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澧县语言特点(方言解释)

80酷酷网    80kuku.com

  津澧,两座古老、祥和而又繁华的小城。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上水路便利,万商云集,素有“九澧门户”之称。繁荣宜人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全国十三个省、市的移民先后迁徙来此居住,人们在漫长的劳动、生活过程中相互交流、融会贯通,加之小城位居我国北方语音语系的湘西北区域,悠远的历史文化,酝酿成熟了这块地方具有独特魅力的方音方言。 如果你有兴致和闲暇,漫步小城的大街小巷,倾听男女老幼的相互对话,你会惊喜地发现,人们口口相传的本土方言竟会有那么鲜明、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神奇、浓郁的地方韵味。 

  首先让我们从人的自身不同部位与动作姿态来看看小城的典型方言:瓜勒儿(光头)、夹着窝(腋窝)、髓特儿(膝盖)、连抱肚儿(小腿肚);汣螺丝(拧螺丝)、浩草(除草)、溜当(快捷)、区区拱拱(说悄悄话)、绝人(骂人)、刷耳巴(抽耳光)、圈哈哈儿(逛一会儿)、哧得打脦(吓得发抖)、汗只汝(大汗淋漓)、冻得一秋起(因寒冷而蜷缩着身子)、齁人(挠痒痒引起身体某部位不适)、嗝堵打(噎住了)、打洋枉(走神)等。最引人发笑的应是“给给儿”(脖子)这个词了。你看,我国八大方言地之一的湘方言代表地——省城长沙人来津市出差、探亲,每每听到津市人说到这个词就会瞪大眼睛不知所云,一旦弄清了却又反唇相讥,这叫么子“给给儿”哟,应叫“颈梗”,“给给儿”的发音是一次次在模仿公鸡报晓姿态的游戏中慢慢俗成的呢! 

  再来从地理方位方向来看看小城的典型方言:高土(西端)、底下、角里(东端或低处)、走边边儿里(走路的两侧)、等的儿(台阶)、烘眼里(下水道)、小廊勒儿(小巷)等。最具代表性的方位词恐怕是“野巴后土”了。这个词连相距仅仅十公里的澧县人都弄不懂,真是乡有乡音、村有村话。它原是津市人专指现在市区生产街到解放路以北至护市村这块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最多是扩大延伸到市区近郊范围,普通话应称“近郊”。 

  再从小城吃穿玩方面使用的典型方言来看:娃儿糕、发糕(蒸米糕)、喝喝儿糖(一种麦芽熬制的糊状糖)、坛坛儿菜(腌菜)、灰末儿(豆腐脑)、麦勒儿(李子)、拐的(鲤鱼)、吃小钵钵儿(上小餐馆);汗特儿、背的儿(背心)、裆的儿小衣(短裤)、勒呢儿(缠绕缝衣线的木制圆形物)、打觅觅儿匍泅(仰泳)、炸话儿(扑克牌中的一种玩法即****)、打成个梗和尚(玩牌后没有输赢)、打梆籍儿(儿时玩的用大木棒敲击小木棒的游戏)、蹦哈去(跳舞去)、吼哈去(唱歌去)、打涌场(公共场所人特多)等。最幽默的应是近几年流行开来的“吃粉”这个词,原意就是指吃米粉,因在津市殡仪馆移风易俗办丧事的主人要对吊唁的人安排晚上12点左右吃顿牛肉米粉,以免饿肚子,后来这句话居然被风趣的津市人戏称为某人“去世”了是某人“吃粉”了,出现了黑色幽默。 

  小城对亲人之间的典型称谓又是怎样的呢?大嗲(祖父)、小嗲(祖母)、嘎公(外祖父)、嘎嘎(外祖母)、老倌的、爹儿(父亲)、姆妈、拎娘(母亲。据说最初是跟随鄂南一带人的叫法为恩娘),伢儿(子女)、姑儿(女儿)、儿古的(儿子)、姑娘、媳妇儿、老妈的、堂客、屋里的(妻子)、俺男子汉、老倌的、屋里的(丈夫)。据说小城的人们起初对女儿是称姑娘的,但有的人家只生育一女的唯恐别人瞧不起,加上小城的男人称自己的老婆为姑娘,为求心理上的平衡也为了明晰两代人不同的称谓,慢慢就约定俗成把姑娘叫做“姑儿”了。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小城,接受、积累了那么多文雅幽默、形象生动、含义丰富的地方语汇,但小城也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容纳了只有少数人仍在使用的带有咒骂、侮辱、蔑视、嘲弄人的典型方言,真可谓信马由缰,让人感叹。如剁八块的(千刀万剐)、嘿宝(蠢货)、大脑壳(原是一个靠为别人挑水谋生的弱智者的姓名,后专指弱智之人)、六儿(反应迟钝的人)、周给儿搭董给儿(指不会说话办事)、不称土(不标致)、吧的(土里土气的人)、花脚乌龟(耍滑头的歪点子或行为)、抠鼻屎嘎董酱油(吝啬无比)、掰吊子(使坏)、嚼精特儿(喜欢讨价还价的人)、打滑(思维紊乱)、打锣了(人死了)等。这些词汇对咒骂、讥讽某些人而释放自己内心的不满是很有杀伤力的了。我想,随着小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这些词汇可能会因时代、生活、语言环境的变迁而逐步弱化或部分消失吧。 

  更令人叫绝的是近几年随着小城小餐馆、小茶楼、小保健按摩中心、小歌厅、小舞厅、小麻将娱乐活动室的不断涌现,小城民众对某些经营者不知是尊重呢还是奚落,当面称他们为某“总”的频率是越来越高了,什么“胡总”(浮肿)、“黄总”(黄种)、“涂总”(头肿)、“杜总”(肚肿)等不一而足,不亦乐乎,让人感到满城的人都发达了。 

  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我从所阅读的一些书籍中还是粗略地了解到,我国自古以来虽然存在着多种地方方言,但不同时期却有着不同的标准用语。置身于津市这座秀丽宁静的城市,我强烈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动了小城“三个文明”的快速发展,也拓宽了小城民众的视野空间。如今这里的人们似乎走遍了全国、海内外,一些具有浓厚家乡情结的老乡并偕同他们的朋友也先后来到了小城。地域不同、身份各异的人所使用的词汇、过去口口相传嬗变到今天出现的网络词汇,都在触碰着小城的本土方言,开始使小城方言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或出现弱化或逐步延伸,一些内涵更为深刻、丰富的方言词汇也在不经意间从人们口中蹦出。可喜的是,具有海纳百川胸怀的小城民众正以它的智慧和灵性去接纳和适应着它。 

  来源:(常德晚报 2009-03-16份)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