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太子(刘邦箭伤后立谁为太子)

80酷酷网    80kuku.com

刘邦太子(刘邦箭伤后立谁为太子)

自秦实现大一统,皇帝制度真正得到了确立,也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2000多年最基本的政治制度。然而秦朝在史无前例地建立拥有广袤土地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同时,其短命的结局也使得皇位继承的问题遗留至了西汉。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此外,胡亥联同赵高李斯篡改遗诏,夺取扶苏皇位也为西汉提供了切实的教训,孙通针对此说过:“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等到了西汉高祖刘邦沿用皇帝制度并立刘盈为太子才算是真正确立了皇位继承制度。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纵观整个西汉很少有皇帝对所立太子感到满意,即便是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刘邦也曾有过废除刘盈太子的想法。不过除了景帝成功废黜刘荣之外,其余皇帝纵然有此想法,也未得施行,这样普遍的情况自然值得去深究其原因。

西汉的储君制度

在谈及此不寻常现象之前,还是需要了解整个西汉的储君制度。基本面上,西汉的储君制度核心上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这并非首创,早在西周就确立了制度。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西汉便是延续这样的制度,而选择这种制度的原因想必可以借鉴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的观点“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故衡利而取重,絮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

当然,西汉嫡长子继承制虽然被奉为万世正法,但嫡长子继承制本身存在局限性,比如皇后无子乃至皇帝无子,因此在此之外仍有补充性立储措施。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其一为立皇帝庶子为储君,这种情况下按照“先贵后长,先长后幼”的顺序立储。其二是以宗藩入继大统,以汉文帝为例,文帝在即位之前是为代王,本该是一方诸侯无缘大统,但在吕氏之乱后顺位高的继承人无一幸免,而其本身是高祖之子,是其时在世高祖诸子中年龄最长者,合乎汉朝法统。

总之,到了西汉已经确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皇位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基本原则,不过完善的制度又和皇帝本身权力自由的施展起冲突,这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就凸显在皇帝本身是否能够干预继承人的选择。

西汉皇帝欲废太子而不能的普遍性

细数那些欲被废黜的太子们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总体上来说,西汉在其完善的皇位继承制度影响之下,除去政变导致的意外皇位继承之外,总共有九位皇太子,分别是刘盈、刘启、刘荣、刘彻、刘据、刘弗陵、刘奭、刘骜、刘欣,其中只有刘弗陵是以少子身份、刘欣以诸侯身份最终立为皇太子,其余都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然而高祖刘邦、景帝刘启、武帝刘彻、宣帝刘询、元帝刘奭都想过废黜太子,其对应的是刘盈、刘荣、刘据、刘奭、刘骜,只有文帝未曾要废黜皇太子,在剩下的五位皇帝也只有景帝成功废黜刘荣改立刘彻为皇太子。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刘彻曾多次暗示朝臣支持自己改立刘弗陵为太子,虽然从结果上来看,武帝之后确实由刘弗陵即位,但是是因为巫蛊之祸,刘据被逼造反,而后刘据身死的手段达到的,其本质是因为刘彻本身晚年的个人错误导致的后果,其“罪已诏”也证明了这并不能算作是正常的废黜太子行为。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总的来说,如果再去对比明朝13位太子,只有明宪宗因为嫔妃挑唆想要废黜太子,因此,西汉欲废太子的情况就显得很普遍了。

废太子而不能原因探析

雄主都想废太子

上面提到,西汉的储君制度继承自西周,选择此制度而非其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利于皇位继承的稳定,不过纵观西汉皇帝想要废黜太子的原因中,“不类己”是最普遍的,如果追其本质,原太子不受欣赏才是真正的理由。

刘邦不满刘盈的软弱而欲废,刘荣性格软弱也不被景帝所喜,刘据和刘奭都有些过分仁厚,一味讲究儒学礼法使得汉武帝和宣帝不满,汉宣帝甚至曾言太子“乱我家者”,而汉元帝想要废黜更多是因为后宫妃子的宠幸程度。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事实上,上述想要废黜太子的皇帝之中皆可称得上雄主,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帝国,景帝延续“文景之治”,奠定强汉基础,汉武帝则依靠前人的积累实现了边境的稳定,解决了一直以来北方匈奴的隐患,宣帝则是中兴之主,其成就被低估,但是事实上不亚于武帝,汉元帝则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振聋发聩的呼声。

因此,本身是为雄主的情况下,总是对于继承者有许多的期待和要求,性子弱必然得不到他们的喜欢。当然不欣赏一般都只是作为皇帝想要废黜太子表层的原因。

在西汉确立嫡长子制度之后,因为秦始皇的教训一般都会早早确立太子的身份,比如刘据七岁时就被立为太子,到39岁因为巫蛊之祸身死,当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太子。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形成以太子为中心的集团势力,某些时候会与以皇帝本人为核心的势力有或多或少的冲突,而这在封建君主看来,这当然是一股不可小觑应当提防甚至悬在喉间的威胁。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譬如楚汉之争后,刘邦因为杀了一批开国功臣,然“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导致吕后集团成为异姓诸侯王被除之后刘邦权力上的最大掣肘,而这股集团最终的后盾并非来源吕后,而是刘盈——未来的皇帝,对于刘邦来说,废除太子就是能够解决当前困局最直接和有效的措施。

从心理层面来说,但凡有能力的皇帝,都不希望有很明显的制约力量存在,自己最好有足够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有所规划,继而对于未来的领导班子有所要求。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就像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对于他个人来说政务自己多花些时间就可以解决,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掌控更多权力,但是对于更多平庸甚至昏聩的君主来说,没有了宰相,政事根本解决不了,此时完善的制度就能够很大程度避免因为一人的无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汉基本都是有所作为的皇帝有废除太子的想法,因为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比一般的皇帝要多得多。

九五之尊废太子而不能的无奈

按理来说,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九五之尊,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死,废除太子应当也是一句话的事情,但是即便是雄主,废太子也是一件成功率极低的事情。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嫡长子制度的制约

本身制度的确立不是为了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尽可能减少冲突的产生。对于西汉想要废黜太子首要的压力就是嫡长子制度,而这也是反对的大臣回应皇帝最合乎情理也是最有效的说辞。毕竟过多忽视制度按照自己的想法另立继承人,那制度本身就成了虚设,毫无意义。

再加上高祖刘邦作为确立该制度的第一位皇帝,在以孝为先的中国古代,遵从古训从来都是绝大部分人的坚守,不会轻易就打破先人所立的规矩甚至是制度。即便是景帝废黜刘荣之后,也尽力使得刘彻符合制度的身份。“初,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刘彻也借由一系列操作有了嫡长子的身份。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太子党集团的阻挠

如果说制度本身是比较虚的制约。那么太子党集团的反击就是实打实的威胁,是能够引发大的冲突甚至是战争的对抗。上文有提到吕后集团,刘邦没能够废除刘盈太子,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此。

太子的势力不仅仅在于皇后的支持,还有宰相们的支持,也就是说不管是朝堂之上还是后宫,太子的势力都很稳固。相反刘邦想另立的赵王刘如意则只凭借刘邦个人的支持。在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折磨成“人彘”,赵王刘如意也被谋害,根本无法和其相抗衡。

纵观整个西汉,类似于吕后集团的外戚家族在整个皇家后宫和朝堂之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最大的依仗或者说起势的根源都是太子。刘盈之于吕家,刘据之于卫霍,刘奭之于许家,刘骜之于王氏和史丹。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外戚基本都是太子的母亲为了稳固儿子和自己的地位与借势而来的大臣或者家族中的人互相扶持,谋求在位皇帝死后的最大利益。毕竟只要现在的皇帝还在,作为外戚集团始终没办法真正站到台前影响朝政,可获取的权力实在有限。而投靠太子往往可以获得宰相的职位,真正的位极人臣。

综上所述,西汉与后世相比,欲废太子的皇帝而不能更多因为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面临的阻挠要更大。后世帝王想要更换太子要么因为君权的加强有能力去做到这一点,要么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架空太子势力再以莫须有罪名贬谪,又或者从一开始就限制太子的集团势力。

为何西汉会出现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而就西汉而言,作为整个封建制度的开端,制度一旦确立在那个时期一定要去坚守,否则朝令夕改一切又会回归到礼法失序的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其实是秩序的重构时期,巩固完善了始皇的皇帝制度,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人们和社会都有了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基本原则,对立、否定和挣扎实属正常。

而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嫡长子制度被秘密立储制度取代,但是这也是人们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到的经验。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