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保存得最好的历史名城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天长古城


井陉县天长镇,位于晋冀结合部的太行山区,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城,虽因年延久远以及近代战争的摧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是河北历史名城。

 井陉县天长镇,位于晋冀结合部的太行山区,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城,虽因年延久远以及近代战争的摧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是河北历史名城。

                 

古镇沧桑

    天长古城历史悠久,至迟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活动,近年相继在这一带发现先商和商代文化遗址,以及战国遗址说明天长城一带的绵河流域是井陉古代文明发展的摇篮之一。隋代渐为村落,到唐代,由于天长地处河北经山西入首都长安之要路处,天长也开始发展兴旺,唐中、后期称“天长镇”,在镇内设置军使衙院并驻有军队以及管理驿务官员,成为河北西部军事重镇,并建有城池。唐末藩镇割据,此地为军事要隘,遂改称“天长军”。五代后晋时,由改为天威军。宋熙宁八年(1075年)县治所迁至天长,遂在唐天长城的基础上,重新建城,城墙为土筑。因北墙外为土岭无民居及道路,所以没有设北城门,只设东、南、西三门。当时除了修筑了城墙、城门外,还在城内建置了县署、学宫等。以后经历金、元两代,县城内行政设施等建筑日臻完善。特别明、清两    代,又相继对进行了多次修缮与增建。天长古城历作为井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新中国,直至1958年11月5日井陉、获鹿两县合并,县政府迁至微水镇,作为县治,共有883年的历史。

    天长镇地理位置重要。有人曾对这里的地形地貌做过这样的描述:“绵河潆于前,陉山踞于后,固关之险控带西南,抱犊之雄延亘东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盖古岩邑也”。唐代大诗人王维过井经时,以“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苍山”的诗句赞美这里的山水风光。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曾涉足此地,秦始皇出巡,韩信设背水列阵,清康熙西巡,孙中山赴晋视察等,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天长镇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

                  

no.2 平遥古城


●中文名称:平遥古城

  ●英文名称: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平遥古城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 概况: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國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no.3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古城池总面积2.25平方千米,至今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的历史风貌。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no.4 日本京都


  日本历史古都、佛教中心、神道教圣地、文化艺术摇篮、著名旅游城市、京都府首府——京都,位于本州岛中西部,座落在京都盆地北部,东距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仅5公里,东、西、北三面有丹波山地、比良山地和贵船山地环绕,市区随京都盆地向南面大阪湾敞开为巨型口袋形状,面积610平方公里,人口160多万。市区房屋依盆地山坡而建,街道上下起伏,高野川和贺茂川在市区汇合成鸭川向南流入桂川,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神殿古庙、皇宫御园分布在起伏的街道两侧,错落有序,使京都保持着浓厚的古都风貌。京都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市区林木郁郁葱葱,郊区田野格外翠绿。京都以悠久的历史和秀丽的风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au1 9q*r9  
  京都曾作为日本的国都历时1000余年,享有“千年古都”之称。京都古称平安京,城市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据有关史料记载,到公元6世纪,京都地区已拥有数万居民。公元794年,桓武天皇为革新朝政,将国都由山城长冈(即今京都市西郊)迁到这里,希望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定名为平安京,从此真正开创了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1869年明治政府将国都迁往东京,京都作为国都的历史有1075年之久。由于京都地处东京西面,国都迁至东京后,天皇登基,國家大典仍在京都的紫宸殿内举行,故又有“西京”的称号。 =/j!s|p  
  京都由于历史悠久,享有天皇登基特殊政治地位,加上是全国的佛教中心和神道教的圣地,因而拥有各种历史遗址和古代建筑,1950年被宣布为国际文化观光城市。市区迄今尚存有1877个寺院和神社,平均每一个街区就有一座佛寺。 &oz  
  在建筑物、雕刻、绘画、庭院等古文物中被定为国宝的有211件,被定为重要文物的达1646件。京都著名的佛寺有平安神宫、本愿寺(分东、西两座)、广隆寺、金阁寺、银阁寺、万福寺、西芳寺、南禅寺、相国寺、龙安寺、寂光寺、清水寺、妙心寺、诗仙党、三十三间堂、三千院、八阪神社、下鸭神社等。这些著名佛寺,建筑古老,珍藏经典,文物丰富,加之庭院相映,兼具宗教和旅游的双重作用。市区其他名胜古迹还有旧皇宫、二条城、京都塔、桂离宫、明治天皇陵、修学院离宫、祗园、龟山、岚山等。京都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其中以每年5月的货祀、7月的祗园祀和10月的时代祀规模最大,场面热闹,被称为京都三大祀。祭祀活动按古典程序进行,异常隆重,参加者身着平安时代的服装。市郊还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如观赏樱花、枫叶的好去处岚山;龟山公园终年苍松翠柏,每到秋季还点缀着丛丛红叶,分外娇艳;琵琶湖湖岸蜿蜒曲折,北宽南狭,形似琵琶,富于神秘色彩。京都每年接待游客和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者达1500万人之多。 sa<\nh$_x  
  京都古城建筑的突出特点是,同中国唐朝的洛阳城和长安城十分相似,这是因为平安京建立之初时逢中国的盛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早在公元8世纪,京都分为东京、西京两部分,东京仿洛阳,西京仿长安。城北中央为皇室所在的宫城,宫城之外是作衙署之用的皇城,而皇城之外是作为一般官吏、平民居住的都城。全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呈长方形,街道纵横,对称相交,形如棋盘,因而日本人总喜爱称京都为“洛阳”、“洛城”。 ?/t=g k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京都的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与日本四大工业之一的(大)阪、神(户)工业区连接成片的城市。 )%p46(]  
  京都以纺织工业闻名,是日本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所生产的绸质和服衣料“西阵织”、“京友禅”畅销世界各地。京都还拥有机械制造、精密仪器、新兴化工行业等工业部门,并生产京漆器、京扇、京佛、艺术陶器等手工艺产品。可以说,京都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而且是相当现代化的城市。 /m>seo\{c  
  京都还是日本西郊文化中心,有建于1897年的京都大学、收藏日本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国立京都博物馆以及京都府立图书馆、国立近代美术馆、工艺美术陈列馆等机构。

no.5 日本奈良



  日本历史名城、国际游览城市、日本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奈良县首府——奈良,位于本州岛中西部,座落在奈良县北端,同京都、大阪略成等腰三角形方位,四面环山,市区建筑保持古香古色风采,1950年被宣布为国际文化城市。   奈良城市面积212平方公里,人口30余万。从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考证,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这一带。公元708年,元明天皇认为奈良四面环山、城外峰峦叠翠、草原广阔、山青水秀,是一块风水宝地,便颁发诏书,调集全国能工巧匠,大兴土木,营建新城,并定名为平城京。710年,城市建筑尚未全部竣工,元明天皇便下令将国都从藤原京(位于奈良东南)迁至平城京。当时城市拥有多座寺院,佛事活动频繁。从此可见,奈良作为国都和佛教圣地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在日本的奈良时代(710年至789年),平城京曾先后作为7代天皇的国都,是这座城市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创造了日本文化史上称为天平时代文化。自桓武天皇于784年将国都迁往山城长冈,后于794年又迁往平安京后,奈良因失去国都地位日渐衰落。江户时代,奈良成为慕府的直辖领地,改称为南都。 1898年设立奈良市,修筑了奈良至京都的铁路,市区建造了奈良公园,城市建设逐渐得到发展。今天的奈良市,已成为一座古代遗风与现代城市巧妙结合为一体的城市,显得古雅、和谐和自然,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享有“东方罗马城”的盛誉,每年接待游客多达1000万人次以上。 }a uq#x  
  奈良作为古老的文化城市,拥有众多的古寺神社和历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称号,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奈良的重要名胜古迹有平城京遗址、皇陵、东大寺、唐招提寺、药师寺、兴福寺、大安寺、法隆寺、正仓院、春日神社、元兴寺、西大寺、手向山八幡神宫、奈良公园等。平城京遗址是仿中国唐朝的长安城建筑的,其比例为缩小的1/4,呈正方形,皇宫座落在北部,由太极殿、朝集殿和明堂构成。遗址位于城市西郊,已出土2万多件陶器以及2.5万片木简等文物,成为研究日本古代社会历史进程的珍贵史料。城市东面的奈良公园,密布参天的古杉老松,园内驯养着近千头鹿,环境幽静,风光迷人。座落在奈良公园内的东大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筑,建于743年至760年,富于中国瑰丽精细、变化多端的建筑风格,寺内有铸造于公元8世纪中叶的金铜佛像,高16米多,重约5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金铜佛像,代表了天平时代文化的精华,被定为日本的“国宝”。 [z_z tk1  
  法隆寺是日本最古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其内本尊救世观音等是日本“国宝”,寺内还珍藏有祈祷世界安宁的经典“陀罗尼经”,被确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品。城市西郊的康招提寺,建于759年,是中国唐朝鉴真大师创建的,这座古老佛寺充分体现了中国盛唐时期建筑和造型艺术的高超水平,由金堂、开山堂、讲堂、礼堂、宝藏、经藏等众多殿宇和庭院组成,极盛时期有僧徒3000余人。开山堂里鉴真大师的干漆圆寂姿态坐像,面显微笑,双目紧闭,面向西方,被列为日本的“国宝”。座落在东大寺西面的兴福寺,寺内供奉着许多天平时代的佛像,拥有五重塔、三重塔等著名古老建筑。城市北面的佐纪丘陵地带有5000多座大小皇陵。另外,城市东面的春日神社和手向山八幡神宫是每年3月举行春日祀(日本三人祭祀之一)的中心,届时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今天的奈良主要市区位于平城京遗址以东,街道为“条坊”状展开,中心地带是奈良县府机构所在地。城市商业十分发达,传统产品有陶器、漆器、茶道用具、笔墨、一刀雕、团扇、折扇、漂白布、蚊帐等,并拥有纺织、电机、金属制品等工业。
  奈良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城市,友好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早在574年至622年的圣德太子时代,就曾多次派使者来中国。中国鉴真大师曾6次东渡,最后在奈良弘扬佛教,传播中国文化,并圆寂于唐招提寺。

no.6 越南河内



  越南首都、历史名城河内,位于国境红河三角洲西北部,座落在红河右岸和红河与墩河的汇流处,无论是从南方到北方,还是从内地到沿海,均是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拥有北方最大的河港,有好几条铁路在这里相联结,是北方公路的总枢纽,郊区有白梅机场和嘉林机场,水、陆、空交通便利。城市地处亚热带,因临近海洋,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丰富,花木繁茂,百花盛开,素有“百花春城”之称。
  河内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从公元11世纪起就是越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文物丰富,名胜古迹遍布,享有“千年文物之地”的美称。河内始建于公元621年,当时名叫 “紫城”,后又改称“罗城”、“大罗”。11世纪初,越南历史上的李朝李公蕴太祖认为大罗位居“天下之中”,物产丰富,人丁兴旺,是实施大越国统治的理想之地,便于1010年将国都由宁平省花炉迁到大罗。据传说,当李太祖率众迁都时,大罗地面飞腾起一条金色的巨龙,太祖认为这是一块吉祥的地方,便将大罗改称为“升龙”。后来陈、后黎等许多朝代都曾把这里作为京城,城市名称多次更改,先后称为龙渊、龙编、中京、京都、东郡、东京、中都、上京、北城等。 1831年,阮朝的明命王在这里定都,见城市环抱于红河大堤之内,遂改称为“河内”,一直沿用到今天。  

 河内分为内城(市区)和外城(郊区)两部分。内城又分紫城、皇城和京城3部分。皇帝、后妃及其子孙、侍从居住的地方称紫城;环绕紫城的是皇城,是朝臣、官吏的办事机构所在地;皇城之外的街坊、集市、居民区是京城。昔日,皇城内御苑园林,景色秀丽,紫城内楼台殿阁,金碧辉煌,京城内宝塔高耸,寺庙林立。后来因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战事频发,近千年的李、陈、黎、阮朝的古建筑屡遭破坏,宫殿已荡然无存,城垣也只保存下来不足200米的正北门以及官掌门。今天的河内市,许多街道依然沿用旧时的名称,如皮行、铜行、棉行、糖行、麻行、桃行、帆行等,一些街道依然保持昔日专业性的传统,如皮行街专售皮货,铜行街专售铜器。
  河内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还剑湖、西湖、文庙、独柱寺、龟塔、二征庙、玉山祠、巴亭广场、螺城、竹帛湖、百草公园、灵光寺、昭禅寺、栋多岗、莲派寺、象伏寺、金鼓祠、风塔、医庙等。还剑湖位于市区东南部,形状略呈椭圆形,湖区林木青翠,湖水清澈似镜,湖光树影,交相映衬,环境幽静,风光秀丽,是河内第一风景区。湖心有座玉山岛,岛上矗立着一座建于18世纪的玉山寺,寺院与湖岸有拱桥相连。龟塔和独柱寺同玉山寺遥遥相望。距离还剑湖东面不远的巴亭广场,是胡志明于1945年9月2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共和国诞生的地方,广场占地3公顷,1969年9 月2日胡志明逝世后,他的陵墓也修筑在广场上,遗体供人们瞻仰。
  位于雄王路以西的百草公园,面积约13公顷,内有100多种树木和许多珍禽异兽,也是游人爱光顾的地方。座落在市区东北18公里处的古螺城遗址,是一座螺旋形的土城,占地5平方公里,城墙分内外9层,现存的有3层,高2米多,宽15米。螺城建于公元30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城内仍保留有建城时的安阳王朝的庙宇。河内市区湖泊众多,大大小小,波光闪闪,是游憩佳地,将城市打扮得明净而雅洁。
  今日的河内市,城市面积也由1954年的152平方公里扩展到1000余平方公里,人口由当时的40余万增加到约310万,是越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河内市区几条宽广笔直的大街,以还剑湖为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延伸,街道两旁生长着四季长青的高大树木。市区繁华热闹的街道有桃街、糖街、同春市场等。河内建有自己的工业体系,拥有机械、化工、纺织、制糖、卷烟等工业部门,其中机器制造成为全国中心,如河内机器制造厂能生产各种精密程度很高的工作母机和新式农业机械供应全国,使河内已由消费城市变成了生产城市。

no.7 缅甸的蒲甘


  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著名旅游胜地蒲甘,位于国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市区保留着缅甸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众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佛寺建筑艺术是缅甸古老建筑艺术的缩影,体现了缅甸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缅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蒲甘最初是伊洛瓦底河畔的一片田野乡村之地,聚居着20个村落的村民。公元108年,在这里建立一个古老王国,称为“阿利摩陀那补罗”(蒲甘的古称)。公元847年,在这里筑起一座城镇,拥有12座宏伟的城门,并有护城河环绕。公元11世纪初叶,缅甸历史上的阿奴律陀国王率兵征战,吞并了包括缅甸南部文化发达的直通王国,在蒲甘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包括缅、掸、孟等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朝,于1044年定都蒲甘,这就是著名的蒲甘王朝。蒲甘从此成为蒲甘王朝历代君王的都城,前后长达240年之久。阿奴律陀国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加之在地统兵征服直通王国时,获取30多部宝贵的《三藏经》,俘降300名博才的高僧和大批技艺精湛的各类工匠,便在蒲甘大兴土木,营建大量佛塔、佛寺。据说在前后200多年间建造1.3万多座佛塔,也有的说在蒲甘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建了444万余座,使蒲甘享有“四百万宝塔之城”的称号。总之,佛塔的数量超过城市居民的人数,建筑精巧、风格各异的佛塔遍布城内城外,一片片,一簇簇,举目便是,密如蛛网。有的高耸于闹市区,有的座落在郊外的山麓岭坡上,有的排列在伊洛瓦底河岸,有的洁白素雅,有的金光闪闪。塔内的佛像或坐、或立、或卧、姿态万千;有的高约半米,有的顶天立地,大小高矮各不同;塔内壁画,精雕细刻,技艺高超,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蒲甘王朝的建塔规模之宏伟,堪称缅甸建塔历史上的顶峰,建塔艺术几乎集缅甸建筑艺术之大成,使蒲甘城成为当时缅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着缅甸宗教圣地的地位。近千年来,由于缅甸政治中心南移,数次战争的摧毁以及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蒲甘的佛塔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倾塌,有的毁坏,到1973年普查统计,结果尚存 2217座。这些尚存的佛塔,在1975年的一次地震中又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蒲甘为数众多的佛塔,为人们研究探索缅甸古老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佛塔建筑,无论是造型、结构方面,还是用料、装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蒲甘佛塔的结构大体分为塔基、坛台、钟座、复钵、莲座、蕉苍、宝伞、风标、钻球九大部分,设计者围绕这些基本的结构,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多变的手法,使建成的佛塔姿态万千,变幻无穷,没有雷同之感。佛塔外形也是千姿百态,方形、圆形、扁形、条形……等等,有的像宫殿,有的似城堡,有的如石窟,加之不同的颜色,显得典雅庄重,明快爽目,奇趣可爱。塔顶的华盖上悬挂着铜铃、银铃,微风吹动,发出清脆的响声,犹如一曲美妙的乐章;狂风大作,响声似雷,宛如千军万马出征。在这些佛塔中,最大的高60多米,沿塔内甬道拾级而上,站在顶端,可以饱览“万塔之城”的壮观景象。
  在蒲甘的古塔群中,最著名的有建于1057年的瑞西光塔、建于1144年的他冰瑜塔、建于公元2世纪的部帕耶塔、建于12世纪的乔忉切波陵塔、建于江喜陀国王(1084年至1112年在位)时期的略悉拉塔、建于1218年的醯路弥路寺、建于1059年的罗伽难陀塔、建于1215年的摩河菩提寺及著名的瑞山都塔等。瑞西光塔已有千年历史,但迄今保存完好;  
  他冰瑜塔是蒲甘第二大塔,塔壁上留有著名的巴利文长颂石刻;部帕耶塔是蒲甘最古老的佛塔;醯路弥路寺是蒲甘最后一大刹;摩河菩提寺是缅甸全国唯一的仿印度菩提伽耶寺的建筑;瑞山都塔是内藏佛发的塔。另外,在瑞西光佛塔的门外,有一座建筑精美的凉亭,是周恩来总理1961年1月访问蒲甘时捐款兴建的,是中缅友谊的象征。

no.8 老挝的万象



  老挝首都万象,紧紧傍依在湄公河左岸,市区由西向东和向北伸展,宽阔的滨河大道横贯全市。街道两侧,椰子、香蕉、槟榔、龙眼、凤尾、洋槐等高矮植物交错生长,相映成趣。万象市隔着湄公河与泰国相望,每到枯水季节,湄公河的大半个河床的浅滩显露出来,中间仅剩下一条小小的溪流,人们可以涉水走到泰国。作为一个國家的首都,由市区可以如此方便地到达邻国,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万象市区背面,是著名的老挝中寮万象平原,苍郁的森林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城内现代化建筑物掩映在一片绿树和花卉丛中,这些建筑群,增添了万象的景色;郊区多是用几根长柱支撑起来的老龙族人传统风格的木楼和竹楼,房前屋后常以树木或栅栏圈成一个或大或小的庭院,在气候炎热的老挝,住在这种房屋里,倍感凉爽与舒适。

  万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从公元14世纪以来,万象一直是老挝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公元17世纪到18世纪,万象曾是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今,万象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的 3/4,主要有锯木、砖瓦、纺织、火柴、肥皂等,尤以绸缎、花布、编织及金银首饰业最为著名。万象人口约45万,其中华侨很多,这些华侨中很多人是自祖辈起就开始在这里侨居,他们懂得老挝语,不少人同当地人相互婚配,结成亲姻。华侨以经营商业为主,大街上许多商店都是用中文和老挝文并写招牌。华侨妇女大多身穿当地妇女喜爱的“纱笼”,人们很难分辨出她们是华侨还是本地人。


  老挝气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类型,境内产象很多,向来就有“万象之邦” 的称号。不过,老挝首都“万象”这个名称的含义与大象并没有什么联系。在当地语里,“万象”的含义是“檀木之堡”。万象这个名称,是当地华侨对这座城市名称的音译,由于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这个名称便渐渐沿用下来。据说,万象这个地方曾经生长着许多珍贵的檀木,其名称由此而来。现在这个地方已很难见到檀木了,这是因为早在外国统治时期已被砍伐殆尽。在此之前,万象还曾有过一些其它的名称。如“永珍”,“永”是城市的意思,“珍”是庙宇的意思,合起来为 “庙宇林立的城市”;再如“月亮之城”,这是因为古代的万象,是一座半圆型城市,建筑物多呈白色或黄色,周围是翠竹林,远望如一弯新月。

  进入万象市区,给人的感觉是,街道并不十分宽阔,但市面很热闹。街道两侧尽是商店,其中以百货、饮食、照相和服装商店为最多。每个商店的店面装饰讲究精致,并且各有特色。街道上小汽车、摩托车、三轮车交叉往来,络绎不绝。更为有趣的是,偶尔可以看到木轮子跟人差不多高的牛车悠闲而过,给人留下的是一种异常古朴的印象。每当天蒙蒙亮,整座城市还未完全从沉睡中清醒过来的时候,许多脑后打着别致的发髻,下身穿着镶有金线银线织成的花边筒裙的老龙族妇女、老听族妇女和穿着花边衬褂、颈戴银环的老松族妇女以及华侨妇女提着竹篮纷纷上市采购。万象市内设有多处清晨市场,而以市区中心东西两端的大型早市最为热闹,除卖蔬菜鱼肉的挑贩外,还有卖百货、工艺品、土特产的摊商,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老挝居民85%以上信奉佛教,万象市区到处都可以见到庙宇和宝塔,据说在老挝佛教鼎盛时期,市内有149座佛寺,如今保留下来的有34座。这些古老的佛寺,精美的佛塔以及精湛的浮雕都是老挝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而最著名的是市区北面5公里的塔銮。凡是到万象的外国游客,总要靠名游览塔銮,因塔銮被视为老挝众多名胜古迹中的奇观,是澜沦时代文化的杰作。塔銮,无论是外形还是大小,都很类似中国的白塔,不过它是金色的,四周有30个小塔环抱,远远望去,高高耸立,据说塔銮下面埋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一根头发(另说是一块佛骨),在老挝人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地方。老挝民间每年要举行“塔銮节”,类似中国的庙会。

no.9 柬埔寨的金边



  柬埔寨首都金边,位于湄公河、洞里萨河、巴沙河和前江的汇合处,这四条河流在城东联结成k字形,西方文献称之为“四臂湾”,颇富雅趣。从飞机上俯视金边城,浩浩荡荡的湄公河河面宽阔,波浪滚滚,条条街道掩映在一片椰林、芭蕉丛中,林木苍郁,花草遍布,是东南亚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金边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从公元1434年建都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今日的金边市占地70多平方公里,市区呈长方形,沿“四臂湾”南北伸展,东边为老城区,西边为新城区,终年青翠,风光明媚,景色宜人,有“四臂湾美丽的宝石”之称。

  公元13世纪以前,金边这个地方称之为札多木,意为“四面临河”。后来这里称为“法百囊丹那奔”,在柬埔寨语里,“法”意为庙宇,“百囊”是山,“丹那”是对老婆婆的尊称,“奔”是名字,“法百囊丹那奔”的意思是“奔老婆婆的山庙”。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水中有一片高地,高地上居住着一些居民。居民中有一位名叫“奔”的年老妇人,她生活富裕,心地善良,同邻里相处和睦,人们很尊敬她,亲切地称她为“丹那奔”,即“奔老婆婆”。一日清晨,丹那奔来到河边取水,河里飘来一根大树,树杈中有四尊铜佛像和一尊石佛像。丹那奔一见,认为是佛祖遇难,自己是佛教的虔诚信徒,理应行善,于是请来邻居,用隆重的仪式,将佛像迎进自己家中。后来,丹那奔又和邻居一道运来土,在自家门前筑起一座小山,并在山上用砖木修筑一座佛寺,将佛像供奉在佛寺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慈大善的奔老婆婆,便把这个地方称为“法百囊丹那奔”,当地华侨则称之为“塔山”。


  据《柬埔寨年志》上记载,塔山建于公元14世纪,其后半个多世纪里,当时柬埔寨都城吴哥由于不断受到西边暹罗的侵犯,于是国王派出两名大臣去寻找适宜建立新都的地方,两名大臣发现法百囊丹那奔这个地方十分理想,便报告国王,于是国王下令调集全国的工匠艺人,便在法百囊丹那奔大兴土木,建造新都。1434年6月,柬埔寨正式迁都到这里,并把这座新城命名为“百囊奔”。当地华侨则把新都称为“金塔”,后来为了和奔老婆婆联系起来,便改称为“金奔”。在中国广东沿海一带, “奔”和“边”发音十分近似,渐渐便念成“金边”,于是“金边”这个名称便流传开来,并沿用至今。


  金边是一座文化古城,市内名胜古迹众多,而且集中于老城区,有辉煌的旧王宫、秀丽的塔山、庄严的独立纪念碑以及富有民族色彩的寺庙、尖塔等。塔山座落在中心大街北端,高约30米的佛塔矗立在丛林顶端上,塔尖插入蓝天,显得宏伟壮丽。沿着一条铺设整齐的石阶路,可以登上山顶,石阶路两侧的扶手是精工细刻的吴哥式石雕长龙。山顶上,浓荫蔽日,空气清新。佛塔旁边,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式庙宇,上面装饰着具有柬埔寨民族风格的浮雕。站在山上,极目眺望,可以尽情饱览金边全城景色。
  从塔山向东面约两公里的地方,是柬埔寨王城及博物馆所在地。正城建筑金碧辉煌,房屋带有斗拱飞檐。王城由会议宫、王座宫、宝物殿、舞乐殿及绿玉寺等建筑群组成,其中以绿玉寺最为华丽。绿玉寺位于王城北面,又称为银宫,地面是用近5000块镂花银砖铺砌而成,那些大大小小的金佛,全部用黄金铸成,雕刻极为精美。绿玉寺得名,是因为寺内有一座半米高、用整块翡翠雕成的绿玉佛,晶莹含润,价值连城,是柬埔寨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金边市区西南部,有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城”,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包括一座容纳1000多名观众的体育馆、8栋三层楼的运动员宿舍、一座全部采用玻璃窗构成的八角圆顶餐厅和一座会议厅,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同东面的國家综合运动场构成一个完美的体育运动设施整体。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曾在这里举行,当年是在中国专家帮助和合作下建成的。

no.10 开罗


 

  埃及首都开罗,座落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大约14公里的地方,是非洲最大的城市、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世界驰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开罗发展到今天,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642年,阿拉伯帝国名将阿慕本·本·阿斯统兵从西奈半岛进军到尼罗河流域,在今天开罗市南部的福斯塔特安营扎寨,并以此为据点,挥师出征,统一了埃及全境,将当时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村镇福斯塔特定为埃及首都,这便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老开罗。城市名称“开罗” 来自拜占庭的福萨敦要塞,在拉丁文中有“护城之河”之意。公元969年,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的朱哈尔将军在古城以北破土动工,兴建了新开罗城,取名为 “胜利之城”,定为国都,并先后修建了一批风格独特的建筑群,其中最闻名的是爱资哈尔清真寺,当时它不仅是供祈祷用的寺院,而且成为埃及各地穆斯林前往学习教律的学校,是世界上一所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大学。开罗这个名称,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胜利者玛尔斯(战神),据说建城的第一个夜晚,天空出现火星,即战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开罗城曾屡遭战争破坏,但幸而被保存下来。公元13世纪后,开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成为与伊拉克的巴格达齐名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中心。公元16世纪初,开罗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8世纪末被法国占领。   开罗市人口1200万左右,市区横跨尼罗河两岸,包括河中岛屿,多座桥梁将河两岸城区连为一体。开罗是一座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并存的城市,西部以先后建于20世纪初的现代化建筑为主,反映出当代欧美建筑风格;东部有250多座清真寺,以古老的阿拉伯建筑为主。进入开罗城,环顾屹立在尼罗河畔的高楼大厦,新市区和扎马利克岛区那些各式各样的别墅式房舍,大街上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货物,那些别具匠心的广告牌和招贴画,加上那些外观宏伟、装饰华丽的高级宾馆以及灯红酒绿的夜总会等,完全是一派欧美现代都市的景象。其实,开罗这座历史名城并没有完全欧美化,当你来到老城区,到大街小巷走一走,就会见到另一番情景:到处可见戴着缠头、白色或白底红顶的帽子,身穿长袍的阿拉伯穆斯林,每逢祈祷之时,他们便排着整齐的队伍,脱掉鞋子,向着麦加圣城的方向虔诚地做着祈祷。无论是在宽敞幽静的住宅区,还是在人口密集的闹市区,都可以看见在低层房屋之中有不少笔直而呈圆形或方形的建筑高高耸立,顶端都有一个球状屋顶并带有一个多节的小柱,柱上有圆环,上粗下细,建筑物外面都设有阳台,这就是伊斯兰教的宣礼塔。  
  直到今天,宣礼塔上传出的呼唤祈祷声和《古兰经》的诵读声,依然响在人们的耳边,使开罗在五光十色的现代化气氛中保持着浓厚的古代东方宗教色彩。开罗素有“千塔之城”称号,这塔便是指宣礼塔,说明开罗城内清真寺数量众多。在阿拉伯语中,宣礼塔称之为“弥沾恩”,指宣礼员站着呼唤人们祈祷的地方。从公元7世纪起,随着伊斯兰教在西亚、非洲一带广泛传播,清真寺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宣礼塔也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式样,成为清真寺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开罗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雄伟壮观的金字塔,古老神奇的狮身人面像,景色旖旎的尼罗河风光等。城内驰名世界的古老的阿拉伯市场——卡内卡利里市场也是游客喜爱光顾的地方。这座阿拉伯市场位于开罗老城区,由纵横交错的窄街小巷构成。小贩的吆喝声,艺人的敲打声,顾客的喧杂声,整天不绝于耳,场面热闹非凡,真是别有趣味。珠宝首饰、金银器皿、刻铜挂盘以及各种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肉食摊、水果摊、蔬菜摊、粮食摊等,一个连着一个,望不到尽头。漫步在这人流拥挤的阿拉伯市场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环顾眼前的清真寺尖塔,嗅着空气里飘散的浓郁刺鼻的烤羊肉的香味,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