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馆藏的精品文物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长信宫灯


制造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出土日期:1968年

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

尺寸:通高48厘米

现藏地点: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no.2 青花无挡尊


明永乐(1402年-1424年)景德镇窑青花阿拉伯纹无挡尊,永乐年间,景德镇窑产,属于青花瓷。全国仅存三件此件保存最好:河北省民俗馆、北京颐和园文管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陶瓷造型:尊

此器又称盘座。青花颜色深沉,有晕散现象。纹饰及器型均受十三世纪西亚伊斯兰教國家金、银器和陶器的影响.造型新颖独特。这件无挡尊上下折沿,器身如筒,口底相通,与14世纪西亚地区制作的黄铜盘形制相同。通体以青花绘花卉纹和圆形开光的阿拉伯文字;所用青料是“苏麻离青”,呈色深蓝,浸入胎骨。无挡尊是用于支撑置放器物的盘座,是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吸收西亚地区器物造型艺术,烧制的充满了异国情调的瓷器精品,反映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

通高17cm,上书阿拉伯文,由于青花晕散严重,字迹有些模糊,内容为吉祥颂语。明永乐、宣德两朝(1403-1436年)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创烧了许多新品种。

no.3 刘海戏金蟾图


明·刘俊《刘海蟾图》,纵181.3厘米,横108.8厘米,绢地,设色。画中刘海蟾神情怡然,步态从容,身着长袍,足登云履,腰系葫芦与紫芝。左手托三足金蟾,飘波于碧涛之上。背景远山一抹,海天辽阔。形象准确,法度森严,色彩艳丽。现存于石家庄市博物馆的明代刘俊的《刘海蟾图》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透过它可窥见明代“院体”人物画之风采。

驻足画前细细品味,一股清新自然之气扑面而来。在浩瀚无垠的大海和辽阔无边的天空映衬之下,刘海蟾的神仙气质脱颖而出。画家摄取了刘海蟾信步波上的瞬间,虽无情节,却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他是到蓬莱赴会众神仙,还是到凡间赐福世人?这正是画家构思的奇妙之处。

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线描,是画的筋骨。古人曾有“十八描”的说法,概括了中国画线描的丰富表现力。此画中的墨线劲健有力,谨严洒脱。线随物变,质感极强。人物的衣褶、肤发、海浪、远山、紫芝、葫芦,用线各显其妙。特别是人物的头发和三足金蟾,其质感表现的尤为精道。头发用细如游丝的线条勾出,加以墨色多层渲染,使头发蓬松自然。金蟾的背部利用墨色的层次变化以水冲渍形成深浅凹凸的效果,将金蟾的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

海浪采用装饰性手法。这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特点。中国古画论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古人面对自然绝不会自然主义地抄袭,而是通过心中的过滤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心中物象,并将其归纳、概括为不同的符号,形成中国画独有的形式美感。画中的海浪经过画家的提炼和再创造,成为有规律的云形图案,很好地表现了海水的动感。

整幅画利用了虚实对比的艺术手法,繁密的云形波浪与疏朗的天空远山形成鲜明对照既突出了海浪的汹涌澎湃,又反衬了天空的空旷深远。

画面设色温润淡雅,绿色的海水,青黛的远山和蓝色的衣领、袖口形成柔和的冷色调,红色的灵芝则起到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作用,使画面增加了生气。

画幅右下方有画家的题款“刘俊”二字,下钤一方“锦衣都指挥”阳文印。由此可知刘俊是明代的宫廷画家。有关刘俊的画迹画史记载很少。明代姜绍书的《无声诗史》中指记“刘俊,字廷伟。山水人物俱能品”。大约生活于成化、弘治年间。其画作传世亦如凤毛麟角。目前只知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幅《雪夜访普图》。所以,这幅《刘海蟾图》显得尤为珍贵。通过存世的这两幅画可以看出刘俊对人物画、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代表了明代“院体”人物画的水平。

no.4 青铜马


青铜马是邯郸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批战国遗留下来的青铜马共三件,高约15至18厘米,长约22至24厘米。它们有昂头行走的,有低头站立的。马的五官及额鬃清晰,用线纹表示马鬃,尾下垂打结,雄健有力,姿态优美。

1997年4月7日,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的赵王陵,被盗,3件青铜马等文物被文物贩子倒卖,经香港流出海外。经专案组民警不懈追讨,1999年5月,3件青铜马才被追回。

这三匹青铜马生动逼真、造型各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出土于邯郸市的赵王陵,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这对于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艺术等都具有突破性的作用。

no.5 紫檀边象牙丝编织花鸟挂屏


紫檀边象牙丝编织花鸟挂屏用料珍贵、工艺精良、图案生动、彩色绚丽,是一件难能得见的传世艺术珍品。

这幅挂屏横106.5厘米,纵68.5厘米,紫檀浮雕夔龙纹框边,屏心是用象牙为材,用大块的象牙琢制成画眉鸟、牡丹花、假山和兰草等图案,然后用染牙技法染上相应的料彩。构成一幅鲜花盛开,鸟栖枝头的自然画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底面是以洁白、细润、直径不足0.5毫米的象牙丝编织而成。这种工艺首先要选上好的象牙,并浸泡在一种特制而微酸的药水中使其变软,不易折断。然后将软化好的象牙劈片,抽制成数尺长薄如竹篾的细丝,而后将其仔细打磨。待牙丝洁白光莹后即可编织入席。编织过程中,再通过经纬相间不同的穿插技巧,编织出均匀相宜的六角“蒲纹”的米字席地。它不仅造价昂贵,工艺复杂,而且难度极大。牙丝编织工艺是象牙象牙雕刻工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清代广州牙雕工艺的一项创举。这件牙编挂屏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数广东进献的牙丝工艺品之一。

 

no.6 隆福寺长明灯楼


廊坊隆福寺长明灯楼是已知最早带纪年刻铭的唐代石灯,形体巨大,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高,在唐代石灯中绝无仅有。

隆福寺长明灯楼原位于廊坊市安次区北史家务乡古县村西南,为唐代隆福寺内遗物。

2000年9月,雕有佛像等内容的八角石柱被盗,经廊坊市安次区公安局与廊坊市文物管理处通力合作,短时间内迅速破案,将石柱运回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保存,现为廊坊博物馆镇馆之宝。

 

no.7 辽白釉印花方碟


1977年秋,唐山市迁安市沙河驿乡上芦村群众在村西挖沙取土时发现了四件方碟,后经当时地区文化局干部到现场收回,归文物部门保管,最终又成了唐山博物馆的镇馆宝贝。

1993年10月,这四件辽白釉印花方碟经國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评为國家一级文物。

no.8 刻铭双附耳铜盘


刻铭双附耳铜盘,折口浅腹,双附耳,耳部饰珠纹及左右对称三线状羽纹,同时,它也是张家口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铜盘腹饰夔纹,圈足外侈,足外饰一周虎纹。盘内中部阴刻铭文约27个字,笔划较细。

no.9 青釉堆贴花纹龙柄壶


青釉堆贴花纹龙柄壶1980年1月30日于沧州市第一砖厂取土时出土。1993年9月24日,经國家文物鉴定组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为一级珍贵文物。北朝时期的青釉龙柄壶国内只有两件,一件在沧州市博物馆,另一件存放在故宫。因为比故宫藏品的年代还早,现保存在沧州市博物馆的北朝时期青釉堆贴花纹龙柄壶成了该馆镇馆珍宝。

no.10 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


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腹径19.1厘米,足径10.1厘米。

小口,细颈,颈中部凸起有沿,上部看上去如同倒置的漏斗,下半部呈竹节形。肩及上腹饱满,下腹瘦长。肩部安龙首形流,龙首高昂,张口露齿,二目圆睁。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出土。定州博物馆藏。

胎质白腻,釉色乳白微泛灰,稍有垂浆釉痕,足底无釉。采用堆贴、刻花和划花技法,瓶上颈划覆仰莲瓣纹,以双弦纹隔开,相轮形圆盘,鼓面饰覆莲纹两层,下颈饰弦纹,肩部刻覆莲纹三层,上腹部刻缠枝花纹,枝叶蔓卷,下腹刻仰莲纹四层。纹饰富丽华贵。小口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状圆盘,溜肩鼓腹,下腹修长,卧足稍撇。瓶颈上半部分及肩、下腹刻多层凸起的莲瓣纹。器身一侧塑龙首流,头高昂,颈粗短,前额突耸,双角并合后折上扬,怒目,侧耳,上颌启扬,露门牙和舌尖,下颌短饰一撮龙须,造型巍峨挺拔。定窑产品以中小型器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形体高大,造型精美,装饰华丽,实为难得的珍品。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施入塔基。1969年河北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no.11 三鱼争月


武强年画博物馆镇馆之宝为清代武强年画古版《三鱼争月》,它长30厘米、宽45厘米。因三鱼用足力气摇尾翻身跃出水面,掀起拍天巨浪去争夺上方那一轮浩然升起的明月,故名“三鱼争月”。

no.12 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


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是隆化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面由两幅80厘米宽六色织锦拼接而成。花纹对接规整。整块被面提花规整,色调搭配典雅别致,花纹轮廓清晰醒目。被面质地精良,图案设计新颖,花纹生动鲜活,织造工艺精湛。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