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法家拂士翻译)

80酷酷网    80kuku.com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法家拂士翻译)《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之所悟——认清自己,方能活出自已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这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对待,所以他就没有缺点了。

我之领悟:了解自已或事物的不完美性,这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没有人能够万事通达,无一不精。而不了解这种客观真理,这一定会予人予事带来伤害和忧患。聪慧的圣人或治理国家的人,不会有大的忧患闪失,是早做提防,早就知道了种种困难,而提前防范做好应对的措施,正基于此,才不会有大的灾祸发生!

病,作为本义的困厄、困苦义,是人的身体与精神的总称;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之中,因此又常用于国家和人民。于是其适用范围很有规则,大率是人的身体、人的精神、国家人民三方面。引申方式总体是从困义的辐射式,下面简约梳理三个引申系列:

1、用于人的精神方面:①困苦常常遇到困难造成,故引申为困难义,可作名词、动词。困难不能解决产生困惑,也多忧虑,遂引申为忧虑义。人人都是精神病,或亢奋或忧伤,人们经常因为生活的各种不如意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喜,怒,哀,乐,悲,恐,惊,各种心愿的不能达成都会导致自己内心的不平,而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缺陷美,根本不存在完美,而只有识到这种客观性的存在,我们内心才少些遗憾,少些执着,多些宽容,多些敬畏。

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使许多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力不从心,几尽崩溃。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常常感慨生不逢时,抑郁不得志,虽有豪情自尊,却无法不为三斗米折腰,愤世嫉俗,如此种种,这都会给人产生心理的伤害,这就是一种病态。没有人十全十美的事物存在,你又何必求全诃责呢?

②精神上的困苦常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对于造成自己困苦的人或事往往不满、怨恨,于是产生怨恨义。百人百性,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的存在,我们只能适应,而绝难改变!无关亲情,友情,宽容、求同存异是共存的基础,这是唯一的途径。人人都在妄想改变他人,实则自已都难以改变,“知人者智,知已者明”,能够知道自已的不足,设法弥补它,才会让自已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③为自己的遭遇或错误而困苦,即会有羞耻之情,遂产生羞辱、耻辱义。若是此种困苦缘于自己的因素所致,或出于自咎自责,就产生惭愧义。人无完人,我们常为自己的的过失而后悔,而世界上最惨酷的是根本没有后悔的灵丹妙药,如果有,那将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圣物了。小事上不计较,大事上不糊涂,先谋而后动,减少失误,事后总结,取长补短,必有长进,一味对已严苛,只会对自已产生怀疑,作事缩手缩脚,畏首畏尾,难为大事!

2、用于人的身体方面困苦。

3、用于国家人民方面。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健康的现象。

在此,我突然想起了曾经学过的课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复习一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我不知道谁还能读我写的读后感,是什么年纪,我可能是老了,常忆过去,正所渭“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常思将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我不以为然,它意在唤起中国少年的奋发图强,但如不经苦,何以知福?一群生在蜜里的人,往往认为理所当然,而难知感恩,吃苦趁早我认为是对的。

承认我不是完人,自身能力有限,精力有限这些常识,我们现在的现实世界中,在各种诱惑中,自视于内,挖掘自身潜力,补足短板,与自已兴趣对接,唯有乐此不倦者,终有所成。“夫唯不欲盈,故能敝而新成”。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之所悟——认清自己,方能活出自已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