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未必有益的理由(开卷考试有益的理由)

80酷酷网    80kuku.com

开卷未必有益的理由(开卷考试有益的理由)

我们很容易陷入绝对化倾向的逻辑误区,认为好的东西在任何情境下都是有利的。

比如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对人的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所以人们很容易忽略对孩子读书的把控。实际上,如果不经过正确的引导,读书在有些情况下反而弊大于利。

有粉丝在今日头条的后台给我私信,“我女儿今年13岁,写作很好,经常被表扬。平时读书很多,可写作全靠想象,基本没有现实支撑。现在我很苦恼,她多愁善感,在想象里感觉很幸福,在现实中却感觉社交吃力,平时表现很正常,但时不时就会有点委屈,吐苦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读书读的,像她这样正常吗?”

对孩子来说,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我看了后,对她的孩子颇有些同理心,这和我年轻的时候很像。

只是顺水推舟地过日子,却没有真正地参与、经历过生活的复杂和凌厉,所以虽然有情调、有灵感、有韵味,却缺少了有血有肉的积累去诠释与抒发,只能靠想象来勾勒。这容易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生活缺少挫折,遇到困境便寻求想像的慰藉,并在书中的世界里逃避,于是生活的神经越发脆弱,我们的笔墨和灵魂更难成熟。到最后,想象力也会被用尽,我们与真实离得越来越远。

事实上,生活才是一切的源泉。书中的一切都是对生活的取材和加工,只有生活本身,尤其是它用各种形式去撰写的苦与难,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也是我们可以源源不绝挖出水的深井。

对孩子来说,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我给了她三条意见。

首先,要看孩子经常读的是什么书。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不是所有的名家作品都可以读。比如《人间失格》《务虚笔记》《虚土》,作品本身没有问题,但它们的基调过于深沉,或是在终极意义上探索得过于深入,对缺少足够阅历和心境的孩子而言,不仅晦涩难懂,而且可能产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负面影响,毕竟对着朝气蓬勃的孩子谈论死亡的虚无和无常,这本身就违背了生命内在的逻辑。名家的散文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平易近人,由浅入深,阳光普照,树影斑驳,展现出中国文坛纷繁的审美坐标和多样的精神探索,而且名家的笔调与架构对写作是价值极高的范本。

对孩子来说,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其次,要让孩子在自我与世界之间达成了一个平衡。

读书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拥抱生活。读书时常会让人陷入理想化的世界里,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书中没有的剧情便会手足无措,感到与世界的格格不入。其实,这是先后顺序被颠倒了。读书是在生活之前的,我们从书中学会方法论,拿到作者所授的“渔”,然后在生活中把它打磨,收纳进自己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在生活中撞上南墙后,便到书中羡慕主人公的光环,然后抱怨生活的不公,破罐子破摔。学以致用,“用”是联系读书与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循环,也是真正让读书的价值得以挖掘的铲子。只有不断地学以致用,并在自我疗伤的过程中成长,我们才能在热爱生活的花苞的同时,也热爱它茎上的刺。

对孩子来说,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最后一点,无论如何,读书都是一个值得鼓励的爱好,即使会走弯路,也只是边界与尺度的把控问题。

它应当是在生活的间隙里抽空开放的一束芳华,是生活的辅助与补充,而不是生活的主体。只要拿捏好这一原则,选择恰当的书给孩子读,生活终会垂青每一个愿意陶醉在书香中的人。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