 日占领福州,1927 年3 月19 日占领杭州,24 日
占领南京,进逼上海。在北伐军胜利进军过程中,冯玉祥在苏联和共产党人
刘伯坚、邓小平等帮助下,于1926 年9 月率所部国民军联军在五原誓师参加
北伐,进军甘、陕、豫西。北伐的胜利进军,极大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到1927 年2、3 月,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前的120 万发展到200 万。
汉口、九江的工人、市民驱逐英帝国主义者,收回了两地租界。上海工
人阶级先后举行三次起义,于1927 年3 月22 日解放了上海。与此同时,以
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到1927 年3 月,全国农会会员达到500
万人。广大农民推倒地主政权、解除地主武装,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开
展减租减息减押斗争,猛烈冲击各种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从北伐战争开始
不到10 个月,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的主力部队,革命势力从珠江
流域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北洋军阀统治走向末路。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
在华利益,加紧了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一方面增兵上海,炮轰南京,以武力
相恫吓;一面分化革命阵营,寻找新的代理人。在帝国主义的拉拢、支持下,
蒋介石和帝国主义、大资产阶级相勾结,1927 年4 月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在其控制的地区举行反共“清党”。革命在部分地区遭到失败。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逐渐由动摇走向反动,陈独秀
等人继续推行投降主义的退让政策,使汪精卫的反动气焰更加嚣张。7 月15
日,汪精卫集团召集“分共会议”,公开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最
后失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国共合作开始,以蒋介石的“清党”、汪精
卫的“分共”而告终。
(李慎兆)

no.186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zhongguo guomindangdiyici quanguo daibiao dahui) 1924
年1 月在广州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165 人,共产党员约占14%。孙中山以
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并指定胡汉民、汪精卫、李大钊、林森、谢持五人
组成主席团,值日主持会议。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等决议案。大会宣言分析了中国的现状,
重新解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规定了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重新解释的
三民主义,其政治原则与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基本相同,成为国共
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大会讨论国民党章程时,否决
了国民党员不得跨党的提案,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大会
选举中央执行委员24 人,其中有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林森、邹鲁、于
右任等及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等。选举候补中央
执行委员17 人,其中有共产党员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在
41 名中央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有共产党员10 人。会后,孙中山主持召
开一中全会,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及组织、宣传、
工人、农民、青年、军事等部。其中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林伯渠任农民部长、
廖仲恺任工人部长。这次大会对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
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
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
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单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成为工人、农
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联盟。大会推动了中国革
命的发展,成为新的革命高涨的起点。
(李慎兆)

no.187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xinsanminzhuyi) 孙中山在1924 年重新解释的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范畴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在1924 年1 月于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亲自审定的国民党“一大”宣言,是阐释新三民主义内容的经典性文
献。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
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直接
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
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凡真
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
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
利”。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原则。平均地权是由國家制
定土地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对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國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后不久,孙
中山将上述方针归纳“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是凡具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
大之企业,“由國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
人之失业者,國家为之谋救济之道”。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民主义,它克服了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和彻底的
反封建纲领、特别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纲领的根本弱点,对旧三民主义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采取了批判态度。它的政治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最
低纲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
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孙中
山的一个伟大功绩。
(李慎兆)

no.188 宋庆龄
宋庆龄
(song qingling 1893—1981)孙中山夫人。国际政治活动家,中华人
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原籍广东省海南岛(今海南省)文昌县,生于上海。
早年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1908 年到美国佐治亚州威斯理安女子大学学习。
1913 年毕业回国,任孙中山秘书,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5
年10 月与孙中山结婚。1922 年在孙中山与中共代表磋商合作及与列宁所派
使节反复交谈中,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1924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
时,坚决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4 年11 月随
孙中山北上。1925 年3 月孙中山逝世后,向国内外介绍了孙中山的遗嘱。1926
年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坚决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共产党
紧密合作,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在这次会上当选为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委
员。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及中国共产党人毛泽
东、董必武等联名发表讨蒋通电。武汉汪精卫政府公开叛变前夕,发表《为
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同年8 月1 日,和毛泽东等22
人以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八一
南昌起义时,被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同年8 月下旬赴莫斯科。1929
年被选为世界第二次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1931 年回国后,竭诚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拒绝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政府的任何职务。1932 年
与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
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反蒋爱国民主人
士。1935 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与何香凝、柳亚子等率先响应。1936 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
亲自到苏州,向“高等法院”要求与“七君子”同服“爱国罪”。1937 年2
月,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冯玉祥、何香凝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的
三大政策案”。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广州和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
向国际人士及海外侨胞募捐,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解放战
争时期,在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给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
民解放军以巨大的物质援助。1948 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
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
主席。1954 年9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大
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12 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
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7 年11 月,随毛泽东参加
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國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9 年至1965 年,
连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75 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副委员长。曾代表國家多次参加国际活动。先后被选为世界保卫和平
委员会执行局委员,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一贯关注新中
国的妇女工作,三次被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从1951 年11 月,一直担任
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热情关怀青少年和儿
童的健康成长,并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1981 年5
月1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她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年5 月16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
誉称号。1981 年5 月29 日,在北京病逝。遗著编有《宋庆龄选集》。
(李慎兆)

no.189 胡汉民
胡汉民
(hu hanmin 1879—1936) 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曾
留学日本。 1905 年加入同盟会,任书记部书记、《民报》编辑。1909 年任
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长、广东都督。
1914 年任中华革命党政治部长,主编《民国》杂志。1917 年任护法军政府交
通部长。1919 年与廖仲恺、朱执信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4 年1
月在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不久,提出建立民族国
际来对抗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其右派面目日益暴露。同年9 月孙中山离粤北
伐后,代行大元帅职权兼广东省长。1925 年7 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
外交部长,因与廖仲恺被暗杀有重大嫌疑,9 月间以出使苏俄为名被逐出广
东。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积极协助蒋介石反共清党,任南京国
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立法院院长等要职。1931 年2 月与
蒋介石争权被囚禁,九一八事变后释放。到广州与两广军阀结合,同蒋介石
南京政府相对立。1933 年在香港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标榜抗日、反蒋、
反共。 1935 年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936 年5 月12 日病死于广州。
(李慎兆)

no.190 汪精卫
汪精卫
(wang jingwei 1883—1944) 投机政客、大汉奸。名兆铭,字季新,
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禺。1904 年留学日本。1905 年加入同
盟会,曾任《民报》主编。 1910 年谋杀清摄政王载沣被捕,武昌起义后获
释。后参加组织国事共济会,破坏革命,拥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失败后去
欧洲。1917 年回国投奔孙中山。1924 年1 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
执行委员。同年11 月随孙中山北上。1925 年2 月为孙中山起草遗嘱,由此
获得政治资本。 1925 年7 月任广东国民政府主席。1926 年3 月中山舰事件
后,被迫离粤去法国。1927 年4 月回国,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中央
常务委员会主席。同年7 月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8 年冬,陈公
博、顾孟余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奉之为改组派首领。1930
年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派联合反蒋。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与蒋介
石合作,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主张对日妥协。
1935 年11 月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被刺伤。1936 年2 月辞职出国。西安
事变后回国,继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抗战爆发后,组织“低调俱乐
部”,鼓吹“抗战必亡”的谬论,并暗中与日本政府进行秘密投降活动。1938
年3 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副总裁。此外,还担任
国民参政会议长、最高国防会议副主席等职。同年12 月,由重庆逃到河内,
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39 年12 月在上海与日本签订卖国密约《日
支新关系调整要纲》。1940 年3 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任主席。充当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的工具。1944 年3 月去日本就医,11
月病死在名古屋。
(李慎兆)

no.191 廖仲恺
廖仲恺
(liao zhongkai 1877—1925) 国民党左派领袖。原名恩煦,又名
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出身旅美华侨家庭。少年就读于美
国,1893 年回国。1902 年留学日本。1905 年加入同盟会,任总部会计长。
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14 年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
立,任财政部副部长。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护法斗争。1919 年与朱执信等
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同年10 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
任财政部主任。 1921 年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次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1922
年代表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会谈,翌年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1923 年
任广东省省长、大元帅府秘书长、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积极协
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4 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
员,并先后担任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财政
部部长、军需总监等职。1925 年7 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兼任了国民政
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坚决
执行三大政策,同共产党亲密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 1925 年8 月20
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李慎兆)

no.192 林伯渠
林伯渠
(lin boqu 1886—1960) 无产阶级革命家。名祖涵,号伯渠,字
邃园。湖南临澧人。1904 年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 1914 年加入中华
革命党。参加了讨袁、护国与护法战争。1920 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后
在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国民党中央总务部长,参与安排共产国际代
表马林、苏俄代表越飞同孙中山的会晤,以及陈独秀、李大钊同孙中山的会
晤。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国
共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24 年参加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
委员会候补委员。后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参与举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5 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委员兼监察委员,不久递补为国
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26 年中山舰事件后,被蒋介石排挤出国民
党中央,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随军北伐。1927 年
8 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务委员会主席。1928 年赴苏
联,在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问题研究院学习。1932 年回国。
次年3 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
部长。1934 年10 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
处财政部部长和办事处主席。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任红军驻西安
联络处的红军总代表。1937 年7 月,与周恩来、秦邦宪前往庐山同蒋介石谈
判,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时期为中共出席国民参政会七名参政员之
一。 1944 年9 月在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共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
民主联合政府的重要主张。从1937 年至1948 年一直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
席。1938 年10 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45 年在延安
参加中共七大,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并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
局委员。 1949 年,与周恩来、叶剑英等组成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
团举行谈判。后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
员兼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
委员等职。在1956 年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
治局委员。1960 年5 月在北京病逝。
(李慎兆)

no.193 瞿秋白
瞿秋白
(qu qiubai 1899—1935) 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
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江苏常州人。1919 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
与郑振铎等组织“社会实进社”,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 年以记者身份
赴苏联,向国内如实介绍十月革命后的苏联。1922 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
党。1923 年初回国,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在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后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主编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
《前锋》,参加编辑中央机关报《向导》。 1924 年1 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
国民党一大,是大会宣言起草人之一,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
委员。 1925 年1 月在上海参加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
同年5 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主编《热血日报》。在这前后,写了大量论著,
论述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批判国民党右派和戴季陶主义。在中共党内,反对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1927 年初由上海到武汉。在4 月召开的中
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8 月7 日,主持召开党中
央紧急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革命统治的总方针。在八七会议前,和周恩来等一起,参与决定和指
导八一南昌起义。会后,与毛泽东等一起,参与决定和指导湘、鄂、赣、粤
等省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地方的起义。1927 年冬至1928 年春,在
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时犯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8 年6 月在莫斯科参加
中共六大,代表中共中央致开会词、作政治报告及讨论后的结论,当选为中
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并当选为共
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1930 年9 月与周恩来一起主持召开六届三
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1931 年1 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上受到王明等人的打击,被排斥于中央领导之外。此后在上海与鲁迅一起领
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 年2 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
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江西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
年2 月24 日,在福建长汀县水口镇小迳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6 月18
日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遗著编为《瞿秋白文集》。
(李慎兆)

no.194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huangpu junxiao)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
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3 年10 月,国民党中央
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4 年1 月24 日,孙中山下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
筹备委员会,委任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指定以黄埔原水师学堂和陆
军小学旧址为校址。5 月5 日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6 月16 日正式开学。蒋
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
等部,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担任教授部副主任,恽
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为教官,并建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军校还聘请
了一批苏联顾问。军校是一个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新式学校,实行党代表制
和政治工作制。开设的课程有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社会主义
原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各国革命史略、中国农民运动等。周恩来在建
立学校政治工作制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从1924 年5 月至1926 年北伐战争
前,军校招收学生5 期,共约7400 人,成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
战争的重要力量,为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军校许多实权掌握在蒋
介石手中,他利用职权极力培植个人势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
军校实行清党。此后,黄埔军校成了蒋介石培养反共反人民骨干的学校。蒋
介石用其在军校培养的亲信骨干控制军队,形成了所谓黄埔系。
(李慎兆)

no.195 蒋介石
蒋介石
(jiang jieshi 1887—1975) 原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
字介石。浙江奉化人。1906 年考入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1907 年留学日本,
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到上海,被派往杭州指
挥光复之役,后任陈其美沪军第五团团长。曾奉陈之命刺杀光复会领袖陶成
章。1913 年在上海参加二次革命。1914 年至1916 年多次参加反袁起义。1916
年6 月,被孙中山派往山东居正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任参谋长。 1918 年3
月参加护法战争,任粤军陈炯明部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令。自1916 年8
月至1922 年,大部时间在上海从事投机买卖,与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
虞洽卿等经营恒泰交易所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2 年6 月陈炯明叛变
后,从上海赶到广州护卫孙中山,得到孙中山信任。1923 年2 月任广东军政
府大本营参谋长。同年8 月,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 1924 年5
月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1925 年2 月率军校学生和教导团参加第一
次东征。6 月,回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出任广州卫戍司令。8 月,任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0 月,任东征总指挥率部举行第二次东征。1926
年1 月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同时兼
任国民革命军总监。3 月,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把共产党人排挤出第一军,
还把地位超过他的汪精卫排挤出国。4 月,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5
月,提出《整理党务案》,将共产党人排斥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其后任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政府委
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开始形成其个人独裁。 1926 年7 月离广州进
行北伐。11 月建大本营于南昌,为实现其以军治党、治政的军事独裁,提出
迁都南昌,挑起迁都之争。1927 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
共产党人,并在各地实行“清党”。4 月18 日于南京另立“国民政府”。
1928 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委
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举行“二次北伐”,形式上统
一了中国,宣布实行“训政”。1929 年至1930 年,制造了一系列军阀混战,
打败了反蒋各派系,建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从1930 年12 月至1934 年10
月,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后,对日本的武装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继续进行
反革命内战,残酷摧残进步势力,镇压抗日民主运动。大肆鼓吹法西斯主义,
建立复兴社等特务机构,强化法西斯统治,并推行复辟封建礼教的新生活运
动。1936 年12 月在西安事变中被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被迫接受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 年芦沟桥事变后,发表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开
始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 年4 月,任国民党总裁。1939 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
委员长兼国民参政会议长。从1937 年7 月至1938 年10 月,指挥国民党军队
对日作战,取得过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38 年10 月武汉失守后,采取了消
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1943 年9 月再次任国民政府
主席。11 月,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会谈,
发表了《开罗宣言》。抗日战争胜利后,一面伪装和谈,一面加紧部署内战,
企图独吞胜利果实。1946 年7 月,撕毁《停战协定》与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
战。11 月,召开非法的“制宪国大”。1948 年3 月,召开“行宪国大”,当
选为“总统”。1949 年1 月宣告“引退”,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控制国民党,
同年12 月,由成都逃到台湾。1950 年3 月,在台北重任“总统”。此后又
四次连任“总统”。在国民党七至十大上,继续被选为“总裁”。1975 年4
月在台北病死。
(李慎兆)

no.196 叶剑英
叶剑英
(ye jianying 1897—1986)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广东梅县人。1917 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
后追随孙中山投身于民主革命。1922 年任海军陆战队营长,陈炯明叛乱时,
率部护卫孙中山脱险。1924 年初,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参加创建黄埔
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5 年,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 年,参
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国民革命军新编
第二师师长。1927 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兼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
长。同年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2 月,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广州起义,
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1928 年冬,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
年下半年回国。 1931 年初,到达中央苏区,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兼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闽赣军区与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国工农红
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参与指挥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役。 1934 年10
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红三军团参谋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
参谋长。在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紧急关头,保护了党中央。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和军委参谋长。1936 年12 月,协助周恩来和平解
决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参谋长、八路军驻南京代表,在国
民党统治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多次参与同国民党谈判。1937 年至1941 年,
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1939 年2 月,参与创办国民党南
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副教育长。1941 年2 月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
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多次
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斗争。1945 年12 月,参加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重
庆进行停战谈判,出席政治协商会议。1946 年1 月,赴北平任军事调处执行
部中共代表。1947 年2 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1948 年5
月,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1949 年初,任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兼市长。8 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建
国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
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1954 年10 月回到北
京,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
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
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
记、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长等职。1976 年10 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
团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76 年后,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
中央委员。在八届十一中全会和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十
届一中全会和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十二届一中全会
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55 年9 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86 年10 月22 日,在北京病逝。
(李慎兆)

no.197 恽代英
恽代英
(yun daiying 1895—1931)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
运动领导人之一。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昌。 1917 年发起组
织进步团体互助社。五四运动时,为武汉地区主要领导人。1920 年发起创办
利群书社。192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安徽、四川等地任教。1923
年到上海,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上海大
学教授,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1924 年国共合作后,任国民党
上海特别市党部主任委员兼组织部长。 1925 年参加领导五卅运动。1926
年1 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二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
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教官兼军校中共党团书记。5 月,在毛泽东主办
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兼任教员。1926 年11 月到武汉工作,任中央军事
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常务委员,主持校务,并担任总政治教官。同时任中共湖
北省委委员、省政府委员、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兼职教员。在1927 年4 月召
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
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兼财务委员
会委员、宣传委员会代主席。1927 年12 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
维埃政府秘书长。中共六大后到上海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
宣传部秘书长,主编党刊《红旗》。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30 年任中共沪东行动委员会书记。同年5 月6 日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
捕,次年4 月29 日在南京遭杀害。
(李慎兆)

no.198 萧楚女
萧楚女
(xiao chunü 1893—1927) 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活动家和青年运动
领导人之一。原名树烈,学名楚汝,字秋。湖北汉阳人。1911 年参加武昌起
义。1919 年在武汉参加五四运动。1920 年加入恽代英等组织的利群书社,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四川任教,主编《新蜀报》。1924 年秋任中共中央
四川特派员,领导青年团的工作和四川的革命斗争。同年10 月,与杨闇公等
创建四川平民学社。1925 年在上海与恽代英共同主编《中国青年》。同年8
月到河南参加中共豫陕区工作,主编《中州评论》。不久返回上海,著文批
判反动的戴季陶主义与國家主义派。1926 年1 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二
大”。会后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协助代理部长毛泽东主办《政治周报》。
5 月至9 月,任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专任教员。年底,到黄
埔军校任政治教官,被聘为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党部政治顾问。1927 年4 月,
在广州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壮烈牺牲。
(李慎兆)

no.199 第二次直奉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
(dierci zhi feng zhanzheng)北洋军阀直、奉两系为争夺中央统
治权而爆发的第二次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北京政权为直系军阀曹锟、
吴佩孚控制。吴佩孚在英、美支持下,推行“武力统一”政策,一面准备对
东北的奉系军阀作战,一面把势力伸向南方,同时加紧对人民的压迫。1923
年10 月,曹锟贿选总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直系的各派军阀乘机反对
曹、吴。奉系军阀张作霖自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
积极整顿军备,并与皖系的浙江军阀卢永祥以及广东的孙中山形成反直三角
联盟。1924 年9 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直系另一军阀孙传芳从江苏、福
建进攻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张作霖以反对攻浙为由,于9 月15 日率奉
军向热河、山海关进攻,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8 日,吴佩孚就任“讨逆军”
总司令,出兵迎战。奉系投入兵力17 万人,直系投入兵力20 余万,双方均
有海空军参战。9 月下旬至10 月中旬,山海关一带的战斗十分激烈。10 月7
日,奉军下令总攻,12 日,吴佩孚亲到山海关督战。正当两军在前方相持,
北京空虚的时候,直系将领冯玉祥从热河前线秘密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10
月23 日,冯军进入北京,囚禁了曹锟。25 日,冯玉祥将所部改称国民军。
吴佩孚腹背受敌,全军覆灭。11 月3 日,率残部由大沽口浮海南逃。第二次
直奉战争结束。之后,冯玉祥与奉系共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
(李慎兆)

no.200 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
(beijing zhengbian) 1924 年直系将领冯玉祥在革命高潮推动下
于北京发动的政变。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不久被吴佩
孚排挤出河南,改任徒有虚名的陆军检阅使,率部驻防北京南苑。冯玉祥是
北洋军阀中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从1920 年开始与孙中山发生联系,此后国
民党人对冯玉祥不断进行争取工作。先后被吴佩孚打败的段祺瑞、张作霖也
积极联络冯玉祥反直。1923 年10 月曹锟贿选总统,引起全国普遍反对。在
反直浪潮中,冯玉祥与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陕军暂编第一师师长胡景翼
结成了反直三角同盟。1924 年9 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被任命为
“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与热河一线奉军作战。孙岳、胡景翼分
别被任命为京畿警备副司令和直系援军第二路司令。正当直、奉两军在山海
关一带激战时,冯军由古北口秘密回师北京,10 月22 日夜,在孙岳部配合
下占领北京城,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24 日,迫使曹锟下令停战,免去吴佩
孚本兼各职。25 日,冯玉祥将所部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冯任总司令兼第一
军军长,胡景翼、孙岳任副司令兼第二、三军军长。11 月2 日,曹锟被迫宣
告下台,直系控制的北京中央政权告终。同月5 日,国民军驱逐清废帝溥仪
出宫。北京政变后,冯玉祥与胡景翼、孙岳等联名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下旬,冯玉祥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
执政府”。北京政权又落入官僚军阀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
武装政变,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慎兆)

no.201 冯玉祥
冯玉祥
(feng yuxiang 1882—1948) 国民党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原名基善,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生于直隶青县,长
于保定。行伍出身。1910 年任第二十镇第八十标第三营管带(营长)。1911
年武昌起义后,参加发动滦州起义。1914 年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1915 年奉
令入川,反对袁世凯称帝,暗中与蔡锷联络,并促成四川独立。1917 年7 月,
参加讨伐张勋复辟。1918 年在湖北通电主和,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
1920 年派任佑民前往广州见孙中山。1920 年7 月直皖战争中,参加直系军队
和皖系军队作战。1921 年入陕,任第十一师师长、陕西督军。1922 年4 月第
一次直奉战争中,出陕援直,转任河南督军。10 月,调任陆军检阅使。1924
年10 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将所部改
称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11 月5 日,
驱逐溥仪出宫。1925 年1 月,前往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将国民军一军
各部统辖于西北边防督办署,改称暂编西北陆军。此后冯部被人习称为西北
军。 1926 年1 月通电下野,赴苏联考察。4 月于赴苏途中加入国民党。8
月离苏回国,被国民党中央任命为国民军党代表、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
会委员。9 月抵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国民军联军,被推为总司
令。率部誓师,表示遵奉孙中山遗嘱,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反对
帝国主义与军阀,宣布全军将士集体加入国民党。五原誓师后,在中国共产
党和苏联帮助下整顿队伍,任命共产党人刘伯坚为政治部副部长,采纳李大
钊建议进军甘、陕。1927 年5 月,在西安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6 月,占领郑州与武汉北伐军会师。后曾参与蒋介石、汪精卫的反共活动。
1928 年4 月,与蒋介石、桂系、阎锡山三派新军阀联合举行对奉系军阀张作
霖的“北伐”。以后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蒋冯
战争和中原大战,战败通电下野,西北军分化瓦解。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独裁统治。1933 年5 月与中国共
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将日伪军驱逐
出察哈尔境。后在蒋介石与日军联合进攻下失败。1935 年重返南京,任国民
党中央执行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第
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后被蒋介石免职。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与中共合
作,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与卖国政策。1946 年9 月赴美考察水利,在美
国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反对美国援蒋内战。1948 年初,加入中国国
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兼政治委员会主席。7 月,响应中共号召,乘
船由美国前往苏联,准备绕道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9 月1 日,途经黑
海时因轮船失事遇难。著有《我的生活》、《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等。
(李慎兆)

no.202 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
(wusa yundong) 1925 年5 月30 日从上海爆发的全国反帝爱国
运动。1925 年1 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革命群众运动,特别
是工人阶级反帝斗争迅猛发展。2 月至5 月,上海、青岛日资纱厂工人连续
举行罢工,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5 月15 日,上海内外棉纱
厂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10 余名。接着租界当局又逮捕开展
募捐援助工人斗争的学生,并提出损害中国工商业者利益的四提案,进行威
胁,更加激起上海人民的义愤。5 月30 日,上海工人、学生2 千多人在公共
租界各马路散发反帝传单,进行演讲,抗议枪杀顾正红,反对“四提案”,
又遭逮捕。聚集在南京路老闸捕房外的万余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要求释
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向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4 人,伤后不久死亡者9
人,重伤数十人,逮捕40 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晚,中共中央
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斗争扩大到各阶层人民,建立反帝统一战线,开展罢
工、罢课、罢市的三罢斗争。31 日,上海总工会成立,李立三、刘华任正副
委员长,刘少奇任总务科主任,宣布总同盟罢工。自6 月1 日起,上海有20
万工人罢工,5 万学生罢课,绝大部分商人罢市。6 月7 日,各界组成上海工
商学联合委员会,作为公开领导反帝斗争的机关,提出撤退驻华之英、日军
队,取消领事裁判权、惩凶、赔偿等17 项交涉条件。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迅速
波及全国。北京、南京、武汉、天津、长沙、广州、济南、重庆等近500 个
城镇的人民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反对帝国主义暴
行,一些地方的农民也加入斗争。全国投入反帝斗争的群众约1200 万人,形
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高潮。
帝国主义对上海人民的斗争继续采取镇压政策,同时采取分化反帝统一
战线的策略,对资产阶级进行威胁利诱。上海总商会于6 月19 日宣布停止罢
市,学生因暑期到来纷纷离校,工人阶级为避免孤军作战,决定改变斗争策
略,由总罢工改为经济斗争和局部解决,在日英资本家先后答应“承认中国
政府颁布工会条例”所组织之工会、对罢工工人在生活上“予以相当之帮助”、
“酌加工资”、不得无故开除工人等条件后,罢工工人于8、9 月间复工。这
次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显示了工人阶级的
领导力量和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李慎兆)

no.203 省港大罢工
省港大罢工
(shenggang dabagong)广州和香港工人为反抗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
案,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而举行的大罢工。1925 年6 月19 日,香港10 余
万工人在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邓中夏、陈延年、苏兆征等领导下,
为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和实现自身要求开始大罢工。半月内罢工人数增至
25 万,并有10 余万工人离开香港回到广州。21 日,广州英、美、日商洋行
和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参加了大罢工。23 日,广州和由香港返回广州的罢工工
人、市郊农民、学生和黄埔军校学生军约10 万人举行集会游行,高呼“打倒
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游行队伍行至沙面租界对岸的沙
基时,英、法帝国主义军队猝然以机枪、步枪向隔河示威群众射击,英、法、
葡等国军舰同时进行炮击,当场打死52 人,重伤170 余人,轻伤无数,造成
沙基惨案。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积极支援省港大罢工。
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加强对罢工的领导,于7 月3 日正式成立了以苏兆征为委
员长、李森(李启汉)为总干事、邓中夏、廖仲恺等为顾问的省港罢工委员
会,并组成有2 千多人的工人纠察队,严密封锁香港和沙面租界,使香港成
了“臭港”、“死港”。这次罢工在全国人民支援下,坚持到1926 年10 月
结束,历时16 个月,是世界罢工史上罕见的。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锻炼
了工人阶级,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准备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李慎兆)

no.204 邓中夏
邓中夏
(deng zhongxia 1894—1933)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早期工人运动
领导人之一。原名康,字仲懈。湖南宜章人。1917 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
1918 年与许德珩等发起组织学生救国会,创办《国民》杂志。5 月,参加北
京学生五四集会游行,后任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1920 年3 月,在李大
钊指导下,与高尚德、何孟雄等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在长辛店
从事工人运动。10 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主编《劳动音》周刊。1921
年元旦发起成立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5 月,参加创办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负责北方分部的工作。1922 年5 月,作为京汉
铁路工会代表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7 月,到上海参加中
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8 月中国劳动组
合书记部从上海迁到北京后,接任书记部主任。在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
中,参加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等,并起草《劳
动法大纲》,在全国发起劳动立法运动。1923 年二七惨案后,到上海任上海
大学校务长。6 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
委员。8 月。参加在南京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
为团中央执行委员,后任团中央局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参与编辑《中国青
年》。1925 年2 月,参加领导上海22 家日本纱厂的大罢工。5 月,到广州出
席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后留在广州任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和党
团书记,与苏兆征等发动和领导了省港大罢工,任中共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
书记、罢工委员会总顾问、工人纠察队训育长、法制顾问和劳动学院院长,
主持出版罢工委员会机关报《工人之路》。此外,还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
1927 年4 月,参加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共中
央秘书长。8 月,在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
员。会后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28 年初,调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同年6
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会后任中共驻共
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赤色职工国际
执行委员。在苏期间写成《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一书。1930 年7 月回国,任
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政委。1931 年冬,受王明“左”
倾路线的打击,回到上海。 1932 年任中国革命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
1933 年5 月在上海被捕,9 月21 日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遗著编为《邓中
夏文集》。
(李慎兆)

no.205 苏兆征
苏兆征
(su zhaozheng 1885—1929) 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主要领导人
之一。原名苏吉,广东香山人。1908 年加入同盟会。1911 年在广州参加辛亥
革命。1921 年2 月与林伟民等在香港成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1922 年1
月,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任罢工总办事处总务部主任、海员工会代理会长。
5 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1925 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5 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6 月,
领导省港大罢工,任罢工委员会委员长。1926 年5 月在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
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1927 年春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劳工
部长。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八七会
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广州起义时,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
1928 年到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
大会,当选为这两个组织的执行委员。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
中央政治局委员。1929 年1 月回国,同年2 月20 日在上海病逝。
(李慎兆)

no.206 彭湃
彭湃
(peng pai 1896—1929)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
动领导人之一。原名汉育,又名天泉。广东海丰人。1917 年赴日本留学,次
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在日本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1921 年回国,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任海丰县教育局长。1922 年开始从
事农民运动,创建赤山约农会。1923 年先后领导成立了海丰县总农会、惠州
农民联合会,当选为会长。同年7 月,惠州农民联合会改组为广东省农会,
任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4 年4 月到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国民党中
央农民部秘书,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第一届农讲所主任。同年5 月当选
为青年团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农工委员。9、10 月间,当选为中共广州
地委委员,稍后又当选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1925 年任广东省农民协会常务
委员、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长、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1926
年1 月,发表《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一书。11 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
会委员。1927 年3 月,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秘书长。4 月,
在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参
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农
工委员会委员。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领导
海陆丰农民起义,建立了海陆丰苏维埃政权,任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和东江特
委军委委员,在海陆丰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1928 年11 月到上海中共
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并兼任中共中央军事领导工作。在中共六
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9 年2 月,兼任中共江苏省
委常委和省委军委书记。同年8 月24 日,由于叛徒出卖被帝国主义者、国民
党军阀逮捕,8 月30 日,被敌人杀害。遗著编有《彭湃文集》。
(李慎兆)

no.207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guangzhou nongmin yundongjiangxisuo)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农民部主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全称为中国国民
党农民运动讲习所。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1924
年6 月30 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三十九次会议,决定建立农民运动
讲习所,同时委派彭湃创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主任。从1924 年7 月3
日农讲所正式开办到1926 年9 月结束共举办了六届,第一、五届主任为彭湃,
第二届为罗绮园,第三届为阮啸仙,第四届为谭植棠。1926 年5 月至9 月的
第六届,由主任制改为所长制,聘毛泽东为所长,招生范围也由以广东为主
扩大到全国20 个省区。农讲所学员都是工农运动的积极分子或有志于农民运
动的进步青年学生,他们除了学习政治理论外,还进行军事训练,做社会调
查和参加实际斗争。周恩来、萧楚女、瞿秋白、陈延年、林伯渠、吴玉章等
都曾为学员讲授主要课程或作报告。农讲所培养了772 名毕业生和25 名旁听
生。学员毕业后分赴各地从事农民运动,其中许多人成为农民运动和大革命
中的领导骨干,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慎兆)

no.208 第一次东征
第一次东征
(diyicidongzheng) 1925 年2 月至3 月广东革命政府讨伐盘踞在广
东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的战役。1924 年冬孙中山北上后,陈炯明以为有机
可乘,于1925 年1 月7 日自封为“救粤军总司令”,分三路进攻广州。中国
共产党号召广东工农群众支持革命政府,保卫广州,打倒陈炯明。1 月15 日
广州留守政府决定讨伐陈炯明。2 月1 日发布总动员令,以滇军杨希闵部、
桂军刘震寰部为左路和中路,以黄埔学生军和粤军许崇智部为右路,开始第
一次东征。右路军是这次东征的主力,由黄埔军校校长、粤军参谋长蒋介石
统领,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负责战时政治工作,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帮
助制定了东征计划并参加了东征。2 月4 日右路军占领东莞、石龙,11 日占
领宝安,15 日攻克淡水,27 日在彭湃领导的海丰农民配合下占领了陈炯明的
家乡海丰城。3 月7 日克复潮州、汕头。陈炯明逃往香港。3 月底陈部主力溃
败,残敌退往闽、赣边境。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李慎兆)

no.209 广州国民政府
广州国民政府
(guangzhou guominzhengfu)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
在广州建立的政权机关。广东革命政府原为孙中山于1923 年回广州后建立的
大元帅府,孙中山任大元帅。1925 年6 月15 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
开会议,根据国民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决定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7
月1 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它采用委员制取代大元帅府的
一长制,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张静江等16 人为委员。汪精卫、胡汉民、
谭延闿、许崇智、林森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任主席。下设财政、军事、外交
等部。聘鲍罗廷为高等顾问。国民政府宣布它的职责是履行孙中山遗嘱,对
外废除不平等条约,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对内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消灭军阀
势力。为此,积极整顿内部,实现了军政、民政和财政的统一。广州国民政
府的成立,促进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条件。1926 年
底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李慎兆)

no.210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
(guomin gemingjun)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组建的中国国民党领
导的革命军队,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变为反共反人民的军队。1926 年
7 月1 日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实现军政统一,于7 月6 日成立了军事委员会,
受中国国民党的指导与监督,管理统率国民政府所辖境内的军队和一切军事
机关。8 月26 日,军事委员会决议将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黄埔
军校新练的军队和一部分粤军为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谭延闿所部湘军为
第二军;朱培德所部滇军为第三军;在江西的粤军为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
李福林所部福军为第五军;后来,程潜所部湘军为第六军;广西桂系李宗仁
所部为第七军。国民革命军学习苏联经验,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建立
政治工作制度。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由共产党人担任。周恩来、李富春、
朱克靖、林伯渠先后曾任政治部主任或党代表。由于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
年团员在军队中的骨干作用和先锋作用,国民革命军取得了东征和北伐战争
的胜利。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政府军队仍用这一名称。
(李慎兆)

no.211 第二次东征
第二次东征
(dierci dongzheng) 1925 年10 月至11 月,广东革命政府第二
次讨伐盘踞广东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的战役。 1925 年9 月,被击溃的陈
炯明部在英帝国主义和段祺瑞政府支持下,乘革命军回师平叛之际,重占潮
州、汕头等东江一带,并集结重兵于惠州,企图和粤南的军阀邓本殷合力夹
击广州。为彻底消灭陈炯明部统一广东,国民政府于9 月28 日决定进行第二
次东征,任命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
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全军编为三个纵队,共3
万余人。10 月1 日,东征军开始出师。省港罢工工人组织了运输队、宣传队、
卫生队随军出发,东江农民为革命军当向导、运粮食。海陆丰农民在革命军
到达前,就占领了县城选举了县长。10 月14 日,东征军攻占了号称“南中
国第一险”的惠州,歼灭了敌军主力。11 月初占领梅县、汕头,再度收复东
江,陈炯明部被全歼。
(李慎兆)

no.212 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
(zhongshanjian shijian)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为打击共
产党,进一步篡夺军权而制造的阴谋事件,亦称三二○事件。1926 年3 月18
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向海军局传达蒋介石命令,要海军局迅速派兵舰到
黄埔候用。但19 日中山舰开抵黄埔后,蒋介石却声称并无调遣该舰之命令。
经请示蒋介石,中山舰又开回广州。蒋介石借中山舰的往返开动,诬陷共产
党阴谋暴动,要将他绑架到苏联,推翻国民政府,改建工农政府。20 日,擅
自宣布广州戒严,调动军队断绝内外交通,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
长李之龙(当时是共产党员),占领中山舰和海军局,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宅
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扣留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做党代表与政治工
作的共产党员。接着又强迫第一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50 多名共产党员退出该
军。蒋介石还利用这一事件排斥了汪精卫,逼汪离粤出国。由于中共陈独秀
等对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使其阴谋得以实现。

(李慎兆)

no.213 整理党务案
整理党务案
(zhengli dangwuan)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制造的排挤共
产党、篡夺国民党党权的阴谋事件。1926 年5 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
会上蒋介石以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间的关系为名,提出所谓“整理党务
案”,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任职和活动做出种种限制。规定共产党员在
国民党高级党部(中央党部、省党部和特别市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
超过1/3;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共产党须将加入国民党
的共产党员名册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共产党发给加入国民党
的共产党员的指示须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通过,等等。对蒋介石旨在限制共
产党,篡夺国民党党权的阴谋,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继续采取妥协退让的
方针,使这一提案在会上得到通过。会后,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全
部辞职,换上了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中
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要
职,垄断了党政军大权。
(李慎兆)

no.214 “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
(sanyiba canan) 1926 年3 月18 日段祺瑞卖国政府屠杀爱国请愿
群众的Liu血事件。1926 年1 月,在英、日帝国主义指使下,直、奉军阀达成
“谅解”,联合进攻国民军。3 月12 日,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大沽口,
炮击大沽口炮台,伤国民军10 余人。国民军被迫还击,将日舰逐出大沽口。
16 日,日本联合英、美、德、意等八国公使,以维护辛丑条约为由,向段祺
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止津、沽间的军事行动,撤除一切防务,限48
小时内答复,否则“各国海军当局决采所认为必要之手段”。与此同时,各
国军舰20 余艘云集大沽口,进行武力威胁。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激起了中国
人民的无比愤怒。3 月18 日,在国民党中央北京执行部和中共北方区委领导
下,北京各界人士万余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8 国最后通牒国民示威大会,
李大钊在会上作了讲演。大会通过了驳复八国最后通牒、宣布辛丑条约无效、
电勉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而战等决议。会后2 千多名群众赴铁狮子胡同执
政府和国务院请愿,要求拒绝八国通牒。当请愿队伍行至国务院东辕内时,
执政府卫队向群众开枪射击,打死47 人,伤200 余人。著名共产党人李大钊、
陈乔年等为掩护群众而负伤。鲁迅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使革命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此后北京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李慎兆)

no.215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beifa zhanzheng) 1926 年至1927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
下进行的、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直接目的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五卅运
动和全国工农运动的发展,为北伐战争准备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广东革命根
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为北伐战争准备了可靠的后方。这些表明,举行北伐的
条件已经成熟。1926 年2 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中央特别会议,确定现
时党的主要责任是从各方面准备和推动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并作出了准
备迎接北伐的决议。5 月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
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奉令为北伐先遣队挺进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6 月4 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案。7 月1 日,国民政府军事
委员会发布北伐动员令。7 月6 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宣
言》。7 月9 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国民革命军
共八个军,约10 万人。蒋介石为总司令,李济深为总参谋长,白崇禧为总参
谋次长,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敌军北洋军阀有三支:一是盘踞于湘、鄂、
豫、陕、冀一带并控制京汉铁路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拥有兵力20 万人;二是
占据江、浙、皖、赣、闽五省从直系军阀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拥有
兵力20 万人;三是占据东北和京、津地区及津浦路北段,并控制北京政权的
奉系军阀张作霖,共有兵力35 万人。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敌人内部矛盾
状况,北伐军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首先以主力攻
取两湖,消灭吴佩孚,占领长江中游;然后转向东南各省,消灭孙传芳占领
长江下游;最后在适当时机消灭张作霖及其他军阀。7 月12 日,北代军占领
长沙。8 月下旬,在湖北咸宁汀泗桥、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击溃吴佩孚主力。
10 月10 日,攻克武昌。至此,两湖战事结束,主战场转向江西。11 月5 日,
攻克九江。8 日,进占南昌,歼灭了孙传芳主力。12 月18 日,进入福州,占
领福建。 1927 年初,北伐军分三路向长江下游的浙江、安徽、江苏推进。
2 月18 日,占领杭州。3 月中进抵上海附近。3 月22 日,上海工人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解放了上海。24 日,北伐军攻克南京。在
北伐进军过程中,冯玉祥于1926 年9 月从苏联回国,在苏联政府和共产党人
刘伯坚、邓小平帮助下,于9 月17 日率所部国民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全
军加入国民党,随后经甘肃、陕西进入豫西。国民革命军自广州誓师北伐,
不过半年多的时间,就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占领了湘、鄂、赣、
闽、皖、苏、浙等省的全部或一部,把国民革命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
在北伐胜利进军影响下,西南川、滇、黔各省地方军阀也转向拥护国民政府。

(李慎兆)

no.216 叶挺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
(yeting dulituan)北伐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叶挺
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1925 年11 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
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领导下,于广东肇庆组建。其前身是中共两广
区委领导的成立于1924 年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此外,独立团还
从黄埔军校抽调一部分人员作骨干。战士多为招募的新兵。全团共2000 余
人,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干部的任免、调动由共产党决定。团
设党支部,直接由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领导。1926 年5 月作为北伐先遣队开
赴两湖前线。6 月5 日攻占攸县,打破了吴佩孚的战略企图,稳定了湖南战
局,为北伐军主力进入湖南创造了有利条件。8 月27 日、30 日攻占汀泗桥、
贺胜桥两战役和8 月31 日至10 月10 日围攻武昌的战斗中,英勇善战,屡建
奇功,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北伐军占领武昌后,该团扩编
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
(李慎兆)

no.217 叶挺
叶挺
(ye ting 1896—1946) 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
人之一。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人。1912—1918 年,先后在广东陆军小
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学习。1919 年参加孙中山创建的
粤军,任第一支队副官,并加入国民党。1920 年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工兵营
营长。1921 年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 年6 月陈炯明叛变
时,率部抵抗叛军,保护孙中山脱险。1923 年任大元帅府宪兵司令部参谋长
兼第一营营长。1924 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 年由苏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独立团
团长。1926 年5 月,率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挺进湖南,为北伐军开辟了前
进道路。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击溃吴佩孚主力。在武昌战役中,首先
攻入城内。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任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副师长兼第七十五团团
长。1927 年4 月,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5 月,率部
击溃夏斗寅叛军。8 月,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
军长。同年12 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总指挥部总指挥、工农红军总
司令。起义失败后去欧洲,与中国共产党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
任新四军军长。拥护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挺进敌后,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张。
1941 年1 月,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先后关押在上饶、桂林、重
庆、恩施等地。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了著名的《囚歌》。1946 年3 月获释,
经中共中央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 月8 日,与王若飞、秦邦宪、
邓发等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李慎兆)

no.218 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
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
(hunansheng diyici nongmin daibiao dahui) 1926 年12 月1
日至26 日在长沙召开,参加大会的有52 个县、2 个特别区的农民协
会代表170 人,代表会员130 多万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毛
泽东应邀出席了大会,在欢迎他的大会上和大会闭幕典礼上,作了两次重要
报告。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无论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
土豪劣绅,或者是要发展工商业,都必须依靠农民问题的解决;号召建立革
命的联合战线来抵抗反革命的联合战线;严厉斥责了对农民运动的诬蔑和反
对农民运动的反动理论。大会通过了减租减息、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
铲除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建立农民政权、组织农民自卫武装等33 个决议案。
选举了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其中大多数是共产党员。这次大会的召开极
大地推动了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到1927 年4 月,湖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发
展到518 万人。
(李慎兆)

no.219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shanghai gongren sanci wuzh-uang qiyi)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为配合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举行的三次起义。第一
次为1926 年10 月23 日至24 日。10 月16 日,浙江省长夏超宣布脱离孙传
芳独立,并向上海进攻。国民党上海政治分会主席钮永键结合一部分资产阶
级、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流氓,准备暴动,响应夏超。中国共产党决定与钮
永键合作,发动起义。由罗亦农、赵世炎担任总指挥。23 日,上海总工会下
令工人举行起义。由于夏超为孙传芳所败,工人战斗力量较弱小,仅有130
名武装工人和2000 名没有武装的战斗队伍,准备不充分,起义遭到失败。24
日晨,中共上海领导机关下令停止起义。第二次为1927 年2 月22 日。2 月
18 日,北伐军进占嘉兴,孙传芳准备从上海退却,由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前来
接防,上海政局不稳。中共江浙区委决定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18 日晚,上
海总工会发出总同盟罢工令,并发表罢工宣言,提出政治经济要求17 条。19
日大罢工开始。参加罢工人数达到36 万。21 日晚,工人开始夺取军警武装,
同敌展开局部战斗。 22 日,总同盟罢工转为武装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
殊,蒋介石又下令北伐军停止进攻上海,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境地,再次失败。
第三次发动于1927 年3 月21 日。第二次起义失败后,周恩来来到上海,以
中共军委书记兼江浙区委军委书记身份领导和组织了第三次武装起义。他和
江浙区委负责人罗亦农、赵世炎及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等一起,总结了
前两次起义的经验教训,做了充分准备。组织了5 千名工人武装纠察队,在
城市贫民和小资产阶级群众中进行广泛的政治工作,对敌人军事部署进行详
细侦察,制定了统一指挥,分区作战的起义计划。起义前10 天,发动铁路工
人举行大罢工,破坏张宗昌运兵上海的计划,切断敌人对上海的援助。3 月
21 日,北伐军抵达上海郊区龙华镇,张宗昌直鲁联军接替孙传芳驻防上海,
立足未稳。中共浙江区委和上海总工会决定立即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21 日
中午上海80 万工人举行总罢工,接着转为武装起义,向直鲁联军发起全面进
攻。这时,进抵上海近郊龙华的北伐军东路总指挥白崇禧,依照蒋介石的密
令按兵不动,阴谋利用北洋军阀削弱工人力量。上海工人经一天一夜激战,
于22 日下午占领上海,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并建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
其中共产党员在政府委员中占过半。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充分
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李慎兆)

no.220 戴季陶
戴季陶
(dai jitao 1890—1949) 名传贤,字选堂,又字季陶,号天仇。
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职于《上海日报》,
后任《天铎报》总编辑。1911 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民权
报》。1917 年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元帅府秘书长。1919 年在
上海创办《星期评论》。1924 年1 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
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和宣传部长。同年5 月又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4
年11 月随孙中山北上。1925 年3 月孙中山逝世后,积极从事反共煽惑活动。
6、7 月间,连续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
等小册子,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歪曲和篡改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所谓戴季陶主义,为
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等人篡夺革命领导权提供理论根据。
1927 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8 年以后,历任国民政府
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1949 年2 月在广州自杀。
(李慎兆)

no.221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siyier fangeming zhengbian)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
动的反革命政变。1927 年春,在北伐战争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
群众运动蓬勃高涨,北洋军阀走向末路的形势下,中外反动势力力图从革命
阵营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分化统一战线,破坏中国革命。在北伐战争中势
力迅速膨胀,政治上日趋反动的国民党新右派头目蒋介石,成为他们选中的
对象。蒋介石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建立其独裁统治,迫不
及待地投靠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加紧进行叛变革命的活动。3 月26 日,
蒋介石到达上海。帝国主义称赞他是唯一有武力进攻“激烈分子”,维持上
海局面的人物,特许其带卫兵自由出入租界,并答应驻扎上海的外国侵略军
帮助他镇压革命。蒋介石向帝国主义者表示:“保证与租界当局及外国捕房
取得密切合作,以建立上海的法律与秩序。”蒋介石在取得帝国主义支持的
同时,又同上海的大资产阶级和流氓势力相勾结。上海大资产阶级保证从财
政上支持蒋介石,4 月1 日首先提供300 万元。青红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
张啸林等组织了“中华共进会”和所谓“上海工界联合会”,以对抗上海总
工会,充当蒋介石的流氓打手。从3 月底开始,蒋介石连日召开“清党”反
共会议,部署反革命政变。这时,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仍右倾麻痹。4 月5
日,他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声称国民党“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
会之事”。要求群众“不听信任何谣言”,国共两党“开诚合作”。这个宣
言掩盖了蒋介石的反革命企图,麻痹了革命群众。蒋介石一面调动军队控制
上海,布置大屠杀;一面玩弄政治欺骗手段,4 月6 日亲题“共同奋斗”的
锦旗,派乐队送给工人纠察队,表示对上海工人的“敬意”,以麻痹工人的
警惕性。一切布置就绪后,蒋介石于11 日发出“已克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
的密令。4 月12 日凌晨,由“共进会”组织的全副武装的流氓分子,臂缠白
布黑“工”字袖标,冒充工人,从公共租界大量出动,袭击闸北总工会和南
市、沪西、吴淞、虹口等14 处工人纠察队。工人纠察队奋起反击,第二十六
军周凤岐部即以“调解工人内讧”为名,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打死打
伤工人300 多人。为抗议反动派的血腥暴行,13 日,上海20 多万工人举行
罢工。总工会召开了有6 万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一致决议要求惩办祸首,
发还工人武装。会后群众冒雨游行示威,向二十六军二师司令部请愿。当游
行队伍行至宝山路三德里时,埋伏在各里弄的反动军队用机枪向群众扫射,
历时十五六分钟,当场打死工人、市民100 多人,伤者无数。接着,反动派
下令禁止罢工游行,解散上海总工会,查封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四处捕杀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据不完全统计,至15 日,就有300 多人被杀,500 多
人被捕,5000 多人失踪。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人陈
延年、赵世炎等先后牺牲。此后,在蒋介石控制的其他地区,也相继举行“清
党”,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计其数。4 月18 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反
革命的“国民政府”。
(李慎兆)

no.222 马日事变
马日事变
(mari shibian) 1927 年5 月21 日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在湖南长
沙发动的反革命武装叛乱。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日益动摇,反动军官准备公
开叛变。1927 年4 月底,第三十五军军长何健在汉口召集一批反动军官开会,
密谋反共清党,举行武装叛变,决定首先在湖南发动。5 月初,何健派其军
部参谋余湘三到长沙进行策划,将土匪出身的三十五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
部从湘西调到长沙。5 月17 日,许克祥、余湘三与三十五军教导团团长王东
原、三十五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陶柳等举行会议,决定21 日举行公开叛变,由
许克祥任指挥官。21 日晚,许克祥率叛军1000 余人,分头袭击省总工会、
省农民协会、国民党省党部、省党校、省特别法庭等革命机关、团体,解除
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释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绅。共产党人李维汉、
夏曦等被抄家,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害。事变后,
许克祥与国民党右派组织了“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救党委员会”,继续在长沙
及各县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6 月10 日,被杀害者达1 万多人。
因21 日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这一事
变是武汉汪精卫集团开始叛变,并准备与南京蒋介石集团合流的信号。
(李慎兆)

no.223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qiyiwu fangeming zhengbian)1927 年7 月15 日汪精卫在武汉发
动的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帝国主义、蒋介石集团等
反革命势力对武汉地区加紧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
鄂赣三省工农运动继续高涨的形势下,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逐渐由动摇
走向反动。1927 年4 月,汪精卫提出制裁所谓“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
行动”。国民党中央党部决议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组织特别委员会,检
查各级党部、政府机关和民众团体一切言论行动。5 月,武汉政府连续发出
通告、训令,不准工农团体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禁止工会、农会逮捕反革
命和没收其财产,保护“公正绅耆”,保护“军人田产”。指责农民协会“幼
稚过当”、“骚扰后方,挠动人心”。下令解散湖北黄岗、黄陂两县的农民
协会。在汪精卫的怂恿下,5 月17 日,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在鄂南叛变。
5 月21 日,驻长沙的第三十五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发动叛乱。5 月29 日、
6 月5 日,江西省长兼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将共产党人“遣送出境”。湘鄂赣
地区的土豪劣绅乘机反攻倒算,破坏革命组织,杀害革命群众。6 月初,共
产国际代表罗易把共产国际发来的紧急指示不向中共中央传达,直接拿给汪
精卫,汪即以此作为“分共”的一个主要借口,召集武汉地区非共产党员的
国民党中央委员开会,策划反共办法。6 月10 日,汪精卫等与冯玉祥在郑州
举行会议,策划反共。19 日,蒋介石、冯玉祥等举行徐州会议,密谋“宁汉
合流”,共同反共。在革命的紧急关头,陈独秀主持的中共中央继续坚持右
倾投降主义错误,下令制止农民没收地主土地,自动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
30 日,中共中央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决议案,企
图用投降式 的让步拉住汪精卫,致使汪的反革命气焰更为嚣张。7 月15 日,
汪精卫不顾宋庆龄、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次扩大会议,讨论“分共”问题。决定:在一个月内,开第四
中央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分共问题。在未开会以前,制裁共产党人“违反本
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随后,反动军队封闭了工会、农会和所有革命团
体。在“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大规模地逮捕、屠杀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由于蒋介石的“清党”,汪精卫的“分共”,第一次
国共合作遭到破裂,国民革命遭到失败。国民党由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变为代
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国民政府由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变为地
主买办阶级的反革命专政策。
(李慎兆)

no.22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dierci guonei geming zhanzheng)又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
命战争”。1927 年至1937 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
义支持下的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战争。这次战争历时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27 年8 月至1931 年9 月。1927 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一方
面对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疯狂的镇压,另一方面继续同张作霖争夺对全
国的统治权。经过1928 年的“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国民党从形式上
将其统治扩展到了全国。国民党各派军阀在打败奉系之后,内部矛盾开始激
化,军阀混战接连发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军阀混战中打败
了所有对手,在全国确立了统治地位,他们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残
暴的白色恐怖。在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统治下,革命势力受到了严重摧残,
革命形势转入了低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不畏
强暴,坚持斗争。1927 年8 月1 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
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 月7 日,中共
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总方针。随后,英勇的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
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大张旗鼓地组织工农武装,走上了创建红军和农村革
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 年10 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
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在那里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
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 年4 月,朱
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
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
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赣、湘赣、闽
浙赣、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
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1930 年底至1931
年9 月,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
据地的三次“围剿”。不久,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局面。第二阶段,1931 年9 月至1935 年12 月。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 年的一二八事变,加剧了中日间的民族矛盾。
大敌当前,蒋介石统治集团却坚持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并提出“攘
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继续进行反人民的内战。1932 年6 月和1933 年
10 月,蒋介石又相继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第四、五次“围剿”。面对日本
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中国共产党一面号召全国
人民武装抗日,并掀起了全国范围的抗日民主浪潮;一面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在周恩来、
朱德的指挥下,曾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但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失
败。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其他多数
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左”倾错误领导下也损失严重,被迫撤离根据地,先
后参加了长征。1935 年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
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
中央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得以保存下来。
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排除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干扰,
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推动了中国革命重新走向高潮。
第三阶段,1935 年12 月至1937 年7 月。
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华北事变,进一步加剧了中华民族危机,国
内阶级关系亦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抗日民主运动
新高潮的到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把握了当时的形势,及时地于
1935 年12 月底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克服了1931 年以来党所犯的“左”倾关
门主义错误,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及时地调整了各
项政策,改变了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方针。与此同时,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
情况下,国民党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也逐渐改变了它的对日政策。
1936 年国内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继续向着有利于抗战的方向发展。
1936 年12 月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
局转换的枢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1937 年2 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求停止内
战,实现一致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标志着内战的初步结束和以国共合
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实现。1937 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
全国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朱汉国)

no.225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nanjing guomin zhengfu de ch-engli) 南京国民政府是蒋介
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成立于南京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
权。1927 年4 月15 日,叛变革命的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定都南京,
否认武汉国民政府,并通过恢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案。4 月17 日,蒋介
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国民政府于18 日在南京开始办公。
4 月18 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丁家桥原江苏省议会举行成立典礼。蔡元培
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接印。成立大会宣读了国民
党中央政治会议关于奠都南京宣言,并敦请汪精卫、谭延闿来南京行使职权。
成立大会还发表了《国民政府宣言》,宣布了所谓“国民革命之方略”四条:
“一曰使革命军愈与人民密切的结合;二曰造成廉洁之政府;三曰提倡保护
国内之实业;四曰保障农工团体之利益并扶助其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会议制,推举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李
石曾、邓泽如、蔡元培、李宗仁、何应钦、古应芬、柏文蔚、蒋作宾、陈铭
枢、甘乃光、陈果夫、叶楚伧等为政府委员,胡汉民、张静江、伍朝枢、古
应芬为政府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府各部门组成情况:秘书长钮永键,民政部
长薛笃弼,外交部长伍朝枢,财政部长古应芬(钱永铭代),司法部长王宠
惠,交通部长王伯群(暂代),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
名义上虽由胡汉民掌印,实际大权系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执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内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清党”的通缉令。
明令缉拿鲍罗廷、陈独秀、邓演达、吴玉章、徐谦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人士等197 人。5 月5 日,成立了以邓泽如为首的所谓“清党委员会”,立
即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开展“清党”运动,
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这表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一
开始就是一个抛弃孙中山三大政策,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反
革命政权。
南京政府成立后,统治中国达二十二年,其间虽屡屡改组,组织方式也
由会议制,改为主席制,后又改为总统制,但最终仍未逃脱覆灭的下场,1949
年被中国人民所推翻。
(朱汉国)

no.226 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
(ning han heliu) 1927 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
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
1927 年4 月18 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
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 月15 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
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此时,
手握重兵的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提议召集会议,讨论党务,解决党
内争执。7 月24 日,武汉的汪精卫、谭延闿、孙科等回电冯玉祥,表示愿意
“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8 月8 日,南京的蒋介石、胡汉民、李宗
仁等通电表示欢迎武汉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至此,宁汉都有合流的契
机,但双方存在着争夺国民党正统的尖锐斗争。武汉方面力主倒蒋,在宁的
桂系与蒋介石也是貌合神离。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加之亲自督战的津浦线
战事失败,8 月13 日,突然宣告下野,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职务。
亲蒋的张静江、胡汉民、吴稚晖等亦纷纷离宁赴沪。南京方面的实权主要落
在早就有联汉之意的桂系手中,这为宁汉合流提供了有利条件。8 月25 日,
武汉政府宣布迁都南京。8 月下旬到9 月上旬,武汉的谭延闿、孙科和汪精
卫、陈公博先后到达南京。汪精卫到南京后,即以国民党中央的“正统”自
居,主张立即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解决宁汉纠纷问题。但他们的主张没有得
到宁方响应。其时,由汉来宁的谭延闿、孙科也不再听命于汪,汪精卫只得
放弃召开四中全会的主张。孙科提出成立特别委员会代行中央职权的建议,
得到宁、汉、沪(原西山会议派)三方赞同。9 月15 日,特委会成立。 17
日,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
党“统一”完成。至此,宁汉合流正式实现。但是由于国民党内部各派势力
利害冲突,不可能达到真正统一。形式上的“统一”也很快为新的分裂所代
替。
(朱汉国)

no.227 阎锡山
阎锡山
(yan xishan 1883—1960) 长期割据山西的国民党军阀。字百川。
山西五台人。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 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
会。 1909 年回国,历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习、监督,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
第八十六标教练官、标统等职。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省长,从此长期盘
踞山西。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电服从三民主义,归附国
民党政府,并在山西进行“清党”反共。1928 年2 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
集团军总司令,随后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等一起,进行了北伐张作霖
的战争。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主席、北平分会代理主席兼平津
卫戍总司令等职。1930 年,联合冯玉祥、汪精卫等人,结成反蒋联盟,从而
引起历时半年的国民党军阀间的“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居大连。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返晋,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不久恢复国民政府
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1936 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
影响和推动下,曾同意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并出任会长。抗日战争爆发后,
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曾同意在山西省内建立青年抗敌决死队,进行抗日。
1939 年底,在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发动了反共的“十二月事变”。事
变被击退后,采取保存实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并与日本侵略者加
紧勾结,1941 年曾与日本达成共同防共的《汾阳协定》。抗战胜利后,参与
蒋介石发动的内战。1949 年6 月3 日在广州就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同年
12 月18 日去台湾。在台湾,曾任国民党当局总统府资政等职。1960 年5 月
23 日在台北病死。
(朱汉国)

no.228 李宗仁
李宗仁
(li zongren 1891—1969) 国民党桂系军阀首领。字德邻。广西桂
林人。早年入广西陆军小学堂。1910 年加入同盟会。1916 年参加护国军,后
投桂系军阀陆荣廷部。1917 年护法战争时参加粤桂联军, 1921 年任粤桂边
防军第三路司令,次年改称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1923 年3 月与广东革
命政府建立了联系,同年底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4 年奉孙中山命,任广西
全省绥靖督办公署督办兼广西陆军第一军长。1925 年与黄绍竑、白崇禧一起
率部击败旧桂系沈鸿英部,从而统一广西,开始了新桂系在广西的统治。1926
年1 月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3 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
长,率部参加北伐战争,曾指挥汨罗江、贺胜桥之战及武昌攻城战。 1927
年3 月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协助蒋介石“清党”。1928
年2 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随后与蒋介石、冯玉样、阎锡山
等一起指挥了北伐张作霖的战争。同年10 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参
议院院长。1929 年蒋桂矛盾激化,被国民党“三大”以“拒绝裁军”之由开
除党籍。3 月蒋桂战争爆发后发表反蒋通电,失败后出走香港。后重返广西
任护党救国军南路总司令,与蒋、粤军交战再次失败。1930 年中原大战爆发,
任反蒋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失败后退守南宁。1931 年5 月,又与陈
济棠在广州联衔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九一八事变后,被国民党第三届中
央执行委员会临时会议恢复了党籍。1936 年发动抗日反蒋的“六·一”事变,
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总司令,倡导焦土抗战。抗日战争爆发后,
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1938 年3、4 月间指挥台儿庄战
役,取得胜利。徐州失守后,督师转战于鄂北、豫南,在桐柏山、大洪山创
立游击基地,与日军周旋。1943 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负
责指挥第一、第五和第十战区。抗战胜利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
主任,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1948 年4 月当选为南京政府副总统。1949
年1 月蒋介石被迫引退后,代总统职权。同年底,借口出国疗疾,携眷旅美。
1954 年被蒋介石免去副总统职务。1955 年在美国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建
议。1965 年7 月冲破重重险阻,偕妻回到祖国,希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并声明“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
欢迎。 1969 年1 月30 日在北京病逝。
(朱汉国)

no.229 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
(erci beifa) 1928 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联合
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党自称这次战争是1926 年北伐的继续,
故有“二次北伐”之称。
1928 年1 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为了提高身
份,巩固其在国民党内的统治地位,蒋介石打出了“继续北伐”的旗帜,意
图把自己装扮成继承孙中山未竟事业的首领,以便“理直气壮”地号令天下,
使国民党各派听其指挥。而此时的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各实力派,为
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也都有“北伐”之意。于是,国民党中各派军阀,在相
互利用、相互争夺的基础上取得了暂时的妥协,并一致展开了同奉系军阀的
战争。
1928 年2 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进行“北伐”的决议。2 月11
日,国民政府令军事委员会“限期完成北伐”。之后,蒋介石以“北伐”之
名,对军队进行了重新改编。蒋介石把北伐各军编为四个集团军,自兼第一
集团军总司令,以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任第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
全军总司令蒋介石,参谋总长何应钦。全军共40 多个军,约70 余万人。北
伐部署是:第一集团军沿津浦线北进;第二集团军由津浦、京汉两线间的鲁
西和直南向北推进;第三集团军由京绥、正太两线向东攻占石家庄,再转京
汉线北进;第四集团军沿京汉线北上,然后四路会攻京津。当时张作霖的“安
国军”,参战兵力约40 万。
1928 年4 月7 日,蒋介石下总攻击令,各路战事同时发动。第一集团军
在鲁南和津浦线进展顺利。7 日发起攻击,9 日占郯城,10 日克台儿庄,中
旬占临城、滕县、兖州、曲阜,下旬占莱芜、泰安,5 月1 日克济南。第二
集团军发起攻击后,在直南首克邯郸,后受安国军重兵相抗,苦战于大名、
彰德一带;在鲁西,则连克郓城、巨野、济宁。第三集团军于4 月20 日冲出
娘子关向石家庄进攻。
国民党军的北伐,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4 月17 日,日本政府决定
出兵山东。5 月3 日,公然武装进攻济南,对济南居民和进驻济南的北伐军
进行大肆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面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蒋介石
妥协退让,命令部队撤离济南,绕道北进。
1928 年5 月上中旬,北伐军继续向奉军进攻,相继占领石家庄、临沂、
德州等地。5 月19 日,蒋介石调整部署,以第一、二集团军担任津浦线,第
三集团军担任京绥线、第四集团军担任京汉线,兵分三路,进逼京津。北伐
军很快占领绥远和大同、张家口、保定、沧州等地。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于
6 月3 日退出北京。6 月4 日,张作霖在退往沈阳途中,经皇姑屯车站时被日
本帝国主义炸死。6 月8 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 日接收天津。6 月15 日,
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蒋、冯、阎、桂联合的“二次北伐”,也随之
宣告完成。
蒋冯阎桂联合进行的“北伐”,实际上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
北中国统治权的战争。这次北伐,尽管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
消除了新旧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但旧的矛盾和斗争很快就为国民党新军阀
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取代

no.230 济南惨案
济南惨案
(jinan canan) 又称五三惨案。1928 年5 月3 日,日本帝国主义在
山东济南屠杀中国军民的血腥事件。
1928 年4 月,亲英美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打着“统一”的旗号,开始了
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阻止英美势力向中国北方发
展,借口保护侨民,于4 月下旬,出兵侵占济南。5 月1 日,国民党北伐军
开进济南,日军即寻衅闹事,开枪打死中国军民多人。5 月3 日,日军又向
国民党北伐军驻地大举进攻,将北伐军7000 余人缴械。蒋介石命令各师“约
束士兵,不准开枪还击”。日军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将国民党政府山东特派
交涉员蔡公时及16 名外交人员捆绑起来,并将蔡的耳、鼻、舌、眼剜下,用
机枪将十七人全部杀害。是日自早至晚,日军任意枪杀居民,尸体遍街,惨
不忍睹。5 月4 日,蒋介石下令撤出济南,绕道北进,但日军并不罢休。5
月7 日,日军向蒋介石提交最后通牒,提出要求严惩北伐军有关高级军官等
五项条件,并限12 小时以内答复。5 月8 日清晨,蒋介石派出代表熊式辉、
罗家伦驰奔济南,准备答复日本。但日军谬称期限已过,下令重炮轰城。5
月11 日,济南全为日军占领。日军进城,再次大施淫威,杀人放火,连续数
日不止。据世界红十字会济南分会查明:“济案”中,死亡6123 人,伤1700
余人。
济南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曾由此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
运动。迫于民众的压力,国民党南京政府于“二次北伐”结束后,也曾多次
与日本政府交涉“济案”问题,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抵赖罪责和国民党政
府的迁就妥协,直至1929 年3 月28 日,才达成“济案”协定。在中国政府
保证日本人“生命财产之安全”的条件下,日军撤离济南。济南惨案至此结
案。
(朱汉国)

no.231 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
(huanggutun shijian)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沈阳近郊皇姑屯火车站制造
的炸死张作霖的事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扶植起来的奉系军阀首
领。但是随着奉系军阀集团势力的不断扩大和日本索取东北“权益”胃口的
加大,加之英美势力的渗透,奉日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1927 年张作霖
不但未能满足日本要求修建铁路和自由租借东北土地等要求,反而引进英美
资本,修建大通(大虎山到通辽)、沈海(沈阳到海龙)等铁路和葫芦岛港,
从而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极大不满。1928 年5 月中旬,南京政府的“北伐
军”直逼京津,张作霖政权岌岌可危。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村冈和高级参谋河
本决定乘机谋杀张作霖,企图制造东北政局混乱,然后借口“维护治安”,
出兵占领东北。为此,河本制定了杀害张作霖的详细计划,准备在张回沈阳
途中炸车。
1928 年6 月4 日清晨,当张作霖的专车行驶至沈阳西北郊皇姑屯车站南
满铁路和京奉铁路交叉处时,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在南满铁路吊桥的炸药爆
炸。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和张作霖的一个姨太太当即炸死,张身受重伤,被急
救回沈阳“帅府”,于上午九时三十分毙命。这就是皇姑屯炸车事件。
张作霖被炸死后,由于奉系当局秘不发丧,使日军未敢轻举妄动。当天,
奉军第三方面军军团长、张作霖长子张学良连夜离京“奔丧”。回沈阳后张
学良承袭父职,稳定局势,至21 日才正式公布张作霖死讯,致使日本侵略者
的阴谋未能得逞。
(朱汉国)

no.232 蒋桂战争
蒋桂战争
(jiang gui zhanzheng)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之间
的战争。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关于军队的编遣和两湖地盘问题。 1928 年
春夏之际,李宗仁趁“二次北伐”之机,控制了两广、两湖,并在平津等地
大量扩充军队,从而引起蒋介石的不满。1929 年1 月,蒋介石为削减其他军
阀的兵力和地盘,在南京召开军事编遣会议。会上,李宗仁联合冯玉祥,反
对缩编自己的军队。蒋桂间矛盾日趋明朗。这时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战
争。1929 年2 月19 日,李宗仁以武汉政治分会名义免去亲蒋的湖南省主席
鲁涤平职务。这一事件成为蒋桂战争的导火线。3 月7 日,蒋介石电告李宗
仁,为维护“中央”威信,不得不调动军队作正当防卫。这是蒋介石的公开
宣战书。一时间,蒋桂双方调兵遣将,准备大战。3 月25 日,蒋介石下令讨
伐桂系。蒋军兵分三路,设讨逆行营于江西九江,任命朱培德、刘峙、韩复
榘为各路总指挥。桂军由于战线太长,内部矛盾重重,加之前线重要将领李
明瑞、杨腾辉等为蒋介石收买倒戈,因此一战即溃。4 月21 日,桂系放弃武
汉,李宗仁、白崇禧逃回广西。4 月25 日,蒋介石亲赴长沙,部署进攻广西
计划。5 月5 日,李宗仁以护党救国军南路总司令名义通电讨蒋,企图再决
一战,但已是强弩之末。这时广东已为当时亲蒋的陈济棠所控制,蒋介石与
陈济棠南北夹攻广西。6 月27 日,倒向蒋的原桂系派俞作柏部进驻南宁,李
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被迫通电下野。蒋桂战争至此结束。
(朱汉国)

no.233 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
(zhongyuan dazhan ) 又称“蒋冯阎大战”。1930 年国民党军阀蒋
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及其他反蒋派系在中原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混战。
1929 年内爆发的蒋桂、蒋冯、蒋唐(唐生智)战争,都以蒋派军阀势力
的胜利告终。但军阀内部的矛盾依然如故。冯玉祥、李宗仁等势力及汪精卫
改组派等政客集团不甘心失败,决心寻找机会与蒋介石再作较量。而尚未被
蒋打败的阎锡山则预感到他将成为蒋的主要打击目标,反蒋的态度遂更加坚
决。于是,1930 年春,上述各派势力终于形成了反蒋大联合,决心与蒋决一
死战。3 月中旬,冯、阎、桂三军将领联名发出逼蒋下野通电。4 月初,阎锡
山和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就任反蒋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副总司令。5
月初,阎、冯举行郑州会议,作了具体的军事部署,同时,蒋介石也完成了
军事准备。5 月1 日,蒋介石发表讨阎、冯誓师词。5 月8 日,蒋坐镇徐州,
准备亲自指挥陇海、津浦两线战事。5 月11 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于是,
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在绵延数千里的战场上,空前的军阀大混
战正式爆发。战争初始,反蒋联军南北夹攻,蒋军失利。6 月底,广东军阀
拥蒋出击,打败了从南向北攻蒋的桂军,解除了蒋介石的南线之忧,顿使战
况开始发生逆转。8 月,冯玉祥在陇海线集中大部兵力,对蒋发动猛烈攻势,
但一因时逢大雨,作战困难;二因阎部军队不积极配合,终未达到作战目的。
此后,反蒋联军开始由主动转为被动。9 月18 日,双方都极力争取的东北军
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随后派东北军入关,助蒋讨伐冯阎联军。在此情况下,
10 月中旬,阎、冯通电下野。 11 月反蒋联军宣告战败。
中原大战期间,反蒋各派还联合起来于8 月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
会议,组织了排蒋的党政机构。9 月,在北平宣告成立了以阎锡山为主席的
国民政府。扩大会议还声称要召集国民会议,并起草了“约法”。张学良入
关后,扩大会议从北平迁到太原,后随反蒋联军的战败而烟消云散。
中原大战历时半年多,双方死伤30 多万人,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战
争痛苦。这次军阀大混战,也给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蒋介石通过这次大战的胜利,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在国民党中的统治地位。
(朱汉国)

no.234 邓演达
邓演达
(deng yanda 1895—1931) 民主主义革命家,著名的国民党左派。
字择生,广东惠阳人。早年先后进广东陆军小学和保定军官学校学习。1919
年毕业后,赴福建参加孙中山的援闽粤军,历任营长、团长等职,拥护孙中
山北伐,曾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1924 年黄埔军校成立后,任教练部副主
任。后受蒋介石排挤,赴德国学习、参观。1925 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第三
期教育长。1926 年1 月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
执行委员。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在北伐战争过程
中,始终随军作战。当北伐军攻占武汉后,负责筹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
分校,旋任代校长,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分子。在武汉,与徐谦、吴玉章等
人还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与国民政府委员会临时联席会议,行使中
央最高职权,与蒋介石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1927 年3 月,出席国民党在
汉口召开的二届三中全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及中
央农民部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叛变行为,极力维
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7 月,鉴于汪精卫集团即
将背叛革命,于13 日公开发表《辞职宣言》,再次表示要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作“真正之革命”。此后被迫流亡苏联、德国等国。1927 年11 月,与宋庆
龄等人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
的宣言》,谴责了蒋介石、汪精卫之流背叛革命的罪行,表示了坚持反帝反
封建斗争的决心。1930 年5 月回国,同年8 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国民党
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被选为总干事,展开了反对蒋
介石统治的斗争。 1931 年8 月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11 月为蒋介石秘密
杀害于南京。
(朱汉国)

no.235 八一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
(bayi nanchang qiyi)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
政策的第一次英勇战斗。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派遣中央常委李立三等到九江,准备组
织党在北伐军中的力量,联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南下广
东,重建革命根据地。但这时张发奎已实行“清共”政策,李立三等便向中
共中央提出采取“独立的军事行动”的主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了李
立三的建议,并决定派中央常委周恩来赴南昌,组织前敌委员会领导南昌起
义。
1927 年7 月27 日,周恩来到达南昌。当天,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召开
会议,宣告前敌委员会正式成立。周恩来任书记,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
彭湃任委员,并决定贺龙任起义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
长。
经过几天紧张的准备,8 月1 日凌晨二时,在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
的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参加起义的部队有: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
十军第一、第二、第三师,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朱德率领的第
三军军官教导团等,总兵力共约三万余人。起义军经过近5 个小时的激战,
全歼守敌1 万余人,胜利占领了南昌城。起义胜利后,8 月1 日上午9 时,
在原江西省西花厅召开了包括起义领导人和各省市及海外华侨代表四十余人
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包括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在内的由
二十五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谭平山任主席。同时对起义部队
进行整编,决定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由贺龙代理总指
挥,叶挺代理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军:第二十军军长贺
龙(兼),党代表廖乾吾;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兼),党代表聂荣臻;第九
军军长韦杵(未到任),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向南昌进攻。中共前敌委员会
决定按原计划南下,“规取广东为革命根据地”。8 月3 日至5 日,起义部
队陆续撤离南昌,取道赣南,向东江进发,沿途打了不少胜仗,占领了不少
城镇,但部队没有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没有集中兵力歼灭敌人。9 月底
10 月初,起义部队主力到达广东潮州、汕头地区时,遭强大敌人围攻,激战
数日,损失严重。剩下的部队,一部分退到广东海陆丰地区,与彭湃领导的
农军会合;另一部分则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进入湘南,与当地农民斗争相结
合,于1928 年春发动了湘南起义,后来到达井冈山地区宁冈砻市,和毛泽东
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
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开始。因此,8 月1 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
放军的建军节日。
(朱汉国)

no.236 朱德
朱德
(zhu de 1886—1976) 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字玉阶。1886
年12 月1 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一个佃农家庭。幼年入私塾,
因家贫,一面读书,一面劳动。1909 年,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冬加入
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11 年从讲武堂毕业后,被派入云南新编陆
军,历任副目(副班长)、司务长、连长,秘密向士兵宣传同盟会纲领和各
地反清起义情况。在反对清王朝的革命中,率部参加云南武装起义。后参加
援川军,支援四川起义。1912 年返回昆明,任讲武堂军事教官。1915 年参加
反袁护国战争,任滇军步兵团长。1917 年升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了反对
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1919 年后,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朱德逐渐接受了
马克思主义。1922 年,为寻求革命真理,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离开云南经
北京、上海转赴德国,在柏林结识了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共产
党。1925 年因在柏林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当局逮捕,并被驱逐出境。
随即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 年夏回国,受中共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
作。同年11 月,和杨闇公、刘伯承组成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领
导了四川泸(州)顺(庆)起义。1927 年初,奉命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
军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培训了一批革命军事干部。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他参加领导了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八
一”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其主力在潮汕地区被
反动军队击败后,他率领余部重整旗鼓,坚持斗争,转战至湖南省南部,继
续组织武装暴动。1928 年1 月,与陈毅一起在湘南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发
动了宜章、郴州、耒阳、永兴、资兴等县的年关暴动。在暴动中,扩大了武
装力量,建立了湘南苏维埃政权。同年4 月,率部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领
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随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部队——中国
工农红军(初建时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军长。1929 年初,与毛泽东一
起率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2 月,
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作军事报告,参与制订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
议。1930 年6 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8 月,红一军团与红三
军团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任总司令,随后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
司令。1930 年11 月至1931 年9 月,他与毛泽东一起领导红一方面军连续战
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3 年春,他与红一方
面军总政委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又挫败了国民党军对根据地的第四次“围
剿”。1934 年1 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同年10 月
参加长征。1935 年1 月,他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
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会后与毛泽东一起指
挥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在长
征北上途中,他与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一起,对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
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促成了红军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
会宁的胜利会师,维护了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红军的团结。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
德任总指挥(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并兼任中共中央军
委前方军事委员会分会书记。1938 年3 月,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一
年后又改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朱德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率领和
指挥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
地。1938 年,他写了《论抗日游击战争》一书,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意义
及抗日游击队的战术与活动方针,对当时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起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1940 年5 月,他从华北前线返回延安,直接参与中共中央和中
央军委的工作,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战争。面对当时抗
日根据地暂时遇到的严重困难,是年冬,他提出了“南泥湾政策”(南泥湾
是延安南部的一片荒地),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开荒种地,为打
破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1945 年4 月,在中共第
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
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1946 年开始的解放战争中,朱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47 年
国民党攻占延安后,他同刘少奇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进行
中央委托的工作。同年秋,他亲临晋察冀前线,参与指挥了清风店、石家庄
等战役。在战略决战阶段,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1949 年4 月,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作战的命
令。经过渡江南下作战和解放西南、西北的几大战役,彻底摧毁了蒋介石集
团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党内曾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央副
主席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
党和國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
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还进行了一系列出
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等国事活动,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交往和
友谊。“文化大革命”中,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6
年7 月6 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朱汉国)

no.237 贺龙
贺龙
(he long 1896—1969)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出身贫
苦。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1916 年率青年农民持菜刀袭击芭茅溪盐
局,夺取枪支组织农民武装。1922 年,曾被孙中山任命为四川讨贼联军第九
混成旅旅长。1926 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六师师长兼湘
西镇守使、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等职。
大革命失败后,贺龙率部毅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
从此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和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7 年9 月,在起义军
南下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奉命回到湘鄂西地区组织和领导武装斗
争。1928 年初,在湘鄂西相继领导了监利、石首、华容、南县等地的年关暴
动和桑植起义。后在湘鄂西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至1929
年夏,初步形成了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1930 年秋,率
部去洪湖地区,与周逸群、段德昌领导的红六军合编为红二军团,任总指挥,
并使湘鄂边、洪湖两根据地连成一片。1932 年秋,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
错误指导被迫退出洪湖地区,返回湘鄂边。1934 年6 月,率部进入贵州,创
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同年10 月,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会师,任红二、
红六军团总指挥。随后又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兼任中共湘鄂川黔
军分会主席和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1935 年11 月率部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
开始长征。1936 年9 月,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成红二方面军,
任总指挥。在长征途中,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维护了党和红军
的团结。
抗日战争爆发后,贺龙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率部深入敌后开辟了
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 年12 月率部挺进冀中,打破日军多次“扫荡”,
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1940 年2 月率部返回晋西北。6 月,连续进行了一
个月的反“扫荡”战斗,作战250 余次,歼敌4500 余人。同年11 月,成立
晋西北军区,任司令员。1942 年6 月任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历任晋绥军区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
军第一副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了绥远、晋北、大同、集宁、晋南等战役,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龙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
副主席、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國家
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等职。1964 年起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
代化,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 年贺龙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
员。“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人身摧残,1969
年6 月9 日被迫害致死。著有《南昌起义与我军建设》、《湘鄂西初期的革
命斗争》等。
(朱汉国)

no.238 刘伯承
刘伯承
(liu bocheng 1892—198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解
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四川开县人。家庭出身贫苦。早年考入重庆
军政府学堂。1914 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参加过护国、护法战
争。1926 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
同年12 月,在四川参与发动了泸州、顺庆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
挥。1927 年春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大革命失败后,刘伯承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
会参谋团参谋长。起义失败后,被派赴苏联学习,先后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
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28 年6 月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
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对军事问题的补充报告》。1930 年夏回国后,任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同年12 月奉命到达上海,协助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1 年赴中央苏区,任红军学校校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曾参与指挥中央
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对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1934 年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
被错误地撤销红军总参谋长职务。1934 年10 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在长征
途中,刘伯承被重新任命为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在突破
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诸役中,刘伯承显示
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遵义会议上,他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红军长征
途中,刘伯承还特别注意党的民族政策,曾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使红军顺过彝族聚居的大凉山地区。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面对张国
焘的分裂活动,刘伯承坚持原则,对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党和红军的
团结。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就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深入敌后晋
冀鲁豫边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了晋冀鲁
豫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 年秋,刘伯承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沉重地
打击了侵华日军。在整个抗战期间,刘伯承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战役战斗,为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
员。1947 年6 月底,与邓小平一起率十万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
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 年11 月,刘伯承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
1949 年4 月,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同年11 月,又参与指挥了西南战役。
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均表现了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这
一时期,刘伯承率部直接解放了南京、皖南、浙西、闽北等广大地区及四川、
云南、贵州、西康四省,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南京解放后,刘伯承担任了第一任南京市长,并兼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人民解放军军事
学院院长兼政委、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为人民解放
军的正规化、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1955 年,刘伯承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中国共产党第七至
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
治局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 年后,由于年龄和
健康原因,辞去党、國家、军队的领导职务。1986 年10 月7 日在北京病逝。
著有《回顾长征》、《我们在太行山上》、《千里跃进大别山》等。
(朱汉国)

no.239 陈毅
陈毅
(chen yi 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解放军
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1919 年五四运动后,为
寻求革命真理,赴法勤工俭学。1921 年10 月,因参加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
被强行遣送回国。1922 年在重庆任《新蜀报》文艺副主笔,并由蔡和森介绍
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 年在北京中法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
党。此后,曾任北京学生总会的党团书记、中国国民党市党部的中共代表,
在北京从事青年运动。1926 年从中法大学毕业后,被派往四川万县在川军中
进行革命活动。1927 年春到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中共党委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陈毅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 年1 月,与朱德一起领
导了湘南年关暴动。同年4 月,与朱德一起率部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
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合,先后任新创建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委书记、政治部
主任,并被选为中共湘赣边特委委员。1929 年初,随毛泽东、朱德率部转战
赣南、闽西。同年6 月,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赴上海参加中
共中央军事会议,在周恩来主持下,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
信。后又协助毛泽东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
议。此后在中央根据地历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中共赣西南
特委书记、赣西特委书记、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并当选为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
共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留在苏区,在极
其艰苦的条件下,转战闽、浙、赣等省,坚持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
军,陈毅出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此
后率部挺进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 年,他又率
部北渡长江,在江北指挥了黄桥战役,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同年
11 月,华中总指挥部成立,任代理总指挥,统一指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部
队的抗日斗争。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与刘少奇等一起重建了新四军部队,
任新四军代理军长。从此,他统率新四军,抗击日伪军一次次“扫荡”和“清
剿”,坚持抗战,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
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率部抗击了
国民党军队对华中、山东地区的进攻。解放战争开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他率部连续取得了宿北、鲁南、莱芜和孟良崮等
战役的胜利。1947 年秋,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有力地配合了刘(伯
承)邓(小平)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部署。1948 年5 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
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同年11 月,参与组织和指挥了
淮海战役。1949 年春,人民解放军重新整编后,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4 月率部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和广大东南地区。上海解放后,陈毅
为第一任市长,此后相继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华东军区司令员等职,为建设新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4 年,陈毅调中央工
作。此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
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协助周恩来制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和
政策,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增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了
不懈的努力。1955 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党内,他是中共第
七、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2 年1 月6 日在北
京逝世。其诗文收入《陈毅诗词选集》。
(朱汉国)

no.240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
(baqi huiyi)1927 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出席
会议的有中央委员瞿秋白、李维汉、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
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候补中央委员毛泽东、李震瀛、陆沉。此
外还有监察委员、团中央代表、两湖代表、军委代表及共产国际代表等,共
20 多人。会议由李维汉主持。会议只开了一天,主要议程是:①共产国际代
表罗明纳兹报告;②中央常委代表瞿秋白报告;③改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
论通过了《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
《最近农民斗争议决案》及《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等重要文件。八七会议
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错误;会议成立了以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常务委员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继
续进行革命斗争,并决定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
收起义。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极大地振奋了全
党的革命精神,明确了党在新形势下的斗争方向,开始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
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新时期。但八七会议也有不足,会议在反对陈独秀右
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没有注意防止党内已经开始滋长的“左”倾情绪,
容许和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会议的这些不足,为“左”倾冒
险主义敞开了门户,不久就有瞿秋白发展成“左”倾盲动主义。
(朱汉国)

no.241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xiang gan bianjie qiushou qiyi)大革命失败后湘赣两省民众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27 年秋收季节举行的武装起义。1927 年中共八
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达湖南,具体部署湘赣边界的秋收起
义。8 月18 日,改组后的中共湖南省委召开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
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在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起义,并成立了以毛泽东
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9 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召开了军事会议,具体讨论了
秋收起义的军事部署问题。正式决定起义的武装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
而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
下辖四个团。第一团由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和平江、崇阳、通城的农民武
装组成;第二团以安源工人武装为骨干,加上萍乡,莲花等地的农民武装;
第三团则由浏阳工农义勇队和部分警卫团人员组成;第四团则全为原夏斗寅
的残部收编而成,总兵力约五千余人。9 月9 日,湘赣边界起义爆发。当天,
起义农民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两段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运
输。第一团在修水起义后,准备取道长寿街,进攻平江。在长寿街附近,四
团突然叛变,一团腹背受敌,损失惨重,被迫向浏阳方向转移。9 月10 日,
第二团在安源起义,相继攻克醴陵、浏阳。后在浏阳陷入敌人重围,损失大
部。9 月11 日,第三团由铜鼓西进,在攻占东门市后被敌人袭击,也遭损失。
9 月19 日,各路起义军退集到浏阳县的文家市。在这里,毛泽东召集前委会
议,讨论部队进军方向问题。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
的主张,决定向湘赣粤边的农村进军。会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南
下,向井冈山进军,开始了中国革命战略的伟大转折。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抛弃国民党旗帜,独立树起工农革
命军旗帜的开始。在其影响下,广东、湖北等地也相继爆发了秋收起义,从
此中国革命转入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
(朱汉国)

no.242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
(guangzhou qiyi)1927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动派、挽救中国革命的又一次英勇举动。
1927 年底,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抓住粤桂战争爆发、广
州城内兵力薄弱的有利时机,决定发动广州起义,并成立了以张大雷为委员
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起义的最高领导机关,同时成立了起义军总指挥
部和参谋部,由叶挺、叶剑英分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徐光英任参谋长。
12 月11 日凌晨3 时,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周文雍、聂荣臻、杨
殷等领导下,广州起义爆发。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主要是叶剑英率领的第四
军教导团和周文雍率领的广州工人赤卫队,大约六千余人。经过两个多小时
的激战,起义军占领了广州城区。当天上午,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
宣告成立,苏兆征任主席(因病未到任,由张太雷代理)。并颁发了宣言和
各项法令,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革命国民党和
各式军阀;一切土地收归国有。
广州起义震惊了中外反动派,他们立即联合起来向广州进攻。在英、美、
日等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的支援下,国民党军阀集中了五万兵力进攻广
州。起义军经过三天三夜的英勇奋战,终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而失败。起义
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在战斗中牺牲,革命群众七八千人惨遭杀害。13 日,起
义军被迫撤出广州市区。一部分在花县改编为红四师,开赴东江同海陆丰农
民起义军汇合;另一部分沿西江到达广西左右江,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还
有一部分则北上韶关,找到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后来上了井冈山。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人民向反革命势力进行的
又一次英勇的反击,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重要尝
试。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朱汉国)

no.243 张太雷
张太雷
(zhang tailei 1898—1927) 无产阶级革命家,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
之一。原名张曾让,又名泰来、椿年。江苏武进人。1916 年考入天津北洋大
学。1919 年五四运动中,任天津学生的联合决策机构——评议会会长,并领
导讲演团活动,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1920 年大学毕业后,赴北京
从事革命活动,参与创建了北京共产党小组,并与邓中夏等人创办了劳动补
习学校。1921 年曾两次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东方局的工作,并出席了共产
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回国后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翻译,对沟通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的作用。1922 至1925 年曾多次
出席青年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并参与主持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至
第三次代表大会,先后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常务委员和团中央书记。在此期
间,对于开展全国青年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1925 年秋天,张太雷奉命赴广东任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同时
兼任区委机关报《人民周刊》主编。1927 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
选为中央委员。会后,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同年7 月,在中国革命的危
急关键时刻,与瞿秋白等人组成中共临时政治局,积极挽救中国革命。8 月,
参加了著名的八七会议,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调任中共
广东省委书记,并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深入潮州、汕头等地组织群众,准备
武装暴动。
1927 年11 月,张太雷到达广州,组建了中共广东省委军委,并兼任书
记,开始策动广州武装起义。12 月11 日,与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著名的
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代理主席兼人民海陆军委员。次
日在与国民党政府军作战中牺牲。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张太雷文集》。
(朱汉国)

no.244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zhongguo gongchandang diliuci quanguo daibiao dahui)1928
年6 月18 日至7 月11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84 人,候补代
表34 人,代表党员4 万多人。瞿秋白、周恩来、向忠发等19 人组成大会主
席团,周恩来任大会秘书长。共产国际书记布哈林到会作了政治报告,阐述
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形势等问题。瞿秋白作了关于中国革命与共产党
的补充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刘伯承作了军事问题
的补充报告。大会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和关于苏维埃组织问题、土地问题、
农民问题、职工运动、军事工作、民族问题等决议案,通过了新的党章,选
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向忠发当选为总书记,李立三当选为中央秘书长和宣
传部长,周恩来当选为组织部长和军委书记。
这次大会正确地肯定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中
的十大纲领。大会正确地指出了当前的革命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
低潮,党的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大会总结了过去斗争
的经验和教训,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同时又批判了瞿秋白的“左”
倾盲动主义。这次大会制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使全党在革命的几个主
要问题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统一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这次大会也存在着缺点和错误,它对于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
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对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的
长期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这些错误使得八七会议以来的“左”倾思想未能
肃清,并被后来的“左”倾思想所片面发展和极端扩大。但大会的主要方面
是正确的。
(朱汉国)

no.24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jinggangshan geming genjudi)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
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1927 年10 月,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创建农村根据地的斗
争。11 月下旬,工农革命军攻下茶陵县城,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
——茶陵县工农民主政府。随后,遂川、宁冈等县也先后成立了工农民主政
府。到1928 年2 月,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
1928 年4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
井冈山,在宁冈砻市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5 月4 日,会师部队组成中
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
代表,下辖三个师六个团。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多次打退
反动军队的进攻。到1928 年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扩大到宁冈、永新、莲
花三个全县和吉安、安福、遂川、酃县各一部分,5 月下旬,成立了湘赣边
界工农兵政府。至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1928 年12 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进一步
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力量。1929 年1 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
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则
留守井冈山。留下的红军,经过曲折的斗争,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永新为中心,包括宁冈、莲花、上犹,崇义等十几个县革命政权的
湘赣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的创建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
来,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朱汉国)

no.246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e yu wan geming genjudi)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徐向前等开
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包括
黄安(今红安)、麻城、商城、光山、六安、霍山等26 个县。
1927 年11 月,共产党人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曹学楷等领导黄安、
麻城农民起义,成立了鄂东军,建立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29 年5 月,共
产党人徐子清、萧方、周维炯等领导了河南商城起义,建立了豫东南革命根
据地。1929 年11 月,共产党人舒传贤、周狷之等领导了安徽六安、霍山农
民起义,建立了皖西革命根据地。1930 年4 月,三块根据地联成一片,成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以郭述申为书记的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以甘元
景为主席的鄂豫皖苏维埃政府。至1931 年5 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
张国焘任书记。同年11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成立,
徐向前任总指挥。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中起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1932 年10 月,由于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
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
撤出根据地,向川陕地区转移。留下的红军组建了红二十五军,他们和当地
的人民武装一起继续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
(朱汉国)

no.247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min zhe gan geming gejudi)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等
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又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
省边界地区。
1928 年1 月共产党人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了江西横峰、弋阳农民起义,
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0 月,在中共崇安县委领导下,发动了崇安
农民起义,创建了闽北革命根据地。1930 年6 月,中共赣东北特委成立。1930
年7 月,闽北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赣东北、
闽北两块根据地亦随之合并。1931 年,又先后成立了以万永诚为书记的中共
赣东北省委和以方志敏为主席的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到1932 年底,赣东北
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三省,形成了包括福建崇安,浙江开化,江西弋阳、横
峰等26 个县的闽浙赣根据地。中共中央鉴于新的形势,遂改赣东北省为闽浙
赣省,方志敏任省委书记。
1934 年10 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十军与以红七军团组成的抗日先
遣队合编为红十军团,由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粟裕
任参谋长,继续担任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1935 年1 月,先遣队与优势敌
人作战失利,方志敏受伤被俘。余部在粟裕等领导下,继续转战闽浙赣坚持
游击战争。
(朱汉国)

no.248 方志敏
方志敏
(fang zhimin 1899—1935)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革命根据
地创建人之一。江西弋阳人。1919 年考入南昌江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2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江西最早的党员之
一。
1924 年国共合作后,方志敏曾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省农民
协会秘书长、主席等职,对开创江西的农民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回到赣东北地区,开始了重建中共组织、组织武
装暴动的革命斗争。1927 年11 月,方志敏在弋阳窑头村发起召开了弋阳、
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共产党代表会议,决定在赣东北发动农民举行
年关暴动,并成立了五县共产党委员会和农民起义总指挥部。方志敏被选任
书记和总指挥。1928 年1 月,方志敏与黄道、邵式平一起领导了弋(阳)横
(峰)农民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军(1928 年夏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
五团,1929 年4 月又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并成立了中共弋阳中心县
委。随后,方志敏率工农军转战于信江流域,开辟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1930 年7 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闽北根据地并入赣东北,赣东北红军
与闽北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由方志敏任军长。 1931 年11 月,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方志敏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兼
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这一时期,方志敏曾与中共内部的“左”倾错
误路线作过坚决的斗争,对巩固和发展赣东北根据地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32 年底,赣东北根据地扩展到闽浙赣三省,中共中央鉴于新的形势,
遂改赣东北省为闽浙赣省,旋任命方志敏为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 年10
月,由红七军团改组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闽浙赣根据地,和红十军会合,
组成红十军团,由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之后,方志敏率抗日先遣队继
续北上,至皖南,遭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苦战两月受挫。1935 年1 月,抗
日先遣队在撤回赣东北途中被七倍之敌围困于江西怀玉山区,激战七昼夜,
终因寡不敌众,除一部突围外,一部被俘,大部牺牲。方志敏被俘后押往南
昌,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并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可爱的中国》、
《狱中纪实》等反映崇高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同年8 月6
日在南昌被秘密杀害。
(朱汉国)

no.249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xiang exi geming genjudi)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等开辟
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包括洪湖、湘鄂边、襄
枣宜、巴兴归等革命根据地。
1927 年底,贺龙、周逸群等奉中共中央指示前往湘鄂西发动革命。1928
年初,在监利县境内,贺龙、周逸群等与当地贺锦斋、吴仙洲等领导的游击
队会合,打起了工农革命旗帜,随后相继领导了监利、石首、华容、南县等
地的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
1928 年4 月后,贺龙率一部武装力量进入湘鄂边山区开展游击战争。7
月初,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指示成立了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当地
的工农武装正式整编为红四军。1928 年底至1929 年春,红四军相继攻克建
始、鹤峰、桑植等县城,开辟了湘鄂边根据地。
与此同时,周逸群转至洪湖地区,组织中共鄂西特委,在监利、华容、
石首、江陵、沔阳等地领导武装斗争,并建立了分别由段德昌、段玉林领导
的两支较大的游击队。1929 年这两支游击队编为鄂西游击总队,1930 年春又
改编为红六军。红六军成立后,先后攻占沔阳、潜江、石首、汉川、华容、
公安等地,开辟了洪湖根据地。
1930 年夏,贺龙率红四军东下洪湖地区,7 月初,与红六军会师公安城。
随后红四军改称红二军,两军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
湘鄂边、洪湖两个根据地亦随之连成一片。
1931 年3 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湘鄂
西根据地扩展到汉水以北的鄂中地区。5 月,红军在鄂西北开辟了均(县)
房(县)革命根据地。同年底,中共中央把襄枣宜革命根据地划归湘鄂西中
央分局管辖。到1932 年夏,湘鄂西根据地发展刊包括洪湖、湘鄂边、襄枣宜、
巴兴归根据地,以及鄂西北的均县、房县、谷城、保康等二十多个县的地区,
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三万余人。
1932 年秋,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
党军对湘鄂西根据地的“围剿”,被迫撤离湘鄂西,转至黔东地区继续坚持
斗争。
(朱汉国)

no.250 湘鄂边、洪湖革命根据地
湘鄂边、洪湖革命根据地
(xiang ebian honghu geminggenjudi) 参见“湘鄂西革命根据
地”。
平江起义(pingjiang qiyi)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
湖南平江领导的武装起义。
1928 年7 月22 日,共产党人彭德怀率原国民党湖南独立师第一团官兵
在平江城郊天岳书院广场上誓师起义。经过近两小时激战,起义军捣毁了平
江县城反动的军政机关,活捉敌县长,释放狱中所有的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占领了整个平江城。
按照起义部署和事前的秘密联系,7 月23 日,共产党人黄公略率领在嘉
义镇起义的第三团第三营,贺国中率领在岳州起义的独立师随营学校全体学
员,赶往平江。
为了巩固和扩大起义成果,起义军仿效井冈山的红四军,成立了中国工
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下辖十三、十四两个师。7
月24 日,红五军党组织和中共平江县委召开联席会议,宣布成立平江具工农
兵苏维埃政府。
7 月29 日,国民党军以6 个团的兵力向平江反扑。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8 月1 日,红五军撤出平江城,转战于湘鄂赣边区的平江、浏阳、万载、修
水、通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2 月11 日,彭
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转战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留下的部队在黄公
略的领导下,继续在湘鄂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
(朱汉国)

no.251 彭德怀
彭德怀
(peng dehuai 1898—1974)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解
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彭得华。湖南湘潭人。早年考入湖南陆
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在湘军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26 年参加北伐战
争。
大革命失败后,彭德怀在共产党人段德昌等人影响下,逐渐接受了共产
主义思想。1928 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 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等发
动和领导了湖南平江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此后,率
部转战于湘鄂赣边,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辟了湘鄂
赣革命根据地。 1928 年12 月,与滕代远一起率红五军主力进军井冈山,与
毛泽东、朱德的红四军会师。 1929 年初,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后,他率
红五军留守井冈山,与敌军周旋于湘赣边界,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
了基础。1930 年6 月,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成红三军团,任总指挥。此后,
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战争,屡建战功。1931 年11 月,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
年10 月参加长征。1935 年1 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提出了严肃批评。1935
年6 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分裂红军的
活动,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起了积极的作用。后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
陕甘支队)司令员,和毛泽东等一起率部首先到达陕北,为红军长征的胜利
作出了贡献。1936 年奉命先后组织抗日先锋军和西方野战军,东进山西,西
征宁夏、陇东,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德怀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和朱德一起指挥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抗日根据
地。1940 年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重创了日军,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
志。1942 年任中共华北局代理书记。1945 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又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同时兼任西北野战
军(后改称第一野战军)司令员。为打破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他率部在
陕北地区与十倍于己的敌军作战,在1947 年进行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
沙家店等战役中,连战皆捷,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1949 年挟人民解
放军三大战役胜利之威,他率部西进,一举解放了西北陕西、甘肃、宁夏、
青海、新疆五省区,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任中央人民革
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
北局第一书记等职。1950 年10 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
政委,率师援朝,为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52 年回国
后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 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
员会副主席,为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尽了不懈的努力。1955 年被授
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 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
央委员,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 年7 月,在庐山召开
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上书毛泽东主席,陈述1958 年以来党所犯
的“左”倾错误,被错误地定为
“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遭到错误的批判,并被免去副总理兼国防
部长职务。“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诬陷和残酷迫害,1974 年11 月29 日含
冤逝世。1978 年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有《彭德怀自述》等。
(朱汉国)

no.252 黄公略
黄公略
(huang gonglüe 1898—1931)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湖
南湘乡人。早年参加湘军。1925 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 年参加北伐战争,
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第三团连长、第二师三十团团副。1927 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遵中共指示回湖南,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
三团三营营长,积极在官兵中进行革命宣传。1928 年7 月,与彭德怀一起组
织领导了湖南平江起义,参与创建了红五军,任红五军第十三师副师长兼第
四团党代表。随后,率部转战于平江、浏阳一带,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同年12 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根据地后,黄公略率部仍留守湘鄂
赣边,坚持游击战争。1929 年4 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长兼中共
湘鄂赣边特委常委,对湘鄂赣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年
秋,红五军主力回师平江后,黄公略升任红五军副军长。同年冬,奉命赴赣
西南任新编的红六军军长。1930 年红六军改称红三军,黄公略仍任军长。红
三军在黄公略领导下,正确执行党的战略方针,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
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到1930 年10 月,不仅扩大了红军队伍,而且使赣
西南根据地连成一片,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当年曾
有诗咏赞黄公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此后,黄公略率
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在龙冈、老营盘、方石岭
等战斗,屡建战功。1931 年9 月15 日,黄公略奉命率红三军向瑞金转移,
经东固六渡坳时,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为表彰黄公略对创建红军和
革命根据地的业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曾在中央苏区设置公略
县,命名公略步兵学校。
(朱汉国)

no.253 湘赣革命根据地
(xiang gan geming genjudi)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等开
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湘赣根据地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位于赣江以西,袁水流域以南,大庾以北,攸县、酃县以东地区。
1929 年1 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留守井冈
山的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在彭德怀等领导下,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根据
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29 年1 月下旬,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分路向井冈
山进犯,在优势敌人面前,留守红军被迫突围向赣南转移。5 月,红五军在
彭德怀率领下重返井冈山。在当地农民武装配合下,红五军粉碎了国民党军
的多次“会剿”,恢复和巩固了永新、宁冈、莲花、上犹、崇义等十余县的
革命政权。1931 年8 月,中共中央在永新成立了湘赣省临时省委和湘赣省工
农兵政府。至此,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永新为中心,包
括宁冈、莲花、上犹、崇义等十几个县革命政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
1933 年6 月,湘赣根据地的红军和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军合编为红六军
团。1934 年8 月,红六军团奉命撤离湘赣根据地进行西征,留下的地方武装
在谭余保等领导下继续在湘赣边坚持游击战争。
(朱汉国)

no.254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xiang e gan geming genjudi)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公略等
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
1928 年7 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了湖南平江起义,建立了红
五军。12 月,红五军主力在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下向井冈山转移,红五军另
一部则改编为红军湘鄂赣边支队,在支队长黄公略的领导下,留在湘鄂赣边
坚持武装斗争。1930 年3 月,彭德怀率红五军重返湘鄂赣边,与黄公略的湘
鄂赣边支队一起,多次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初步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931 年7 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以李宗白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赣省委。9 月,
成立了由赖汝樵任主席的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是年,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
展到湖南的平江、浏阳、岳阳、湘阴、临湘,湖北的通城、崇阳、通山、蒲
圻、咸宁、阳新、大冶、鄂城、黄梅、广济、蕲春、浠水,江西的修水、宜
春、铜鼓、宜丰、高安、萍乡、瑞昌、靖安、万载、奉新等二十余县。
1934 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根据地的红军在第五
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少数部队
在陈寿昌、徐彦刚、傅秋涛等领导下,在湘鄂赣边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朱汉国)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