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宋徽宗女儿肛裂而死)

80酷酷网    80kuku.com

公元前221年(宋徽宗女儿肛裂而死)

公元前221年,是始皇帝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每一件都是大事,在当时是大事,在历史也是大事。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与他的大秦帝国

1.大一统

这一年,齐王田建向秦王嬴政投降,齐国灭亡,秦帝国最终实现大一统。

大一统,最为深刻的意义就是:中国就应该是大一统的。大一统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主体间共识。

大一统不仅是地理疆界和政治统治上的大一统,而且也是民族共同心理认同上的大一统。所以,后世才会有祖逖、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安邦的武将就要肩负大一统的历史嘱托。所以,才会有诸葛亮的“王业不偏安”,治世的能臣就要鼎立中原,统一华夏。所以,才会有大明帝国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天子君王就要担当其大一统的责任。

2.皇帝制度

这一年,秦王嬴政立号为皇帝,称命为“制”,称令为“诏”,自称曰“朕”。

皇帝制度在秦汉初创完善、在宋元丰富发展、在明清强化巩固直至巅峰,历经2137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政治特征。

皇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网络的核心组成。

围绕皇帝的是一系列的典章制度:诏敕制度、名位制度、廷议制度、继承制度、皇权神化、后宫制度,以及其后的宦官制度。

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的核心,皇帝和皇权的强弱直接关系中央集权统治的稳定。皇帝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凝聚百姓的符号象征。皇帝制度以皇帝的家天下,否定了诸侯卿大夫的世袭罔替,成为中国从贵族政治迈入官僚政治重要推动。

3.郡县制

这一年,秦始皇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去分封、行郡县,“分天下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公元前221年

秦帝国的郡县

是行分封还是行郡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秦始皇及其核心臣僚们必须拿出主张,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丞相王绾以及众臣僚主张分封制。他们认为帝国幅员辽阔,只有行分封、众建子孙功臣以为藩屏,才能实现有效统治。

但是秦始皇并没有采纳丞相王绾的主张,而是采纳了廷尉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认为,是秦法和郡县制使秦从边陲小国跻身强国,并最终一统天下。所以,他坚信郡县制也是大一统帝国的最佳治理模式。

自此伊始,中华文明正式进入到官僚政治的时代,彻底告别了贵族统治的时代。

4.三公九卿制度

这一年,秦始皇颁布诏书,推行三公九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的架构体系。

秦统一之前,有10几个郡;秦统一之后,有36个郡。这种变化直接增加了帝国中央的工作事务,逼迫秦帝国必须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重新规划。

秦始皇嬴政也需要建立一个得力的政府体系,来帮助自己治理按郡县划分的九州天下和辽阔帝国。

三公九卿制度,就此孕育而生。丞相,率百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兼任副丞相,掌监察。九卿各有所职: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赋税、奉常掌祭祀、典客掌外交、郎中令掌皇帝侍从警卫、少府掌皇室经济、卫尉掌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族事务。

公元前221年

秦帝国的政权组织架构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以及郡县制度,构成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所谓“百代皆行秦政治”,这个“秦政治”就是秦帝国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具体的内容就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元明清的行省制度,都是在秦政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且这种发展,仅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延续,并没有多少质的飞越。

5.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

这一年,秦始皇颁布诏书,“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接受了严格训练的帝国官吏从首都咸阳赶赴六国各地。他们既肩负着治理百姓的重任,也肩负着传播秦法的使命。

但是,早已实现文书行政的秦帝国发现,六国文字不一的情况,极大地阻碍了国家行政的运作。

因此,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字。同时,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车轨的制度也随即推行。

公元前221年

秦权

这些统一的制度,不仅为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也为大一统的政治形态、生活方式以及共同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0多年的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王朝兴替,轮回了一次又一次的分合大势,但始终文明绵延、分合有序。原因就是:统一是政治、也是思想,还是生活方式。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支撑了这种生活方式。

6.博士制度

这一年,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延请齐鲁儒士、诸子名士进入咸阳,授予博士官职、参与帝国廷议。

这一年,在楚国旧地南郡迁陵县,越人攻击秦军的驻防营寨。这一年年底,南郡苍梧县,发生了大规模的盗贼作乱。前去平叛的当地军队,也随即叛变作乱。秦帝国不得不调动关中秦军前去平叛,历经三次战斗才得以平息叛乱。

对于叛乱的官吏士兵,秦始皇并未残酷惩罚,仅是施以刺字的处罚。大一统之后的叛乱,是百姓对新政权的恐惧。郡县新政后的作乱,是百姓还无法适应庞大帝国的种种革新。始皇帝对帝国臣民给予了足够的理解,他们需要时间。但他也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心的统一可能比武力的统一更加艰难。

公元前221年

里耶秦简

于是,秦始皇延请百家名士进入咸阳,授予博士官职,参与帝国廷议,共同谋划帝国的未来。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由此可见,六国博士已经参与议立帝号和典章制度的工作。

“始皇采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十月朔;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

而这里的“其说”就是流行于齐鲁之地的邹衍“五行终始说”。所以,信奉法家思想、坚守法家制度的秦始皇,已经接纳了东方六国文化,并博采其长使其参与到帝国政治故事建构。

始皇帝看到了秦国本土文化与六国文化的差异。对于这种差异,他的态度是兼收并蓄的,希望六国文化与秦的本土文化实现融合发展,在大一统的帝国生长出新的思想文化以聚拢民心。

但这个工作止于焚书坑儒,最终是由秦以后的汉王朝完成的。可见,人心的统一、文化的融合,是何等的艰巨。但无论如何,秦始皇曾经为此努力过。

7.总结:超越时代不仅力行艰难而且内心痛苦

商鞅之时,法家思想在东方六国已经从理想的萌芽阶段进入到理论的成熟阶段。虽然魏、韩、楚都开始了政治实践的探索,但是他们各自国家的旧制度已经完备、旧利益着实强大,所以探索也仅是探索,最多仅有小成。

而关东秦国则不然,分封礼乐之制尚在初建,守旧势力尚未根深。所以,法家思想正是在关东秦国由理论走向了现实。彻底革新的政治制度、彻底革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及所产生的革新进取的思想风气,让弱秦变强秦,让强秦统一了六国。

统一天下的秦国朝堂,仍旧保持了法家思想锐意进取的基因。面对庞大帝国,他们创制了超越前人、开启后世百代的新制度、新政治和新模式。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前无古人可以依循,后无来者可以辅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也许待到800年后,陈子昂道出了秦始皇的此时苦楚。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

嬴政统一中国之时是38岁,49岁病死沙丘。这11年中,前221年是建纲之年,是嬴政规划庞大帝国到底何去何从的一年,是顶层设计的一年,是建章立制的一年。

其余的10年,就是在巡游天下。始皇帝不是乾隆,享受不了扬州美景;也不是万历皇帝,20多年宅在深宫。

他承受着种种的非议和冷漠,固执地实践着前221年为这个庞大帝国所绘制的超前蓝图,至死方休。

他坚信秦法秦制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最好出路。但是,百家博士们不认同,黎民百姓们也不理解,六国贵族们更不答应。

满朝臣僚,唯有李斯坚信秦始皇就是秦孝公,而自己要做商鞅君。

秦孝公和商鞅缔造了一个强大秦国,而秦始皇和李斯准备开创一个时代。

今之视昔,秦始皇和李斯做到了。“百代皆行秦政治”,就是最好的明证。但大秦帝国却没能坚持到那一天。

公元前221年,是始皇帝元年。那一年发生很多事。每一件都是大事,在当时是大事,在历史也是大事。我们是应该记住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上一篇宋丹丹儿子(宋丹丹儿了)

下一篇大连北站(大连火车站最新列车时刻表)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