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故事(歇后语——汾阳马庄耞地—不顺手)

80酷酷网    80kuku.com

歇后语故事(歇后语——汾阳马庄耞地—不顺手)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而歇后语——马庄耞地—不顺手,这一句歇后语正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幽默风趣的一则小故事,看了而耐人寻味,令人咀嚼。
歇后语——马庄耞地—不顺手,是流传于我们汾阳孝义一带的一个令人忍俊不止的小故事。那是我们汾阳孝义边境三泉马庄村发生的一段故事,也是我们汾孝一带家喻户晓的一句歇后语。

歇后语——汾阳马庄耞地—不顺手

“我想从南边往北耞,从北往南耞地不顺手。”

旧时,马庄有一块地是南北走向的大长畛,而地的南头是一条通往村庄里的大道。那天,一个四十多岁的精壮汉子赶着牲灵在那块大长畛里耞地。耞的高兴起来,不由得唱起了流行于我们山西晋中吕梁地区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想亲亲》来了;
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那个软,呀呼嘿!
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哟。
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乱,呀呼嘿,呀呼嘿!
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那个蛋,呀儿哟,呀儿哟......
正当他唱的兴头上,刚刚在地的北头掉过头往南边耞的时候,突然看见南边的大道上远远的走来一个妙龄女子,身穿大红袄,是否头上还带一枝花,大老远看去,风摆杨柳,呵那多姿十分妖艳。 汉子一见,凡心一动,谁家的女子这么妖艳漂亮,便很想赶上前去一睹芳容。但要按正常耞地,一步一步扶着犁耞到地的南头,那就黄花菜也凉了,肯定赶不上了。于是,他急中生智,将犁扛起来,驾!驾!驾!连声吆喝着牲灵,一溜黄烟往南头跑去。刚气喘吁吁地跑到了地头,就听见脆生生的一声“大”(爸爸,爹,父亲),他连忙仔细一瞅,原来是刚过门不久的儿媳妇住娘家回来了正路过这里。只见漂亮俊俏的儿媳妇问道;“大,你这是干甚哩?”
公公尴尬的回答道;“耞地哩么。”
儿媳妇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公公,有点不太相信地问道;“耞地么,你扛着犁急急忙忙的跑甚哩!”
公公一听,脸马上红到了脖子根上了,语无伦次地搪塞道;“我想从南边往北耞,从北往南耞地不顺手。”
“哦!是这样!原来是不顺手!”他那漂亮的儿媳妇似信非信地说道;
这就是那句歇后语的来由。“马庄耞地—不顺手。”而流传至今,我们当地一些人如果办事情遇上不太顺利或者有些尴尬的时候也往往会说;“哎呀!今天这事情正是马庄耞地.....”而旁边的人已经是心领神会了——“不顺手。”
这是说道了歇后语而引出来的一个小插曲。收起

歇后语——汾阳马庄耞地—不顺手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