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80酷酷网    80kuku.com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系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或内脏出血。分为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特别是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虽然不是非常要命的重症血液病,但有些患者总是出现血小板起起伏伏、反复难愈的情况,需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尤其是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都受到很大影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可能系抗病毒抗体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或免疫复合物黏附于血小板所致,慢性型与自身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有关,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造血系统疾病,药物,感染,其他如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次反复输血的溶血反应,血管瘤等引起的系列反应。

为什么会出现反复难愈的情况,是否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误区,这是每个ITP患者必须知道且要尽早避免的。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ITP治疗中极易出现的4个误区

01.只要出现血小板减少,就是ITP?

  虽然血小板减少的诊断还是以排除性诊断为主,但一定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多次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自身抗体,甚至是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药物因素等等,才能确诊ITP。

02.过度治疗

  ITP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恶性病,合理的治疗,病人血小板数值可以恢复正常或者是维持在安全范围内,不影响正常生活。同时,ITP的治疗目的是使患者的血小板数目提高到安全范围,防止严重出血,降低病死率,而不是使血小板数目达到正常范围。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03.治疗不充分

  对于血小板数值极低的患者,采用输血及激素冲击治疗是首选,能快速提升血小板。很多患者看到效果,就自行减药、停药,导致治疗不充分,病情反弹,当然激素治疗决不能长期使用,其副作用太大会适得其反,那治疗ITP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呢?

  ITP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急性发作期,出血风险高,应尽早采取激素等西药治疗手段提升板值,降低出血风险,同时配合中药辩证治疗,稳定病情,巩固治疗效果,以防复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04.难治和复发的患者治疗问题

  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而言,很怕病情反复以及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患者要积极治疗,同时要有耐心和治愈病情的信心,合理配合中药辩证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停激素。

  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主要使用激素,激素可使60%—70%的患者症状改善,血小板上升,但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绝大多数患者复发。所以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维持治疗。这势必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副作用更大,甚至会诱发恶性肿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优势:中医治疗副作用低,可长期服用,持续治疗从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免疫力,达到完全康复或摆脱西药激素,使血小板维持在完全范围。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辨证论治

  血热妄行症状:皮肤出现紫色瘀点或瘀斑,或伴有便血、尿血或发热,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多见于本病早期或急性型。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合+灰散加减

  阴虚火旺症状:紫癜较多,时发时止,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

  治疗方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为主

  气不摄血症状:久病不愈,反复出现紫癜,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缺乏。舌质淡胖,脉细弱。多见于本病慢性型。

  治疗方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淤血阻络症状:毛发枯萎无泽,目之白睛布满血丝,下眼睑青紫,舌质暗,脉细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才不掉坑?

血小板减少的日常护理常识: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粗硬食物及油炸或有刺激的食物,以免易形成口腔血泡乃至诱发消化道出血。多食含维生素C、P的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更应注意饮食调节,要根据情况给予禁食,或进流食或冷流食,出血情况好转,方可逐步改为少渣半流、软饭、普食等。同时要禁酒。

同时平时要做好以下的预防措施:

1)预防各种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2)饮食有节。

3)调节情志保持心情的轻松愉快。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5)积极清除感染灶,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6)尽可能找出过敏源。

7)急性期和出血多时,应限制患者活动。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